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筑梦写忠诚——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
发布时间:2024-08-08 04:09:54作者:佛缘网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是一支担负特殊任务的英雄部队,航天员群体是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由大向强成长起来的英雄群体。航天员大队组建20年来,成功执行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月7日10时,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青团中央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
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三次飞天的英雄航天员景海鹏,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洋,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邓清明,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中央电视台记者倪宁等5名同志,将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航天员群体“奋进新时代、筑梦写忠诚”的先进事迹。
景海鹏:祖国托举我飞天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航天员景海鹏。今年的元月5号,是航天员大队20岁的生日。这20年,我们先后6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一次次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党和人民褒奖我们是“飞天勇士”“时代楷模”,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无上荣光。去年10月18日,我光荣出席党的十九大,第一个走上“党代表通道”,表达了全体航天员的共同心声,那就是祖国把我们送上太空,光荣属于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
我们矢志报国追梦,这种责任源自党和人民的厚望重托。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千年梦想一朝梦圆、举国欢腾。一时间,一封封饱蘸民族自豪感的信件,就像雪片一样飞到航天员大队,其中有一封尤其特别。来信者叫方国俊,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选拔的航天员预备人选之一。当时,国家首次启动载人航天计划,也就是“曙光一号”工程。然而,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不到5年便被迫下马,飞天成了他一生无法实现的梦想和难以释怀的遗憾。“曙光”的黯淡,并未阻止中国人筑梦太空的脚步,中华民族从来不会因为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更不会因为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再一次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1998年,我有幸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和其他战友一起踏上了飞天征程。20年间,我们先后有14人次征战九天,行程达4600多万公里,绕地球飞了1089圈:第一次天地往返,杨利伟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第一次出舱行走,翟志刚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出了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第一次手控对接,刘旺以漂亮的“太空十环”搭建起中国人的太空家园;第一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为广大青少年播下了科学和梦想的种子;第一次中期驻留,我和陈冬顺利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一次次胜利出征、一次次巡游苍穹,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
当年,“两弹一星”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载人航天的辉煌成就,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见证了我国由大向强的铿锵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引领我们迈上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对航天事业寄予厚望重托,对全体航天员给予亲切关怀:忘不了习主席亲赴西北大漠,为我们出征壮行;忘不了习主席亲自与我们天地通话,让我们感受到无穷力量;忘不了习主席亲切接见,勉励我们不断前行、勇攀高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更加忘不了,在去年“八一”前夕,习主席签发通令为航天员大队记集体一等功,还亲自为我颁授“八一”勋章。领袖、统帅的关怀期望,就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注入的是无穷的信心和力量,永远激励我们向着更深太空不断进发。
去年,我参加了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活动。所到之处,都能深切感受到香港同胞对祖国航天成就的由衷喜悦,感受到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烈自豪。有一次我们出国访问,遇到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华侨,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能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抬多高!”这句话道出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道出了对全体航天员的殷切期盼。我们深知,托举我们飞上九天的是:田间耕作带着泥土的手,车间作业长满老茧的手,座座营盘紧握钢枪的手,实验室里与仪器设备相伴的手,是亿万中华儿女的手。在天上,我们都有这样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离地球越远,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就越近。每当飞过祖国上空,我们的心都会砰砰直跳,总会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国的山山水水,情不自禁地隔着舷窗去触摸她、拥抱她,每次都会热泪盈眶。航天员费俊龙曾经对国外同行讲过一段话,他说,你可以分享我的快乐,却无法分享我的自豪。因为在我身后,站立着强大的祖国和13亿人民!
我们敢上九天揽月,这种自信源自航天人筑就的登天云梯。常常有人问我: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你们真的一点儿都不紧张、一点儿都不害怕吗?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载人航天虽然充满风险挑战,甚至有生命危险,但是送我们飞天的是最好的火箭、最好的飞船,托举我们的是千千万万科技大军,所以我们并不紧张,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反而是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
大家都知道,火箭在点火升空的那一瞬间最壮观,这也是载人飞行最危险的时刻。神五首飞时,火箭在上升段意外出现8赫兹的低频振动。这立刻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他们迅速对火箭系统进行彻底排查,一次次故障复现,一次次反复筛选,终于找到了问题症结,他们付出的艰辛远远大于重新组装一枚火箭。正是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火箭技术稳步提升,研制出可靠性远超国际标准的金牌火箭。大家也许还记得,我和陈冬在天上有一段对话引爆网络,当时火箭把飞船刚刚送入轨道,我问陈冬,怎么样?美不美!爽不爽!陈冬大声地说:“爽!”是的,坐着我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开着我们自己的飞船上天,感觉真爽!
太空浩瀚美丽、令人神往,但真空环境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建设好中国人的太空之家,载人航天各大系统都铆足干劲、创新超越,推动每一项技术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使我们太空的“家”变得更加宽敞、更加舒适,功能更加强大。神十一任务期间,我和陈冬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机械臂人机协同,首次太空医学超声检查,首次和大家一起同步收看《新闻联播》,还首次验证太空跑台,突破了在太空从走到跑的难题。
令我惊喜的是,在天上过了一个50岁生日。那是2016年10月24日的晚上7点,“祝海鹏生日快乐”这一幅画面出现在我的眼前,接着我看到的是祖国各地朋友们的祝福,看到的是边防哨所战友们的祝福,看到的是飞控大厅同事们的祝福,看到的是航天员大队战友们的祝福,最后看到的是年迈的父母从老家为儿子送来的祝福。这一切让我惊呆了!左手不停地抹眼泪,右手不停地敬军礼!因为对我来说,看到的不仅仅是战友、同事、亲人的祝福,更重要的是我们首次成功实现了双向视频同步传输。我对着摄像头说:“感谢大家的祝福,感谢大家的付出,是你们为我们插上了飞天的翅膀,我愿意做大家的眼睛,一起欣赏太空的美丽,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一起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
这一个个“首次”,彰显的是我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创新,凝结着无数航天人不懈追梦的心血和汗水!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建成自己的空间站。我们坚信,一个属于咱中国人的空间站时代即将到来!
我们不忘初心使命,这种坚守源自航天精神的滋养传承。航天事业是千人一杆箭、万人一颗星的系统工程。60多年来,从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到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从产品研制的科研人员到测试发射的一线官兵,一代代航天人始终不忘报国初心,一切为飞天,全力保成功,凝聚起托举飞天的磅礴力量,立起了筑梦九天的精神丰碑。
位于西北大漠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航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也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发源地。每次执行飞行任务前,我们都会走进这里的圣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长眠在这里的730多位航天英烈。他们中,有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聂荣臻元帅,有创业先驱孙继先等13位将军,还有许许多多英勇捐躯的普通官兵。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把一发发火箭、一颗颗卫星、一艘艘飞船送上太空,他们用生命之光照亮了中华民族探索星空的漫漫征程。记得第一次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就被工程师潘仁瑾的事迹深深打动。她是一位上海姑娘,曾经在一所高校任教,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一头扎进大漠戈壁,这一干就是几十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上马后,她牵头负责发射场计量工作,由于长期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不幸倒在了神舟一号发射前夕,就差几天。她最后留下的遗愿就是,活着没能看到飞船升空,死了也要埋在戈壁滩,守望祖国航天事业!
这种为了航天事业甘愿牺牲奉献一切的精神,早已融入了航天人的灵魂血脉,成为薪火相传、永志不忘的红色基因。首任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在神舟三号发射前,他一直坚守在工作一线,就连老伴生病、住院,甚至去世都没能陪在身边;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教练员,为了验证我国自己的舱外航天服,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低压舱;有的科技人员长期工作在噪声环境,导致听力部分频段永久丧失;还有我们各大系统的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宁可透支生命、也绝不拖欠使命。他们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崇高精神,正是我们全体航天员为祖国出征的力量源泉!
一次次成功飞天,党和人民给了我们崇高荣誉,我们的名字也传遍了大街小巷,所到之处都是掌声赞誉。在我第三次飞天前,有很多人问我,你已经功成名就了,也是快50岁的人了,还有必要再去冒险吗?我不止一次对自己说,要多想一想长眠在烈士陵园的前辈先烈,要多想一想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绝不能陶醉在荣誉名利之中,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能够成为一名航天员,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人生一个又一个台阶,所有这一切,都是党和人民教育培养的结果,而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回报,只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多干几年、多飞几次!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奋进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我国航天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仰望星空,探索浩瀚宇宙的神圣使命在激励我们拼搏奋斗;展望未来,建设航天强国的壮美画卷在召唤我们续写荣光。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勇当先锋,让浩瀚太空见证中国航天战士的无限忠诚!
刘 洋:青春因梦想而美丽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航天员刘洋。2012年6月,我与航天员景海鹏、刘旺驾乘神舟九号,完成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首次进入天宫一号,而我也有幸成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
执行任务后,经常有人问我,是不是从小就向往奔月的嫦娥,有着飞天的志向。其实,梦想往往是时代的印记,我小时候曾梦想过当一名公交车售票员,之后又做过医生梦、科研梦。上飞行学院时,教员给我们讲述世界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女性--前苏联航天员捷列什科娃的故事,深有感慨地说:“中国是嫦娥的故乡,太空不能没有中国女性的身影!”从那时起,飞天的向往便印在我的脑海中,是啊,什么时候浩瀚的太空能看到中国女性的身影呢?
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选拔第二批航天员,听到消息后我毅然报名参加。一年后,当我满怀憧憬走进航天员大队时,门口那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标语牌便深深地震撼了我,正是肩负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梦想,我们21名航天员集结在这里,踏上了为国出征、追梦九天的奋斗征程。
然而飞天没有坦途,从天空飞向太空,从优秀的飞行员成为合格的航天员,等待我们的是一场炼狱般的脱胎换骨。我们不仅要重新走进课堂学习基础理论,还要进行包括体质、心理、航天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艰苦训练,每个科目挑战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而女航天员的付出往往会更多。记得第一次参加转椅训练,刚刚做到5分钟,突如其来的眩晕恶心瞬间让我脸色苍白、满头大汗,下来后整整一天吃不下饭。当时教员担忧地对我说,你离优秀还有差距啊!这对渴望实现梦想的我,就像是当头一棒。梦想从来都不会轻轻松松实现,是就此退缩让梦想化为泡影,还是迎难而上迈过这道坎?我下定决心,拼了!我把休息时间压缩再压缩,把训练时间延长再延长,8分钟、10分钟、12分钟,不断挑战更高难度,最终达到了15分钟的优秀标准。
第一批航天员比我们普遍大十多岁,但他们依然拼搏在飞天路上。费俊龙、聂海胜、景海鹏现在都是年过50的将军航天员,每次训练仍然带头参加,高难科目抢着上。记得备选神九任务的那年春节,我在模拟器训练馆遇到了正练得热火朝天的聂海胜,他对我说,年纪大了,只能多花点时间才能不落后你们年轻人。神十任务刚刚结束,他就投入到紧张训练当中,有人问他:“你是将军飞天、功成名就,还用得着这么拼命吗?”他回答说:“为国出征是航天员永恒的梦想,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航天员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截止目前国际上已有20多名航天员在执行任务和训练时不幸罹难。我刚加入这个集体时,杨利伟就这样说过:“只要祖国需要,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生还的机会,我也会义无反顾。”正是有了这种大无畏的英雄豪情和血性胆气,神五任务时,面对火箭低频振动叠加在人体内脏的强烈共振,杨利伟咬牙坚持,以顽强的意志挺过了难关;神七任务中,翟志刚、刘伯明面对舱门打不开和轨道舱火灾警报的紧急情况,他们想的是“哪怕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他们的壮举让我深深钦佩,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我虽无所畏惧,心中也难免有所牵挂。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当上飞行员那天起,父母就既为我骄傲又为我整天提心吊胆。神九乘组选定后,我瞒着父母说要去酒泉搞联合训练,可能一段时间不能联系,让他们不要担心。出发前的那天晚上,我和爱人在航天城院里走了一圈又一圈,两人都沉默不语。我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最后,我抬起头对他说:“万一、万一我真的回不来,你一定要答应我两件事:第一,替我照顾好爸爸妈妈,他们就我一个女儿;第二,娶一个能顾家的妻子吧,这么多年,没能给你做一顿像样的饭菜!”还没等我说完,他就打断我:“不,你一定能回来,我等你!”
飞天梦既是航天员的梦,也是全体航天人的梦。为了这个共同的梦想,我们并肩作战,成了守望相助的一家人。第一批航天员老大哥,将十几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教我们如何更好地学习训练,如何提高特因环境下适应能力,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费俊龙不止一次对我讲自信是多么重要,让我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第二批的战友经常陪着我一起跑、一起练,互相交流心得体会,鼓励我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神九在轨飞行期间,有一次我和爱人天地通话,他对我说:“你放心飞吧,地面的科研人员都彻夜不眠地坚守在岗位上。”我听了非常感动,于是在我手册的空白页上写上了“早上好”和“工作人员辛苦了,晚安”的问候语,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和每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举着问候语向大家表示感谢。我知道,每次飞天任务都凝结着成千上万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也正是这种同心筑梦、携手并进的团队精神,才成就了航天伟业的一次次壮美腾飞!
人们往往都羡慕航天员身上的光环,其实光环的背后更多的是奉献和牺牲。记得当初我告诉父母要选航天员、部队要来政审时,电话那端,他们沉默了许久后说:“你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爸爸妈妈尊重你的选择!”在我备战任务的那几年中,他们将万般牵挂藏于心中从不诉说,但是我懂!只是我不知道爸爸曾经做过手术、妈妈住过医院,我也不知道我的爱人说出差其实是瞒着我回家看望他们,是家人朋友承担了所有的事情,只报喜不报忧。我只知道,在我飞行的十三天中,我的妈妈几乎不眠不休,吃不下睡不着,体重整整轻了十斤。我只是知道作为独生女儿,在我为了任务一再推迟生育,他们选择理解和包容,在我执行完任务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他们忍不住喜极而泣。面对小家与大家、生命与使命的碰撞和抉择,宁可亏欠小家决不愧对国家,这就是我们所有航天员无怨无悔的选择!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青春因梦想而美丽。飞天梦就像一朵朵浪花,汇成了中国梦这条奔涌的长河,我们将紧紧拥抱这个美好的新时代,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镌刻在浩瀚太空!
邓清明:战友飞就是我在飞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航天员邓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20年来,我3次入选备份乘组,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时至今日,我仍然初心不改、矢志不移,拼搏奋进在飞天路上,时刻准备接受挑选、为国出征。
今年1月5日,是航天员大队组建20周年纪念日。全体航天员面对国旗重温入队誓词,表达了奋进新时代、筑梦写忠诚的决心意志。20年前,我们第一批航天员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带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在这里一起踏上了叩问苍穹、筑梦九天的伟大征程。从此,我们开始了紧张艰苦的训练备战,不断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锤炼磨砺飞天的过硬翅膀。2003年,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当他返回航天城时,我们所有航天员和他紧紧拥抱在一起,每个人都热泪盈眶、欢呼雀跃。那一刻,民族梦圆的无比喜悦澎湃着胸膛,为国出征的无限渴望也愈发强烈。
为了能够早日征战太空,我更加努力地刻苦训练,主动给自己加压加码,提高强度难度,无论再苦再累,总是逼着自己再练一会、再试一次。然而20年里,看着战友们一次次成功飞天,一次次载誉归来,既为他们感到高兴,也反复追问自己:为什么别人可以飞天,而不是我呢?我的差距在哪里?航天员是我的职业啊,如果没有机会执行任务,那不是我的失职吗?
但我深深知道,作为航天员,飞天不是追求个人出名出彩,而是为了事业精彩、民族梦圆。无论能否为国出征,我们都要以备战不息、追梦不止的行动,给自己一个交待,给家人一个交待,给培养我们的党、国家和军队一个交待。正是怀着这种初心,我们在挫折和压力面前,永不放弃、执着追梦,向着下一次任务勇敢冲锋。刘旺14年苦心砺剑才有了“太空穿针”的精彩表现。张晓光15年不懈努力,终于换来15天太空飞行,用“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心血和汗水铺就了飞天之路。
我们航天员经常说:飞天就像打一场战役,所有人都团结一心、顽强拼杀,只要抢占了高地就是打赢,至于是谁插上旗子并不重要。我们21名航天员大多都当过备份,有的甚至不止一次。神五任务时翟志刚是备份,神六任务时他又一次与飞天无缘,但他两次都站在战友身后,微笑着送战友出征;神七任务选拔时,航天员陈全仅以微小差距落选,他却说:“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面对谁上、谁不上,全体航天员首先想到的是任务、是使命、是国家,任务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战友飞就是我在飞。
备战神十一任务时,我已经50岁,深知留给我的飞天机会不多了,我铆足劲再一次向飞天发起了冲锋。为突破我国中期在轨驻留技术难题,我参加了33天模拟试验,一个多月里,我封闭在狭小的模拟舱内,忍受着与外界隔离的寂寞、机器的震动和噪声,吃喝拉撒都在里面,将神十一任务在地面全流程验证了一遍。这是我个人付出最多的一次,准备最充分的一次,也是离梦想最近的一次。可是,神十一发射的前一天,当宣布是景海鹏和陈冬执行任务时,现场顿时安静下来,我感觉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到我身上,我又一次失去了飞天的机会,止步于发射塔前。说心里话,我当时心情很复杂,既为自己3次备份感到遗憾,也为海鹏3次飞天感到高兴。我走上前,紧紧抱住海鹏说:“海鹏,祝贺你。”任务成功后,总指挥长对我们两名备份航天员说:“作为优秀的备份,你们是光荣的,你们和神十一乘组共同完成了这次任务,任务成功就是你们的成功,航天员在天上的表现就是你们的表现。”听到“共同”二字,我流下了热泪,在这样一个神圣而又伟大的事业面前,个人的得失、个人的荣辱真的微不足道。天空没有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我努力了,我奋斗了,留名或是不留名,都已收获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目前为止,我们航天员队伍中已经有5位战友停航停训,再也没有飞天的机会。他们守望信仰,坚守寂寞,一次次落选,一次次准备,十几年如一日地默默备战,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漫长的等待。他们的等待与神舟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飞天史上最厚重的一页,让我们一起来记住他们的名字吧,他们是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
进军太空的追梦路上,不仅有我们航天员在奋力奔跑,更有千千万万的航天人在默默奉献。我们大队至今还珍藏着一封书信,那是神五任务前,500名科技工作者写给航天员的信,信上这样写道:“请相信,五百颗心与你们心连心,五百颗心将与你们一同遨游太空。请放心,我们一定以实际行动兑现我们庄严的承诺,确保火箭准确入轨,确保飞船正常飞行,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一代代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研制、试验、发射、测控等各条战线,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用初心和坚守、用青春和热血搭起筑梦太空的云梯,这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可贵精神,成为我们航天员为祖国出征的不竭动力。
每个航天员的飞天逐梦,离不开家人的相伴相随。记得刚加入航天员大队时,母亲到北京来看我,高兴地对我说,你当上飞行员,我的第一个心愿实现了,接下来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你能飞到太空去。可这个心愿直到母亲去世都没能实现,成了永久的遗憾。我也不会忘记,每次作为备份返回北京,我爱人都会专门穿上一件红色的衣服,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总是面带微笑地鼓励我说:“不管你飞天还是没飞天,都是我们家的英雄,都是我们家的骄傲。”
女儿的成长,伴随我对梦想的追求与坚持,长大后她主动选择了航天事业,成了一名航二代。神十发射期间,我作为乘组人员进驻发射场,恰好女儿也在那里代职锻炼。那时我们航天员都处于隔离状态,分别近一年的女儿每天都隔着围栏来看我,我在围栏里面,女儿在围栏外面。我能看清她每次都特意把自己打扮得很精神,好让我安心备战。神十任务我又一次落选,回北京前女儿过来送行,她鼓励我说:“爸爸,不放弃、不抛弃,继续加油啊!”分别的时候,我从她不愿回首的身影中,感觉到孩子哭了。想着孩子对我的期盼,作为父亲,哪有理由不努力、不奋斗、不拼搏呢?!
追梦没有休止符,奋进永远在路上。我将牢记飞天初心,全力备战空间站任务,用一生去默默准备,随时接受党和人民的挑选,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聂捷琳:心永远和你一起飞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航天员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很荣幸能够代表航天员家属在这里作汇报。很多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作为航天员家属,到底有着什么不同寻常的感受。其实我们也和其他家庭一样柴米油盐、朴实平凡,如果说不一样,那就是追梦途中的执着相随、飞天路上的心魂相伴。
1996年海胜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时,我们已结婚多年,在南昌有着稳定的生活,还有了可爱的女儿。当时我特别不理解,他当飞行员就让我天天提心吊胆,要是当了航天员就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可是海胜态度非常坚决,无论怎么劝说他都始终坚持,那股倔强劲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当选拔调研人员上门家访,要求我表态时,我眼泪刷一下就掉了下来,飞天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做妻子的再不情愿也不能让丈夫留下人生遗憾啊!到了北京后,我真切感受到这个梦想的无穷力量,它像一块大磁铁一样吸引着蓝天骄子纷纷奔涌而来,许多人也放弃了稳定的生活,有的甚至放弃了提拔晋升的机会,家属们毅然决然地支持丈夫的选择。翟志刚的爱人张淑静听说自己的体检结果可能会影响丈夫的去留,竟严肃地对丈夫说:“如果因为我耽误了你,我就选择与你分开!”那时我们家属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决不能拖后腿,一定要做他们的坚强后盾!
可当爱人真成了航天员后,学习训练的那种艰辛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几十门基础理论课程一年内要学完,离开校园10多年的他像备战高考一样,没日没夜地学,家里也成了他的学习室,从客厅到卧室四处堆满了学习资料,甚至连墙上都贴满了背记的纸条。他们训练的强度也非常大,那段时间他回到家里常常脸色苍白、疲惫不堪,饭也不想吃,好几次睡觉连腿都要我帮忙抬到床上。看到他累成这样我心疼不已,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家照料好,让他少分心。许多训练科目还充满高风险,每次看到在场外待命的救护车,我们家属都很揪心。训练现场我们从来不进去,一方面纪律不允许,更主要的是实在没有这个勇气。记得有一次中心组织亲属观摩航天员训练,当刘旺的母亲从显示屏上看到儿子在高速运转的离心机中,脸部肌肉被甩得严重变形时,老人家实在受不了了,一边流泪一边不停地摆手说:“不看了,不看了!真的看不下去了。”
我们与爱人一样盼望早日飞天,而当那一天真的来临,高兴和担忧同时冲击着我们的心房。神六任务时,海胜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飞天。虽然我反复告诉自己我国航天技术已经很成熟,丈夫不会有什么危险,海胜也多次安慰我别想得太多,就当他到外地出趟差。可当送行的汽车发动的那一刻,我的泪水还是忍不住流了下来。发射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海胜穿着航天服、顶着鹅毛大雪踏上出征路,我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这样的天气发射能安全吗?不会出什么问题吧?火箭顺利升空了,可我又担心他在太空能不能适应、吃不吃得饱、会不会冻着。这些在科研人员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在我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任务的5天里,家里的电视总是24小时开着,我不放过任何一个与“神舟”有关的消息,半夜突然醒来,也要看一看有没有最新的动态。这短短的5天,成为我人生中最漫长的5天。飞船返回那天,当电视直播传来海胜走出返回舱的画面时,我却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这泪水既是如释重负的宣泄,更是收获成功的喜悦。
作为航天员的家人,最深的感受就是自己深爱的人属于你,但又不完全属于你,因为他们把一切都交给了祖国。海胜父亲走得早,母亲含辛茹苦把他们兄妹六人拉扯大,让母亲安享晚年是他多年的愿望。当了航天员后,回家探望母亲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神六任务开始训练后,母亲突发脑溢血住进医院,海胜听说后更是心急如焚。为了不影响他训练,我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重任。中心得知后给他特批了3天假。他火急火燎地赶回老家,当看到母亲神志不清时,一下子就跪在母亲的床前,拉着母亲的手喊道:“妈,儿子不孝啊。”归队那天早上,赶飞机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但他迟迟不愿离去,一遍又一遍嘱咐我照顾好母亲。望着海胜远去的背影,瞬间我深深读懂了一名航天员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定与执着。
这样的事情在航天员大队并不少见,翟志刚在备战神五任务期间母亲突然去世,老人家弥留之际反复叮嘱家人不要告诉儿子,让他专心训练。等到任务结束回到家里,赶上的却是母亲的葬礼。他妻子告诉我,这个从不掉泪的刚强汉子,那一天紧紧抱着母亲的骨灰盒泣不成声。自古忠孝难两全,航天员虽然不能守在父母床前尽孝,但他们早已把对家人的爱融入到飞天事业中,诠释的是“大忠就是大孝”的军人情怀。
都说女人结婚是找到了依靠,但对我们来说,嫁给航天员却意味着更多的承担。他们常年封闭式训练,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特别是执行飞天任务的年份往往几个月都回不了一趟家。航天员公寓到家属楼只有不到500米的距离,却给了我们两地分居的感觉。我们既要当妈又要当爹还要当家,既要照顾好老人孩子又要料理好家务还要干好本职工作,很多压力与困难只能一个人承担,我们一个个成了名副其实的“女汉子”。女儿小时候体弱多病,记得有一天夜里外面下着大雨,女儿突然发高烧,体温升到了将近40度,身体还时不时地抽搐,急得我抱起孩子就往医院跑。赶到急诊室,雨水和汗水把全身都湿透了。医生看到我狼狈的样子责怪地问:“你老公怎么不来?”那时候我是多么希望海胜就在我身边啊,哪怕他什么也不做。陈冬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儿子,神十一任务封闭训练阶段,为了安心备战,他和爱人把其中一个儿子送回了老家。许久没见到爸爸的孩子打电话问陈冬:“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不要我了?”
作为航天员的家属,我们知道,他们再忙再累心里也始终惦记这个家。只要回家,他们都要拼命地抢着干家务,给孩子讲浩瀚无垠的宇宙,讲星辰璀璨的天河,讲中国人飞天的故事。每当这时,我们都能体会到他们的浓浓爱意和细致入微的体贴。都食人间烟火,谁不儿女情长?他们心里不是没有家,只不过自己的家是“小家”,筑梦九天的“家”才是“大家”;他们心里不是没有爱,只不过家庭亲情是“小爱”,献身航天事业的爱才是“大爱”。
奉献无价、大爱无声。作为航天员的家属,我们由衷地为他们骄傲自豪,我们愿意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坚强着他们的坚强,幸福着他们的幸福,为他们默默守望、与他们终身相伴,心永远与他们一起飞!
倪 宁:逐梦新时代,与英雄一路同行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中央电视台军事记者倪宁。这些天,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让航天员这个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再次传遍大江南北,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画出了标准像,立起了好样子,也让我一次次感悟崇高、感受力量、感到震撼。我常想,奋进的时代呼唤英雄,复兴的民族崇尚英雄,阔步迈入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更需要与英雄一路同行,汲取砥砺前行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他们一生飞天逐梦,铸就的是英雄的忠诚。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首飞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也让中国航天员这个英雄群体第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就在杨利伟首飞前的几个月,世界航天领域接连遭遇重大挫折: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时空中爆炸、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俄罗斯“联盟一号”飞船返回时偏航400多公里、航天员死里逃生;巴西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爆炸、21人丧生……
所有这些,丝毫没有动摇中国航天员进军太空的坚定信念,航天员大队召开的任务动员会,变成了大家的“请战会”,他们纷纷递交请战书,写下了敢上九天揽月的豪迈誓言。任务成功后,我问殊荣加身的杨利伟:首飞之路是一场向死而生的冲锋,火箭轰鸣、天地雷动那一刻,你怕不怕?杨利伟平静地说:“战士冲锋陷阵,生死置之度外,党一声令下,还有什么豁不出去的!”望着他坚毅的眼神,那一刻,我读懂了一名英雄的忠诚。
20年来,这群时代英雄,把党和国家的事业看得比天还高,把飞天的使命看得比生命还重,用铁血豪情一次次创造飞天壮举,在灿烂星空画出了“龙的轨迹”。聂海胜两度飞天,景海鹏三上太空,托举他们一次次勇闯九天的是对党忠诚;“神七”任务中,翟志刚、刘伯明拼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支撑他们舍生忘死的也是对党忠诚;邓清明3次入选梯队,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激励他重新出发的还是对党忠诚。
习主席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一次次面对面的采访,一次次心与心的共鸣,我深刻感受到,英雄的航天员群体把领袖统帅的伟大号召,铭刻于心、融入血脉,从习主席对航天事业的厚望重托中汲取强大动力,从特殊关爱中激发豪情壮志,成功叩开了中国航天迈向空间站时代的大门,把对党的无限忠诚镌刻在浩瀚苍穹。
他们一腔报国热血,书写的是英雄的担当。
嫦娥奔月的浪漫,敦煌飞天的夙愿,这场梦绵延了千年,但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征程中,中国却是一个后来者。早在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就飞上太空;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便已登陆月球。从1998年航天员大队组建之初,航天员就担起了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历史重任。从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从神舟七号太空漫步到神舟九号手控对接,从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到神舟十一号中期驻留,中国航天员始终以强烈的进取精神,紧盯世界航天强国,不断加快赶超步伐。
大家从电视上看到的是航天员遨游太空的潇洒身姿、面对考验的从容不迫、载誉归来的自信风采,但成功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付出。在我的镜头里,记录下这样一个个场景:低压缺氧训练中,舱内压力急剧变化,相当于5分钟内从地面爬升到5000米高空,他们忍受头晕恶心甚至冒着休克的危险,主动加大训练强度;模拟失重训练中,他们身着160多公斤的训练服,潜入10米深的水下,一次就要连续训练三四个小时,每次训练结束后体重减轻好几斤,常常累得连筷子都拿不住;超重耐力训练中,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他们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呼吸困难,面部扭曲变形,甚至连鼻涕眼泪都甩了出来。在航天员手边有一个红色按钮,按下它就可以立即暂停,但20年来从未有一个人碰过。一次,在拍摄离心机训练中,我清晰地看到刘洋的脸色从微红、通红再到煞白,整个五官被挤压变形,很难与平日里靓丽清秀的她联系在一起。训练结束后,刘洋悄悄找到我说:“倪记者,你拍的资料不会在电视上播出吧?能不能别出现我训练时的镜头?我怕爸妈看到后受不了!”这群把国旗绣在胸口、把使命扛在肩头的钢铁战士,以超常的付出苦心砺剑,以惊人的毅力挑战极限,一次次扛起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光荣与梦想。
他们一颗无悔初心,彰显的是英雄的本色。
每次为航天员出征壮行总是激动人心,问天阁前,列队送行的人群欢呼雀跃,待命出征的航天员英姿勃发,当总指挥下达“出发”的命令,航天员回以庄严的军礼,义无反顾踏上飞天之路,如同奔赴战场的勇士,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去冲锋陷阵。从问天阁到发射场的车上,航天员总会唱起《歌唱祖国》,每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的歌声响起时,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也正是这首歌,让我更加深刻地读懂了航天员为国出征的那份初心,他们的心早已与祖国紧紧地跳动在了一起。
一次次为国出征,一次次飞天凯旋,面对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荣誉属于祖国,属于人民,属于每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归零成绩、归零经历、归零心态,一切从头开始,向着更高目标迈进;他们做的最多的就是回报国家、回报社会,20年来,航天员们走进校园、走进军营、走进工厂矿山,用上千场报告、数百次公益活动,宣传航天精神、播撒科学种子,诠释了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坚持“特殊队伍里没有特殊的人”,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身体失重心灵永不失重。
回味这些年追梦航天、感悟英雄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应该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空前成功,正是中国快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一个缩影,展示了梦想的力量和腾飞的希望。因为杨利伟的一飞冲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成为了现实;因为50岁三上太空的景海鹏,媒体盛赞中国从此有了超长待机的铁血英雄;因为“东方嫦娥”刘洋、“太空教师”王亚平,广大青少年有了新时代的青春偶像;因为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刘旺、张晓光、陈冬,辽阔深邃的太空留下了中国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足迹。
千秋伟业彪炳史册,伟大精神生生不息。多年以来,以航天员为代表的全体航天人,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也升华着这个国家向上的意志、胸怀和眼界。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属于坚定者、奋进者和搏击者,属于每一个为了梦想而打拼的中国人,只要我们拥抱新时代、阔步新征程,就一定能像他们一样书写精彩人生,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来源 | 解放军报记者部(ID:jfjbjzb)
感觉不错请点赞,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编审:田 源
责任编辑:徐小龙 曾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