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准提法与禅修的交融

发布时间:2024-10-26 04:08:16作者:佛缘网
准提法与禅修的交融

如孝法师 讲于白马招觉院修法现场(2011年3月22日)

准提法当然是一个本尊法,但是它是一个完整的行法。完整的行法,就是说明它是一个圆满的行法。在这它分做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持准提心咒一百万,当然这也包括持三皈依十一万三千,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有关禅定,禅定的修法。当然在这个当中禅定的修法这半年来我们一直是以行愿品的禅修来实践,但是也有其它的辅助的。

那第三个阶段,实际上就是获得禅定的基础之后以广修福慧为中心、为重点。因为福和智的这种力量,他在今生如果能够通过不断的修行愿力的话,他也许就是一个菩萨果位的人。那菩萨果位的人他所修的法门无非就是利他。利他方面可能有很多种契合时代的法门,但是在传承当中他主要是做广大的事业,所谓的持教的金刚比丘,到了这个时候他会有这么一种功德。他有什么相呢?他可以息灭 一些灾难,可以增加广大众生的一些福报,他可以怀柔人、天、鬼、神与我们人类的对立。对于诛法,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没有必要了,因为人类的历史已经净化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就是所有的生命形式基本上已经都进行了,不是在劫运当中的那些有情还没有经过磨励的那个阶段了。所以这个时代的诛法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人类文明已经到了这个时代,已经是和合共住的一个时代了,也没有什么需要诛的事情了。所以第三个阶段,可能主要是菩萨所持的法,利益有情等等及四摄法。在这之前就已经证到了自利,在这之后则是利他。所以第三个阶段,他是通过息、增、怀这样的事业不断的培养广大的福智。

那么到了第四个阶段,就是有一个分别,也就是进行一个抉择。因为福智现前,有两种菩提愿,一种是地藏王菩萨的愿,一直安住在菩萨道上;还有一种是一直安住在这个菩提道上。也就是说先成佛后成佛的差别。到了这个阶段行者通过禅定已经调伏了自相续,通过持诵准提咒已经获得了与本尊的相应,他在这个菩提道上也已经获得了一个基础

,获得了一种加被,并通过第三个阶段福智也获得了这么一种圆满,所以在这个阶段他就是一个如实知自心,阿字本无生的。所以后面的这两个利他不是我们今生努力的方向,我们今生努力的方向主要在前面这两个阶段,就是自利的方面。

那自利的方面一个就是有关这个咒,另外一个就是有关这个禅。这里之所以分开的原因是因为咒是以瑜伽来做这样一个相应,就是依他力。这个禅呢,是依自力。但是在我们这个准提法当中虽然有一种自力他力的分别,但不是说绝对的。

你比如说我们一个行者,已经知道人生无常,发起这种正见,想出离这个苦的时候,他这个时候他首先对治的是散乱心,而这个散乱心的习气非常的重,我们是很难对治的,所以我们持咒。但是这个持咒是依靠准提菩萨的加被,所以我们说叫依他力。如果这个咒你持的很长很多,那这个当中也有一种禅定,有一种安住,摄万念为一念,所以这个咒也是在修禅。但是咒的本身它是为了和本尊相应,在本尊那里借一些资粮,蒙本尊誓愿的加被,我们能够获得修行的机缘、禅定的升起以及咒所摄持的一切功德的生长,但是这个咒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他力。所以我们是从信门而入,生起出离心以后就祈祷本尊的加被,以这个咒成熟自我的相续,升起种种的功德,断除欲界这种粗重的散乱心。当我们一百万的咒持完了以后,可能我们人生的命运也有一个安住了,你修行可能机会就很多,也不会可能为了生存而出现很多的没有空去修行这样的不暇满,也不会说没有福报去修行,见不到一些善知识。持完咒以后这些情况都会改善,这个也是很不得了的。

到了第二个阶段,我们修这个禅,我们所说的这个行愿品的这个禅,当中以这么一个长期相续的念力,不做分别的持诵,在这种持诵当中断除了修禅的种种障碍。修禅会有什么障碍呢,就是身心动静当中的不和谐,这是很难控制的。很多人道心很好,一生机缘也很好,但是他在这个方便上始终缺乏一些因缘。所以念诵修禅实际上是最容易把握的,如果你修过其他的禅你就会知道这当中最重要的差别是什么。当然我们这个修的禅并不以智慧(了生死的智慧)为目标,而是以身心的平稳以及发起菩提的正愿,以这些为它所缘的境,就是大乘的禅。这是大乘禅的功德,但是当中不离开小乘禅的这种安住。以这些为基础,我们会在短时间内获得自心的功德。所以说我们在这个阶段修这个禅依靠自力。

因为什么呢,我们第一个阶段是信本尊,第二个阶段是自信,相信自己有佛性,这个佛性是什么样的?就是行愿品当中描述的每一个境界,把我们的佛性这种潜能呢全给他发挥出来。你没有这么一个道,没有行愿品的每一个境界你就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多宝藏,你知道自己有这么多宝藏,你就会生起信心,自信啊,相信自己的心也有这种功德,堪能做佛。这个时候第二个阶段,以自心的力量他会升起自我的认可。行者他会恢复自信,通过诸佛菩萨的加被因缘。

第一个阶段是很关键的。如果我们得到诸佛菩萨的加被以后,我们再去开发自我的潜能(这是法的决定,一定是这样的)。如果逾越了这个次第,在我们的现实的人生当中将寸步难行。我们看到禅宗的历史上,实际上很多大德他们都是信心非常强,都有一生所依止的本尊。你比如说楞严咒或者大悲咒,或者是其他的咒,他们都有这种方便,反而是后来的人忽略了,后来的人以念佛是谁或者种种的话头去参,他是非常偏重于自力,因为他道心好,身体的报身结构也好,但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讲很难。同时有些参话头的大德,他们的信心可能比一般的人更强,而且经历过长时间的考验,他对自己的信心比对诸佛菩萨的这个信心更强,所以第二个阶段虽然体证的是自心的光明,但是这种自心的光明一定是在诸佛菩萨的护持之下才能够生起的,所以他们两个互为因果,互为因缘,辗转增上。这是希望我们不断的去认知的。

如果我们没有第二个阶段这么一种对自心的认识,实际上我们不了解准提菩萨的实质。我们第一个阶段是执相求,虽然这种执相也是究竟的,但我们发现不了它究竟的原理在哪里。你知道是信心,但你不知道它的原理,所以通过第二个阶段的修行,我们发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准提菩萨的本质,是这样的一种生命境界,我也具有,所以这是禅定的功夫。如果没有禅定呢,我们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菩萨,如果我们不持咒,也进入不了这个禅定。

虽然到了第三个阶段,我们再回过头来还是持咒,但这里的咒就是一个圆满的密咒道,密咒道的仪轨、坛场,息、增、怀的种种的事业的缘起物。那就对一个人来说要求非常的严格,因为他不是为了自己,他需要的因缘就要很多,福报、智慧乃至十度都需要,不仅仅是一个智慧光明。智慧光明在发起出离心的小乘的道的圣者他们也修这个,并不是说是别的,我们的起点已在他们这个之后了,大家明白吗?

那么第一个持咒的这个次第,在之前如果按这个修已经是不共的道。在之前的共道是什么呢,应该是我们所谓的声闻乘,声闻乘所修的一切法。声闻乘的法有个特点,它是以出离为目标,所有的禅法这种般若光明的体现都是在出离上,所以这种出离就叫做清静,般若这时候显现,即叫清静。但是大乘的菩萨道,大乘所证悟到的禅法,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自性般若光明的,咒也是般若光明显现出来的,禅定的非常广大的这种作用力量,也是从这个般若当中显现出来的。但它们的发心不同,它们的发心是有所缘的境大,所以这是般若的三种差别相。

但是三种差别相却没有矛盾。如果你生起出离心的这种愿,它会一直支撑你对本尊的信心,你就会知道这个准提菩萨确实是不可思议,真实存在,你会一直有这么一种信心生起,当然也是因为加持获得的,也是因为自心生起出离的加持而生起。在这之前的共道,我们要经常的思维苦、空、无我、无常的现实是虚妄的,以便于我能安住于这个咒道,成就我的菩提道。

所有的菩提是觉悟,我觉悟以后要去行菩萨道,那菩萨道在哪里?菩萨道就已经在我们第三个阶段了。所以前面两个阶段可以叫做菩提道,大乘的菩提道——向上求佛道。后面两个道,后面的利他门是下化众生,这是准提法与华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原因。就是他们所摄持的都是通的。准提这个咒道是华严的一个行法,是个行门,在这是一乘道的核心。整个华严是准提道的一个名说,是它的见地。即一个是见地,一个是行门。他们会有这么一种差别,一个是说遮,一个是显;一个就是事,一个就是理,有这么一种差别在当中。所以准提法是完整的华严,以华严为教,教在华严,行在这个咒。行门一定是咒来摄持,最后回归的一定是净土,就是成就自证觉,以及眷属世间以及器世间的成就,以这个为法界的究竟成就。所以这个时候它所证悟到的净土不是在往生的时候显现,而是在当下这一生就显现的,所以叫做即生成就,也就是密法所说的即生成佛。

这当中的差别是非常的大,即生成佛者只有在圆教当中才会有,所以华严是不得了的诸佛的最密的法,是一乘道,但它和三乘道没有矛盾。三乘道是它的基础,是它的延伸,是它的壮大。所以第一个华严是先断虚妄,唯虚妄的世俗是究竟不可得,梦幻泡影。所以我们一直的在讲就是《金刚经》才能入这个准提法,大家明白吗?就是般若,《金刚经》代表般若一切的体相用。只有这个才能入。以准提咒建立胜义的轨则、安立。

所谓咒所摄持的一切真实、无漏、常、乐、我、净的法都在这个咒里面,由它所摄的一切真实在这个时候完全的展现。所以最后到达了事事无碍的华严的这么一种广大的境界,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这是什么?是成佛的佛果以及成佛以所后显现出来的这种事业能够相续能够成熟广大有情,当然这个取决于有情有佛性,但是中间的获得是诸佛的加持。所以在咱们这个生死轮回的世间,佛陀的教化之所以能够留下来,相对于今天的原因还是有加持、佛陀事业的加被。所以我们能够在佛法当中有所明了有所感恩的话,我们不可以自己放大自己,你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佛陀的功德,我们只是佛陀所指定一个的对象,所以我们要报恩。我们要修行,用修行来报恩、来精进、来成熟自他。所以准提法呢是这样的一种次第。

我们现在谈一下准提法的这个禅定当中所缘的这个境。我们所修的行愿品就是一个禅修法,在禅修法三座当中(就是每一座有三遍念诵叫做三座),在这个三座当中有一个间隙,如果在这个念诵当中不做过多的摄义只是随顺这个因缘去念,只要有这个声音出来实际上就已经是在随顺了,叫做“止”。因为这个行愿品很长,每一个境界都是广大不可思议的,每一句话的境界都很深,所以我们不做过多的分辨,只止于这个境界。像一条相续的河流一样,让我们的生命在这种相续当中随顺这种河流的这种推动力,就是《普贤行愿品》它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加持力,我们随顺这个就是瑜伽相应的一种止的成就。所以在外相是动相,动相叫做“观”,它有声音嘛,所以叫动相。但实际上它的内层却是止,它们两个互相依存互相约束。我们在念诵一遍之后最后一句话非常的关键,所以一定要拉长要念慢。为什么呢?这里有个转换,这个时候是有声要转入到无声的道,所以要安住几分钟再去修。

入法界的这个阿字门是一种秘密的禅定门。阿字法界观,这个阿字观当中它虽然是寂灭的,但是它实际上反而是充满了无不为的,因为万事万物在这个时候都净化了,净化了但它不是静止,净化到充满了活力不断的运动,所以这个叫做观,是止当中的观。我们就好像一个惯性的力量,我们通过这个念诵,停下来的时候是止了,念诵就停止了,心得到一种不分别但是它内在生命的活力却是在不断的涌动,这是观。所以念诵的时候虽然外相是观实际上是止,心不分别。再下来的时候在止的时候它反而是观,这种观是念诵所带来的余力,就是惯性的力量,让它推动不会落入昏沉。

而你们如果没有掌握的话,一定要意守人中,要不紧不慢地去把握它。那么在这个念诵的时候你一定要出声,要放松要出声,另外坐姿一定要正,所以这叫用功。你不能说我止得什么都不管,我想昏沉就昏沉,我不提心力,那是不可能,那你这个功夫就很难用得上。所以你们慢慢的去体会,我们是基本上不自我的去截断我们这个禅修当中它所生起的种种清净与光明,清净是止,光明是观,它们是怎么样互相不断的转化提升。所以说瑜伽相应的念诵是止观的一种微妙修法,是密乘所延用的一种修法。在资粮各种因缘显现下的一种对缘起的一个把握。

我们通过这个准提法就会知道第一个阶段是在“如来加持力”;第二个阶段禅定是在“以我的功德力”。所以我们这个时候生命所有的境界是普贤菩萨的,但是我们更要知道这普贤菩萨是我们清净的心,不是外在的本尊普贤菩萨。虽然外在本尊普贤菩萨的加被也在里面,但我们已经和他沟通了,我们现在是注重内心的开发。到了第三个阶段我们福智的培养,就是息、增、怀。这些种种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在法界缘起的力量下,就是在器世间和情世间交流的规则下所显现出来的作用。我们需要用这个方法去把握它,那这个就叫法界的缘起,互为缘起,清净的佛性它的福报以及我们自己广修福慧的这种培养对法界的整理所显现出来的作用,所以第三个阶段偏于法界缘起的力量。但是在每一个阶段这三种力量都显现,只是偏重点有所不同。

这是一个很完整很完整的修法,而且是大乘不共的修法。它和我们出离心的般若的这种修法没有矛盾。你如果懂得这个出离的情景是什么的话,它只会让你这种大乘的修法更加的彰显出它的威德,如果你不懂这个,你在这个修法当中完全能够把你这种出离的正念给你带出来,你会在这个菩提道上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感受到这个法味,这个正念,它们是不是真实的存在,包括对佛陀的信心。

我们生命的不断的转化,我们在寺院里,每天基本上都是活在法界当中而不是世俗,虽然我们活在世俗当中,我们不会染着。因为我们每天修法的这五座它会不断的让世俗的恶根恶缘持续地在萎缩,善根和善缘、福报在不断的增长。所以我们不用去计较任何东西,生命在自然的净化。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没有事尽量不要出去,你这几天培养出来的一点点的善根你自己也不知道,你一出去心一散就完了。所以我们不怕事多就怕自己给自己多事啊,就麻烦!你这个老是漏器就不行的。你不能安住在菩提道上菩萨道上关起门来去修行,你将来就不可能成就。

当然关起门来修行也是需要面对很大的挑战,但是因为我们有法门的摄持传承的加持的话它问题不大。你如果用心去体会用心去修法的话它必定是现法乐住的。就这点福报我们修法的因缘法侣财地都是具备的,你不要有任何的担心。我们有一口饭吃就好好的去修行。人生很无常也很无奈,你稍微起一个念头就不知道被什么因缘牵扯走了,一牵扯走了出去容易回来难,就算你能回来因缘也变了。不要说别的,大家从内心对你的加持就变了,因为你这个断了嘛。那这个是无可奈何的缘起法,不是谁有意的要为难你。所以在修行的时候千万不要中断。我们原来在修行的时候就有“祈祷传承加持修行不要中断”。一个修行人最大的违缘是中断。不是说他没有机会踏入修行的缘,而是他踏入到修行的缘之后他所有的问题会因业障烦恼而显现,如果不能够对自己把握的话它马上就会显现。

我们处于两种力量,一种是业力一种是愿力,它们会不断的打架,你一念守不住就完了。这一点是一再要警惕的,也就是说要真真实实的把道心提起来。道心提起来,每天有五座,就算你过去世培养了不可思议的这种贪嗔痴的力量,它在现前都不能发作,它都大不过每天修行五座带来的正念的力量。所以在平常我也不愿意去打扰大家,你们把这五座修行好了其它的都是小事。当然有什么问题我们谈一谈也是一种增上缘,但是那并不重要。

准提法的次第我们就这样以一个宏观的框架大概的讲了一下,大家如果有心有智慧有愿力也就知道自己应该对于禅定的相,应该怎么去把握,也就不会被其它的一些契机而不一定圆满的方法念念不舍。所以我们大家要注意我们每个人来佛教当中生活都是有缘,但是问题是我们过去世我们每一个人培养的善根都不一样,或者是这一世接触佛教最开始的因缘都不一样,问题是我要说的是一张白纸好作画,你要忘掉你过去你所学的那个只言片语、那个不成系统的、而要以完整的一乘教为最终的归命处来矫正自己,制定长期的这个佛教的修学的路线。特别是我们偏重在行门不偏重解门,由解门所延伸出来的一些修行方法我们不是很在意。所以要有所选择。

你不能说那个行门不好,我是不是这个也可以那个也可以,你偶尔用一下,也就是说你有时候实在觉得枯燥你就当做生活去处理。所以我们有时候说你这个修行的时候可能也要妥协,因为你可能你没把握好这个度,那有时候你去散散心,但是散心有限度不是你想怎么散就怎么散,那就完全散的舒服起来了。你把那个古琴拔一个弦不要生贪著,你把这个饮食可以享受它的香味但是不要贪著不要过量。你可以借这个机会去修随顺生活当中的止和观,也随顺培养福报的止和观,弦虽然不可绷得那么紧但时时刻刻都不要离开修行。偶尔写写书法,但是书法当中都是修行,你们自己去把握。

觉得有时候有些烦恼,别人引起来的自己没把握好的这都很正常,你适当把它释放一下,但是千万不要生贪著。因为我们过去世的习气,每个人今生来的不一样,在你成长的过程当中有的人做过这种职业有的做过那种职业,你出家以后可千万不要再碰了,碰了以后很可能引起很大的问题。这个是我这一年来发现的最为厉害的东西。有的人一摸这个车啊整个人都飞了,非常的奇怪。一个是因为自己过去对这个东西本来就很看重很贪著,这个境现前是完全难以把握的。所以修行是要非常的小心的。这个业力一抬头就好像河决了堤你就收不住。

这些都属于自己内心的一些层面,有些人的贪欲心、有些人的嗔恨心,我们自己去观察哪个烦恼最厉害你一定要在这一方面警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