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道老师:谈谈「止观等持」(上)�
发布时间:2022-08-12 19:29:18作者:佛缘网
高明道老师:谈谈「止观等持」(上)�
最近于某读书会因缘下,看到两位佛研所毕业、多闻博学的伙伴讨论起「止观等持」一句,场面精彩,令人欢喜。不过,当我得知该句「在中国佛教的道场常听到」时,内心颇感震撼:近四十年来跟中国释氏结了不解之缘的我,竟然一点都没有印象曾经接触过那么一句话。疑惑、纳闷之余,双管齐下,一方面考察古代资料,一方面了解当今情况,然后稍加整理,拼凑成文,并借《法光》杂志一角,跟大家分享目前的研究结果,顺便向各位先进请益,唯盼方家不吝指教。第一个得厘清的问题在于:「止观等持」一句是否长久以来为中土佛门大德使用,且如果是的话,都是在怎么样的场合出现?于是检索了藏经及藏外文献。结果,发现该句在赵宋之前数以千计的佛教典籍里连一个出处都没有。至于宋朝后、民国前,所有高僧当中也只有两位曾在个人著作提过前后相连的「止观等持」。第一位是宋代钱唐释昙应,第二位是明末四大师之一的憨山德清。昙应在其《〈金刚经〉采微》卷下针对经文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句陈述说1:「经言『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者,此显示增上心、增上智故,于无分别中知、见、胜解。于中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钵舍那,故见。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胜解。以三摩提自在故,解内攀缘影像,彼名胜解。」到此为止,昙应其实都在引述无著菩萨所造、由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翻译的《〈金刚般若〉论》。2论中用的「依止」是及物动词,依止对象则有「奢摩他」、「毗钵舍那」和「三摩提」,三个名词平行并列。不过昙应接着却说:「且增上心即菩提心,增上智即圆妙智。『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三摩提』,此云『等持』。以此止、观等持故,明、静不二,则自在。」最后一句似乎改变了《〈金刚般若〉论》的意思,不再把「三摩提」的「等持」当作名词,而是说:靠毗钵舍那显示的明以及靠奢摩他显示的静能够不二,是因为一样维持观跟止。昙应有感于其原书「有缺辩及文略者,所以再行料理,补余未释」,出了一部《〈金刚经采微〉余释》3。其中相关的文字为:「『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奢摩他」,此云「止」』:所谓以止止散,即散而寂。散动,则不知;寂静,则能知。『依止毗钵舍那,故见……「毗钵舍那」,此云「见」』:由观能见,所谓以观观(平声)昏,即昏而明4。昏暗,则不见;明朗5,则能见。吾祖云6:『明』、『静』者,止、观之体也。是则止、观等持,乃知、见实理。非见实,不能知,乃见实理而能证知。故于一切法无所分别。」7这更进一步说明昙应的确把「持」当动词用,主张止跟观若能同样地行持,实理则既能见,又能知。古代的《金刚经》注释里,尽管别人也提出「『三摩提』,此云『等持』」的说法8,却只有昙应衍生出一个对后代也没有任何影响的「止、观等持」。明朝典籍中的「止观等持」也仅仅有一例,是见于德清(1546-1623)的《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二:「其实修心工夫条目不出止、观、等持三门而已。此集中奢摩他,止也;毗婆舍那,观也;优毕叉,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也。」9明明以「止、观、等持」为平行陈列的三项而已,不像昙应的用法构成句子。当然,由「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来看,三项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止、观」固然是一对,「等持」却以「止、观」为对象,所以《梦游集》的「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意指「止跟观二者的双运,或者说定与慧二者的等持」。另外跟昙应明显不同的是憨山以「优毕叉」为「等持」,不是以「三摩提」。「优毕叉」这个写法仅见于一部汉译经论,即《大乘宝云经.陀罗尼品》卷第四所谓:「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住优毕叉。何者为十?所谓:眼识所了诸色境界,此中舍离,不以色境而自损害,不作疮疣。……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是十法住于舍心。」10旧宋藏的版本在「优毕叉」下加双行夹注一则,说「陈言『舍』」,意即外国语的「优毕叉」在翻译当时——隋前南方陈朝——用当地语言讲,等于「舍」,也就是该段经文末句所说的「舍心」。不过憨山德清比较不可能从《大乘宝云经》这部在中国佛学始终不起作用的修多罗看到「优毕叉」。就渊源论,这个词的运用应该出自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翻译的《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复次——善男子!——若取色相,不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三昧』。若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