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净土法门法师:礼敬诸佛的含义

发布时间:2024-12-23 04:09:33作者:佛缘网
净土法门法师:礼敬诸佛的含义

【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前面我们用了两个小时在一起学习,这句经文的含义无量的深广,无论是世法或是出世法,无不是从礼敬做起。

『大士之德』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就是诸佛菩萨『无量行愿』的总纲领。在中国古老的时候,我们老祖宗从三皇五帝就教导我们谦虚、恭敬。《礼记》里面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毋不敬」,跟礼敬诸佛的意思完全相同,不过佛经里面解释得详细、解释得透彻。我们再看其他宗教,我们在最近编辑了一本书,《世界宗教是一家》,这里面我们选择十个宗教的经典,无论哪个宗教也都把礼敬放在重要的修学项目。由此可知,礼敬诸佛非常重要。我们特别要了解诸佛的含义。经上讲,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有情,在我们现在的话是讲动物,动物都有显著的感情反应,称为有情众生,他有分别、他有执著。第二种讲无情众生,实在说它反应迟钝一点、慢一点,不太明显。像哪些?像植物,植物有反应;矿物,矿物现在科学家证明它也有反应,不过很不容易觉察它的反应,得用科学仪器来测验才知道它的反应,可以说不亚於有情众生。佛说无情众生有法性,有情众生叫佛性,佛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明显的反应。植物、矿物,乃至於自然现象,为什么自然现象也称众生?它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也都称为众生,这众生的范围太大了。所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有情跟无情,最后「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就是一切种智。那我们知道,一切种智是佛所证得的,菩萨证得一切种智就叫成佛,究竟圆满的佛果。由此可知,我们对有情众生要礼敬,对无情众生也要像敬佛一样的恭敬。为什么这样做?这在《弟子规》里有一段讲「谨」,谨慎,谨慎里面就是恭敬。无情,像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我们家里用的一些家具,桌椅、板凳,这都无情,我们对它如何礼敬?不是每天对它磕头礼拜,那你就完全错了。以恭敬心对待它,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就是我们对它的恭敬,整齐清洁,这种行为就是普贤行。

『普贤』菩萨,他的德号,简单的说,普是「德周法界」,这我们学过《妄尽还源观》就知道了,《妄尽还源观》三种周遍,第一个周遍法界,菩萨德行周遍法界。贤,实在讲就是四德里面质直柔和,它说得更细,它说调、柔、善、顺,讲四个字,「调柔善顺」这叫贤。调,我们通常讲调解,就是化解,调什么?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这叫调,让自己的心性与性德圆满的相应;柔是柔和,我们处世待人的态度;善是善良;顺是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叫贤,贤有这四德。这四德周遍法界,这就叫普贤菩萨。那我们要记住,前面说过,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个圆成佛道,从究竟上来讲是妙觉位,从一般的来讲是初住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就是普贤德行的圆满。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居民,我们这样讲大家好懂,极乐世界居民人人都是「修普贤大士之德」;换句话说,调柔善顺四德统统具足。我们今天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去,这四个字可重要了。德周法界那个德到底是什么德,不知道,这四个字说出来就清楚、就明白了,时时刻刻调顺自己的心态,务必与性德相应。

我们讲性德,在中国是伦常、是四维八德,这是标准,展开来就是《弟子规》,在佛法里面就是十善业。三皈是调顺的总纲领、总原则、总的指导方针。三皈是什么?三皈是觉正净,佛是觉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净而不染。换句话说,时时刻刻,古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凡夫当然有妄念,肯定有的;没有,他就不是凡夫。念起不怕,这是什么?习气,它一定会起来的,怕的是什么?怕的是你觉悟太迟。第一念起来,第二念就觉悟,这就好。第一念是贪瞋痴,第二念是阿弥陀佛,好!第二念就拉回来,这就叫觉,这叫真做功夫。念念相续,不能叫它失念,失念就疏忽了,就是说觉太迟了,妄念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全是妄念,那就烦恼起现行了。觉得快,烦恼不起现行,永远保持正念,这就对了。这都是属於礼敬,对法性的恭敬,对万事万物的恭敬。

所以六根所缘的境界,无论是物质境界或是人事境界,决定要把它调到标准,也就是叫它与《弟子规》相应。与《弟子规》相应就是与五伦相应、五常相应,与四维八德相应。内心永远保持谦敬,自己谦虚,对一切人事物恭敬,平等的恭敬,这就是学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

无量寿经菁华 (第十四集) 2010/1/7 华严讲堂 档名:02-038-14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