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惟觉法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发布时间:2024-04-16 04:09:03作者:佛缘网
惟觉法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于八十三年八月廿八日全国供佛斋僧大典

无论是出家众或在家居士,发心修行、学佛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得到解脱,能成就道果,圆成佛的智慧。要想圆满成就这个目标,就必须找到正确的方向,找到对自己能契合的法门,还要有大善知识的引导以及个人切实的信受奉行,才不会绕远路或是走错路。

佛法的法门虽然很多,归纳起来有方便法门、感应法门、究竟法门,从修行的方法又可分为:渐修与顿悟两个法门。

渐修,就是渐次修证,是渐进的、有次第的修证,所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佛经讲,一个人若想超凡入圣,从证到阿罗汉果、缘觉果、菩萨果,一直到圆成佛道,圆成佛的智慧,修证的过程与时间各不相同:

证到阿罗汉果位,最快是三生,最慢是六十小劫;

证到缘觉果位最快是四生,最慢是一百劫;

证到菩萨果位就有种种层次上的差别;从「初发心菩萨」发大愿、起大行,由凡夫位不断的修六波罗蜜,修到有一些相应,称之为「贤位菩萨」;由贤位菩萨再继续不断的修,一直到登地,称之为「登地菩萨」;登地菩萨从初地继续不断的修,一直到十地,他的愿行与功德已经与「佛」相等了,就称之为「等觉菩萨」,从等觉菩萨到「妙觉」位,这就圆成佛道了。整个过程漫长而且遥远,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修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佛陀非常慈悲,另外告诉我们一个缩短修证时间的方法,而且是最究竟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顿悟」的法门,是一超直入如来地的法门。顿悟,悟什么呢?悟到自己这念心、悟到觉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悟到人人都能成佛。简而言之,「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成佛是成法身佛。顿悟了心性,就缩短了修证的时间。

报身与化身是「方便」,法身才是最究竟的

佛法讲,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好比太阳的光,报身就如太阳的形象,化身像太阳的影子。太阳照到屋子就有屋影,照到树就有树影,照到人、石头、动物…等,都各有其影,就如同佛的千百亿化身,随缘应现。但是,影子是短暂的,因缘过去,影子就没有了。

佛法上说:「人有诚心,佛有感应」,与什么佛相感应呢?是与法身佛感应。与法身佛感应,就起了报身或化身的作用;报身与化身是佛为方便度众生而应缘随现,因缘过了,化身与报身仍然归于法身。所以,法身佛才是最真实、最究竟的。修行学佛,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体悟到最究竟、最真实的,才是道业圆满。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修行必须了解什么是法身?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就会走远路,走错路。法身没有形象、没有去来、没有生灭,法身就是寂然不动、清楚明白的菩提心、涅槃性。契悟了这个道理就是契悟了无上的知见。契悟了这个心性,就是佛、就是道!

「见性成佛」的「见」是指契悟的意思,不是用肉眼所见的见;「成佛」的「成」是形容词,是指契悟了本具的佛性,契悟了菩提心。佛不是用肉眼而见,如同《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能见就有所见,能见、所见的佛就不是真实的。什么原因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见的一切,都是「能见」与「所见」,既然是能见、所见,「能」「所」是相对的,相对的境界就属于众生见,不是佛知佛见。真正的「见」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念心就像一面镜子,汉来汉现,物去不留影,没有「能见」、没有「所见」,这就是本具的菩提心。

佛不是修成的,修成的东西一定会坏掉。佛经上讲,心外一切物质都离不开成、住、坏、空,有成一定有坏,这是现象界的轨则。例如:用种种因缘和方法修成的房子,经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坏掉。这个世界将来也会坏掉,有成相就有住相、坏相,最后灭掉归于空性;换句话说,只要是有生成,最终一定会坏灭,这是一种定律。人也离不开这个轨则,有生就有死;从母亲肚子里的胚胎到出生,无论活多少岁,七十岁、一百岁、一千岁、一万岁,最后还是难免一死。就如同古代的彭祖活到八百多岁,最后还是会死亡、灭掉归空。

修行学佛,就是要在生灭当中体悟到不生不灭的道理,什么是「不生不灭」呢?世上一切形形色色都离不开生灭的现象,只有这念心性才是不生不灭。悟了这念心,依据这个道理去用功、修行,才知道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起心动念都是道,时时刻刻都在「道」当中;「道」就是菩提心。古德说:「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因为道就在日用之间。修行,离不开日常生活,更离不开四大、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悟了以后,凡夫心就是佛心;没有契悟,心是生灭、是烦恼,身体是四大、五蕴的假合,生灭变异;契悟了,才知道四大本空,烦恼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最宝贵的,这个才是我们的真生命。

不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都离不开我们的「身心」;离开了「身体」就没有办法修行,离开这个「心」就更没有办法用功。未悟时,这个身心离不开四大、五蕴生灭变异的现象,这就是众生;契悟了心性,四大是空,烦恼心就是菩提心。同样的心性,「悟」时与「未悟」时的作用,就是不一样。人人都有的这念心,人人随时都在运用这念心,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剎那、剎那都在起心动念,都在生灭。虽然在用,却始终未曾体悟到这念心。

什么是「生灭心」?例如早上起床,起床的念头生起;起床后穿衣服,穿衣服的念头生起,起床的念头便灭了;穿衣服后又穿袜子、鞋子,穿衣服的念头又灭了;依此类推,从早到晚,念头一个一个不断的在活动、不断的生生灭灭。我们不妨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从早到晚,心里的念头像波浪一样不停的生灭,即使睡着了,心念还在活动,否则怎么会做梦呢?晚上的梦来自于白天的起心动念,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种种妄想,也是由攀缘外境而来,由于种种攀缘而有贪、瞋、痴的现行。修行,就要做「不做梦的人」,不做恶梦,好梦也不做;白天不做梦,晚上也不做梦,不仅一日一夜不做梦,还要一年、十年也不做梦。能做到,就是如来住世、活佛住世,佛与如来不是心外求得,这念心本自具足。能了解这个道理,就能体悟到自性的菩提心。

佛经上说,人从早到晚共有八亿四千个念头,也就是说有八亿四千个生灭,「人生」就是众多的生灭所累积而成的,所以称为众生。既然是生灭累积而成,一切的念头、事相生起又灭掉了,灭掉了以后现状就不存在了,看不到、摸不着;古人说「人生如梦」,人生的的确就是个梦境。

我们不妨仔细的观察,从早到晚,心念就像波浪一样不停的活动、不停的生灭?这念心何尝停息过呢?即使睡着了,这个心还是在活跃、生灭,否则怎么会做梦呢?晚上的梦来自于白天的起心动念,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梦则是由攀缘外境而来,由贪、瞋、痴种种攀缘所现形。例如:贪财的,拚命赚钱,做发财的梦;贪名的,藉由种种方式打知名度,做成名的梦;想要房子,就做买房子的梦;想买车子,就做买车子的梦。如果不知觉察,人生往往就是这样一个梦接一个梦,不断的轮转生灭……。所以「人生如梦」并不是形容词,是实实在在的状况;因为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生灭,念头生灭就犹如梦境一般。

修行,就是要成为「不做梦的人」,不做恶梦,好梦也不做;白天不做梦,晚上也不做梦,不仅一日一月不做梦,还要一年、十年也不做梦。真正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如来住世、活佛住世,佛与如来不是从心外去求得的。你能了解、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明明白白的菩提心。菩提心又是什么呢?《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无住心」就是菩提心。

那「无住心」又是什么呢?「住」是指攀缘、想念、执着。这念心想到过去就住于过去,想到现在就住于现在,想到未来就住于未来,想到美国就住于美国……,想,就是有所住、有执着,有所住就有生灭。「无住心」就是心无所住,无所住就是这念心不攀缘、不执着。

有人会觉得很奇怪,《金刚经》不是告诉我们「不要生心」吗?为什么无住还要生心?生心不就是生灭吗?这不是矛盾吗?产生这种疑惑是因为对这句话还没有契悟的关系。《金刚经》讲,佛的心是无所住的,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什么都不想,这念心达到无想的境界。无想,就是心不攀缘,心不攀缘,心自然而然就「定」下来了。但是,在无想当中这念心如果感到无聊、打瞌睡,那就不是「正定」,真正的定是这念心不但无所住,还要清楚、明白、处处做主,没有昏沈、无聊、无记,这当中就能启发本有的智慧。「生心」指的是慧。「无所住生其心」,就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不二的这念心,简称为「无住心」,无住心就是菩提心。

「明心见性」是悟到本具的佛性,佛性就是觉性,觉性是本性本空、不生不灭。这个本性本空,不是虚空、空洞的空;在本性本空当中能生万有,具足一切功德、智慧、妙用。这个不生不灭的觉性、心性,人人本具,只因为有妄想、执着、有所住,所以念念迁流,不生不灭的佛性成了生灭的众生性,以致生死轮回不止。明白这些道理,才知道心性的真实、珍贵、与无穷尽。心以外的一切,皆是缘起性空,一切法也是缘起性空;因为一切法是空无自性,仗因托缘而有。

譬如树木的生长,除了插枝、压条、种子种植……等内缘,还需要有阳光、空气、水份、泥土、热量这些外缘,因缘具足了树才会慢慢的成长。人与动物也是如此,即使是人工受孕、复制,也还是因缘和合所产生,所以说,不论是有情无情皆是因缘和合而产生。没有因缘,或是因缘过去了,一切法与现象也就没有了,所谓缘去归空。所以,见性就是见到诸法空无自性的道理。

修行一定要了解心性的道理,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了解心性的道理,尽管拚命的修,修三大阿僧祇劫,还是讲心性,最后还是要归于自心。古德说:「无始劫来只这个,今日依然又这个;复将这个了那个,这个那个同安乐」。「这个」就是一切众生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佛性。所以「明心见性」是最究竟、最实在的法门。无论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皆是遵循这些道理,而成就道果。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道理是有根据的;三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上半夜是契悟四谛法门,中半夜契悟十二因缘,下半夜悟到心性、悟到实相。释尊上半夜证悟声闻果,中半夜证悟缘觉果,后半夜证悟无上菩提佛果。为什么后半夜是「无上菩提佛果」呢?在即将天明时,释尊抬头看到天上的那颗明星,就在那一剎那契悟了心性,悟到能看的这念心就是自己本具的佛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只因这念心起了妄想、分别、执着而堕入众生境界。

释尊大彻大悟,随即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智慧德相就是人人都有的本心本性,因为有妄想、执着,所以看不见自己宝贵的心性。只要不打妄想、不执着,入道、成佛并非遥不可及,因为心性本具,是现成的。

在灵山会上,「释尊拈花示众」也是在晓示大众明心见性的法门。佛的言行举止皆有深意,并非无意而为;契悟本心的人不随便讲话,也不无意动作,佛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佛法,一举一动都是我们修行的规则,儒家也讲:「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行而为天下则。」明白了这个道理,佛的言行举止与佛制戒律皆有其深义。

释尊无言无说,以拈花示意「能起作用的这念心」就是佛性,大众都有;当时会场听法的大众不明义理,只有迦叶尊者与释尊心灵相通,会意微笑。拈花是心之用,微笑也是心之用,拈花的心与微笑的心,彼此平等,无二无别。大迦叶尊者契悟了菩提心,所以释尊讲:「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摩诃迦叶」,以此印证迦叶尊者,并传法予迦叶尊者,这就称之为「以心印心」,开顿悟法门之始。迦叶尊者再传阿难尊者,一直到达磨祖师共二十八传;达磨祖师到中国再传二祖,一脉相传到六祖,祖祖都是单传,传承以心印心的法门。顿悟自心之后,还要继续修行、养道;古德说:「悟后起修才是真修」,悟了这念心之后,要时时刻刻保任才是真修。

大部分人认为修行就是修六波罗蜜、修戒定慧、修善断恶、念佛、持咒、礼诵、拜忏…等等,这些都属于「加行」;「加行」就是「加功用行」。不断的加功用行,待福德因缘成熟、业障消除,时节因缘成熟了,在看经、听法时,「剎那」就契悟了本心。古德也说:「修行一万年,悟在剎那间」,剎那就是师父在说法,诸位在听法的这念心,当下即是,动念乖真。契悟了本心,这念心就是道,这时候才知道「原来道不是修出来的!」。这念心人人都有,悟了以后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现成。

在达磨祖师未到中国之前,曾派佛陀跋陀罗和耶舍两位弟子先到中国来。当时的佛教界还不知道有顿悟法门,听两位尊者宣说「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佛的法门,不相信也不认同,要将两位尊者驱逐出境。当时的庐山有位慧远大师,德行很高,修行很好,备受朝廷尊祟;朝廷特别下令,所有政治、军事都不可以干扰庐山的清净地。于是两位尊者就到了庐山。慧远大师早先已得知尊者被驱逐出境的消息,两位尊者上山时,慧远大师就问:「两位尊者到中土,所传的是什么大法,以致遭到驱逐出境呢?」

两位尊者回答:「我们到中土是要传佛的心印。」

慧远大师问:「什么是佛的心印?请两位说一说。」

佛陀跋陀罗尊者说道:「请大师仔细看!」

于是尊者伸出右手握成拳状,「大师,这是拳头。」尊者又放开拳头,手心朝上,「大师,这是手掌。」手掌又翻转,「大师,这是手背。」然后又握成拳头,这几个动作在瞬间一气呵成。

尊者问:「请问大师,这够不够快?」慧远大师很有修行,知道尊者必有所指,回答道:「确实很快!

佛陀跋陀罗说:「还有比这更快的,大师想不想知道?」尊者说:「烦恼即菩提!」

慧远大师当下豁然开悟,不禁赞叹:「这实在是太了不起的法门!」于是挽留两位尊者在庐山住下,并请两位尊者翻译「禅门经」。两位尊者合力将「禅门经」翻译成中文完毕,同一日、同一时辰在打坐中「坐脱立亡」,生死自在。

顿悟法门自六祖大师以后,开始普传;不只传出家众,也传在家众,所传的就是这念心性。心性无男女相,无出家相、无在家相,契悟了心性就与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

过去,曾有位女众居士提出一个疑问,说道:「师父,弟子曾听某位法师讲经时说,女人不能成佛,请问是真的吗?我们女众天天在做功德、供养三宝、精进用功,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那位法师并没有说错,只是没有交代清楚。那位法师所讲的女众不能成佛,指的是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丈六金身的圆满报身,那是释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历经很长的时间才成就的圆满佛相、圆满报身,成就法、报、化三身如来。不止是女众,就是男众或出家众也无法在此世成就。虽然如此,释尊仍然慈悲的告诉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只要契悟了心性,这一生就可以成就如来的法身。

俗语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不是形容词,立地成佛还不算快,最快的是这念心寂然不动,当下即是佛。悟到这个道理,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密宗所说的「即身成佛」;就是净土宗说的「花开见佛悟无生」;当中所指的「佛」,都是这念心。

《起信论》讲:「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当下这念心没照顾好,有了「能」、「所」的相对境界,心中产生分别,「心意识」就落入众生境界。相反的,这念心丝毫不染尘境,就是《金刚经》所讲的「无住生心」。如同佛法中提到「花开见佛悟无生」「花」是指莲花,譬喻这念心要如莲花一般出污泥而不染;这个五浊世界如同污泥,我们虽然生活于这个世界,但是心不染着任何境界,这就是出污泥;这个不染着的心便称为白莲花。花开见佛悟无生,是指这念心开悟了,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见到本来清净、本无生灭的心性。

佛经中提到:「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法中一切法门都是为了契悟心源,都要回归到心性;所以,明心见性是最高、最真实、最究竟的境界,没有第二条捷径可以到达。「万法归一」「一」就是指这个寂然不动、了了常知的心性,见到本心本性就是佛,就是「不二法门」。任何法门都是讲这个道理。佛性本具,人人都能成佛,千万不要小看自己!

平常心是如如不动,智慧心是了了分明,禅所讲的就是这念心性,禅告诉我们不论得意、失意,好境界、坏境界,这念心丝毫不动,随时都保持平常心、智慧心便能得到解脱。不只学禅要如此,学净、学密也要如此。任何时刻都保持正念、清楚、明白、如如不动、处处作主,就是佛。

打坐时,看到好境界不要执着,看到坏境界也无需害怕,因为一害怕心就散掉了。这些境界都不是外来的,是我们心意识的贪瞋痴所转变,是一种幻境,不理它,用平常心去对待,这些境界都会过去。不仅打坐如此,世间事业也要如此;事业成功,不要得意忘形;失败也不要灰心、懊恼,要向内检讨、反省。不要怨天尤人,要从失败的经验当中记取教训,增长智慧。除了检讨、反省、改进之外,还要保持身体健康与心灵的平静。了解这些道理而且能做到,无论是道业、学业、事业一定都会有成就。明白这些道理,更要广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使大众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身体是物质所构成,人的身体时时都在变异和老化;细胞时时在生灭变异,生灭的过程,医学上称之为新陈代谢、细胞老化。仔细思惟,我们从念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所,乃至于在社会上就业、结婚,身体的高矮、形状、脸孔,甚至于内在的想法,都在变化。在这些变化当中,那一个阶段能完全代表自己?那一个阶段是真实不变的自己?更何况身体会坏掉、灭掉,坏灭以后身体就不存在了,自己又在那里?所以由此可知身体只是暂时假合的物质,唯有这念心才是真实的;但是,为何这念心才是真实的呢?

想想看,小时候能看、能听的心与年老时能看、能听的心,是一个还是很多个?如果是多个,每个阶段中见性与闻性应该会变异生灭?但是,从小到大能见、能闻的心始终都存在,所以我们每个阶段都能见、能闻,也会记得每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乃至于更远的儿时趣事。明白这些道理,便能体悟到心的不生灭性,这念心是我们的真生命,认识这念心才知道生命是无穷尽的。

契悟了禅心,便知道真正的生命是无量寿、无量光,具足无量的智慧和神通,这念本心本性就是我们的如意珠,人人都有,不需要外求。佛法中提到:「众生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念心虽然人人都有,但是误认四大假合的形体为实有,执着房屋、田地、名利、六亲眷属……。这些妄想、执着、如同尘境蒙敝了心性,令清净心不现前。所以,契悟了这念心,就能从烦恼中解脱,体悟到清净自性,便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净土宗讲的「常寂光净土」,教下讲的「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

但是,悟到这念心不是就了了,还要保任;古德说:「悟后起修方是真修」。在水边林下保养圣胎,或是在大众当中行利他之六度万行,藉事练心,静中养成,动中磨鍊,动静闲忙不离当念,从利他当中完自利;时时刻刻保持这念心,不起分别、妄想,就是保任。

《华严经》讲:「不起凡夫污染心,即是无上菩提道。」经上又说:「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不论是修禅、净、密、律、教,修行学佛就是要成就无上菩提,任何法门在「因地」如果不能契悟菩提心,修行就会绕远路,甚至走错路,以至无法成就。菩提心是什么呢?菩提心在那里呢?要如何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呢?

不用外求!菩提心就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心,师父在这里说法,各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不用另外去找!人人都有菩提心,菩提心是本具的。只要有信心,直下承当,这一生就能得解脱,就能契悟无上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