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忍辱是快乐的源泉(然教法师)

发布时间:2024-05-03 04:05:40作者:佛缘网
忍辱是快乐的源泉

然教法师

  今天我讲忍辱。忍辱在六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生生世世都在修持忍辱,可以说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就是伴随着忍辱的一生。

  一、修忍辱波罗蜜的重要性

  (一)不能忍的过失

  (1)失功德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一切归零再从头来,既可惜又可怕!修学佛法的人,嗔是非常大的一个障碍,因为嗔是与菩提心、菩提道相违背的。菩提心、菩提道是觉悟之道,是平等之心。嗔心是强烈的我执,就像火一样,我们平时早晚诵经、拜忏、念佛、放生,种种的功德累积得再大,也搪不住这一把火来烧,如果我们想修学菩萨道,那么必须行持忍辱波罗蜜。

  在《入菩萨行》当中说:“千万劫来藉由布施和供养诸佛等所累积的功德,可因一怒而毁。”普贤菩萨也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耗尽。”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这把火很厉害,一般的灭火器灭不掉,只有忍辱波罗蜜才能把它灭掉,你稍微地忍耐住自己放逸、安逸的心,就能够得到更多的法的受用。

  (2)障智慧

  忍耐能真正得到大的福报和智慧。如果不能忍耐,就会障碍住我们的智慧。从佛教角度来讲,真正的智慧来自于我们的清净心。我们看到那些成就伟业的人和世间上的贤圣,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智慧,因为他们处事不惊,有定力和清净心。

  《华严经》说:“一切恶中,无过是嗔,起一嗔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这百千障碍法门障碍住我们的清净心和智慧,让我们处在愚痴的黑暗当中。在《正法念处经·观天品》中说:“嗔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嗔。”能忍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一个修行人。

  (3)坏善法

  如果不能忍的话,会坏善法。

  在《法苑珠琳》当中说:“嗔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刀斧。”嗔心生起之后,你再想持戒、布施、修禅定,那是不可能的。

  在《佛遗教经》当中说:“嗔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嗔心就像猛火一样,我们应该防护,不让嗔心生起,功德也不让丢失。

  在《大智度论》当中说:“当观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嗔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暴躁、嗔恨心很重的人应该好好地去忏悔,要知道我们这个嗔心生起来之后,一切的善法都不会去造作了。

  (4)不能自利、不能利他

  在《佛遗教经》当中说:“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自妨道”就是自己得不到利益,“失功德利”就是没有办法去利他,自利利他都不存在了。

  (二)修忍辱的功德

  嗔恚的过失大,忍辱的功德就大,它都是对等的。很多经论都有修忍辱波罗蜜的利益叙述,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跟大家分享。

  在《正法念处经》当中说:“能忍之人,则具第一善心。能舍嗔恚,即为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于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具足一切功德,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佛在经典上经常说“善男子,善女人”,此处指的是:“能忍之人,则具第一善心。

”具足第一善心了,肯定就是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了。所以我们修忍辱成就第一善心,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忍辱就是要修掉自己的嗔恨心。我们脾气变了,禀性改变了,周围的人都愿意跟我们接触。

  在《佛遗教经》当中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我们见到很多修苦行的人,或者见到持戒的人都很赞叹。但是佛讲能够忍、修忍辱波罗蜜就胜过于持戒、修苦行。“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这“大人”就是菩萨,他的智慧大、愿力大。

  在《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富楼那会·具善根品〉中说:“忍辱为十力之本,诸佛神通之原,无碍智大悲皆以忍为本,四谛、念、正勤、根、力、觉、道分皆以忍为本。”忍是一切法的根本,我们的无碍大智大悲也是以忍为根本的,因为在修行时要有所忍的。“一切法得成于忍”,一个出家人要放弃很多世间的享受,这个放弃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忍的过程。

  在《法集经》卷三当中,说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有五种功德力:

  (1)“能忍所打”,这是菩萨“如响平等智力”。就是虽然被别人捶打,而能够忍受不加报。如响,就是我们在山谷当中,从一处发出的声音来,然后四面八方都给你一个回音,这叫“如响平等智力”。

  (2)“能忍所恼谓菩萨以得‘镜像平等智力’。”虽被人恼害,而能忍受不加报。就是别人让我们烦恼,我们不去报复别人。一个人怀恨在心,最痛苦的是他自己。

  (3)“能忍所嗔谓菩萨以得‘如幻平等智力’”。虽被人嗔呵而能忍受不加报也。如幻,就是如变幻而不实。

  (4)“八法不动谓菩萨以得‘清净平等智力’”。这八法就是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一般我们凡夫都会被八风吹动,当然凡夫跟凡夫也不一样,每个人动的程度也不一样,但如果真如如不动,那就不是一般的人了。

  (5)“烦恼不染谓菩萨以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我们不被一切烦恼所染,贪、嗔、痴、慢、疑、身、边、邪、见、戒这些烦恼都不侵害我们。

  在《大智度论》卷三十当中说:“忍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诸恶,能于众中现奇特事。忍能守护,令施戒不毁。忍为大铠,众兵不加。忍为良药,能除恶毒。忍为善胜,于生死险道安稳无患。忍为大藏,施贫苦人无极大宝。忍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是忍辱波罗蜜,通过忍辱这条大船,我们就能够渡过生死大河,能到涅槃彼岸,得到究竟圆满的快乐。

  二、什么是忍辱波罗蜜

  (一)忍辱释名

  音译羼提、羼底、乞叉底,意译安忍、忍,忍耐之意,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即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一切的境界我们都忍耐住。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中说:“忍辱含不忿怒、不结怨、心不怀恶意等三种行相。”

  (二)忍辱和忍辱波罗蜜的区别

  声闻、缘觉二乘与菩萨虽皆行忍,其意大别,《优婆塞戒经》卷七<羼提波罗蜜品>谓:“二乘所行之忍辱,唯为忍辱,非波罗蜜,菩萨所行之忍辱则特称忍辱波罗蜜。”二乘人所行持的忍辱只是忍辱,并不是波罗蜜,他不是种的究竟圆满的因,得到的果也不是究竟圆满的果,如是因如是果。菩萨所行持的忍辱波罗蜜是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涅槃彼岸的,所以称为忍辱波罗蜜。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安忍波罗蜜多品>亦谓:“行观一切皆空之安忍,称为安忍波罗蜜,除外则为安忍;又存有自他或善恶分别之安忍仅为安忍,无此等分别则称安忍波罗蜜。”你得了悟诸法空相,了悟缘起性空的道理,这样才能称为安忍波罗蜜,除此之外只能称为是安忍。

  忍和忍辱波罗蜜是有区别的。忍是有层次、有境界的,一般人的这种忍,怀恨在心的忍,那跟菩萨的忍不一样。像印光大师写的开示当中说“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个“忍”,“忍人所不能忍”的这个“忍”就是忍辱波罗

  蜜。

  (三)忍辱之相

  持戒的人不能不照顾自己的外相。佛教有一句话:“大象不走兔径,大悟不拘小节”,一只大象绝对不会走兔子走的路,一个大智大慧的人不会拘束于小节的。但是在戒律中,我们应该具足这种戒相、戒体、戒法、戒行——要有持戒之行相,给世间人一个表率。

  《法句经》当中说:“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古圣常法就是以忍来止怨,你的相状得让人看出来你是已经忍耐住了。

  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有人来骂佛,佛默而不动,等他骂够之后,佛说:“你家里有没有亲戚朋友啊?”他说:“有啊。”佛说:“如果当朋友来给你送礼时,你不要的话,朋友怎么办呢?”他说:“朋友会把礼物再拿回去。”佛说:“同样的道理,刚才你在辱骂我的时候,我不受,你就把刚才的话全盘托回家去了。”这种如如不动的相状就是忍辱相,所以一定要柔和。

  相传寒山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为普贤菩萨的化身。有一次,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说出几种别人来激怒我们的方式,我们应怎样去对待,这样的一个心态就是忍辱之相。所以修忍辱要有忍辱之相,大家要按照寒山、拾得的方法去实践。

  弥勒菩萨的化身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这样的境界是非常高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永嘉大师说:“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也就是说任由他怎么去做。后面的这两句是佛在经典上所说的,就是说别人在诽谤我们时,犹如逆风扬尘,逆着风投土,最后土还是要落在自己身上去的;仰天涕唾,仰起脸来向天上吐口水,你不管吐多高,最后口水还是落在自己脸上。

  三、忍的种类

  忍,在经典当中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有说三忍、九忍、十忍、三十二忍、五忍。

  (一)三忍:《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说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种。

  (二)九忍:《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忍品〉谓忍有自性忍、一切忍、难行忍、一切门忍、善士忍、一切种忍、遂求忍、此世他世乐忍、清净忍九种。

  (三)十忍:《宝云经》卷一说菩萨有十忍,即内忍、外忍、法忍、随佛教忍、无方所忍、修处处忍、非所为忍、不逼恼忍、非心忍、誓愿忍。

  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亦谓菩萨有十种清净忍,文云(大正10•305a),所谓:

  安受訾辱清净忍护诸众生故,安受刀杖清净忍善护自他故,

  不生恚害清净忍其心不动故,不责卑贱清净忍为上能宽故,

  有归咸救清净忍舍自身命故,远离我慢清净忍不轻未学故,

  残毁不嗔清净忍观察如幻故,有犯无报清净忍不见自他故,

  不随烦恼清净忍离诸境界故,随顺菩萨真实智知一切法无生清净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境界。

  (四)三十二忍:《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安忍波罗蜜多品〉亦列举无贪、不害、无热恼等三十二种安忍。“复次慈氏略说菩萨安忍三十二种。所谓无贪是安忍、不害是安忍、无热恼是安忍、无嗔是安忍、无恨是安忍、无忿是安忍、无诤论是安忍、不染欲境是安忍、能护自他是安忍、顺菩提心是安忍、无分别心是安忍、不着生死是安忍、顺业果是安忍、身清净是安忍、口意清净是安忍、坚固不退是安忍、言说自在是安忍、无遍计是安忍、自觉圣智是安忍、将护彼意是安忍、修四梵行不随禅生是安忍、于人天乐得自在是安忍、相好圆满是安忍、梵音深妙是安忍、灭除诸恶是安忍、远离悭垢是安忍、除断嫉妒是安忍、舍诸怨贼是安忍、近菩提分是安忍、离诸不善是安忍、乐处寂静是安忍、获诸佛法是安忍。”

  (五)五忍

  (1)生忍:恶缘逆境出现时,人们没有办法逃避,没有一点招架之功,百般无奈只好把它忍耐下去,这种忍耐是在外力压迫下做出的选择,‘忍’字心上一把刀,因此叫生忍。

  (2)力忍:恶缘逆境出现时,不跟它正面发生冲突,而是借助各种方便法门,用最大的力量,退一步、让三分,把它压一下。例如:逆境加身时,可一心称念佛号,借佛号的力量把嗔恚心压下去。修行不到一定层次,不能放松警惕,防止嗔心东山再起,这是力忍。

  (3)缘忍:恶缘逆境加身之时,我们应用智慧来观照,即运用十二因缘观照,“我为什么无故挨打受骂,其中必定有种种原因,必是前生恶缘成熟”,如果作受报想、作还债想,这样就是再大的逆境也不生嗔恨心,而心甘情愿去面对,因此叫缘忍。

  (4)观忍:也叫空忍。恶缘逆境加身之时,行者以空观智慧来观察四大体空,了知身心无我可得,既然连我也没有,哪里还有什么我被打挨骂的逆境呢?亦即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逆境二者完全是空的,如此观照,嗔恨心自然不会发生了,因此称观忍,这是体悟三轮体空的一个认知。

  (5)慈忍:恶缘逆境加身之时,菩萨行者不但不生嗔恚心,反而生大慈悲心,对加害者哀怜愍念,认为这人愚痴可怜,将来必受果报。“我应该用佛法方便教化他,让他觉醒,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因此叫慈忍,这是最高境界的以德报怨。

  四、修忍应该有的观想和心态

  怎样才能够做好忍辱呢?我们应该具备一些很好的观想或者心态。

  佛在《遗教经》中说:“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据《菩萨善戒经》卷五载,忍,安忍之义,即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修下列五种想,以安忍众生加于其身之种种恶事,即:

  (一)众生想。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轮回时,一切众生皆为父母、师长,当生恭敬,故灭除怨憎想而生亲友想,由修此慈忍以成就众生。

  (二)法想。菩萨修慈忍时,谛观世间一切诸法,皆为法界真实之理,而无取舍、嗔喜、一视平等,故灭除众生想而成就法想。

  (三)无常想。菩萨思维一切众生及万物,皆为无常,言语性空,刹那不住,故破于常想而成就忍心。

  (四)苦想。菩萨观察众生皆有生死之苦,故虽遭其毁辱,亦当救之,菩萨由修此忍而断诸苦恼,成就无上道。

  (五)无我、我所想。我,即主宰之义;我所,即五阴之身。菩萨以智慧观察四大本空、五阴非有,乃了知‘我、我所’俱不可得,本来我就不存在,被污辱的、被轻损的又是谁呢?

  在《摄论》当中,也有五种观想,去除我们的嗔恚心:

  (一)观一切众生无始已来于我有恩,虽然他现在骂我,但他生生世世以来对我有恩。

  (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也是一种空观。

  (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这是观法空。

  (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我们之所以受谩骂、受苦,是因为我们有生——是自己造作了能生的因而来的,我们有这个身体,才有了苦。

  (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当别人在骂你时,你也把别人想成这都是我的孩子,那么你就能忍住了。

  五、忍辱成就其他五度

  《金刚经》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

  修忍辱能帮助我们入定,是入定的前方便。不能修忍辱绝不会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有大智慧绝对就能忍得住,所以忍辱能成就其它的五度。

  “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你不能修忍辱,其它五度做不好。你在修布施时,如果不能修忍辱的话,很容易产生烦恼;你帮助了别人、给予了别人,别人并不一定有一个很好的回馈,如果不能忍辱的话,你的布施波罗蜜就做不成、不圆满。

  持戒也是这样。当你持戒时,别人恼害你或来引诱你犯戒,或是种种造作时,你不能忍辱很容易就犯戒,也不容易成就持戒波罗蜜。

  如果不能够忍辱,你在道业上根本就不可能精进。

  六、释迦牟尼佛忍了一生,我们也应该如是忍

  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做了忍辱的好榜样,就算成佛了也在不断地忍辱。比如:释迦牟尼佛放弃了苦行,到尼连禅河沐浴,体会到了中道的道理,这时乔陈如等五个人不理解他,有一些非议,他是要忍辱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外道就派了妓女去污蔑他,弄一个盆子把肚子鼓起来,说“释迦牟尼这个孩子是你的”,释迦牟尼佛默而不对,天帝都看不过去了,变了一个耗子把妓女腰里的带子咬断了,盆露出来。这些忍辱故事有很多,而且释迦牟尼佛确实就是生生世世在修忍辱。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就是在修忍辱当中度过的,我们也应该效法释迦牟尼佛来成就忍辱,通过忍辱这条大船到达生死的彼岸。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