微言佛教
发布时间:2024-04-30 04:06:17作者:佛缘网就从“五千退席”事件讲起吧。这场风波在法华经方便品中便有记载:“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此事非同小可,佛陀要说法,五千弟子竟然退席不听了!到底发生了神马呢? 详情容我稍后再讲。总之,这部被视为经中之王的超级经书,记录了一次大规模的“内讧”——佛陀在上面讲法,五千弟子却退席而去,失去学习进步的机会不说,还从此被贴上“定性声闻”的标签,被认为是根器不足,IQ/EQ不够。这评价其实已算客气,维摩诘经里面对声闻众和舍利弗的打击还要更猛烈。各部派(后来大乘管他们叫小乘)表示不高兴加不服气,直接不认可大乘佛经的来源和传承,也就是所谓大乘非佛说。 大乘非佛说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佛经这个东西并非佛陀本人说写,而是弟子们在他灭度后回忆整理的。这和《论语》是差不多的。当时大迦叶在王舍城主持第一次集结,阿难、优婆离等人领衔送出经、律、论三藏,这才形成最初的经典与戒律。另有一批没被通知去王舍城开会的弟子,也不放弃起草宪法的机会,就自行在窟外集结,整理出的条款被后世称为杂藏。 不要小看杂藏,大乘经典的前身方广经就来自这里。相比早期经典,大乘很多经典(比如法华、华严),形成过程都很复杂,次第结集、不断增编。各部派就纷纷冷笑,认为这笔财产有来源不明之嫌(比如来自诸天所传授,来自梦中,来自他方佛闻,来自三昧中见佛闻法,甚至来自龙宫和南天铁塔)。 说回法华经。咱们今天所引用的法华经是大正藏里的鸠摩罗什译本。但你要知道,这部经在传进中土之前光是梵文写本就有几十种,之前更有不同时代的译经师用各种文字翻译过,水平参差不齐,还掺杂了度量天地品这样的伪经。就连罗什在翻译过程中也夹带了自己的私货。上座部怀疑其权威性与正统性并非没有根据;后世更有学者指出所谓经王根本是后人的假托之作。 围绕到底是否佛说,过去斗争很是激烈……斗到后来,号称原始的军官验完度牒,确定他就是传说中的玄奘,既没把他关进大牢,也没把他遣返回长安,当然更没有睁只眼闭只眼放他出关,而是和他谈判——这位军官老家是敦煌的,就对奘师说,我不追究你罪名了,不过条件是你得去我家乡弘法(今亦不与师罪,弟子敦煌人,欲送师向敦煌)。 玄奘估摸着这军官也是佛教徒,心中有了底气,便霸气外露了一把:我也是佛教界知名人士,洛阳长安都留不住我,何况小小敦煌!随后又语重心长:现在国内佛学水平有限,经书不完整、教义也有缺失,我偷渡去西域,就是为了找原版査遗补缺啊。你也是信佛的,不帮我偷渡就算了,怎么还劝我放弃呢!我心意已决,你就看着办吧。 我们说译经界三大绝顶高手分别是罗什、真谛和玄奘。真谛三藏年代也在玄奘前,翻了大约76部经,最重要的就是《摄大乘论》,因此催生了汉传十三宗里摄论宗的出现。玄奘是著名摄论专家,但他深入后却发现,摄论宗、地论宗尽管都属唯识派,对法相的认识却有出入(法相说的是诸法实相,是最基础的认识论)。 玄奘当时困惑的是:摄论宗不承认阿赖耶识为净识,而是奉阿摩罗识(第九识)为净识,认为阿摩罗识是真实世界本体,阿黎耶识与阿陀那识构成现实世界本体,三者共同变现整个世界,这样就越来越趋向如来藏系统了。摄论宗对本体与现象、此案与彼岸的划界让奘师感到了不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