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日回峰行:震撼人心的日本僧人修行方式
发布时间:2024-11-06 04:08:21作者:佛缘网
编者按:“千日回峰行”是日本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被网友们称为“史上最残酷的修行”,日本历史能完成这项修行的人寥寥无几。对日本佛教颇有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曾专门研究这种修行方式,凤凰佛教特意编发张文良教授文章,为大家揭秘日本佛教这一“史上最残酷”的修行方式。酒井雄哉曾两次修满“千日回峰行” 久慕延历寺,今日始登临。在一个深秋的日子,我与朋友一道登上了日本京都附近的比睿山。比睿山是一座圣山,也是一座学习和修行的道场。在1200多年前,最澄在这里开山。传播天台、禅、律、密教,年轻的学僧几乎都要到比睿山学习和修行之后才能获得僧侣的资格和作为僧侣的自信。日本真言宗的祖师空海、净土宗的祖师法然、净土真宗的祖师亲鸾、曹洞宗的祖师道元等都曾在比睿山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睿山可以说是整个日本佛教的发祥地,是日本佛教的母亲山。 在1200余年的岁月里,比睿山虽然也曾遭兵火之灾,但正如根本中堂中的长明灯未曾熄灭一样,最澄大师的精神和事业也代代相传、灯灯相续。即使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比睿山依然像一位气定神闲的老人,全然不顾周边的浮躁和喧嚣,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安然踱步。 这次登临比睿山,除了参观之外,我们还想追寻一位神秘的修行者的踪迹。这位大修行者就是酒井雄哉阿阇梨(1926-2013)。这是一位两次修满“千日回峰行”的大修行者。 回峰行 “千日回峰行”即在7年的近1000个日子里,每天都要拜遍比睿山和京都府的270余处圣迹(包括佛、菩萨、神、巨树等),而且走的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完成千日回峰行,总行走距离大约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周。在规定的一千日中,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生病受伤,都不能成为停下来的理由,一旦有一日走不下来就等于修行失败。 “千日回峰行”的源头可以追溯至比睿山的第二代慈觉大师圆仁(794-864)。圆仁曾到中国巡礼佛教圣地五台山,回日本之后著《叡山三塔巡礼记》,记述了自己到中国巡礼的感悟。其弟子相应和尚在此基础上,吸收了一些日本文化的元素,最终创立了“千日回峰行”这一独特的修行法。 由于“千日回峰行”极具挑战性,所以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完成这一壮举。在比睿山开山1200余年的历史上,只有3人曾两次修满“千日回峰行”,而酒井雄哉就是其中之一。他分别于1973年至1980年、1980年至1987年,两次完成这一艰苦卓绝的修行,并获得“佛教传道功劳奖”,成为颇有社会知名度的修行者。有许多记者问酒井雄哉,为什么要修“千日回峰行”,酒井雄哉总是回答“我只能做这个”。 经历了生活的很多苦难后,40岁那年,酒井走到了人生的转折点,在比睿山出家为僧。虽然已经40岁,但按照佛教的规矩,他必须从沙弥做起。最初的沙弥生活,对酒井雄哉来说是艰苦的、甚至是难堪的,他不仅要严格按照寺院的规定修行各项科目,还要像佣人一样照顾师父一家人的生活,从替师父照顾孩子到为客人准备下酒菜,无所不为。 终于,几年后,酒井正式入睿山学院学习。对于日本天台宗的修行而言,最基本的是在睿山学院的2年学习,其中有60天是“解行双修”,要学习天台密教的修法,如护摩等。而要在比睿山大大小小的寺院中担任住持,除了睿山学院的学习修行之外,还要有3年的修行。其中,第一年,在净土院扫除,扫除不是一般意义的打扫卫生,而是一种修行意义上的扫除,一年之内,不得走出院子,不得言语,院子里不能看到一个杂物,不能有一片落叶。还要不断地诵经、礼拜等,所以有“扫除地狱”之称。第二年,修“百日回峰行”,这可以说是“千日回峰行”的迷你版;第三年,在弥陀堂修“常行三昧”,即在40天里常行不卧,绕阿弥陀佛念佛,由于这是一种挑战人体忍耐极限的修行,故有“常行地狱”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