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关于修大礼拜(磕大头)的几个疑问释答

发布时间:2024-08-06 04:09:41作者:佛缘网
关于修大礼拜(磕大头)的几个疑问释答

按:大礼拜(磕大头)是金刚乘弟子的必修课,到底有什么功德?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做?如何做?有没有绝对的标准动作?如何念诵祈请?以下是宁玛佐钦熙日森五明佛学院西方了义法轮寺教主、至尊三藏法师丹增扎拉堪布的开示。

一、应该在五加行的哪一步骤磕大头?

磕大头应该在什么时候磕呢?有的师兄在修皈依的时候磕,有的师兄在最后磕,这个有什么差别呢?

益西彭措堪布在《前行念诵仪轨 开显解脱道略释》中说:“倘若未修过顶礼加行者,可以在此与皈依合修。”后又说:“若于皈依修法中未同时修顶礼,则在此处与七支供合修,即一边顶礼、一边念七支供偈:‘所有礼赞供养福,诸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法王如意宝说这样修是非常圆满的。”

慈诚罗珠堪布在《五加行开示录》中说:“皈依也可以和大礼拜同时进行,大礼拜完成的时候,皈依也就完成了。但这是比较简单的修法,最好还是分开做。大礼拜可以专门安排在最后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修。在皈依的时候就认认真真地观想、发誓,念诵偈子,这是最佳的修法。……我们曾经讲过,有人将大礼拜与皈依一起修,但完整的修法不是这样,而是要分开修。若分开修,在行大礼拜时,就要念此七支供。”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即共同引导修持尚未圆满五十万遍的人,顶礼与皈依偈等合并而修也可以,也有如是修持之传统。但是此为真实顶礼之引导,所以顶礼与上师瑜伽合在一起修持最为适宜。”

慈诚罗珠堪布在《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修法讲义》中云:“七支积资粮与十万遍礼拜同时做是最圆满的。”

可见皈依与顶礼合修传统上也可以,但是最好还是在上师瑜伽中的七支供养阶段修比较好。

二、什么样的磕大头姿势才算标准?

土登喇嘛讲:“对像端正立定,两足并齐,乃恭敬合掌于胸前。然后上举至顶,由上下移,初住额间(表示洗净身业),……次住喉间(表示洗净口业)……次住心间(表示清净意业)。”

罗贡桑仁波切开示:“1. 拜佛的方式双手并不贴合(表示向内心自我反省)2. 拜佛时双手先放在头顶上(临命终时要直接投生西方净土)3. 拜佛时第二步是将双手在额头(表示洗净自己所做的),嘴唇(表示洗净自己所说的)及心口上(表示洗净自己所想的)各碰触一下。”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依次合掌于头顶以此清净身障、合掌于喉间清净语障、合掌于心间清净意障,之后五体投地”

呵呵,三个人讲的三种样子:
第一个顺序是:额间——喉间——心间;
第二个顺序是:头顶——额间——嘴唇——心间;
第三个顺序是:头顶——喉间——心间。

三者的观想也也不同,有的是额间为清净身业,有的是头顶为清净身业,有的放在嘴唇上,有的放在喉咙上,有的手掌停留三处,有的停留四处。

一个合掌的停留处就有这许多差别,难怪现在很多人磕头磕的战战兢兢呢。

我的上师一席开释,让我明白了这个问题:磕大头并不是每一个动作都有细致的、统一要求的。只要《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上写的几点全部作到就可以了,其他的细节部分大都可以允许有自己的个人特色。比如西藏很多活佛,转世后仍然保留着自己前世磕头的某些特色,人们甚至可以从磕头的方式上来判断其为何人的转世:哦,习惯这样磕头法的是某某活佛的转世,带有那种特点的磕头法的是某某活佛的转世。所以磕大头的师兄们也不必那么紧张,有很多细节安排上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你问一个上师一个样,问两个两个样,只需要按照一个修就可以了,不存在这个传承是正统,那个传承不标准的说法。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顶礼时,身顶礼即身体作礼拜;语顶礼即口中念诵顶礼句或祈祷文;意顶礼即以诚挚恭敬之心意念:您无所不知我全心全意信赖您。并观想:(上师圣众)我与一切众生一同顶礼。如此身语意三门专心致志至关重要。否则东张西望,胡言乱语,心不在焉,如若右方有人来往、交谈,则眼睛及意识便转向右方,双手也合十到左脸颊上了,如果左方出现类似情况,那么眼晴意识又转到左方、双手又合十到右面颊上了。所以我们应当了知若如此心识散乱、随境所转、只是身体东倒西歪地进行顶礼,则除了自己的身体徒劳外无有任何实义。
不仅如此,而且顶礼时双手必须宛如含苞待放的莲花一般地空心合拢。绝对不可以内无空隙地并合掌心或者仅仅以指尖接触等。如《大解脱经》云:“如莲花待放,双手顶合掌,无量身云聚,顶礼十方佛。”如《功德藏》云:“并非随意身顶礼,心间合十恭敬相,合掌当如莲花苞,或如嘎屋盒之形。”依次合掌于头顶以此清净身障、合掌于喉间清净语障、合掌于心间清净意障,之后五体投地。所谓的五体即:前额、两手掌与双膝。以五体触地顶礼而清净五毒烦恼之障,获得身、语、意、功德、事业五种加持等。有如上之必要,故应如此行持。站起来时腰应挺直,然后仍旧如前一样重新合掌匍伏顶礼。如果双手不如理合掌于三处只是甩动一下,膝盖及额头不接触地面仅仅弯一下身,站起时腰不端直弯身顶礼等,这些都是不恭敬的顶礼方式,所以绝对不允许。佛经中说:“躬曲顶礼的异熟果将转生为驼背者,即背上生大瘤的侏儒佝偻之人。”我们是希望获得功德而顶礼的,若为转劣身也无有必要作顶礼(尚有许多罪业)。所以顶礼数目不多也可以,凡所作的顶礼都应尽力做到正规、如法、清净。因此若为了顶礼时省力而在陡峭的山坡上或某种依靠物之上等顶礼,则无有少许实义。”

其他尚可参看我前面的帖子:《礼拜作观五体投地磕长头法》一文。

三、磕大头时应该念什么?

如果磕大头和皈依合修就不用问念什么了,如果分开修呢?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即观想自身化为百千无数刹尘数,等同于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也与自己一同顶礼并念诵:‘啥吾身化为尽刹尘,无边无数而顶礼。’”

慈诚罗珠堪布在《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修法讲义》中云:“磕头时要诵:‘我身刹尘数,变己敬顶礼。’”

益西彭措堪布在《前行念诵仪轨 开显解脱道略释》中云:“若于皈依修法中未同时修顶礼,则在此处与七支供合修,即一边顶礼、一边念七支供偈:‘所有礼赞供养佛,诸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法王如意宝说这样修是非常圆满的。”

按照《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传统的说法就是念上师瑜伽中的七支供养部分中,顶礼的那一句词。

另外有上师也说传统上也可以念《普贤行愿品》中的七支供养偈。

不过这个念诵部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他如藏文四皈依,梵文四皈依等等都可以。我本人就比较喜欢在磕大头时念诵《莲师金刚七句祈请文》(经过上师的首肯)。当我们大头磕完的时候也正好念完了10万的祈请文,一举两得啊。

“由来:
《莲师七句祈请文》这样尊贵殊胜的祈请文并非由凡夫所作,乃起于一切诸佛菩萨如云般的大悲加持而成,是在自身本然的金刚法音中自然产生。
昔时莲师,在法身之境界中入定时,《金刚七句祈请文》自然显现,其法音深深打动莲师之意,于是莲师就从法身中苏醒,在报身净土中传此密法。为调服未来不净的众生,本然智慧空行母以唱诵的方式念诵《金刚七句祈请文》莲师便从报身净土中再化现出来,于“达那够夏湖”的莲花中诞生,化身“海生金刚”转金刚乘法轮。
所以《七句祈请文》成为祈请莲师利益众生的一种祈请名号,可深深打动莲师的心而产生力量,具有非常广大的加持力与善功德,未来莲师的弟子们只要精进地修持《七句祈请文》,莲师说:“我必会来加持”这是莲师亲口承诺的。因此,过去宁玛的大成就者们皆修持此《七句祈请文》而的三密(身、口、意)加持,获得如同莲师般的成就。
功德:
以虔诚的恭敬心和信心来唱诵《七句祈请文》的话,莲师将如同母亲不忍孩子的哭叫而给予慈爱的帮助般,必会慈悲摄受众生的苦难,立即前来加持诚挚的祈祷者。
莲师的“身”加持融入到我们的身,可去除一切魔障、业障、疾病,痛苦悉皆消失。

并可使我们长寿、福运转旺,非人等亦无法干扰行者。
得到“语”加持时,莲师的口融入我们的口,可消除我们的口业,舌头比以前更清净流利,说出的话具有份量并使他人容易信服。
莲师“意”加持融入我们的意,则五毒之念一步步净除,记忆力会增长和稳定,智慧更加开展及光明,本智显现的层面亦会更宽广。
总之,我们这一生能过的更平安快乐,众生并能到达莲师的铜色山净土。凡具有恭敬心与信心的行者念诵《七句祈请文》,莲师的加持力绝对真实不虚。”

此文功德不可思议,念诵对利益众生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望各位师兄多多发愿受持。

四、磕大头为什么会累?

若要说五加行当中什么是最让人头痛的,我想大多数人会说是磕大头。一般没有经过锻炼的人磕一百个恐怕就气喘吁吁了,第二天还要浑身酸痛,甚至起不来床。磕大头为什么会这么累呢?

扎拉上师讲:在佐钦五明佛学院有很多干建筑的工人,他们都很强壮,一个人从早到晚不停的劳作,别人都搬不起来的木头他们可以成天扛在肩膀上。但是这样强壮的人却磕不了几个大头,几十个就不行了,甚至还不如随便的一个身体孱弱得多的小扎巴。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磕大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体力活,他不但能消业障增长功德,反过来也可以说是自身业障的“晴雨表”,业障重的人,即使身体很强壮也磕不了几个;业障轻的人即使身体一般也能勇健行之。我的一位师兄也有亲身的体验,他说平常他磕头的时候很轻松,可是一旦当天喝过酒之后身体就感觉特别沉,可见业障于磕大头之显现是立竿见影的。

所以发现自己磕头特别累的人更应该高兴,因为业障都在这里了,什么时候把磕大头克服了,什么时候业障就没有了,多简单又看的见的办法呀。所以笔者在此力劝各位磕大头困难的师兄们,不要放过这个消业障的好机会。而且根据我个人的体验,磕大头绝对是个调理个人状态的绝妙法宝,每当我修行遇到心烦时刻,只要念《莲师七句祈请文》好好的磕上一百个,起来的时候所有烦恼都没有了。非常灵验,有兴趣的师兄可以试试。

一位出家师傅说过:“磕大头的劳累感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心的感觉。你感觉不能磕了,其实还能磕,关键就是这种惰性的心理障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