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成都文殊院
发布时间:2024-04-29 04:08:52作者:佛缘网在成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片红墙绿树掩映下的古建筑,它虽藏于都市的高楼大厦与喧嚣之中,但以其特有的宁静、温和,如莲花一般馨香于喧闹嘈杂,一如城市里的净土,成为向往清净、寻求智慧之人的宝地。这就是成都文殊院。
慈笃禅师显瑞得名“文殊院”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区中心地带,背靠西马道街,南面文殊院街,西临人民中路,东止文殊院巷及福善巷,占地九十余亩;系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语系佛教重点寺院,中国长江流域四大禅林之首(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佛教协会及成都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过去称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之后,才更名为文殊院。
说到“文殊院”的得名,便不得不提起慈笃海月禅师(1659—1720)。大约在康熙二十年(1681),慈笃禅师来到信相院荒废的遗址,发愿修复其剃度师信相井觑老和尚曾经住持的道场。因信相院在明末被战火夷为废墟,慈笃禅师便栖身于两株古杉之间,秉持禅修,结茅而居。不久之后,禅师修持卓异,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现世。由于百姓对慈笃禅师密行的仰慕,于是感得官府、士大夫的鼎立支持。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慈笃禅师正式驻锡信相院,全面肩负起复兴重任,并改信相院为文殊院。康熙三十三年至康熙四十八年间,在原信相院废墟上相继建成大雄宝殿、三大士殿、法堂、藏经楼、三门、钟鼓楼、两厢斋寮等。至此,文殊院开堂接众,教授禅道,盛极一时。
由于慈笃禅师德行高洁,声名远扬,康熙皇帝听闻后十分仰慕,曾三次书诏,邀请慈笃禅师进京,但禅师都委婉谢绝。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康熙皇帝御赐“空林”绢本横幅,派专使赐抵文殊院,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
巍峨古刹堪称艺术殿堂
文殊院建筑面积二十余万平方米,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三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各个殿堂的镂空窗花式样繁多、精巧、艺术价值极高,堪称国内佛寺之冠。两百余尊铜铸、铁铸、彩塑、脱纱、木雕、石刻的佛菩萨造像工艺精湛,造型饱满。嘉庆、道光年间开采的82根大石柱巍峨地支撑着文殊院的主要殿堂,直至今日。
走近文殊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门对面的照壁。据记载,照壁上的“文殊院”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联幅为慈笃禅师手书。
第一进殿为三门,由慈笃禅师建造,本圆和尚改建,供奉弥勒菩萨及四大天王。三大士殿为第二进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
大雄宝殿为第三进殿,慈笃禅师建造,丈伯和尚重建。大雄宝殿高10.56米,单檐歇山顶。殿中建有高大的玻璃翕,供奉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左右侍立为铜铸的迦叶、阿难尊者像,均为道光九年铸造。
作为第四进殿的说法堂,相传是古信相寺的遗址。堂中有砖砌的戒坛,正中墙壁间镶嵌有康熙手书“空林”二字;堂中央宝盖下方供有药师佛一尊,左右供有药叉大将十二尊。
宸经楼为第五进殿,慈笃禅师创建,道光四年本圆和尚重建。宸经楼分两层,高15.84米,是寺院收藏经藏及重要文物的地方。
1997年,文殊院第十七代方丈宽霖老和尚在寺内中轴线最后修建文殊阁,占地一千平方米,由第一层“空林讲堂”、第二层空林佛教图书馆及第三层万佛殿构成。
此外,寺内还建有钟鼓楼、祖堂、准提殿、圆通殿、玉佛殿、三圣殿、五观堂等殿堂;上世纪80年代宽霖老和尚发愿建造了千佛和平塔,祈求世界和平;放生池、东西花园也让寺院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不仅是修行者的圣地,也成为寺院周围老百姓的休闲场所。
文殊院胜迹首推“空林二圣”与“空林八观”
文殊院虽然历经战乱与磨难,至今仍然成为佛教徒朝拜的圣地,一方面是源于其厚重的历史底蕴,更重要的是文殊院供奉有令佛门的四众弟子心仪神往的两份舍利,即“空林二圣”——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师顶骨舍利。
“空林二圣”之一:佛陀舍利。佛舍利是佛教中最为珍贵的圣物,文殊院宸经楼内就供奉有一粒佛骨舍利,为上世纪20年代,蜀中大德能海上师朝礼印度菩提伽耶时,重庆西阳籍僧人佛金法师在菩提伽耶经管香火,佛金法师将其供养的佛骨舍利请能海上师带回文殊院供奉至今。此佛舍利曾藏于寺内密龛中,近年来才建舍利塔供大众瞻礼。
“空林二圣”之二: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寺内宸经楼左侧供奉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系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南京报恩寺发现,因成都是玄奘法师出家后受戒之地,同时玄奘法师还在此生活过五年。由此殊胜因缘,从南京请回顶骨舍利一份供奉。玄奘法师以其不畏艰险西行求发、不为世困全心阐教的精神,被鲁迅先生誉为“民族脊梁”。因此,此顶骨舍利不仅是玄奘法师精神的写照,更是“民族脊梁”的象征。
除此之外,文殊院还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成为寺院乃至佛教的珍贵财富,这便是“空林八观”。
“空林八观”之一:天题瞻榜。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清圣祖玄烨所写“空林”二字横幅,中钤“康熙御笔之宝”朱文玺印一方,左书“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年仲冬”,右书“钦赐四川文殊院僧超存”。文殊院因此“空林”二字又名“空林堂”。
“空林八观”之二:缅玉敷龛。寺内大雄宝殿的佛龛中,各供有缅甸玉佛一尊。左侧的玉佛是1923年4月,院僧性麟和尚远从缅甸请回。右侧的玉佛,是1938年院僧登云和尚从缅甸大金塔请回。
“空林八观”之三:群窟涌光。文殊院收藏石刻释迦文佛群像一龛。1922年秋,由文殊院第十五代住持僧禅安和尚从本市西郊报国寺废址中发掘。此群像为公元523年康胜所造,正面中央雕刻释迦立像,背面刻经变故事《维摩示疾图》,全龛共计人像六十个,艺术价值极高,是四川石刻艺术的重要成就,后被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院内,且被列为精器。
“空林八观”之四:双杉表瑞。大雄宝殿后檐阶外,有两株古杉树,各高15米,是寺中最老的古木。相传这两株古杉是古信相院三门前一对和华表一样的大树,当年慈笃禅师就在这两棵树之间结茅。原树1963年枯死,现重植。
“空林八观”之五:田衣绚彩。又称田妃袈裟,是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所宠爱的田妃所绣,共248尊佛像。传说田妃为仪陇人,所以曾经收藏于仪陇西寺,1922年后转藏于文殊院宸经楼。
“空林八观”之六:舌华涵宝。寺内藏有血书佛经四部,即:《华严经》,清乾隆年间(1736-1795)绍基和尚血书;《法华经》,先崇和尚血书;《楞严经》,开明和尚血书;《法华经》,道光二十七年完成,佚名。四部佛经都是由和尚们发愿,刺破自己的舌头取血,长期抄写而成。
“空林八观”之七:发绣披珍。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发愿拔取秀发,并以金刀割分后,在白缎上绣成水月观音像。绣像长104.4厘米,宽41.2厘米。
“空林八观”之八:窣睹晖金。清光绪八年(1882),陕甘总督杨遇春曾孙杨光圻发愿为父亲祈寿而作的“金刚经塔”。这部以书写《金刚经》经文而构成的精美宝塔图,长110厘米,宽35.5厘米。作者以全文组成七级浮屠的形状,且将唯一一个“塔”字冠于塔顶。经文一律以4毫米大的细书缮成,楷法细密匀直,设计、制作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