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皈依”时,我们在说什么?
发布时间:2024-04-29 04:05:31作者:佛缘网文:豹小白的杂货铺
当我们说起“皈依”时,我们在说什么?
——佛教徒,其实分了很多层次。
有的人,因为害怕投生到三恶趣,而寻求皈依。
有的人,因为害怕轮回的苦,而寻求皈依。
有的人,即使自己能从轮回中解脱,但因为不忍心其他的众生沉沦苦海,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而寻求皈依。
说到这,您可能会看见一个关键词——“皈依”。
那么,皈依的内涵是什么呢?——总的来说,皈依是一种因为恐惧而寻求救护的心。
对于第一种人而言,皈依,是出于一种对三恶趣的恐惧。
对于第二种人而言,皈依,是对于在轮回中反复流转、看不到尽头的恐惧。
那么对于第三种人,皈依则未必出于恐惧,而是出于“不忍”——对其他众生仍在轮回中流转的悲悯、不忍。
从三种人的动机,我们也分出了三种“皈依”。
对第一种人,我们称之为下士道的皈依。
对第二种人,我们称之为中士道的皈依。
对而第三种人,我们称之为上士道的皈依。
当你恐惧,或感觉自己力有未逮的时候,你会向一个强有力的对象祈求保护和帮助。
这个对象,就是佛陀。
能带我们远离三恶趣(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是佛陀。能开示我们出离轮回的方式的,是佛陀。能带我们一步步走向成佛之路的,只有佛陀。
所以要皈依佛。
那么,佛陀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换句话说,让佛陀成为“佛陀”的根源是什么呢?
——是佛法。
无始劫来,无量无边的佛陀,都是通过修行佛法,而从凡夫成佛的。
所以,我们要皈依法。
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助伴。
而已证得圣位的“圣僧”——这个圣僧,不一定现出家相,只要证得了圣位,哪怕是在家人,也被称作“僧宝”——就是这个助伴。
如果说,佛陀是医生,佛法是药,那么,僧宝就是护士。这个护士会考察我们的身体状况,监督我们老老实实吃药,直到康复。
所以,我们要皈依僧。
佛法僧,被称作“三宝”。
那么,对佛法僧的皈依,简称为“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需要有一个固定的仪式,叫做受“皈依戒”。
无论是出于什么动机想要皈依的,在受持“皈依戒”之后,这个人,就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了。
不过,皈依之后,会有一些规矩必须遵守。
这些规矩,叫做“皈依学处”。
皈依学处都有哪些呢?
以下引用大藏寺已故法台祈竹仁波切的回答:
问:在归依了三宝后,有甚么是不可以做的呢?
答:皈依了三宝以后,即使并未受持五戒或其它戒誓,亦须依止皈依学处而行。皈依学处分为不共与共通的,这些你都必须注意奉持。不共的学处分为遮止学处及成办学处。
遮止学处为:
(一)皈依佛已,不依止天神、'非人'及外道等。如果只对他们供养而不是依止,则未算作违反这一点;
(二)皈依法已,不得伤害任何有情生命,对小至一虫或大至人类都不可去伤害;
(三)皈依僧已,不与外道及邪见者共住。这一点现今不易圆满办到,但其精神乃指不受邪见者影响修持的道心。佛法弟子不歧视持其它见解的人,但初学弟子要小心勿为他人之见解而失去依止心,例如因自己未有基础,在听到别人说因果并不存在时会信心动摇,故须小心护持刚萌芽的依止心。在自己有基础后,你不但可以与他们共住及接触,更因菩萨精神而必须与他们接触,从而领其入于正法。
成办学处为:
(一)皈依佛已,要视一切金、银、铜、木乃至纸绘佛像为真正之佛陀,不可于其上跨过或贩卖如来,亦不应对其作世间财物想;
(二)皈依法已,要视经典为法宝,不可把佛经放地上或于其上跨过,亦不应以营利维生的动机贩卖佛法;
(三)皈依僧已,应视所有出家人为僧宝之代表,乃至对袈裟亦心生尊重,不于其上跨过。
皈依的共通学处有六点,分别是:
(一)忆记三宝功德而常依止;
(二)以供养报三宝恩德,例如于每次受用饮食前于心中先对三宝作供养;
(三)引领他人依止三宝;
(四)日夜各三次修诵皈依偈,即念诵三皈依文日夜各三次的意思;
(五)对三宝不失依止心,即使只是随意地以此开玩笑亦绝对不可,乃至宁舍身命而不舍依止;
(六)随自己之能力而受戒,例如五戒、十善业及大乘八关斋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