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二卷
发布时间:2024-10-28 04:07:19作者:佛缘网第三二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页。
丑三、辨魔事寅一、示魔事相卯一、明致魔之由
前面我们讲到真如三昧因地的修学跟它果地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在修真如三昧的过程,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魔障的事由。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的起跑点,我们依止的是一个无明妄想,现在我们要扭转一个力量,就是把这个妄想的力量,转成不生不灭的真如,在这样真妄的交攻之下,有可能会产生魔障,我们应该如何来判断它,乃至如何消灭它?这当中分成二科:第一个先解释「魔」障的「相」貌,第二段再解释对治的方法。魔障的相貌当中分成二科:「卯一」先说「明致魔之由」,生起魔障的因缘。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这个地方我们先解释魔障的相貌。我们在修真如三昧的时候,魔障的因素主要有二个:第一个是「诸魔外道」,这个地方法藏大师说:这就是天魔,六欲天的天魔。天魔为什是外道呢?因为这个天魔扰乱人心,令入邪道,故名「外道」。就是说你在修真如三昧的时候,他干扰你,让你生起邪见颠倒,误入到外道种姓。所以他有引导你从一个向内安住的因缘,转成向外攀缘的因素,所以他是「外道」,因为他有引导你趋向外道的力量。第二个是我们一般说的「鬼神」,或者是山神、树神等等的扰乱。我们一般修习真如三昧,如果你没有到未到地定之前,天魔他是不会干扰你,所以我们一般的干扰都是「鬼神」。「鬼神」干扰你,主要有二个因素:第一个就是我们说的冤亲债主,你过去生跟他结下重大的恶缘,他刚好在鬼神道,这个时候他就来报复障碍你。第二个,他跟你也没有恶缘,但是这个鬼神他有胜负心,他找你来挑战,故意来诱惑你、干扰你,破坏你的正念,这是第二种因素。总之,就是我们在修习真如三昧的时候,有可能会有「鬼神」或者天「魔」的扰「乱」。为什么有这个扰乱呢?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没有善根力。这个地方就是说,有些人修真如三昧、或者念佛三昧,他没有什么障碍,有些人就有很多障碍,这跟一个人打妄想有关系。你一个人的种姓,你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你很容易打很多很多的妄想,你这个人就容易被鬼神所干扰。怎么说呢?这个鬼神要干扰你,他一定找一些比较容易下手的,就是说你这个人的隙缝太多,你这个空隙太多你这个妄想打得很重,他就容易下手干扰你。当然这个东西是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他要干扰你,你得要接受,双方面才会相应。有些人你找他也没用,他根本就不甩你,这个鬼神就不会找你。所以我们今天会着魔,双方都要负一半责任。对方干扰你,他错一半;你随顺他的这个境界去攀缘,你也要负一半责任,就是你自己没有善根力,简单的说就是你自己没有免疫功能。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主要致魔的因素,就是我们这种妄想太重,攀缘心太重。
卯二、明魔事之相
辰一、辨形声
魔障的相貌,这当中有二科:先说明他的「形声」,再说明他的过失。先说明他的出现是用什么形状跟音声,这当中有二段:先讲到他所现的是一种世俗相,再说明他所现是尊贵相。看世俗相:
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我们在静坐修真如三昧的时候,本来是把心带回家。在回家的过程当中,突然间看到「恐怖」的相状,就是说这个鬼神也好、天魔也好,他来干扰你,他不是以他的本来面目,他现出一些非常「恐怖」的相状,这种人多数来说,古德的注解上说:这种人本身就是有恐怖的习气,这个鬼神有神通,他知道你有恐怖的习气,就用恐怖来恐怖你,这是第一个因素。第二个,「或现端正男女等相」,有些人他本身贪爱的习气特别重,这个鬼神、或者天魔,他就「现」出「端正」的「男相女相」来诱惑你。应该怎么办呢?「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就是说我们在修真如三昧的时候,慢慢的把心带回家,这个时候你这个境界出现,你继续起观(观照力),再从真如三昧出来、再起观,观照这一切的恐怖相、或者是可爱的相貌,其实都是「唯心」所现,都是如梦如幻,它没有真实的体性,你内心当中不随妄转。我们也说过,别人要干扰你,这方面是要互相的感应,一个碗是敲不响的,所以你内心当中不随妄转,这个「境界」就自动消失掉了。这个地方在古德的注解上说:我们修习这个内在的观照是根本法门,但是我们也可以修一些方便法门,就是归依三宝、忆念三宝、念佛、持咒,祈求三宝的救护,这样子也可以过关。总之,你内心当中,就是不能随顺妄想而转,要把心收摄回来。再看第二段。前面是现出世俗的相貌,或者是恐怖相、或者是可爱相;这以下是现出尊贵的相貌。
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
这个地方的尊贵相,他是「现」出「天」人的相状,特别高大庄严的天人,或者现出种种的「菩萨像」、或者现出佛陀像。总之,他的外表看起来都是「相好具足」,放大光明。他现这个尊贵相,基本上都会为你说法,「或」者「说陀罗尼」的总持法门,「或」者「说布施、持戒」等等的六度法门,「或」者「说平等」的法门。什么叫「平等」法门呢?「空、无相、无愿」,一切法、人、众生当中,没有所谓「怨」家、「亲」属的差别,也没有所谓的「因果」差别,一切法是「毕竟空寂」、毕竟平等,这叫「真涅槃」。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这个鬼神跟天魔的说法,基本上都是相似之法。表面上跟佛法很类似,但是事实上是完全不同。譬如这个平等法:佛法的平等是安住在真如本性,是立足点的平等,是本性上的平等;这个地方的平等,是果报上的平等,那是一个齐头性的平等,是怨亲的平等、因果的平等。佛法的平等是从本性上安立,不从因缘上安立的。所以我们修慈悲观,佛陀告诉我们慈悲观的所缘境,先从亲属修起,然后中庸,再怨家。你怎么能够说怨家、亲属都平等、因果都平等、贪瞋痴跟戒定慧也平等!这样子这个平等法就是相似之法。不过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鬼神来干扰你,鬼神他也不是泛泛之辈,他敢来干扰你,他多少有一点资粮,特别是福德资粮,所以他跟你说法,有时候你也很难从他的法义上判断真伪。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根据天台智者大师的二个判断方式,智者大师说:我们修真如三昧也好、修念佛三昧也好,如果看到诸佛菩萨现前,你先不要说,听他讲什么法;你先观察你这一念心是什么相貌,就是你的心跟佛菩萨接触的时候,你回光返照你这个明了的心识。就是说你见到这个佛菩萨的相状以后,你的心变成躁动不安,这个地方肯定是鬼神的干扰;假设你内心跟这个佛菩萨的形像接触的时候,内心是寂静安乐的,随顺于寂静的,这样子的一个相状就是真实的功德。就是说鬼神他顶多能够现出相似于佛菩萨的形状,但是他不能改变他的本质,他的本质就是无明妄想,所以你跟他接触的时候,他所释放的讯息是躁动相,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因为你想想鬼神为什么要现给你看?他就是要破坏你的正念,所以你跟他接触的时候,对你的正念是破坏性的,那肯定有问题。所以这个地方是很容易判断,你从内心的躁动跟寂静来判断。第二个,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你也不知道你是躁动不安、或者是寂静安乐,你可以用念佛、持咒来锻炼,这个方法不错。就是你内心当中跟佛菩萨形相接触的时候,你就加强念佛、或者持咒,假设这个相状是真实的佛菩萨,你用念佛、持咒的火来断锻炼他的时候,他真金不怕火炼,他不会消失掉。如果你念佛、持咒他消失掉,那这个是一个虚妄相。这个方法不错,你就是归依三宝,直接用三宝的力量,祈求三宝的救护,他如果是一个真实的功德,他就不怕你锻炼;如果他是一个虚妄相,你这个三宝力量那么强大,你一锻炼他,他自然是消失掉了。这个都是一个判断的方法。
辰二、辨起过
在这样一个鬼神的干扰下,会产生什么过失?这个过失相有三段。第一段是成就所谓相似的五种神通。
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
我们在修真如三昧的时候,突然间成就「宿命」通,「过去」发生很多很多「事」情,你突然间知道了;或者是预「知未来之事」,这叫天眼通,明天有什么人要来看你,你事先就知道了,果然明天这个人来了;或者你有「他心」通,别人打什么妄想你都知道;或者你成就了种种的「辩才」。这个地方所谓的相似五通,我们很难判断是邪是正,到底是善根发相,或者是魔障的干扰?这个地方是说明它的重点。就是你成就五通以后,「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这个非常重要。这邪正的判断,就是当你成就五通以后,这五通的本质让你反而对世间的名利更加的贪求。那表示什么?世间的名利当然是向外攀缘,那是一种无明的力量,那你内心当中本来修真如三昧,结果加强无明,那就不对了,你因果不相符。你因地的时候是追求真如,结果它果地是出现贪着世间名利,这一定是外力的干扰。所以你得到「辩才」、神通以后,你对「世间」的「名利」看得更重,那你就知道这一定是过失相。这一段是说明他成就一种相似的五通,第二段是说明他成就相似的福德,世间的福德:
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着世事,种种牵缠。
这个地方有二段,先说明他相似的福德因缘,再说明他的过失相。相似的福德有六段,先看第一段:「数瞋、数喜,性无常准。」这个人本来很正常,结果他去闭关以后,有时候发脾气、有时候欢喜,这个性情变化很不定,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这不正常。「或多慈爱」,修习真如三昧以后,本来内心当中是把心带回家,是一种平常心的境界,突然间你对众生生起了一种特别的怜悯。或者说「多睡、多病,其心懈怠。」修习真如三昧以后,整天就是懒洋洋的,非常懒惰懈怠,提不起劲。「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突然间三天三夜没有睡觉,然后连续睡三天觉;突然间精进,突然间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你修真如三昧以后,反而对大乘佛法产生不信,很多的疑惑、很多的忧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你修真如三昧是一个成佛之道,成就万德庄严的究竟离苦得乐,你这个人本来在佛堂打坐的好好,突然间跑去种菜了,「更修杂业」,修这世俗的杂业。总之,前面的六段它引生过失:「若着世事,种种牵缠。」就是你本来应该是把心带回家,结果你对世俗之事又产生更多的牵缠、更多的罣碍、更多的疑惑,那就是有障碍了。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有些人鬼神是他用神通来诱惑你;有些人他是用世间的福德来诱惑你,下一段是用禅定来诱惑你。就是说鬼神来障碍你,他基本上的原则就是「顺其习气,令生爱着」。就是你内心深处是爱着这个东西,而你没有加以对治,这个时候鬼神就「哦,你喜欢神通」,他就给你神通;你喜欢世间的福报,他就给你相似的世间福报,让你产生障碍,让你的心回不了家。因为你本身有这样的习性,他就顺着这个习性来诱惑你。第三段是成就外道的邪定,一种相似的禅定:
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或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
这当中有三小段,先看第一段「得诸三昧」,这个「三昧」它只是少分相似。一般三昧的现前,基本上内心的相貌是明了寂静的;如果你今天的禅定现前,是非常的昏昧、迟钝,虽然寂静但是不明了,这个地方就是一种邪定。一般来说,闭关修行最怕的就是昏沉,还不怕你打妄想,因为你打妄想,你的明了性还在,你还能够对治。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修行人,不要让他进入昏沉,因为你一昏沉以后,那是一个痴心所相应,很容易落入外道种姓,很容易从昏昧当中生起邪见,所以这个「少分相似」,就是昏昧迟钝的相貌。「或复令人,若一日……至七日,住在定中」,在定中你依稀仿佛能够吃到这些「自然香美饮食」,内心当中非常的欢喜,而且色身也「不饥不渴」,「使」令我们产生「爱着」,这个地方也是一个问题。「或令人食无分齐」,吃东西没有限度,有时候「多」、有时候「少」,而且气「色」特别的庄严美妙,这些都是一种相似禅定。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在修真如三昧的时候,鬼神之所以干扰你,基本上不管他给你什么东西、给你什么样的相貌,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破坏你的正念,要破坏你的正念,就一定要先诱惑你。所以古人说:上天要毁灭一个人,他必先以微福诱之,以微小的福报来诱惑你;当然上天是不会毁灭你。我们也可以说这个鬼神要破坏你,他一定是以一些微少的福报、相似的福报来诱惑你。你喜欢神通,他就让你成就神通;你喜欢福德,他就给你福德;你喜欢禅定,他就给你相似禅定:他什么都可以给你。但是,他要你一个东西,你要把你的正念给他,他要破坏你那个正念,真如三昧的那个正念,他就是要你离开那个正念三昧,简单的讲就是这个原则。这个地方就是说,在这个真如三昧的过程当中,就是考验我们一个人的因地发心。这个魔境的出现有二个因素:第一个是一时的忘失正念。我们突然间打妄想,那鬼神乘隙而入;这种一时的失念,我们只要在真如三昧当中起观,观察它如梦如幻,或者我们修归依,归依三宝,他就破除了,这个问题不多。如果只是一时的失念,而招感鬼神的障碍,我们归依三宝、或者提起正念都可以。最怕的就是第二种,就是你因地不真。你在真实用功之前,你根本不知道你用功的目标在哪里,你为什么要去作这个拜佛、持咒、修止观的加行?你的目标在哪里?你根本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只是知道一种含糊笼统的离苦得乐。离苦得乐的内涵很多,神通也是离苦得乐、禅定也是离苦得乐、这种福德也是离苦得乐,你没有真实一心一意的希求无上菩提,这个时候鬼神就用一些小小的糖果来诱惑你,使令你失去了广大无上菩提的功德,这是你的因地不真。所以为什么我们今天信成就以后要发菩提心?就是你有没有依止你的菩提本愿,来当作你修行的引导。
寅二、示对治法卯一、治邪
前面是说明鬼神的相貌跟过失,这以下说明他的对治方法。先看「治邪」,再说明「皈正」。
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这种鬼神障碍的因素,我们应该要经「常」「智慧观察」。我们也说过,这个对治鬼神的方法,从内在的善根来说,我们生起观照。怎么观照呢?「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就是你自己应该要避免──刚开始你看到境界,不要马上就产生欢喜,不要「堕」入这种「邪」见之「网」;你应该起观,观察这一切的境界,不管是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现,如梦如幻。如果你觉得起观有困难,你就直接归依三宝、念佛、持咒,这样子就「能」够「远离是诸业障」。为什么起观,或者归依三宝就能够远离诸业障呢?我们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基本观念:「邪不胜正」。邪恶是黑暗,正是光明,光明能够破除黑暗,不是黑暗能够破除光明。那为什么邪不胜正,还有些人会着魔呢?因为他内心没有正气,他没有一直正念。就是说这个房间为什么有黑暗呢?因为你根本没有点起光明,所以只要你肯做一点点小小的努力,这个邪就消失掉,就怕你自己起颠倒,那就没办法了。所以说只要我们能够「当勤正念,不取不着」,这些障碍根本就不是障碍,他自然能够远离,因为邪不胜正。以下就把这个外道的三昧作一个总结:
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
这个天魔「外道所」产生的「三昧」、这种邪定,从内心的相貌来说,「皆不离见爱我慢」烦恼,就是爱见的烦恼,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有所得的攀缘心,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定标准。就是说当你用功以后,你的我见愈高,对世俗的贪念愈深,那保证你这个方法是错误的,你已经没有走在道上了。这是一个很容易判断的标准。从外在的形状来说,「贪着世间名利恭敬」,这个地方也是一种向外攀缘的相貌。就是说,本来我们修真如三昧是深伏烦恼,增长大乘的信心;结果你却增长我爱、我见,贪着世间名利,那你这个方向就错误了。这个错误也可能是我们自己的方法操作错误,也可能是有外力干扰,你自己要作一些调整与检讨。
卯二、皈正
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
这个地方是说,怎么知道我们是正确的走在路上了呢?第一个「不住见相」,第二个「不住得相」。从一个修学次第,我们刚开始先「不住得相」,就是我们对于所缘的境界相,观察它是唯心所现,如梦如幻,远离外在的境界,这是「不住得相」。「不住见相」,就是我们能念的这一念心,内心的妄想也是念念不生、念念不灭,远离外在的境界,远离内心的妄想。当你内心当中感觉到你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慢慢能够见相、离相,当然「真如三昧」不是说都没有境界相,那你这个人就没有明了性。就是说这个境界对你来说,它不能诱惑你、不能干扰你,乃至于你内心当中的妄想对你的干扰也是慢慢淡薄,这就对了。在定中如是,「乃至出定」以后,你的内心当中没有「懈」怠、高「慢」之心,「所有」的「烦恼」就「渐渐」的轻「薄」了。我们也说过这个真如三昧,你从三昧出来以后,你再来观世间,正如《楞严经》所说:「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你内心当中就是淡薄很多了,这个地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定标准,古德经常说:这个修行,这个人修行上路了,有些人修行还没有上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说你这个人从这个地方要到台北去,怎么开了半天还没有上高速公路,还在这个市区打转?那这就糟糕了。就是说你还搞不清楚这个修行的路头,你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样子的话就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就是说你这个人上路了,上了高速公路了,当然有时候你懈怠、有时候精进,但是你上路以后,你迟早要到台北的。这个真如三昧也是这样的,从妄想要到真如三昧的过程很困难,但是你一上去以后,外在的境界不能干扰你,内心的妄想也不能干扰你,诸天魔鬼神都不能干扰你,这个无住法门生起的时候力量很大。金刚三昧,或者叫首楞严王三昧,这个首楞严王就是毕竟坚固,不可破坏。所以说,这个三昧刚开始修的时候,你要花很多时间去建立大乘的正见,依止正见去随顺观察,这样花很多的时间。但是你一上路以后,这个成佛之道是迟早的问题,你要精进就早一点,你要懈怠就要慢一点;但最怕就是你还没有上路。那这个地方就是你要赶快用功,赶快找到这个路上去。这个地方是说一个人修行路上的相貌,就是他的判断相貌,他的内心世界「不住见相,不住得相」,内心应无所住。他「出定」以后,身心调柔而谦卑,「所有」的贪、瞋、痴「烦恼」都慢慢淡「薄」了,就是一个人修行上路了。
丑四、劝修习寅一、正劝
这个地方把真如三昧作一个总结,先看「正劝」:
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姓,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着,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身为一个生死「凡夫」,假设我们「不」修「习」真 如「三昧」之「法」,想要成就大乘的「如来种姓」,这 是「无有是处」的;这个地方跟《楞严经》的说法是完全 一样的。《楞严经》说首楞严王三昧它的情况是:「十方 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十方诸佛都是依止首楞严王三昧 而成就大般涅槃。就是说我们不能够随顺真如三昧来远离 妄想而趋向真如,你要成就大乘种姓、你要发菩提心成就 大乘功德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你还没有离开无明妄想,你 的本质是无明妄想,你所修的资粮是依止妄想所生的资粮 ,那这个地方当然就跟成佛不同。「以修世间诸禅三昧, 多起味着,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我们不修 真如三昧,当然就是依止无明妄想,即使你在无明妄想当 中产生很多的禅定,产生很多很多的身心三昧乐;但是内 心当中有所得的心都还存在,所以这个高慢心就容易生起 ,所以他就没办法出离三界,跟外道是相共的。跟外道相 共,假设远离这种善知识的开导摄受,就很容易生起邪见 颠倒。临济宗有一个禅师叫做黄檗禅师,这个黄檗禅师他 有一天在行脚的时候,遇到一个修苦行的比丘,这个修苦 行的比丘,他希望能够跟黄檗禅师一起去参学,黄檗禅师 也同意。后来参学的时候要经过一个河,这个黄檗禅师就 在这个河边等这个船过去。等这个船过去,这个修苦行的 比丘他等的时间很久,他就有点不耐烦,他就用神通就从 水上走过去。黄檗禅师他慢慢坐船过去以后,再告诉这个 行脚的比丘说:「饶你步步神通,佛法还是在老僧这一边 。」说你这个东西不是佛法,是共外道法。当然我们也赞 叹这种种的三昧神通的资粮力,但是这个「根本」是个问 题,你根本是依止无明妄想,那跟依止真如那力量不同。 讲一句实际的话就是说:流转的因缘是从十二因缘发动的 ,无明缘行,无明产生业力,由业产生果报,由这个果报 产生流转,产生老病死的痛苦。你这个步步神通,没有破 坏无明的力量,我今天不能从水上走过去,但是我内心当 中的真如三昧能够破除无明,我总有一天也可以成就神通 ,总有一天!「但得本,不愁末」。我以前看到一个修行 人的日记上说:有一个喇嘛尊者他在山洞修行,他本来依 止他师父修学,后来他跟另外一个修行法师修学。后来他 师父说:你怎么这几天都没来跟我请法修学?他说:我现 在跟另外一个法师修学,修得不错。他说:他怎么不错呢 ?他说:这个法师嘴巴能够把这个火吐出来,嘴巴能够吐 火!他师父他说:那你要问问他:他这个吐火的力量,这 种功德他修多久?他说:他修了十年,就可以把火吐出来 。他师父说:我只要用一根火柴,就可以把火点出来;他 要修十年,你修这个干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在成就解脱的 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今天是干什么修学?就是解脱 十二因缘。当然有些人从枝末上解脱,从爱取上的调伏, 或者从业力的消灭,但是根本上就是无明,有所得的心。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再强调:你今天的成佛之道,你 在走之前,你要想想看,你到底要什么?你追求的是什么 ?这是你的目标,非常重要。
寅二、明益
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云何为十?
这以下讲出有十种的利益,赞叹真如三昧。当然真如三昧在未来的生命当中是成佛的,但是你今生就有十种利益。
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
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
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
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
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
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
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
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
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这个地方,法藏大师把他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善友的 摄受,善友的摄受这是一个总相的功德。我们修真如三昧 ,得到「十方诸佛菩萨之护念」,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 ,这个护念讲一句白话就是加持。为什么呢?蕅益大师解 释说:因为真如是诸佛菩萨的平等法身,你今天能够依止 平等法身,当然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这个加持跟感应, 我们说过一定要心心相应。十方诸佛依止真如,你依止妄 想,他要加持你有困难。所以在净土宗的时候,我们要知 道净土宗虽然强调他力的法门,所谓的佛力加被,但是他 要求你临终的时候,心不贪念、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你 内心当中要安住在无所得的真如。你临终的时候依止妄想 到处攀缘,佛菩萨要感应有困难,不是他要不要,这是因 缘不具足。所以这个地方呢,十方诸佛要加持我们,我们 必须要有这样一个心心相应的随顺。第一个是善友的摄受 。二、三、四、五是离诸障碍,约着破恶来说。「二者、 不为诸天恶鬼之所恐怖。」蕅益大师说:你观念念无生, 来调伏贪爱,所以外魔所不能恐怖。一个人会有恐怖心, 表示你心中有贪爱;如果你能够以无住法门来调伏贪爱, 你内心当中就无所畏惧。「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 之所惑乱。」前面是贪爱,这是邪见。蕅益大师说:因为 你观察念念无生,调伏邪见,所以外道之法不能诱惑你。 「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轻薄。」蕅 祖说:因为你深观法性本自空寂,所以业障之消如汤消冰 。这个业障依止妄想而生,你这个妄想慢慢轻薄,业障也 就轻薄。我们过去在消业障是依止惭愧心,断相续心;但 这个地方的消业障是从根本,从根本的妄想无明下手。所 以蕅益大师在《楞严经文句》上说:这个首楞严王三昧, 或者真如三昧的消业障,是灭业障如翻大地,从根本上的 破除业障。「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你修真如三 昧,对大乘一切功德的疑惑慢慢的轻薄,破除疑惑。这个 是能够破除外道鬼神的干扰跟恐怖,也破除我们内在的烦 恼跟罪业,这个是离诸障碍。六、七、八、九、十是妙行 坚固,生起善根善法。「六者、于诸如来境界,信得增长 。」你了知如来功德不离一心故,信心增长,这大乘的功 德,你相信这个功德是存在的,你也相信你可以成就。「 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你了知一切法, 本自寂灭,所以不生忧悔,勇猛精进,不生怯弱。所以你 修真如三昧,妄想淡薄,你对于这样一个修行的勇猛心会 生起。「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 别人就很难干扰你,因为你内心调柔。「九者、虽未得定 ,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则能减损烦恼」,这烦恼轻薄。 「十者、若得三昧,不为一切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你修行真如三昧,对你所有其他的功德,不管是布施、持 戒、忍辱、所有的功德,你都能够变得更为坚固,有真如 三昧的加持更为坚固。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个真如 三昧,它这个地方的三昧是「止」,止一切的妄想,以无住为住。当然这个无住为住它是正修,下一科讲到观,就是我们在修止的时候,有时候要起观,有时候起有相观、起无相观加以对治。但是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前面的观察一心、二门、三大,那是直接趣入真如,那是即空、即假、即中,那是非常圆顿的思考;那这个地方的真如,这个修习止观门,它是把这个止跟观分开,先修无住,然后再修深信。深信就是起观,下一科会说明。但是这个无住是一切的功德的根本,就是我们讲的安住大乘种姓,这是一个重点。好,那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再来日,回向。
问:请问真如三昧的修法是否什么都不要想,包括拜佛、止观当下,这种修法往生以后,是否生到无想天去?
答:这个地方的真如三昧跟无想是不同的。我们也说过:真如三昧是先观后止,他是起观,观外境是唯心所现、如梦如幻,再观内在的妄想是念念不生、念念不灭,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然后慢慢慢慢的向内慢慢慢慢的安住,他的心是向内。这个无想定它是向外,它的无想定是没有观,以无想为想,就是说他心是有所住,他是住在无想,他是以无想为住,这无想就是一种妄想,他还是有妄想,也就是说它对无明没有对治力,无想定它是以无想为所缘境,这个地方有所不同。真如三昧的一个问题,我们也说过:这个真如三昧你完全无住,是严重的违背我们的人性,严重的违背!我们的心一定要动,所以后面马鸣菩萨慈悲,我们在修真如三昧的时候,不妨兼修念佛三昧。就是说无住,那当然是最高境界,无相三昧的无住法门,就像禅宗说的「相续也太难」。你要一二秒钟十秒钟的相续不难,但是你要长时间的相续无相三昧很难;那找一个相状让你住,就修一相三昧,专修念佛也是不错,先从一相三昧修起。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这样讲:我们所修的功德,以前的功德都是一些小小的珍宝;真如三昧是魔尼宝珠,一切宝中之王,你乃至于只有几秒钟的相应,如果你能够有这样的相应,你再出来以后,你对整个生命的看法会完全不同,它的扭转是从根本上的扭转,它对你产生的灭恶生善的力量是不可思议,即使是少分的相应,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它是根本功德。当然你要是不想成佛便罢,你要成佛,这条路你一定要走的。远离无明妄想,以无住为住,这是下一个。当然无住以后,后面讲到修观,要你生心,生起智慧的观照,生起大悲心,那是后面的内涵。当然你连无住都没有达到,后面的观就没有意义了。所谓没有意义是说:从成佛之道来说,你就不相应。所以这个地方跟无想是差太远了。第一个,无想它没有起观;第二个无想是有所住,它是以无想为住,这个地方不同。
问:傥欲入真如门,一定要修论中的止观法,若具大乘正见,而修我空、法空观,是否亦能至之,只是迟速不同?
答:本论的无住法门,它远离外境的执取,远离内心的妄想,它这是一个方便。不管什么法门都有无量方便,不是说一定要依止本论来修学。如果你有大乘正见,而修我空观、法空观,也能够趣入真如。不过这个地方,我们注意一下:我空观、法空观当然是大乘共法,但是智者大师的判教:这个我空观、法空观是通于大乘的三系,通、别、圆都是修我空观、法空观。为什么中观的学者跟唯识的学者,他们没有真实的契入真如三昧呢?就是说你这个我空观、法空观是向内、或者向外的差别。如果你是心外求法,离开了一念心性,另外有一个我空观、法空观,那这样就落入别教、通教的思想。如果你这个我空观、法空观的修行,是慢慢慢慢趣向于一心三昧,你是向内的安住,所破的是内心的执取,向内的安住,这样就对了。这个地方,以向内跟向外的观察来作一个判断。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前面观察真如它说:「是故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当然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这个都是共通教、别教,但是不共的地方──唯是一心。所以在《教观纲宗》当中有一个观,就是你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你那个空有没有明了性,这是关键。如果你那个空是个理性,那这是别教;如果你那个空是安住在心性,唯是一心,那这个是圆教。所以唯识学的真如是不受熏的。诸位知道,唯识的真如是一个法,它怎么受熏呢?它是一个道理。圆教的真如是依止一心安立,它是一个明了的心性安立真如,它是向内的。所以唯识学他不同意每一个人都有真如,因为真如是心外的一个道理,你要去追求才有,所以它真如不能受熏。大乘佛法是认为:真如它受熏,因为颠倒的因缘,它变成无明;因为觉悟的因缘,它产生万德庄严。你刚刚也说的对,你要依止大乘正见,你依止一心来修习一切法门,你的出发点是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观察这些果报的差别,一念心性真如受熏。你用杀盗淫妄的业来熏真如,真如现出地狱刀山油锅;你用五戒、十善的业来熏真如,真如就不思议心,不思议变现出人天果报。你用四谛、十二因缘熏真如,出现偏空涅槃;你用六波罗蜜,出现万德庄严。你这样子的思考,然后用我空观、法空观来作一种调伏烦恼的方便,以无所得为方便,那这样子你的我空观、法空观肯定趣向真如。就是你的根本思想是依止一念心性起修,那就对了──称性起修。如果你真如的概念是离开一念心性,另外有一个真如,你必须去追求,向外追求,你最后的功德是一个权教的功德、别教的功德。我们不能够从你所修的法门来判定你的种姓,就是你对所有法门的依止点。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你依止无为的那个真理,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证,这个地方是个问题。
问:论中提起求生净土,是为为求正信而怯弱的众生所施设的胜异方便,这是后面会讲到。为什么法藏大师在论初的「因缘分」当中,把修习止观判作下品的中品;而把专念的念佛,判作下品的上品。就是念佛比止观还高?
答: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个念佛法门,套一句蕅益大师的话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三根普被。念佛法门我们如果把它详细的展开来,根据蕅益大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开示:念佛法门具足来说有三种差别。一种是专念他佛,这个人他不能明白万法唯是一心的道理,他是心外求法,依止有所得的无明来修习念佛。当然有所得的念佛,他就会思考:我是就是我一念心性本具的,你就修真如无住法门,念念回光返照,你跟就不二了。但是你也不念佛、也不求生净土,业障凡夫,我是生命当中一个有自性的个体;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他也是一个个体。我们二个之间是完全没有交集的,没有交集但是没关系,我是业障凡夫,我乞求弥陀的救护,这样子也非常好。但是这样子,当你在灭恶生善的时候,力量会比较薄弱;万一有障缘出现的时候,你要灭除障碍会比较辛苦。入道多辛苦,这个叫做事持。但这样子依止信心,也可以往生,依止信愿力往生,这个就是专念他佛,专念他佛以比较高的标准来看是心外求法。第二个是专念自佛,就是我们说的真如三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说那这个就不是净土法门,那是自力法门,专修专念自佛。第三个是自他兼念,自他兼念就是说你在念佛之前,你能够很认真的学习所有的大乘经论,你真实的明白:「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把阿弥陀佛的万德庄严,这些如梦如幻的因缘所生法,把它无住,把它空掉,看到阿弥陀佛内心当中现前一念心性;也把凡夫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些无始劫以来,依止颠倒所熏习的这些烦恼罪业,这些如梦如幻的因缘所生法,也把它空掉,我们也出现了现前一念心性,结果我们发觉「一如无二如」。依止这个平等不二、自他不二的思考来念佛,所谓的「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这样子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一念不可思议,百千万句念念之间不可思议,灭恶生善,这样叫做「自他不二」的念佛法门。法藏大师他的判教,把这个专修念佛方便判作止观之上,那他的念佛法门,应该灌顶的时候,他作一个重要的开示:所谓的灌顶,就是让你明白一个道理。你持大悲咒之前,你要相信你这念打妄想的心,跟的心是平等不二的。第二个你相信就是「自他不二」,就是你不但修这个真如三昧,你还有多一个他力的救护。所以诸位如果知道的话,在密宗的最高的法门是本尊相应,当然它那个本尊相应不是我们说的「我是业障凡夫,文殊菩萨是万德庄严 」,以一种有所得的心去通身靠倒。密宗要求所有的 修本尊相应、大圆满、大手印的人,都要通达十年的 显教基础,就是要让你知道:你一念的心性跟十方诸 佛是平等不二的。平等不二这是理观,我们也不废事 修。假藉持大悲咒的因缘,开显你自性本具的观世音 菩萨的功德。所以法王在作观世音菩萨灌顶的时候, 他作一个重要的开示:所谓的灌顶,就是让你明白一 个道理。你持大悲咒之前,你要相信你这念打妄想的 心,跟观世音菩萨的心是平等不二的。第二个你相信 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是你内心本具的。你只是假藉持 大悲咒的因缘,来开显你本性的功德,这样子你就成 就了本尊灌顶,你有资格来修这个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如果你 还是心外求法,就不能构成灌顶了。所以法藏大师他 把这个专修念佛判作是下品中的上品,修习止观是下 品中的中品,他这个念佛应该是依止自他不二的实相 法门来念佛,就是自他不二这样的一个平等思考来念 佛。这个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就是说这个成佛之道 ,有很多的差别果报。有些人会先到天上去享受人天 的快乐,有些人会先到二乘的涅槃作短暂的休息,有 些人会在菩萨的果位作很多很多的耽误,有些人能够 从凡夫到成佛,他的差别就是跟你内心的正见有关系 ,你的种姓有关系。就是说你是什么种姓,最后他就 会先承受这个果报,然后再成就那个果报,再成就那 个果报。所以本论它很强调「生起大乘种姓」。这个当然要大家去想一想,这个成佛之道,你应该何去何从?你应该依止一个什么样的方便,对你最有利,你应该去想一想。好,我们今天讲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