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悟道法师:安士全书 第18集

发布时间:2024-04-21 04:06:01作者:佛缘网
悟道法师:安士全书 第18集

《安士全书》。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经本,《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第四十二页,新的本子第四十二页,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我们昨天跟大家学习到这一句,这个发明我们再简单重复的讲一遍。

【上文未尝虐民五句。皆帝君所行之阴骘也。不胜枚举。故以广行二字概之。】

『上文』就是这句以上的经文,从「未尝虐民酷吏」这个五句,都是文昌帝君他所实行的阴骘。这个阴骘,方方面面的事情很多,『不胜枚举』,所以以『广行』两个字来概括。在经文里面举出几个例子,来概括所有的善事、好事,用「广行」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概括的意思,除了举出了例子以外,方方面面,凡是好事、善事,都是阴骘,都应该去做,所以叫广行。

【阴骘。洪范蔡注训默定。而于此句不切合。似当作阴德解。】

我们上一次学习也讲过了,『阴骘』这两个字,在『洪范』蔡元定的注解,尚书洪范蔡元定的注解,注解「阴骘」两个字是『训默定』。周安士居士在这里给我们说明,这一句的注解用在这个地方不适合,应该『似当作阴德解』。「似」就是似乎,应当做阴德这个意思来解释比较适合这两个字,如果「训默定」,不适合此地这个意思。我们看到整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的确周安士居士这个说法是比较适合我们这篇经文讲的,作阴德来解释比较适合。

阴德就是天报之。好事分阳善、阴德,在《了凡四训》也讲得很清楚,「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阳善就是做好事大家都知道,社会大众都知道。有人做好事,他希望新闻媒体给他报导,登报纸、登杂志,电视广播来给他宣传,让社会大众知道某某人做了什么好事,这样就叫阳善,做好事让大家都知道叫阳善。阳善享世名,享受世间的名利、名望,社会大众大家知道某某人做了什么好事,大家都认识他,都知道他,对他都很尊敬、很赞叹,享受世间的名望、名利。阴德天报之,阴德是做好事没人知道,甚至还被冤枉、还被污蔑。社会大众大家不知道,不知道某某人做了什么好事,但是他默默的在做。默默的在做,社会大众不知道,不认识他,当然也不会去尊敬他,也不会去赞叹他,甚至还瞧不起他。但是在《了凡四训》里面给我们讲,阴德天报之,阴德果报比阳善殊胜,人间不知道他在修善,但是天知道,天地鬼神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往往这个阴德,积阴德的人,他的子孙发达很多很多代,这个果报那比阳善殊胜很多很多,很多倍。阳善享一世的名望,但阴德庇荫后代子子孙孙,甚至有几十代的。在我们中国历朝历代,积阴德给后代子孙的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孔老夫子,但是孔子在世的时候,真的认识他的人不多,很多国家也不重用他,到了后来人家才知道。所以他的子孙兴旺了七十几代,七、八十代,到现在已经第八十代的嫡孙都出来了。再来就是范仲淹、曾文正,这些都是积阴德的,很多。

所以阴德天报之,阴德果报殊胜,比阳善殊胜,因此古人都劝人广积阴德,积阴德给子孙,不要留钱财给子孙,要做好事,这个是正确的。因此这里讲的广行阴骘,也就是广行阴德,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也不要刻意让人来给我们报导,刻意要让人家知道我做了什么好事。如果刻意让人知道了,这个属于阳善,会享受世名。但是古人告诉我们积阴德是最殊胜的,因为虽然阳善享受世名,名大招忌,树大招风,名声如果大了,嫉妒障碍就来了,所以还是积阴德好。下面讲:

【苍穹天也。】

『苍穹』我们俗话讲苍天。

【苍言其色。穹言其高。】

苍天,『苍言其色』就是它的颜色,『穹』是讲它的高度。

【若据日天子身衣宫殿而言。则所谓苍者。当是青琉璃色。】

此地给我们讲,若根据『日天子』,日夜的日,「日天子」,日天子这个日,我们现在知道是太阳,太阳也有人住,只是我们看不到。所以在《药师经》里面也讲到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有菩萨的地方当然也有天人。日天子他身体穿的衣服,以及他住的宫殿,都是『青琉璃色』,这称为苍,青琉璃色的,这讲它的色彩。

【据忉利天之形量言。则所谓穹者。实去地八万四千由旬。】

根据忉利天的形量言,他的形状、他的体量,这个量也就是他的高度,『则所谓穹者,实去地八万四千由旬』。穹,如果根据这个形状、高度来讲,忉利天在佛经讲是欲界六层天的第二层天。欲界有六层天,第一层就是四王天,第二层就是忉利天,第三夜摩天,第四兜率天,第五化乐天,第六他化自在天,这个六层天是在欲界,欲界的天人。欲界的天人,四王天跟忉利天,称为地居天,就是这两层天的天人,他们居住都是在地面上,没有离开地面。根据佛经讲,四王天的天人,他们住的地方就在须弥山的半山腰;忉利天的天人,他居住在须弥山的山顶。须弥山我们一般人看不到,过去有人说是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现在也有人登山登到峰顶上去了,那个圣母峰都有人攀登成功了,这个不是佛经讲的须弥山。佛经讲的须弥山,我们一般的人,人道我们看不到。不要说须弥山顶,就四王天的半山腰我们都看不到,不是在我们地球上的这些山。我们地球也是在须弥山的周围,根据此地讲的,忉利天人住的地方,这个穹,「实去地八万四千由旬」,就是距离我们地球这个高度有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以我们中国古代计算这个里程是四十里,四十里比现在的公里小,但是也相当远了,一由旬;八万四千由旬再乘以四十,那这个高度,的确我们是看不到。这个是讲穹。忉利天以上,夜摩天到六欲天,到色界天的天人以上都叫空居天,这些天人他不是住在地面,住在虚空当中,叫空居天。忉利天还在地面,所以去地八万四千由旬。这一段是周安士居士给我们注解「苍穹」这两个字的意思,苍指颜色,穹指它的高度,我们一般讲苍天。那么这是天空。

上格苍穹,我们人在人间,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广行阴骘,做阴德做好事,做很多,必定能感得上天来庇佑,格就是感格。在我们头上就是苍天,苍穹,我们能够感动上天来保佑我们,多做好事,必定能感动上天来保佑我们。昨天我们就是学习到这一段。下面就给我们举出两个公案:

【下附征事二则。】

『二则』就是两个公案。举出具体的事例,事就是实际做的事情,实际上的例子,具体的例子举出两个,「二则」就是两个。第一个是:

【清河善政。】

『清河』是一个地名,一个地区。『善政』,「政」是政治,「善」就是善良的政治,称为善政,反过来就是恶政,造恶业的。下面就给我们说明文昌帝君在清河这个地方,他怎么去办这个善的政治,他具体怎么做。我们看下面这个文:

【帝君曰。予既离恶道。受形于赵国。为张禹之子。名勋。长为清河令。宽明自任。人不忍欺。待吏如僚友。视民如家人。】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个『帝君』就是指文昌帝君。在我们中国汉地,有很多文昌帝君的庙宇,很多省分有,在四川、山西、山东这些地方都有,在上海城隍庙里面也有供文昌帝君。在台湾供文昌帝君的庙也很多,有一些庙里面都附带有供奉文昌帝君。拜文昌帝君的人也非常多,特别每到考试,高中联考、大学联考。在台湾,我曾经到台北市万华区龙山寺去上香,这个寺庙也是三教都有,主要供奉观世音菩萨,大殿后面也供奉关公、华佗、妈祖、文昌帝君,这些我们中国传统道教的神明都有供奉。文昌帝君这个桌子上面,每到联考,有一次我去看,都堆满了准考证,都影印的。家长为了儿女能考上好的学校,就把他那个准考证影印,放在文昌帝君那个神桌前面,放在那个桌上,求文昌帝君保佑他的子女能考上好的学校。大家都知道,古时候文昌帝君管科举的,要到京城考试,能不能考得上,这个事情他在掌管的。沿袭到现在,大家知道文昌帝君是管考试的,所以才有很多家长把子女的准考证影印,放在文昌帝君那个神桌上,求文昌帝君来保佑。

实在讲,文昌帝君拜的人很多,认识文昌帝君的人不多,因为没有人在介绍讲解《文昌帝君阴骘文》。因此这个庙很多,但是认识文昌帝君的人不多,原因就是没有人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大家也没有去听,自己也没有去找这个资料,自然认识的人就不多了。如果不读《文昌帝君阴骘文》,特别清朝周安士居士给我们做这么详细的注解,引用三教经典来注解这篇文章,实在讲,我们真的不认识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对我们的教导我们一无所知,不知道。只是想求他保佑,不知道他教我们怎么存心,怎么来做好事,这个完全不知道,完全不懂。不懂,只是去拜去求,那真的就如《了凡四训》讲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你命中有,自然能得到;你命中没有,你怎么求也求不到,因为「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人都有命运的。

我们命中没有,能不能求得到?佛在经典上给我们讲的很清楚,肯定求得到。求作佛都能求得到,求了生死都能求得到,那何况世间人天福报?人天福报在佛法来讲是小小福报,有漏的福报,怎么会求不到?关键要明理,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来修学,必定有求必应;如果不如理不如法,那就是《了凡四训》讲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你纵然想尽办法要去求,还是看你命中有没有,命中没有,你怎么求也求不来。如果懂得佛法,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真的有求必应,这个才是正确的。如果不如理不如法,命中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如果如理如法,命中没有,也能求得到。所以袁了凡先生给我们做出一个榜样,一个例子,给我们现身说法。所以我们要文昌帝君保佑,的确是要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

这里讲『帝君曰:予既离恶道』,这句话我们前面,《阴骘文》前面我们也学习过了,文昌帝君曾经堕到三恶道,就是堕到畜生道当龙。这个公案在历史史卷上有记载。汉朝时候,吕后(刘邦的皇后)害了文昌帝君的母亲。他的母亲是刘邦的侍姬,吕后看到刘邦对他这个姬妾这么宠爱,她嫉妒,把她害死,害得很惨,刘邦死了之后被她所害。他的母亲四肢被砍掉,被整得不成人形,所以他看到这个他就要报仇。后来死了之后,他就发了个愿,要去变一条龙,把城里面,吕后他们这些害他母亲的人,统统把他淹死。果然他死了之后就当龙了,雨下得很大,把整个城的人都淹死了。淹死了之后,冤家对头只有几个,但是无辜的人被淹死的非常之多,那些人跟他无冤无仇,连累到无辜的人。所以后来被玉皇大帝处罚,当一条罪龙,受罪的龙,那个龙全身长虫,时时刻刻被这些虫咬,痛苦不堪。所以这个龙种类也很多,有福报很大的龙王,几乎跟天人一样大的福报,也有福报比较小的,也有罪龙,受罪的龙,就像在地狱一样的。他因为犯了这个罪过,受这个果报,后来遇到释迦牟尼佛,他才得到解脱,就离开恶道了。所以「帝君曰:予既离恶道」,他说他离开恶道了,离开恶道就是遇到佛之后,小字有注解:

【遇佛之后。】

因为他遇到释迦牟尼佛,佛给他讲经说法,他明白了,放下了,忏悔了,后来就得度了,离开恶道。离开恶道之后,『受形于赵国』,「受形」就是去投胎了,形状又恢复人形,又到人道来了。『赵国』是现在河北省邢台这个地方,古时候是赵国。投胎到赵国来,『为张禹之子』,这个张禹是东汉人。在我国汉朝分西汉、东汉,因为建都的地方不一样,东汉、西汉这个当中是因为王莽篡汉,前面属于西汉,后期属于东汉。根据资料记载,张禹(大禹的禹)是东汉中期的大臣,也是一个好官。投胎做「张禹之子」,做他的儿子,投胎到张禹的家里来了。『名勋』,这个「勋」是功勋的勋,勋章这个勋,他的名一个字,叫勋,张禹之子,他叫张勋。离开恶道,他投胎到赵国,做张禹的儿子,名字叫张勋。

『长为清河令』,「长」就是长大之后,他也做官了。古时候考中进士,朝廷会分配他到地方上去当官,一开始大部分是当县令。「清河」是现在河北省邢台清河县,古时候清河也是一个县,「令」就是县令。古时候叫县令,管这个县的一个主要负责人,现在叫县长,他是管清河县的县长。他当这个县令,『宽明自任』,「宽明」,宽是宽厚,明是清明,他管理这个县,以宽明来要求自己,「自任」就是要求自己。『人不忍欺』,凡是人,不管什么人,上面的人、下面的人,他都不忍心去欺负人的,不会仗势欺人;当了县长就作威作福,他不会这样,不忍心去欺负人。不但不忍心欺负人,『待吏如僚友』,「待」是对待。这个吏,在古代大小官员就叫吏,官吏。官吏有大有小,职务比他小的、比他低的,就好像现在一个小公务员,在县政府里面当一个科长,或者什么局长,这个属于吏,他下面办事的官吏。他的职位当然比较高,他是县长,在这一县他最大,县长下面办事的这些局长、处长、科长,都是属于他的下吏,他下面办事的官吏。他对待这些下属、这些官吏,他并没有说我职位比你们高,你们比我低,显得自己高高在上,没有,他对待这些下属的官吏「如僚友」,僚就是同僚,友是朋友,好像都是平辈的,很亲密的。同僚就是同事,好像我们彼此是同事,都是朋友,他是用这种心来对待他的下属,并没有看他自己高,他们就低,他的心是平等的,对待这些下属官吏如同自己的同僚、朋友一样。

『视民如家人』,看这个地方上的人民就像自己家人一样,一家人,那真正是当这个地方上的父母官,爱民如子。所以「视民如家人」,看待这些人民就如同自己一家人一样,他是用这种心态来看待人民的,这个就是好官。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在这个地方上做官,你就是这个地方上的父母官。为什么叫父母官?就是你当县长,当一个县令,管这个县,住在这个县的人民就是你的子女,就是你的家人,你是他们的父母,用父母这种心来看待人民。我们都知道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没有不爱护自己儿女的,就是用做父母这种心态来看人民,来照顾人民,来为人民服务,就像自己子女一样。所以父母官好!现在民国成立就学西洋的,当官叫公仆,这个过去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也讲过,说公仆哪有父母好?这个世间上对我们最好的、最关心的、最爱护的就是父母,天下父母亲没有不爱护子女的。仆人对主人那就不一定了,有的仆人对主人他很忠心的,但是仆人对主人不忠的那就很多了。仆人对主人,他的心态跟父母对子女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所以还是以父母的心态来对待人民,爱民如子,这个是最好的。如果用公仆,自己是一个仆人,那些人民是自己的主人,那现在有几个公务员把人民看做自己的主人?没有!所以不如用父母官这个名称来得圆满。

视民如家人,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文昌帝君他当清河县令,他用什么心态来治理这个地方。现在也有很多企业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他这个企业,这个公司、这个团体,把公司上上下下这些员工,包括员工的家属,都把他看做自己人,这样来照顾。在苏州固锝电子公司吴念博居士,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做法,把公司的员工,包括员工的家属,都看做自己家人,以照顾家人这样的方式来照顾这些员工和家属。当官的人如果也是用这样的心态来治理这个地区,以这种心态来看待人民,这个地方没有治不好的,肯定会治得非常好。这个才是继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现在我们净老和尚提倡也是提倡这个。这里讲到视民如家人。

【吏有失谬者。正定之。】

这个『吏』就是他下面办事的这些官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可能都没有过失,过失你做长官的人有义务跟责任去给他导正。他的下属官吏办事,做人处事有过失、有错误,『谬』就是错误,他帮助他们导正。下面讲:

【弛慢者。勉励之。】

下属各种情况都有,有的是属于『弛慢』,「弛」就是放松,「慢」是怠慢,就是办事不积极,很懒散,办事不认真,很怠慢,放松怠慢,办事不认真。对待这样的下属,『勉励之』,「勉」是劝勉,劝他不能够这样,这样对不起人民,也对不起自己;「励」是鼓励,鼓励他要振作起来,办事要认真负责,要积极,不能不负责任,懈怠散漫。遇到这样的官吏,他的下属,他就勉励他。人总是有良心的,上面的主管来勉励,自己总是要振作起来。所以「弛慢者,勉励之」,就勉励他们。

【卤莽者。教诲之。】

『卤莽』,有的人他办事也很有冲劲,也很积极,但是很卤莽,粗心大意,往往得罪人。在《无量寿经》讲「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就是卤莽。卤莽的人就容易跟人家起冲突,讲话有时候也是比较冲,可能在办一些事情都会起冲突,起口角。这个过去我们在公家机关也常常看到,有一些办事的公务员心情不好,很卤莽,讲话也很冲。有一些人的确他有办事能力,但是卤莽,他事情可能就办不好。比较冲动,粗心大意,虽然很认真做,但是事情做不好。遇到这样卤莽的下属就『教诲之』,「教」是教导,跟他讲道理,「诲」是训诲。教有身教,就做给他看;诲这个是言字旁,一个每天的每,诲这个字就是用言语来劝。诲这个字,每天的每,主要说诲勉劝导,常常劝,不厌其烦的常常给他提醒。人不可能跟他劝一次他就改过来,这样的人有,不是没有,但是不多。在古圣先贤,我们看到只有孔老夫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他不贰过,劝一次他就改过来了,其他的人恐怕就要两次、三次,甚至很多很多次,他才能改过来。所以这个教诲,诲人不倦,教化众生是长时间的,像我们净老和尚讲经说法就是教诲,讲了六十年了,还不断的讲,不断的劝,不厌其烦的重复的劝。这是教诲之,所以要长远心,也要有耐心,也要宽容之心,遇到卤莽的人就是教诲他。下面这一类是:

【诡诈者。诘难之。】

人,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小时候听我父亲讲,「一样米养百样人」,就是米是一样的,一种米,但是养的人是一百样的,一百种不一样的。米是一样的,但人不一样,养的人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这个百是一个形容,当然不止说一百个,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样子,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样子,一万个人有一万个样子,各个不一样,这里给他归类大概就是这几类。这一类的,上面是讲卤莽的、懈怠的,有错误的,这里是讲这个心很『诡诈』的,我们一般人讲心机很重的,常常暗地去伤害人,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诈」就有欺骗在里面,「诡」就是吊诡,他的心机叵测,很会用心机,很会用诈骗、欺诈这些手段来骗人。遇到这样的人,文昌帝君就『诘难之』。他讲这个话不实在、欺骗,他就会给他责问,责问当中也就教导他,让他心服口服。你使用这些诡诈,我并不是不知道。责问,「诘」就是责问,你用什么话来欺骗,就根据你讲的话来责问你,让你知难而退,以后不敢再做诡诈的事情,做诡诈的事情瞒不过上面的人,自然他就收敛了。

所以遇到这样的人就诘难之。

【争财贿者。】

下面的这些官吏也会争,特别争这个财物。『贿』是贿赂,下面办事的人也会收受贿赂。人家拜托他办事,来贿赂他,希望他帮帮忙,这个自古以来到现在都有,到现在还是有。贿赂,譬如说一个单位的同事,彼此也会相争,争取这个贿赂。在我们现在政府部门讲,哪一个部门油水最好,都很多人去送贿赂给他,请他帮帮忙,或者检查工程不要太严格,这个当中就有贿赂。有贿赂,这个位子很多人要去争的,为什么?争取到这个位子,他的收入就多了,因为很多人来贿赂他,要请他帮忙。大家也会去争,争这个财,争那个位子主要是为了财,为了钱财,但是这个钱财是不义之财,收受贿赂是不义之财。文昌帝君遇到下属有这种情况,「争财贿者」,争取财物,接受贿赂这样的人,

【以义平之。】

『义』就是义理,用义理来平息他这个贪念,来平息他贪赃枉法这种错误的做法,这个义理当中也就有讲因果了。一部《文昌帝君阴骘文》讲的内容跟《太上感应篇》一样,它是属于因果教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太上感应篇》讲,「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就是取这个不义之财,贿赂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得来,你不但不能享受到,就好比你口渴了,你去喝那个鸩酒。这个鸩就是鸩鸟,据说这个鸟的羽毛很毒,如果那个酒被这个鸟的羽毛沾到,那个酒就有毒,就是鸩酒,人喝了马上就死了。你想要解渴,你去喝那个鸩酒,喝那个有毒的酒,不但不能解渴,喝了马上死。漏脯救饥,那个有毒的肉、坏掉的肉,肚子饿了要吃那个肉,吃了就中毒,食物中毒而死。文昌帝君就用因果义理来平息这种争财收贿赂的错误做法。因为你得到钱财要做什么?自己享受。但是你取这个非义之财,不但不能享受,恐怕福报就折损掉了;原来想占便宜,现在反而吃大亏。这个《感应篇》讲的很清楚,你从不正当的地方取得的钱财,就有一些意外的事情把你这个钱财消耗掉。不是打官司,不然就家人生病,或者自己生病,或者意外的事情,或者你去投资做生意亏得光光的,有些人,比较不务正业的去赌博,输光光的,或者盗贼来偷、来抢,或者被骗,就有一个意外的事情给你消耗掉,那你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有损害。如果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谁愿意去干这种傻事?肯定不会了。会干的人一定他不知道,他才会去干这个傻事,想得到好处,不但好处得不到,反而得到坏处。所以「以义平之」,用这个义理来平息他这些贪念,平息这些争端,不然没有用义理来平息,这个争端是没完没了的。

【争礼法者。以情谕之。】

这个礼我们一般讲常礼,在《礼记》、《曲礼》、《周礼》。『法』是法律,国家的刑法。儒家在古代以礼治天下,如果人人懂得礼,天下就太平了,不用法律了,用礼来治。所以孔老夫子也讲,在《论语·为政》篇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政,道就是一个方法、方式,政就是政治,道之以政就是办政治。订了很多法律,人民如果犯法了、违法了,齐之以刑,齐就是依这个法律的标准来给他判刑,齐之以刑。这样来治理人民,人民是什么样?民免而无耻,人民他没有羞耻心。他不敢犯法,他只是怕被抓到、被处罚,如果一有机会,他还是会做违法的事情,我们现在的话讲,钻法律漏洞,他还是会做违法的事情,人民他没有羞耻心。为什么没有羞耻心?他不知道做这个事情是不对的,是错的。他只是怕那个刑罚而已,他良心不会发现的。在佛法讲,他没有惭愧心的,被抓到了,他认为是自己倒霉才被抓到,很多人不是这样干吗?干这些不如法的事情,他运气好,没被抓到。办政治,只是用法律来约束人民,人民他没有羞耻心,有机会他还是会犯法。如果「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德就是跟他讲道德,这是讲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个就是教他,教化人民。如果他违反伦理道德,你用礼来规范他。礼是尊重人权的,把人当人看的,用法是不把人当人看的。现在西方国家不都讲人权吗?用法就没有人权了,用礼他就有人权,尊重人。就是你犯错了,你现在失礼了,给你提醒,你自己就感到惭愧,赶快改过来。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有羞耻心,自己会约束自己。

此地『争礼法者』,礼法也有人在争,争这个就非礼了,不是礼了,礼它是让,它怎么会争?我们一般讲礼让礼让,争肯定他不懂礼,只是用礼这个形式来跟人家计较,或者用法律来跟人家争。他的下属,办事的人,也有这样的人,争礼法的。这个礼实在讲,过去李炳南老居士讲过,一部《四库全书》讲的就是人情世故,世故人情。什么叫礼?礼就是要懂得世故人情,那个才叫礼;不懂世故人情,用那个礼到处要求人,不要求自己,那非礼了。所以文昌帝君遇到这样的下属,争礼法的人,『以情谕之』。「情」是什么?人情世故,跟他讲人情世故。别人对我们失礼,我们要反过来想想,我有没有对人失礼,首先都是先反省自己,不要先去怪别人,这个才是圣贤教我们的。「谕」就是晓谕,让他明白,明白这个礼法它是讲人情世故的,你要给他开导、给他说明,让他明白什么叫礼、什么叫法。所以「争礼法者,以情谕之」。

【为贼者。使偿其赀。】

地方上的人民,做贼的、做小偷的,这个自古以来也都有。当贼抓到了,你要赔人家,偿还,你要还钱,你偷人家多少你要还,让他知道那是错的,不能去当贼,去当小偷、当强盗。文昌帝君看到这个地方上有人做贼,就是要让他还钱财,偷多少你要还多少。这也是个教化,就是你还钱了,那就不治你的罪;你不还钱,那就要被判刑,这个的确是非常宽厚的一种政策。现在不管,你抓到就是关起来,或者先打一顿再说,这个就是没有给他反省改过的机会。就是要他还钱,如果你还不起钱,你钱给人家用光了,你要做工去偿还。下面讲:

【伤人者。使庭拜其敌。】

『伤人』就是跟人家打架,去打人、去伤害人的。这个被官府知道了,就叫他,你要登庭去拜罪,你伤到谁了。『敌』就是他的敌人,敌人就是跟他打架的对方,跟他敌对的那一方。你把人家打伤了,你要去登门谢罪,还要去赔偿。把人家的伤医好,还要去向人家忏悔认错,官府就不给你处罚,你就去认错、去赔偿。这讲伤人,打伤人的。

【初情可悯者。犹宥之。本心可恕者。犹出之。】

『初情』就是初犯,这种情况可以怜悯的。『犹宥』,「宥」就是宽恕,就是宽恕他。他是初犯,第一次犯,他的情况也是有他可以怜悯之处,就会去宽恕他,不给他判罪,宽恕他,犹宥之。这个是粗浅的。『本心可恕者,犹出之』,「本心」就是看他本来这种动机、心态,他这个犯错还是可以宽恕他的,譬如说他也知道自己错了,也认错了,忏悔改过,这个就可以宽恕,「犹出之」,出之就不给他判刑、判罪。

【必词穷心尽。而后付之于法。若夫失出之罚。容恶之谤。予所不辞。】

文昌帝君实在非常慈悲,这些下面办事的下属,以及这个地方上的人民有犯错,尽量就是去教育他,让他能改过迁善,尽量不动用刑罚。这个就是符合《论语》讲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人民就有羞耻心了,慢慢他良心也会发现,知道自己不对,就符合这个。如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所以帝君在治理,为政,办政治,他主要,我们看得很明显,用圣贤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来教化人民。动用到刑罚那是很不得已,『词穷心尽,而后付之于法』,这个人真的是没办法了,讲也不听,该讲的话已经跟他都讲完了,用心也都用尽了,他还是不回头,还是犯错,这个时候才「付之于法」,才用法律来治他的罪,你看文昌帝君这种存心是多么的仁慈,多么的爱民如子,不得已,没办法了。

『若夫失出之罚,容恶之谤,予所不辞』,这个「失出」两个字是古代汉词语,在汉文里面的一种言辞,言语,叫失出,过失的失,出去的出。这个失出,它的意思就是法律上,指犯重罪而科轻刑,或应科刑而不科刑。这个失出就是他犯了重罪,但是给他判的刑判轻刑,没有给他判重刑,或者应该给他判刑而没有给他判刑,这个叫失出。「失出之罚,容恶之谤,予所不辞」,包容这些恶人,当然也会有一些毁谤,文昌帝君讲他也不会拒绝的,不辞,他不会拒绝的,他还是以伦理道德做为他从政的一个原则。所以他真的是以仁政来治理这个地方,用仁政来治理这个地区,这个地区人民遇到这样的好官,真的大家是有福报。

【为政五年。而雨旸以时。蝗疫不作。小民之祷。颂兴焉。】

『为政五年』就是他在那边办政治,在清河县办政治办了五年。『而雨旸以时』,该下雨就下雨,该出太阳就出太阳。这个「旸」就是一个容易的易,再一个日,就是太阳在云层忽隐忽现叫旸。我们常常看到天上有云层遮住太阳,等一下云层飞过去,太阳又出来了,等下下面一个云又来了,又把太阳遮住了,我们看太阳就忽隐忽现,这叫旸,雨旸就是该下雨的时候就下雨。蝗虫就是害虫,吃农作物的,这蝗虫就没有了,瘟疫、传染病也没有了,这个地方真的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小民之祷』,「小民」就是人民,这些人民大家都过着安乐的日子,大家都在祈祷,在歌颂、赞颂太平盛世,这个风气就兴起来了。下面这段「按」,「按」这段是周安士居士根据文昌帝君这段,他来做一个评语:

【汉世良吏多矣。有如帝君之视民如伤。慈祥恻怛者乎。乃考之史鉴。但见曲诋张禹。而后人之善政无闻。然则史鉴。果可尽信乎哉。】

这段是周安士居士根据《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一段,他做一个分析、评断,评论判断。说『汉世良吏多矣』,汉朝这个时代,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汉朝这个时代善良的官吏很多,好官很多。《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讲的张禹,就是文昌帝君的父亲,他这一生这一世投胎到赵国(就河北邢台)做张禹的儿子。他的父亲也是好官,汉朝好官也很多。有如同文昌帝君他这样『视民如伤』,看待人民就像看待子女一样,时时刻刻就是怕伤害到人民,存心『慈祥恻怛』,爱护人民,的确是非常难得的。有没有像他这样的好官?『乃考之史鉴』,「考」就是考据、考察,『史』是二十五史,『鉴』是通鉴、史鉴,史鉴它记载历史的事情、历史的人物。史鉴记载,『但见曲诋张禹』,就是对文昌帝君的父亲,史鉴里面记载的都是扭曲、歪曲的,诋毁张禹,说他的坏话,而使后来的人对他们张家这种善政都不知道,『无闻』就是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因为受了史鉴错误记载的误导,反而人家不知道了。『然则史鉴,果可尽信乎哉』,史鉴也不能完全相信,还是要去考据的,各种资料去考据,这是周安士居士给我们提出来这样的一个评断。真的是作史鉴,过去李炳南老居士讲,如果记载错误,或者无意的都有过;如果有意的,人家好的给他写成坏的,那就造罪业了,这是地狱罪,打妄语,冤枉好人。

这个一段,两则公案我们今天学习了一则,「清河善政」,下面「雪山大仙」这是第二则公案。我们今天时间也差不多到了,剩下一分多钟,我们到这里是一个段落,我们就先学习到这一段,下面这个雪山大仙,我们下一次再继续来学习。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摘自:安士全书 悟道法师主讲 (第十八集) 2018/10/26 澳洲净宗学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