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6年](第十二集)

发布时间:2024-11-05 04:07:44作者:佛缘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6年](第十二集)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十二集) 1986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1-06-12

【上方略出十佛名,表觉行圆满,一生成佛。】

这是六方里面最后的一段,这个『十』也是一个圆满的数字。第一尊:

【梵音佛—表舍四相四见,说法清净,无有染著。】

六方佛的名号确实是连贯起来的,也就是教给我们如何修念佛法门。前面既然是普遍的展开了弘法利生的工作,普度众生,须菩提尊者在《金刚经》上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过,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教化众生?佛就教给他一个原则,「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教给他这个方法。这个地方的『梵』是清净,『音』是音声。『四相四见』都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能够把「四相四见」舍离,说法就清净,『无有染著』,这正是佛教给须菩提应该如何来度化众生,为众生说法,这个意思是彻始彻终。说法一定要清净,用清净心来弘扬佛法,决定不能有染著。第二尊:

【宿王佛。】

『宿』是星宿,星宿当中最大的就称为「宿王」,这是完全凭凡夫在地球上的感官而说的。晚上我们看天空当中这些星星,星星里面当然是月亮最大,「宿王」是什么?就指月亮。其实月亮实在讲并不大,距离我们地球很近,刚才讲了,只论我们眼睛直觉,不管星球大小,看上去总是它最大。「宿王佛」代表:

【大乘菩萨道法,无上道之径路也。】

既然以佛法来帮助众生,要用大乘法,要选大乘法,众生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果讲小乘,小乘是过渡的时期,采取几部小乘经做基础可以的,必定要教人修学大乘法门。

【香上佛—表禅宗六祖传香忏悔章所示行法,径中径也。】

这是大乘里面的大乘,就是『禅宗』,代表「禅宗」。《六祖坛经》里面有一章叫『传香忏悔章』。『所示行法,径中径也』,「径」就是近路,是一条很近的道路,这在大乘佛法里面来讲是一条近路,比小乘要近得多。禅宗是大乘佛法里面的近路,「径中径也」,近路里面的近路。这是代表禅宗,『香上』。

【香光佛—表净宗念佛法门,楞严谓香光庄严,径中径又径也。】

『香光佛』是代表净土『念佛法门』,这个法门在《楞严经》上「大势至圆通章」里面讲的『香光庄严』,所以过去有许多法师自己的小佛堂叫「香光室」,香光室就是念佛堂,名称的来源是《楞严经》上「大势至圆通章」,所以这是表念佛的。「念佛法门」比起禅宗又要接近,所以是『径中径又径也』,这个路子愈走愈近,可见得念佛比禅宗要快、要近,禅宗比普通大乘要快、要近,这是一层一层的来比较,在整个佛法里面,这非常的重要。第五尊是:

【大焰肩佛—表以最上法与人,一生成佛,是以净宗祖师,尊称大师也。】

这一尊佛代表『以最上法与人』,在整个佛法里要以最殊胜、最上的佛法推荐介绍给众生,『一生成佛』,最上的佛法就是念佛法门。『是以净宗祖师,尊称大师也』,这个「大师」前面也曾经给诸位说过,「大师」是对佛的尊称,只有佛称「大师」,除佛之外,不可以称大师,这是佛学常识。菩萨、等觉菩萨都称「大士」,没有听说「观音大师」的说法,是「观音大士」。现在有些人不懂,出家人称大师,这太过分,称「大师」,那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了都要站在他下面,「大师」是佛,这个一定要明了,称呼不能太过分。但是净土宗的祖师可以称大师,自古以来都是这么称的,为什么?净土宗是「最上法」,你传最上的法门,都教人「一生成佛」,跟佛在世教化众生没有差别,所以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这是很特别的。

净土宗祖师不是一个人传一个人,是大家公认的。净土宗没有承传,没有初祖传二祖,二祖传三祖,没有这个事情。是这个人一生自己的修学以及弘扬佛法,在净土宗特别有贡献,特别有成就,后人尊称他的,不是当时的,在当时他也不能称大师。我们今天讲印光大师,他是净土宗最近一代的祖师,他圆寂之后,大家这样尊称他的,不是他在世的时候,在世的时候一般称呼他印光法师。由这个地方你就能够看到念佛法门的殊胜。

【杂色宝花严身佛。】

这一尊佛的德号实在是代表佛法里面最圆满的经典,《华严经》。如果把《华严经》的名称具足翻译过来,是「大方广觉者杂华庄严经」,名称应该是这样的。中国人喜欢简单,把「觉者」翻作「佛」,「佛」就是觉者,「杂华」就用一个「华」,「杂」就不要,「庄严」,「庄」字不要,取一个「严」字,就变成《大方广佛华严经》,它的本名应当是《大方广觉者杂华庄严经》,这是完全的名称。所以这一尊佛号就是代表:

【一生圆满,唯《华严》详之。】

《华严经》说得最为详细。

【尤证实念佛法门为究竟旨归也。】

我们今天对於念佛法门能够彻底了解,得力於《华严》,如果没有《华严经》,我们对念佛法门要想真正相信实在比登天还难,确实不容易,《华严经》让我们生起了信心。《华严经》怎么到一生究竟圆满?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会上的菩萨太多了,菩萨众里面有两位大菩萨,好像班长一样,文殊、普贤,这两个人带头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华严会上的那些菩萨们统统都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证实念佛法门为究竟旨归』。

【应深思之,师法善财可矣。】

我们要多多的去想一想,你就相信,应当要学习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修学的方法与态度是我们最好的模范,佛在华严会上用这个人做一个修行人的样子给我们看。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就是修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这是很好的榜样。再看底下一尊:

【娑罗树王佛。】

『娑罗树』翻成中文是「坚固」。

【表圆证究竟坚固,为大法王,密净不二也。】

到这个地方,这个意思也就是成佛,可见得是一生成佛。末后三尊佛:

【表圆证一体三身。】

跟前面东方显示的目标,法身、报身、化身,『一体三身』,到末后是教我们所愿所求,到此地得到了,完全证到了,这是圆满的佛果。

【宝华德佛—表圆满报身。】

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表这个意思。

【见一切义佛—表千百亿化身,五眼圆明,普应群机也。】

这是化身佛,应化身。

【如须弥山佛—表清净法身,为一切法之理体也。】

就是今天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是以『如须弥山佛』来代表,这圆证一体三身,功德圆满,所以这些名号不是随便取的,我们看这个意思愈看愈明显。诸位听我这个讲法,你觉得有没有道理?古人虽然没说,我们在讲台上突然看出来的,一个名字连一个名字,连得那么巧,像锁环一样,当中扣得这么紧密,所以这些名号少一个都不行,少一个就缺了、断了,颠倒一个也不行,颠倒一个讲不通,可见这个名号,佛不是随便讲的。实在也就是用这些佛的名号给我们铺一条成佛之道,从初发心到圆成佛果,这是佛名号所表的修法意义。

【以上略出佛名号,含义甚深,密示念佛人。】

『密』就是暗藏著,我们今天讲暗示,暗示念佛人。

【自初发心至圆满菩提,一生成办之历程旨要。】

念佛的路程,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路程经过就是这个样子。

【如《华严》五十三参,不可不知也。】

《华严经》五十三参用那个方式显示出这个修学的次第,修学的道路。

【佛度生。】

佛度众生。

【生受化。】

众生接受佛的教化。

【期间难易深浅,总在於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也。】

这一段特别强调缘分的重要。佛度众生要与众生有缘分,众生接受佛的教化也要有缘分,所以佛不度无缘众生。这个众生与这一尊佛没有缘,佛就没有办法度他,为什么?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他不愿意听,这就是无缘,所以我们学佛在没有成佛之前要与众生广结法缘,道理就在此地。缘结得愈多,将来你成佛之后,你教化的众生愈多,所以不可以不与众生结缘。结缘是不拘形式的,方法非常之多。我们到一个寺院道场,一个佛教徒到大殿上见到佛像总要去拜三拜佛,你想想看你们是怎么个拜法?拜法不一样,我跟你们的拜法就不一样。我也是拜三拜,你们也拜三拜,表面上看那个样子差不多,其实不一样,我是结缘。我第一拜,愿与这个道场有缘;第二拜,与这里的住持、常住结缘、有缘;第三拜,与这个道场所有的信徒有缘,将来我就可以到这儿来讲经说法了,要没有缘怎么会来?不来了。我的三拜跟你们三拜不一样。所以一定要用结缘的心去拜佛。这是说一个最小的例子,所以这是有缘。

每到一个地方都与那个地方众生结缘,自己要有这个意念,有这个愿望。有了缘,他就有欢喜心,见面就欢喜,你说,他也能相信,所以有缘『能令欢喜信入』。众生与这尊佛有缘,一见面就生欢喜心,就能相信他。佛说法能够触动你的宿种,就是你过去生中学佛的种子,他能把你打动,能够触动你,使你真正的发心。『能令魔障难遮』,学佛当然障碍很多,譬如你初学佛,也许你的亲戚朋友是学基督教的、天主教的,劝你到那里去,那你就不去,这叫「魔障」。你有清净的信心,不想到那里去,魔障就障碍不了你。『能令体性开发』,「体性开发」就是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像念佛人证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也是性体的开发,那是真正的成就。一切诸佛都是从『法身垂迹』,虽然从「法身垂迹」,在理论上讲无二无别,佛佛道同,但是每一尊佛跟一切众生结的缘不一样,不一定所有的佛能度一切众生,那不可能的。这一尊佛与那些众生有缘,他出现成佛,有缘的众生得度,没有缘的众生他度不了,必须要由另外一尊佛与这一批众生有缘,总是有缘就得度,没有缘是没法子度脱的,所以这是『固结缘种』。这一句我们要重视,就是常常要念著与众生结善缘、结佛缘、结法缘。

【弥陀是法界藏身,故一念一切念。念一佛,即念一切佛。】

『一佛』就是阿弥陀佛,你只要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佛』,一切诸佛都念到了,一个都不漏。

【极乐是法界藏土,故一生即一切生。生极乐一土,即生一切诸佛国土也。】

这是不可不知道的,你要是真正明白这一回事情,你在佛法里必定取极乐,一定念阿弥陀佛,你晓得只要我们一取得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国土等於统统都到了,这个自在。譬如我们这个世界,真正有一个很富强的国家,这个国家为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所尊重,每个国家的人对你都欢迎,你只要拿到你的护照,走到任何国家,不要签证,就跟自己人一样,随便出入,就这么个意思。所以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到了尽虚空遍法界所有诸佛国土。你到别的佛国土要想到另外一个佛国土,还有的时候不可能,有限制,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任何诸佛国土都可自在通行,这都是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之处。第五:

【信愿持经之利。】

前面流通分里面是讲的信,这个地方不但讲信,也劝愿,劝我们要受持《佛说阿弥陀经》。

【劝信佛说,闻经受持。】

听了这部经之后,你要能够接受,不是听了就完了,听了之后,把这部经里面所讲的道理、方法完全接受过来,『持』是保持不失掉,我要依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

【闻诸佛名。】

『诸佛名』就是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所有一切诸佛,念这一佛就是念所有一切诸佛,所以这一句佛号就叫做诸佛名号。

【为诸佛之所护念。】

『诸佛』是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佛保护你,保佑你,佛会念著你。

【皆得不退大菩提。】

就是无上菩提,圆证三不退。所以我们要:

【信世尊说。】

信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

【信诸佛说。】

『诸佛』就是前面讲的六方诸佛,六方诸佛都是这样劝我们,我们要相信。所以你能够信《弥陀经》,那的确不仅仅信释迦牟尼佛,是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所以这个福报多大!善根多大!

【此经独显。】

这是别的经没有的,只有本经里面才有。

【无上心要—能念之心性,第一义谛,本源理体。】

这是说这部经所依据的理论。念佛人所用的能念的心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才说「一念相应一念佛」,但是记住前面给你讲的方法,如果一面念佛还一面打妄想,那就错了。妄想才起来,立刻换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里头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这一句阿弥陀佛就与心性相应,就是真心本体,这样念佛就得力,要这个念法。

【诸佛名字。】

前面讲「闻诸佛名」,『诸佛名字』是什么?

【即指所念阿弥陀佛。】

【圆满究竟万德—智究竟证般若德。】

这是圆满的智慧。

【断究竟证解脱德。】

『断』是断烦恼,分别执著妄想不生,断了,就用一句佛号断烦恼。『解脱』就是自在,得大自在。

【心性究竟证法身德。】

『心性』就是前面讲的「无上心要」,能念之心到了究竟清净,法身显露。

【三德圆满,万德毕具。】

完全具足,要完全显现了,这是这部经独显的。这个三句,「能念之心、所念的佛名、念佛的结果」这三条,『圆满究竟万德』是我们念佛的结果,不明了,这句佛号不会念,明白这些道理,佛号就会念了。

【大本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闻。】

『大本』就是《无量寿经》,这个本子叫「小本」,《无量寿经》里面世尊说过这两句话。『若不往昔』,就是过去生中,要不是你过去生中修的有多善根、多福德,『慧』就是多善根,『福』就是多福德。过去生中善根福德不多,『於此正法不能闻』,「此正法」就是指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就是净土法门,对於这个法门,你没有办法听,不是说你不能听,是听了不相信,或者是信了不肯做,做了会退转,这还是不能往生,「不能闻」就是这个意思。底下又说:

【已曾钦奉诸如来,故得因缘闻此义。】

你今天为什么听了肯信?信了肯发愿?愿了肯念佛?这个不简单的,你在过去生中多生多劫曾经亲近过诸佛如来,你在诸佛如来处种的善根、修的福德,这是真的。也许你会问,我既然过去亲近过佛,听过佛说法,跟过佛修行,为什么没成就?你想想看为什么没成就?这个事情自己一想就晓得,虽然亲近佛陀,三心二意,没有专心修学,又想修这个,又想修那个,所以你不能成就。你要不相信,你看看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在佛的会下,多闻第一,别的同学最低限度都证阿罗汉果,他才是个初果,他会的东西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果位最低,每一个同学都比他强,这就是听得多、会得多,不肯做。楞严会上看出来他还存一个侥幸的心理,认为佛是他的堂哥,他们是堂兄弟,他是堂兄弟里面最小的,他们堂兄弟共八个,释迦牟尼佛是老大,大哥最疼爱他,最喜欢他,所以他常常想著「你们要修行,要很苦修才能证果,我不要修行,到时候我大哥还不就给我了!像禅定、般若,还不都给我了!你们要修,我不要修了」,这在楞严会上吃了亏、上了当才知道原来各人修各人的,谁也不能代替谁。所以纵然遇到一位好老师,亲近多少年,一样不能成就,我们过去亲近诸佛如来不能成就就是犯了这个毛病,而这个毛病一直到今天还在,习气,今天我们学东西就不专了,太难了,不容易。

台湾寺院道场很多,弘法的法师大德也很多,你们在此地住了七天,再过两天又到别的寺庙亲近别的法师几天,然后再去轮流转,转遍了台湾,转了几十个法师、几十个道场,脑袋里头一塌糊涂,什么都有,到结果,这一生又空过,一样都没搞成,生生世世没有能成功,毛病就出在这里。你不能死心塌地一门到底,这个没有办法了。但是你有这个善根福德,所以你还能听得到正法,所谓是『故得因缘闻此义』,你还有这样殊胜的因缘听到这部经,在阿赖耶识里头又落一次种子,你今生能不能成就就看你觉不觉悟,你果真觉悟,死心塌地一门深入,你就成功,那是真觉悟。

所以印光大师,你们看《文钞》里头有记载,《永思录》里面,他这些学生,他的皈依弟子,写得都很多,他老人家最不愿意看到念佛人到处去跑,到处跑庙,去看师父,他最反对。看师父不是看别的,是看他老人家。《永思录》里面,他的皈依徒弟写的,去看他,被他骂。多远,买一点礼物来供养师父的时候,到那里去,师父不赞叹,不欢迎,把他臭骂一顿,「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我来看师父的。」「师父有什么好看?你已经看过两次了,还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在家里老实念佛!」他所愿意就是你在家里老实念佛,不要到外头去乱跑,到外面消耗你的体力、精神,又浪费钱财,你去总要供养。再多跑的时候,那个道场张家长李家短,听了一脑袋的是非,都是打闲岔,都是对你一心不乱有严重的伤害,所以出去跑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所以提起印光法师,哪个人不尊敬?什么道场讲印光法师的东西?没有人讲,为什么?敬而远之,都学印光法师,信徒都不来了,都跑掉了。

他老人家讲的话是真的,句句是真话,不是假的,可是今天他那种主张、看法,对道场来讲的确是很大的忌讳,但是他的心真慈悲,希望你这一生成就。不要说别的道场他不赞成你去,他自己的道场都不叫你常常来,你到他的念佛堂念佛可以,你一来,念佛堂里念佛。想听经,你来的时候,坐在这儿听经。我们这个道场也就是结缘道场而已,并不是一个真正道场。真正道场进来的时候,心清净,进了道场门就不能说一句话,没有讲经之前,你自己坐下来看经,在那儿聊天,杂心散话,心乱了,心乱了听经不容易开悟,所以一进道场,肃静无声,虽然坐这么多人,外面走过了,不晓得这房间有人,这叫庄严,清净庄严,哪有交头接耳谈话乱七八糟这种情形?所以我们这是结缘道场而已,并不是一个正规的道场,正规道场不如此。

真正道场,说实在话,来听经的人,你来听这一部经,这部经从开讲到讲圆满,你天天要来,就像学校学生一样,你不能缺课的,除非生病,很重大的事情,否则不能轻易缺课。纵然后来的,设几个旁听席放在后面,那是给别人结缘的,这才真正有利益。像慧远大师当年的念佛堂只有一百一十八个人,人数不多,固定人数参加,在那里念佛的,各个成就。今天道场是流水众,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这个里面的人心不能定下来。今天看到这个来了,面孔很生,聊聊天,「你从哪来的?」要问问长短,那个没两天就去了,不见了,再打听打听他到哪去了,实际上关你什么事情?你心里不管住阿弥陀佛去管别人闲事。

【《占察经》云: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闻十方佛名。】

《占察经》是地藏三经之一,地藏菩萨有三部经,大家常常见到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读这部经的人很多。另外两种经,知道的人不多,这里提到一种叫《占察善恶业报经》,简称为《占察经》,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就是《大乘地藏十轮经》,这个分量比较多一点。佛教实在讲非常的慈悲,的确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喜欢占卜问卦,晓得什么吉凶祸福,佛菩萨看到你们有这个习气,就不要找那些神、找那些鬼去乱问,乱问要上当的,所以佛门里面,你喜欢这一套,就设这个法门,《占察善恶》就是占卜吉凶的,佛门有这部经。有一种特殊的占卜方法,它作这个轮相,轮相一共是十九个,一套是十九个,可以问吉凶祸福,可以问过去未来,这是佛门里面的占卜。如果不是用《占察善恶业报经》来占卜,那都不是佛教的,所以如果真正要占卜吉凶,你就用这部经。这部经,在早年我在台中与几个同修们提倡,也曾经印过,现在也有不少地方翻印,不但《占察经》也能很容易找得到,注解的本子,《占察经义疏》,也能够找得到,仔细去研究这种占法。

这部经里面告诉我们,『杂乱』,就是我们的心不定,心里面的烦恼很多,这就是「杂乱垢心」,「垢」是不清净,这样的心念佛菩萨名号不能叫闻慧,为什么?虽然念,不能成就决定的信解,为什么不能『决定信解』?心里面有疑惑、有妄想,心里面没有疑惑、没有妄想,这个信解才是决定的。没有决定的信解,当然念也有好处,得世间的福报,所谓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得不到广大深妙的利益。特别是指念佛法门,如果你有「决定信解」,一心持名,那个利益就太大了,真正是不可思议。人家要从凡夫修成佛,你看《华严经》所讲的要无量劫,多长的时间!你一生就办到了,这种殊胜的利益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要不是佛与诸佛统统劝我们,许多菩萨都不能相信,但是它是事实。

『若到一行三昧』,「一行三昧」,一行就专一了。三昧是梵语,翻作正受,正受通常也翻作禅定。你已经得定了,心就定在一个法门上不会再改变,这叫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底下有解释,也叫做一心称念,念佛的时候是专心的,一心念佛,那么你的成就广大微妙,行也广大微妙,心也广大微妙,虽然没有得无生法忍,算是得个相似的,不是真正的。这个时候可以说是『闻十方佛名』,这句佛号把十方诸佛的名号统统含摄在其中,念一佛就是念一切诸佛。由此可知,念佛一定要用清净心才有这种效果。下面再介绍什么叫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即是念佛三昧,又名一相三昧。】

『一相』无二相,一就是不二,一天到晚二六时中心里只有四个字,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别无二念,这就叫『一行三昧』。除了阿弥陀佛还要想别的、还牵挂别的,这就不叫「一行三昧」,想想前面所讲的,你这个念佛是修福,往生不可靠。如果是一行三昧,往生是决定可靠,这是我们这一生能不能成佛,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关键的问题。所以实实在在告诉诸位,你今天牵肠挂肚不管想什么都是假的,全是假的,全是妄想,真相是《行愿品》里面所说的,一样都带不去,带不去的你想它干什么?唯一能成就的就是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为什么不多想?为什么不多念?忆佛念佛,心里要想就想阿弥陀佛,要念就念阿弥陀佛,这样才行,这叫一行三昧,也叫「一相三昧」。所以:

【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心不乱。】

这个法子得到就成功,什么都不要。这个法子得到了还到处乱跑等於没得到,那就是前面讲的杂乱垢心,我们的心还在散乱,还是不清净,这个成就就有限。

【清净广大微妙心行,念佛标准本来如是。】

真正念佛人就是这个样子。专念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广大微妙心行』,心里面一天到晚想阿弥陀佛,这是「广大微妙心」,口里面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身体一天到晚拜阿弥陀佛,这是「清净广大微妙行」,心行都不可思议,所以精进佛七就是这样来修的,完全从这个标准来修的。七天,踏进念佛堂,什么都放下,一个杂念都没有,一句闲话都没有,见到人不能打招呼,见到人打招呼就起妄念,就不如法。踏进念佛堂见到和尚、见到师父都不打招呼,师父决定不会怪你,师父要给你一打招呼,你的心也乱了,彼此都不打招呼。虽然大众在一块儿共修,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说话,有什么事情以动作暗示一下就可以,那是很必要的,没有必要的时候就是一心念佛,看看佛也不必看人,这叫一行三昧。真正佛七,七天七夜不间断,这叫打佛七,叫克期求证,所以这样的念佛道场咱们也找不到。

【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不论有心无心,信与不信,皆成缘种。佛慈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的是难信之法。】

所以我们也不要怕,怕的是什么?「我造的罪业太深,大概佛不要我」,你要这样想法就错了。『佛度众生』,心是清净的、平等的,他不问你善恶,也不管『怨亲』,决定是平等的,「佛度众生」不疲不厌。所以我们听到佛的名号,见到佛像,与佛就有缘,你信,有缘,不信也有缘,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所以我们念佛念出声音有好处,念出声音,别人听到了,别人听到就是度了他。我们把佛的名号写在那里,贴在那个地方,人家看到也落在阿赖耶识了,也是道种。佛像,所以造像的功德不可思议,造像功德在哪里?像挂在那个地方不晓得度多少人,人家一看,管他『信与不信』,他与阿弥陀佛有缘了,功德利益在此地,尤其是供庄严好像,人家一看,他不会走,他会多看几眼,那个印象就非常深刻。那个像要不好,人家一看,马上就走,印象落得就薄弱,落得轻。好像,他总是要仔细去看、去欣赏,那个印象落得特别深,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一尊佛像不知道利益多少众生。

学生,度众生,要有这个心,要有这个意愿,要有善巧方便,时时刻刻不断的在做,像你们在学校里接触的同学很多,你们手上戴一串念珠,同学一看到你,「阿弥陀佛」,他自动的就喊一声阿弥陀佛,你没有劝他念,他自己就会念一声阿弥陀佛,他就与佛有缘了,这就是度众生,这就是给他种善根。你们念的书本,通常在学校里,书本上写个名字,你们不要写名字,写阿弥陀佛,人家一看,「阿弥陀佛」,你看你度了多少人!连同学、老师都度了,真是方便有多门,要有智慧,要有方便。尤其现在印这个小张的佛像,平常可以夹在书本里,上课的时候摆在桌子上,干什么?叫那些人都学佛,不要以为这是不恭敬,用这个来度众生,佛就欢喜,用这个接引,法子太多了,所以要会,要善巧方便去运用,多多的劝人念佛。

【闻经受持,不仅诸佛护念,人人皆得圆证三不退,念念趣向佛果妙觉也。】

听到这部经,依照这部经来修行,不仅仅是为『诸佛护念』,为「诸佛护念」,我们福报就很大,佛都常常护念你,护法神保护你,而且能叫你『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现在我们虽然不能讲「圆」,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说得上「圆」。现在可以做到不退转,努力精进,不为外境所动,你就不退转,如理如法的修学。『妙觉』就是佛果位的称号。等觉上面,这没法子,只好叫「妙觉」,所以妙觉就是圆教的佛果,梵语名称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括弧里的翻译:「无上正等正觉」。正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叫「二乘」。「异凡夫」,「异」就是不一样,他不是凡夫,从凡夫超越了,证得圣人的果位,这个时候他不叫凡夫,这是正觉。正等正觉是别教的佛,通教的佛、藏教的佛都是正等正觉,菩萨也是正等正觉,「异二乘」,他不是声闻、不是罗汉、不是辟支佛,比他们高。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个位子,「唯独圆佛一位」,就是圆教佛,圆教佛才称无上正等正觉。

【闻名功德,如此超胜,世尊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

本师释迦牟尼佛,经上讲的六方诸佛,六方就是十方,所有的佛都在这里说,都劝我们,我们再不相信那就没法子。这是流通分里面劝信,要深信不疑。再看第七讲,第七讲的题目:

【劝愿劝行流通。】

上面一讲是劝信流通。经文从: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劝愿往生。】

已经发愿的,那是讲过去的人,过去有这个因缘闻经受持的人,他已经发愿,已经发愿是「皆得不退菩提」,他已经往生。像现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些诸上善人、一生补处,前面我们见到过,讨论过,都是十劫所成的,这就是「已发愿」,已经往生。「今发愿」,是释迦牟尼佛当时讲经的时候,当时讲这部经在座的听众,善根成熟能信能愿的,在那个时候也都往生了。今发愿的,今生。「当发愿」就是指我们现在这些人。佛灭度以后的这些,也是根熟众生,有因缘遇到这个法门,你也能信,也能愿,就是「当发愿」,「当」是当来,就是将来,你要能发愿,你将来决定往生,当生。这个句子非常肯定,几时你发愿,几时你就往生。所以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有一副对联,他自己撰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就是西方三圣像旁边的对联,印光大师所说的,上联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他老人家那副对联对我们很有警策性,「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下联是「乐邦有路」,乐邦就是净土,就是极乐世界,快乐的「乐」,「乐邦有路能愿即生」,你能发愿,马上就往生,给我们开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即生成佛的大道。

【信愿往生,正显所发之愿无虚也。】

真正相信了,怎能不发愿?怎么肯不往生?发愿往生是决定得生,这个愿决定不落空。

【本经三劝发愿。】

显示本师释迦牟尼佛劝告的殷勤,一而再,再而三,三次劝我们往生,这里面都是《弥陀经》的经文: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这是第一次劝我们。第二次是: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第三次在流通分: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释迦牟尼佛这个话说了三次,说得这么殷勤恳切,我们再不肯发愿实在是辜负了释迦牟尼佛,也辜负了十方诸佛的赞叹。

【释迦悲心特切,不惮重烦,再三劝谕,若不发愿求生净土,则辜负佛恩甚矣。】

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愿依四弘。】

四弘誓愿是大乘佛法的总纲领,一切诸佛菩萨生生世世所发的大愿总超不出这四个纲领: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愿里面,给诸位说,实在讲是以第一愿为主,就是度众生,我们有没有发这个愿?我们没有发,虽然常常念,那是嘴皮上念,无动於衷,心里头从来没动过,怎么说没动?我们见这个看不顺眼,见到那个讨厌,这哪里叫发『众生无边誓愿度』?后头还加括弧,某某人不度,一大堆人你都不愿意度他,可见得你是有口无心,天天在念这四句,无动於衷,麻木不仁,这没法子。果然真正发这个愿,你对一切众生是大慈大悲,就是悖逆的众生,你不但不会恨他,你会生怜悯心,格外的同情他。像这些诸佛度众生,第一个度的是谁?过去世的冤家债主。你们看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第一个度的是憍陈如,憍陈如是谁?《金刚经》上讲的歌利王。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歌利王就是憍陈如的前生,那个时候忍辱仙人碰到他,他用刀一块一块把他的肉割了,凌迟处死,释迦牟尼佛特别怜悯他,成佛以后,第一个度他,那是大慈悲心。我们要碰到这个恶人,我成佛的时候决定不度他,这怎么行?这个发愿不是真的,所以要效法菩萨,要学诸佛,要真正的发愿。

经文真是好到极处,我们念了也很欢喜,念了做不到。怎样把四弘誓愿念到变成自己的愿,而不是诸佛菩萨的愿?把它变成自己的愿,你自己就成佛不远,就快要成佛了。所以这个四愿是以这一愿为主。我为什么要断烦恼?为了要度众生。我要度众生,自己要有烦恼,是自己度自己还度不了,怎能度众生?断烦恼,换句话说,就是要成就自己圆满的品德与德行的修养。我烦恼断了,成就自己高尚的品德,如果没有学问还是度不了人,还是不能教人,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学问,要求学。有品德、有学问才能度众生,才能教化众生,才能帮助众生。可见得断烦恼、学法门都是为了要度众生。因此,你这个愿没有那就算了,如果要有,你修道求学一定精进,这是很大的动力推动著你。我为什么要修德?为什么要勤学?看到苦难众生这么多,我急於要度他,赶快把自己学成,我才能帮得上他们的忙,这是一个力量在推动著。譬如一个家庭里面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女,一家人口很多,生活非常困苦,怎么办?赶紧努力去求学,希望自己学成之后,到社会上将来能够飞黄腾达,使一家生活能够改善,她有个目标、有个目的在推动她。

今天学佛的菩萨,是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苦难的众生在那里等著你救度,这不是一家几口,怎么能不精进?不精进如何能对得起这些众生?菩萨的弘愿在此地。四弘誓愿就是大菩提心。为什么要成佛道?不成佛道,度众生不能圆满。因为众生,等觉菩萨包括在其中,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不能断,你要不成佛不能帮助他。你是等觉,他也是等觉,你们两个程度一样,你度不了他,必须要比他高。所以到了成佛,是等觉以下统统可以得度,度众生才圆满。所以今天学佛的同修懈怠散漫、因循苟且、放逸,都是违背了四弘誓愿,没有菩提心,对不起诸佛菩萨,对不起一切众生。每天念四弘誓愿,你有没有想到这个意思?每念一遍,你晓得自己责任多大,是不是应该要精进、要努力?我们发愿往生也就是依这个。

在娑婆世界,我们要断烦恼断不了,要想学法门学不成就,没有好的学习环境,没有好的指导老师,没有好的同参道友,这才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求学的,是完成我们的品德、学问,不但能完成学问、品德,而且能够圆成佛道,是为这个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学成了之后,倒驾慈航,普度众生,还是为了「众生无边誓愿度」,因此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逃避现实,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消极,消极的思想念头去不成的。佛的神通广大,你什么念头,他清清楚楚。你天天念阿弥陀佛,想这个世界很苦,极乐世界很乐,「好了,这下去了可有得享受了」,把度众生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怎么可以去得了?这个去不了,这个样子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去不成,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不会来接引你,为什么不会来接引你?虽然你佛号念的是没错,一天念到晚,佛号没有间断,你的心愿跟阿弥陀佛的心愿不一样,阿弥陀佛的心愿是普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你是一个众生都不度,只贪图自己享受,这是志不同、道不合,他不会来接引你的。佛来接引谁?接引真正有这个大愿的人。他虽有这个大愿,他现在自己没有本事、能力,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这个本事、能力,然后回过头来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所以前面两愿是「厌离娑婆」,后面两愿是「欣求极乐」,我们暂时舍离娑婆往生极乐,是这个意义。

有些不明了的人说念佛的人消极,念佛的人逃避现实,那正是他的心态,他拿他的心态来测度我们是错误的。我们千万不要听了他那些话,「念佛是消极的」,好了,跟他参禅,跟他学密,他是积极的,变得外头境界风小小一吹,自己做不了主,就动了,换句话说,对你自己本来修的法门毫无认识,你要真正有认识,你决定不会动摇。

【故得不退转於大菩提。】

再看底下一段:

【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何俟娑婆报尽,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也。极圆极顿,难思难议,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这里讲这个往生那就更妙了,一念相应就一念生,念念相应就念念生,并没有等到临命终时往生,现在就往生,人虽然在此地,心行与西方极乐世界已经融合成一体。『妙因』就是我们一心念佛,信愿持名,『妙果』是西方四土三辈九品的果报,圆证三不退的果报,『不离一心』,所以念佛要一心称念。底下讲『何俟娑婆报尽』,何必要等待娑婆世界寿命尽了才往生?真正功夫到了,随时可以往生,自在往生。所以只要你『信愿持名』,你真正能够这样修法,七宝池中你那一朵莲花一天一天在长大,光色妙好,庄严至极,这是你真正修到的,你永远不会丢掉的。这个世界不管什么东西到后来统统要丢尽,一样都带不走的,所以聪明人要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宝莲花。怎么个修法?「信愿持名」,一心称念,你的莲花愈念愈大。『金台影现』,阿弥陀佛左手拿著莲花,莲花上金台就是将来接引你托生的所在。所以这样你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现在人虽然在娑婆世界,其实你已经入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国籍,早晚你一定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法门无论从因、从果上来说,『极圆极顿』,圆满极了,顿超到极处,真正是『难思难议』,没法子想,也没法子说,只有『大智,方能谛信』,你才能够相信。

问:西方净土的众生乃莲花化生,请问在尚未花开见佛前,众生在莲花内的活动为何?

答:这个莲花很大,莲花里面有阿弥陀佛的化身,有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这些大菩萨们,也有莲池海会,统统都在里面,每天在那里听经,在那里修行,《弥陀经》上所讲的就是这个境界,《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统统讲的是这个境界,非常热闹,不会觉得很孤寂。如果什么人都见不到,一个人躲在里面,那跟坐监牢一样,那就苦死了,那我也不要去。那个里面是大法会,非常庄严。在那里你所见到的佛是应化身佛,花开才见报身佛,花开就是实报庄严土,见报身佛。

问:《弥陀要解》与《疏钞演义》其内容有何不同?

答:正如它的名称,《要解》是简单扼要给你介绍,《疏钞演义》是详详细细给你说明,就是这个不一样。

问:一般的打坐入定之后,其心意识在何处?

答:你要问入定的人,我不晓得。定中的境界很复杂,有各种不同的定,各种不同的境界,不能一概而论。

问:印度的佛教里是否有宗派之分?又在印度是否也提倡净土念佛法门?

答:印度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不久就分了二十个部派,所以有宗派之分。也有些宗派传到中国,也有中国自己建立的宗派,像净土宗是中国自己建立的,华严宗是中国建立的,天台宗是中国建立的,像律宗、般若宗、三论宗、唯识宗都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印度,佛在世的时候就提倡念佛法门,《观无量寿佛经》就是为韦提希夫人所讲的,而且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也是修念佛求生净土,他的亲属当中很多都是修念佛法门。

问:海青上可绣上「阿弥陀佛」和「卍」字等记号」?

答:海青上不必绣。这是一种习惯,因为你既然穿上海青,一定是在佛堂里面,佛堂里哪个不念阿弥陀佛?用不著再提醒他们,咱们要提醒的是那些没有学佛的,对佛法不知道的,对他们应该这样用法。在佛堂里面我们循规蹈矩,依照佛的仪式表示我们的恭敬。

问:虚云老法师修庙给新出家人住,是否将产权给他们?如是,会不会让他们堕落?

答:没有,没有这个道理。寺院都是十方的,住持是聘请的,三年一任。大陆上,产权属於自己的很少,所谓是子孙庙,那很少。一般寺庙的产权都是信众捐助的,确实都是十方道场,他们自己没有所有权,所有权多半是地方绅士们在管理,但是他们决定不会干涉出家人的寺庙收入,也不会干涉你的修行。

问:经上略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四方佛,是否也概括修学之法?

答:如果要是读到那当然里面一定是有的,决定是有的,但是鸠摩罗什大师这样翻,我们就依照这部经。如果要是详细的讲,就查玄奘大师的译本,但玄奘大师译本现在念的人少,这个已经是普及了,已经是大众化,我们用不著再搞特殊的东西,标新立异反而叫人起分别心,不好。学佛最重要的是得一心不乱,能让人家不起分别心,这就是你的大慈大悲,你的无量功德,这个要知道的。

问:弟子自身礼受菩萨戒,并鼓励先生也吃素,受十斋日,未正式受戒,先生因生意应酬吃荤,他是否犯戒?

答:他没有受戒,他不犯戒,即使是受戒也不犯戒,为什么?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在必要应酬里面开戒,不是犯戒。譬如吃素的,起个念头,虽然受了菩萨戒发心吃长素,嘴馋想去吃一餐,打个电话给朋友,「你请我吃一顿好不好?要不然我不好意思吃」,这样就犯戒。自己实在没有这个意思,应酬场合当中不得已,这不犯戒,这叫开戒,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佛法的戒律活活泼泼,不是死呆板的。

我有一个很好的老朋友,抗战期间在日本人的后方做地下工作,就是做特务工作,被日本人发现,他们同事有几个人被日本人发现,日本宪兵队就要抓他,抓到就是死,那是没有话说的,他们就跑到一座寺庙里面去,求老和尚掩护他们,救他们。这位老和尚一看,情形那么紧急,马上给他剃头,然后把海青一穿,跟大众一起去念佛。日本人一大堆来了,到处找也找不到,看到都是光头,都是和尚,日本人对佛教很尊重,对佛教不为难,所以他们躲过这一劫。抗战胜利之后,他们念念不忘老和尚救命之恩,所以就特别设了一个酒席,非常的丰富,请老和尚来应供。把老和尚请来了,当然陪客的也不少,一请来了才想到老和尚吃素,这怎么得了!我们一桌的大鱼大肉,这个搞得就很难堪了。他们实在是诚心,并不是故意捉弄出家人,确实是诚心,是报答老和尚的恩德。老和尚非常镇静,「大家坐下来,没有关系」,照吃,吃得欢欢喜喜的,大家都高兴,这就令人赞叹,「这个老和尚了不起」。这老和尚是不是破戒了?不是的,这是开缘,让这些众生生欢喜心,让这些众生们赞叹佛法,这些人赞叹佛法,那个功德多大!老和尚吃一餐肉的时候,叫那么多人赞叹佛法,这值得。所以你要懂得佛法是活泼的,戒有开遮持犯。

问:受菩萨戒,为家人煮荤物,犯戒否?

答:你晓得这个道理就行了,刚才说个道理,你就能明了了,但是有一个原则,最好不杀生,给他们煮可以,不杀生。六祖大师在猎人队天天煮饭烧菜来供养他们,那都是煮荤的,不煮素的,他自己用些菜在肉边一块儿煮,吃肉边菜,吃了十五年,他还是祖师,他没有犯戒。

问:弟子今年五十多岁,家务责任已了,想远离外缘,自建小精舍修持念佛,不知可以吗?

答:这非常之好,能这样发心的话,自己决定有成就。但是买一个房子作一个小精舍,最好有几个人在一块儿共修,能有三、四个人是最理想。一个人单住确实有很多的不方便,至少有两个人,彼此可以照顾,身心比较安稳,一个人一下子遇到意外困难,功夫很难得力。找志同道合的一两个人共住就很理想。

问:大焰肩佛在南方、北方、上方皆出现,为何解释不同?

答:因为每一方有每一方的表法,南方表智慧,北方表教化众生,上方表教化大行,他在每一个场所代表的意义不相同,虽然是名号相同,都不一样。就是菩萨,像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上是圆教初住菩萨,在《华严经》上是第七回向菩萨,在《法华经》里面是等觉菩萨,统统都是观音菩萨,身分地位不一样,都是为了教诫我们方便而说的。

问:请师父为我们解说《疏钞》与《要解讲义》有何不同。

答:这个问的跟前面一样。这个只能说说名字,「疏」是疏通,就是经文义理太深,我们很难念得懂,很难通达,把它疏通,就是注解,注解就是把它疏通,让我们看起来容易懂得。「钞」是解释「疏」的。「钞」是条陈,这一段不了解,作一个小注,那一段不懂,旁边又作一个小注,这个叫「钞」,不是连贯的,真的懂了,我就不要了。不懂的地方,我再加一点小注,这个小注叫「钞」,所以「钞」是注解「疏」的。如果「疏」里面很长,这一段注解当中有几句很不好懂,我们必须查资料来加一个小注,这种小注叫「钞」,所以「钞」是注解「疏」的,「疏」是注解「经」的。「要解」刚才讲过,就是简单扼要的解释。「讲义」,多半是在讲经的时候自己编的这些参考资料,以后把它印出来也供给听众做参考,就叫做「讲义」,「讲义」也就是注解。

问:《弥陀疏钞》、《弥陀要解》、《通赞疏》、《要解讲义》、《净土生无生论》,看的顺序应如何?

答:这个顺序最好是先看《要解讲义》,再研究《疏钞》也好,不过《疏钞》分量很大。《生无生论》,昨天我已经将这个本子交给庄居士,希望他能够把它印出来。我从香港带回来这个本子是一个很好的注解,民国初年季圣一居士写的。季居士是谛闲法师的学生,对於天台教观很有心得。他这部《生无生论》注得很详细,很适合初学的人来研究。如果《要解讲义》念完之后,能够念《生无生论》这个注解,可以,如果没有这个注解,念古人的注解很深,恐怕念不懂。《通赞疏》可以做参考,它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给我们证明净土法门是的的确确真实的,绝对不虚妄,它给我们作个证明。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