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道老师:谈谈「止观等持」(下)
发布时间:2022-08-12 19:29:03作者:佛缘网
高明道老师:谈谈「止观等持」(下)
再看《初期佛教「空之法说及义说」 (下)》,就发现杨郁文老师此处另起 一段,补了一句牵涉到「止观等持」的 话说:「佛教之『心无漏学』1,在修 习之过程上有四道,如《杂560经; a.4,170经》所述;可先由止导引止观等 持,或先由观导致止观等持;目标在调 伏心止观, 并得止观和合俱行 ( `samathavipassanam yuganadham bhavayato`);究竟之目的则是断诸使。」 2心学(或者「增上心学」,即巴利语 adhicittasikkha)指三学里的第二项, 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定学」。杨老师在 此把「止观等持」明文归到心学的范畴 里,可见,上面据语境推断出来的结论 没错,并未误解或扭曲作者的意思。但 这样的归类本身是否恰当撇开暂且不 谈,先看另外一个核心问题:不但《杂 阿含》第 560 经跟巴利传本对等经文 (即《增支部》的 Yuganaddhasutta )3彼此之间出入甚大,且两部经更和杨 老师所谓「可先由止导引止观等持」等 等的定学修习过程都不相应。 当然,古汉译本《杂阿含》第 560经很不容易解读。这个事实可以从各家新式标点的混乱窥出一斑。举例来说,阿难跟比丘们讲的第一段,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下)》作:「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四道。何等为四?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一心,等受分别,于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 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说初道。」4《佛光大藏经.阿含藏》版则作:「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四道。何等为四?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一心等受分别,于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说初道。」5杨老师自己的《阿含要略:阿含学与阿含道》作:「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 我当 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四道:何等为四?若比丘、比丘尼坐 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 止观,一心等受,分别、于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 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则如是善哉!慰喻 或求是,名说初道。」6《财团法人内观教育基金会讨论区》的《林崇安教授答问专栏》里作:「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四道。 何等为四?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一心、等受分别,于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说初道。」7这是林老师 2007 年的标点方式。到了 2009年,就改为:「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四道。何等为四?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一心、等受,分别于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或求(以四道),是名说初道。」8至于CBETA 电子佛典最新的(2009 年)版本,则作:「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四道。何等为四?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一心、等受,分别于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说初道。」9 仔细对读,可以发现:这几个版 本,彼此没有一模一样的,而且相异的 地方往往牵涉到法义的理解。尽管如 此,汉译本的问题,兹不多谈,因为拙 文关心的「止观等持」一来在《杂阿含》 本来就不出现,再者杨老师《初期佛教 「空之法说及义说」(下)》此处在括 弧中热心列出巴利语,足以推论这边谈 的「止观等持」是以大寺派传本为依 据,所以当然应该把重点放在巴利的 《增支部》上。不过,无论是汉译本还 巴利语本,首先还有一个旁的问题得注 意:本经说法主是阿难,而不是释尊。 这马上引发第二个问题:阿难是在佛陀涅槃之前讲的,还是如来入灭后说的?如果是之前,他仅证得初果,跟佛身边众多大阿罗汉有段距离,怎么会轮到他说法呢?其实,阿难讲经的场合甚少。 像《杂阿含》第 560 经出现「时尊者阿难告诸比丘」句的其他修多罗,也只不过两个 《杂阿含》中第 261 经和第 1271 经 ,而其中唯有前者在巴利语《相应部》有对等的契经。两个传本内容都共同记载阿难转述尊者富留那弥多罗尼子一番让他获得预流果的开示10,宗旨在赞叹、忆念这位学长的功德。因为阿难只提到他证初果,可能是讲尚未圆满阿罗汉果之前的事情。至于《杂阿含》第 1271 经,阿难特别隆重地向其他比丘宣布:「我今当说四句法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等等。 结果,有个婆罗门听到阿难讲的偈颂,心想:「太微妙了!这不可能是人说的……」于是就跑到释尊面前求证,而佛陀也确定他的想法没错,因为这首偈原本是位天女在佛前唱的。11既然那位敏锐的婆罗门可以找佛陀请教,事情当然是如来般涅槃前发生的。 《杂阿含》里三部「时尊者阿难告 诸比丘」的经,一部确定是佛在世的故 事,一部则可能是,第三部——杨老师 提出的第 560 经——目前还不知道, 所以先看看能否从巴利传本找到线 索。《增支部》的 Yuganaddhasutta中,阿难的陈述非常传统,先总后别。他总的表示 “yo hi koci avuso bhikkhu va bhikkhuni va mama santike arahattap- patti. byakaroti, sabbo so catuhi mag- gehi etesa. va a atarena”,《佛光大藏 经.阿含藏》的注释里译作:「诸(位 道)友!任何比丘、比丘尼,凡是在我 面前明说获得阿罗汉果者,必由所有四 支或其中之一支〔而获得〕。」12然而 这样的解读,不管从语法、用词或情景 来说,都有问题。哪里会有比丘、比丘 尼如此无聊,没别的事情作,竟跑到阿 难面前声称自己是阿罗汉?依笔者初 步的考查,巴利语经、律、论三藏里, “arahattappatti. byakaroti” 是孤例,单 单在此出现,而其中的 “arahattappatti” 虽然在藏经的注( a22hakatha)跟疏 (2ika)不少地方看得到,但经中却只 有另外一个出处——也是阿难在说法 的 Uabhabrahma asutta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