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坛经,自性,六祖慧能,禅宗,以心传心,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发布时间:2024-09-22 04:08:39作者:佛缘网
坛经,自性,六祖慧能,禅宗,以心传心,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坛经》,教内大德依之为后学讲授,引领修学,也多是借用此经。学界有识之士,也皆于此经上下功夫,探讨禅宗<要,考其历史渊源,并延伸及方方面面,皆为依其为据,来表明自家观点。所以,禅宗由不可说,而直接转成非得说的角度,因此说不说之说,已经成为了教界学界公认的话题。且亦由文字般若中,理会禅门之精要,始为初学愚钝者入门之基。笔者由拜读祖师之作,并引诸经文而写些许心得体会,浅识薄见,以贻诸方。

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三岁丧父,出身寒微,不识文字,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家,禅宗的主要创始人,被尊为禅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迹和佛教思想主要体现在《坛经》中,慧能提出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和思想被誉为对传统佛教的伟大突破和创新,其蕴含的戒律思想更是佛教戒律史上的重大革新。

六祖坛经

佛教“三学”之首,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入道即以戒律为本”,所以,戒律在佛教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佛教戒律在中国的流传上看,自曹魏时期开始,小乘戒律开始传入中国,《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祇律》和《十诵律》四部广律的传入和专门讲习戒律的律师的出现,依律受戒的现象逐渐盛行,至唐朝时期,独盛《四分律》。然而小乘戒律的条文繁琐,持守戒律障碍很多,慧能“无相戒”等大乘戒律观念,主张戒禅合一,认为“戒本源自性清净”,突破了传统佛教戒律的内涵和意义,赋予大乘戒律以新的时代特色,意义极为深远。正如后人对其思想的评价:“无相之体,法身之谓也。无相戒,戒之最也。四宏愿,愿之极也。无相忏,忏之至也。三归戒,真所归也。”

慧能《坛经》中的戒律思想为大乘菩萨戒,不仅适用于出家众生,也适用于在家众生。菩萨修行包括“六度”行门和“四摄”方便,菩萨发愿救拔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不仅“自利”,更要“利他”。慧能强调奉行“止恶扬善”,本质上是持守佛教戒律。并且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过错,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责他人的过错,将他律化为内心自律,正如他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六祖坛经

生活就如同放电影一样,动态图像是由于许多静止不动的图像连贯而成的,只是有个东西在动,欺骗了我们的眼睛,故误认为世界在动。其实,那个动的东西就是你的心,是你的心把这一切联系起来了。康德就揭示出了其中的道理。如果任何东西都能动,那么人就不会死了。要知道,人在娘胎里就开始死了,生活一秒,死亡一秒,三岁时就死了三年。这种方法如同火箭发射时的倒数是一个道理。前面的一个东西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每一段都是排列起来的,但没有一个东西 乱了秩序,能跑到现在来,所以才会老。如果现在的老就是你从前的年轻,那才便宜了你。这个道理就是“物不迁”。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之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上述经文中“成自性”,指的是断除了一切名相差别和对事相的分别执着,最终呈现出来的解脱的“圣智”境界,也称为“如来藏心”,其正是《坛经》所说的清净圆满的自性,但被现实烦恼所蒙蔽(如前文所述),而未见本来面目,但并不妨碍一切众生皆有这般清净的智慧德性——如来藏心。

六祖坛经

六祖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了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无上佛法与那些似是而非见解的分水岭,也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如果问什么是“见道”、“破参”,对不二法门的领悟与否,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禅宗的见性、开悟等等,都可以说是对不二法门的领悟。佛法是不二法门。有两样法就不是佛法。

自性本就是清净污染、无生灭起伏、本来具足、本不动摇且能生万法的,这一段对自性的解释算是《坛经》最为全面透彻的地方。

《坛经》进一步论述自性的生灭性:“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谿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将止恶行善的重要意义做了详尽的解释,“贪欲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贪、嗔、痴是人生一切痛苦烦恼的根源,贪是恶鬼之源,瞋为地狱之源,痴是畜生之源,此三毒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业的根源。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坛经,六祖慧能,只有奉行十善,勤修戒、定、慧,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破除我、法二执,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覩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剎那。”

《坛经》篇首交待, “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可见大师作为开堂接众的讲法者,是真正的“善知识”,相反,对听法者使用“善知识”这个称谓是很少见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