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往生有分 第二集 丛林古风在灵岩日行

发布时间:2024-05-03 04:08:22作者:佛缘网
往生有分第二集 妙莲老和尚  丛林古风在灵岩日行    一、莲华化生一妙境    人称南投县埔里镇是个佛教圣地,因为在这气候温和、山灵水秀的天然条件之下,自然而然成为念道潜修之人的隐心处,而成就了一处处或大或小、幽然清净的庄严道场。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埔里镇虽非高山大岳,却是中央山脉盆地,此处平静秀美、空气超尘,安住着尊贵崇敬的僧宝;不仅为埔里人士带来无边的福德慈荫,也为山林中的盆地镇区,增添几许微妙难言的殊胜庄严!    然而在这众多的静修兰若之中,离埔里市区仅约两公里,一条蓦蓦直直的路行去,却能见到一座巍峨壮丽的宝剎,独揽千秋地矗立在山丘上,仿佛大雄智人湛然不动地安立。四周层层相叠的山峦,宛如一朵朵柔和净妙的大莲华,终年累月在这莲华化生的山丘上,连绵不绝地传送着清畅雅亮的佛号声;更有那成千上万的虔信佛子,三步一拜、欢喜恭敬地朝向净土而来,犹如旷世迷离的游子,投入慈母的怀抱,沐浴在此自然德风之中。    在短短数年中创建的灵岩山寺,其成长之景况,堪称为佛教界中的奇迹。究竟是什么因缘成就了如此殊胜的妙境?到底有着什么力量,像磁吸铁似地,使得虔诚的四众弟子皈信无疑?寻此蜿蜒的山路而上,让我们在念佛、念法、念僧的梵音宣流中,一睹这丛林古道场的本来面目!    二、老实修行戒德僧    「这一切都是十方信众发心捐助成就的,是三宝的功德加被,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护持!」当我们问起建寺的艰辛过程时,老和尚如此简单地回答,仿佛这是件平常事。当然,因缘是不可思议的,毕竟空中因果宛然,因果宛然而毕竟空,且将一切功德归于佛陀,光荣归于信众,这是否又是大德为我们随缘道来的甚深微妙法呢?只可惜有人不知宝贵!    当大众云集的法会上,长老升座作狮子吼、演大法音,常是威赫大千、震动法界,言人所不敢言,树正法幢,荡情遣执、导归极乐;勇猛威德,质显大丈夫之能事!然而今日于洁净光严的法堂之中,与长老道平常事,他老人家却是如此地平易近人、谦穆冲冲,浓厚的家乡口音,更显得长老德性的重厚朴实。当我们衷心说出赞叹的话时,他老总是连声地答:「不敢当、不敢当,阿弥陀佛!」慈蔼的目光犹如清凉的月色,照得人心中无言无语!这就是不自为己、默默行持的净宗大德–– 上妙下莲老和尚!    上妙下莲长老籍贯安徽省巢县,民国十九年(九岁)出家,三十年春(二十岁)在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后,即赴苏州灵岩山寺参学;至三十八年二月,因弘化至香港,在大屿山及青山闭关潜修,前后共二十年。在此掩关期中,除阅藏念佛,并虔修般舟三昧十次,日中一食,是一位苦行高僧,久为众所钦仰。于七十年来台定居后,即四处弘扬净土,劝人老实念佛,南北各地及海内外净宗道场,竞相礼请妙公主礼佛七开示妙法,闻者莫不对往生西方净土深具信愿,持佛名号,毕命为期,恭候佛来接引!    三、丛林方能造僧才    妙莲长老既是童真入道,丛林出身,对于丛林生活及僧众制度自然十分明了,那么来台之后,对于现今台湾的佛教,有些什么看法呢?长老直爽地告诉我们:现在台湾的佛教和过去大陆的情形,时地不同无法相比!现在只有积极推动扩建大寺、度十方僧,以中兴佛教、富强国家、净化人心!国家兴盛人才辈出,佛教即有泉源,佛法住世国家太平。

    目前台湾寺院虽多,却少有十方丛林、海众道场共修。多水、深水才能养大鱼,少水、浅水如何潜养大龙呢?昔日大陆的出家人为何人才济济?就是出家受戒后有地方参学,可是台湾出家人受戒后向何处参学呢?所谓「出家受戒不参方,犹如菩萨未开光。」因此,长老积极要建十方常住,令台湾出家人受戒之后,有十方丛林可参学,经过十年、二十年的磨炼,这才能像一位出家僧宝。小庙里固然也可以学佛法、度众生,但是若非上等根性,就容易懈怠,且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易流于盲修瞎炼的偏执;或者整日在世俗人情中周旋,在信众的恭敬供养中迷失修行人的本分,这真要谨慎发道心啊!    像这样没有经过大冶洪炉的千锤百炼,如何能杜绝凡情、长养圣胎,于痴恼多惑的尘世中大转*轮、广度众生呢?敬恳十方大德慈悲建立僧团共修,互相精进,以免懈怠空过命光,太可惜也。    四、创寺度众弘愿深    一位能够长年在斗室中参究佛心的苦行僧,是否早以建寺度众为其精进之动力呢?但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妙莲长老却告诉我们:民国六十四年初到台湾,本来是要恭印大智度论,普结法缘,印好了就希望找个地方「闭生死关」。因为「我总是觉得以凡夫身度众生,力量太微弱、太辛苦了,还是生到西方证无生忍,再分身十方世界广度众生比较好;虽然娑婆众生苦,但是十方世界还有比娑婆众生更苦的啊!况且经中有明文:自身未度而度他者,无有是处!」    然而,第二次来到台湾之后,却完全改变了他过去几十年的出家生活与观念。这是因为印大智度论两、三年的期间中,了解台湾佛教的情形,出家人没有丛林可安住参学;而今在台湾、香港或东南亚,住持佛法的大都是从大陆来的法师,这些老法师寿已耄耋,圆寂后法席讲座就后继乏人了。人才虽有,但却少有僧才能够堪接老法师法席,实为太可惜了!    所谓「因缘成一切法,佛法就是讲缘起,有因缘就能做到,没有因缘,万事难成。但因缘是自己心力所造,万法唯心,有心就能好好的造因缘……。」于是妙公长老在「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悲悯心中,便立定创寺度众生的大愿大行,以能延续法灯薪传,中兴佛法不绝于千古。    五、祖风唯遵古灵岩    「我们灵岩山寺的规则,大都是继承大陆苏州灵岩山寺印光祖师道场的。大众都是念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功课都不变;平时不帮人家做经忏佛事,若是个别想超度『亡者』,忏悔『生者』,或求其他正当福慧愿行等等,一般只有参加打佛七,听闻佛学开示,以此功德回向生者延寿、亡者往生,乃至菩提道早成。」    「灵岩山寺的道风是『行起解绝』,重在行持;住众就是依着古祖念佛的芳规,时到功成,自入福慧宝藏,并没有多研究什么念佛的道理,『愚而安愚』安守出家人的本分。就好象老农夫一样,但事耕耘,自有收获;菩萨慈悲,因果不负虔诚人。至于行菩萨道,是要生到西方证无生忍,再分身十方世界坐道场。当然,若是有福慧的青年,想『由解起行』,那就至心研读净土诸经论,开般若慧、念实相佛,弘化众生,导归安养上品莲台,即证无生法忍,于十方世界广度众生。那当然很好,只可惜这类善根人太少了。」    据老和尚的描述,大陆灵岩山寺的规则是很严格的,到了台湾,因为环境不同,也就有点方便,没那么严格了。事实上,目前山上的日常作息:两点四十五分起板,长达足两小时的课诵,下殿后跑山、过堂、长期日诵净土五经及持佛圣号(有职事者出坡作务)、晚间慧命香,至十时安板等课程,已经让许多来山参学的行者,觉得难以胜受!其中还保留大陆丛林的两大特色:即和缓优雅的梵呗与闻法必合掌恭听的规矩。因老和尚受戒于南京宝华山,于其全堂合掌作课之芳规深蒙其利,故开山以来常住大众于课诵闻法俱遵「合掌」,一改松懈浮慢之俗气,而现虔敬端严之相。    灵岩山寺对外长年佛七,除二、六、九月打观音七外,其余皆为弥陀七;另外特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暨大专生,举办寒暑假佛七,每年两次传戒(在家五戒及菩萨戒),以及两次万人朝山之胜会,是一个纯然诚诚实实归宗净土的修行道场。难怪年年信众日增,朝山人则更是人山人海的!    六、依经解经示门人    灵岩山寺最大的特质,就是拥有一群善根深厚、纯洁天真的小沙弥!目前山上的出家众有二百多位,小沙弥就占了将近半数。古来的高僧大德,十之八九都是童真入道;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不须经任何修饰,就能画出最庄严的佛像来,多么令人可敬啊!他们有时还能代表老和尚讲开示呢!这真是后生可畏,又是可敬可赞!每逢法会小沙弥也能独当一面呢!    「灵岩山寺是造佛的功场,出家人是以佛法化度众生,所以完全是以佛学为根本,世间学是附带研究。在解经之前,先以背诵为主,经过修持,义理融通,就能依经解经,从自性般若中流露出来,而非以凡情文字解经了。」这就是妙莲长老独具慧眼的超世间教育观。    认字、写毛笔字、背经、写日记、打坐、练拳等,是小沙弥日常生活的主要课程。同时还要随众上殿、过堂,由实际的行持中,消罪障、增福慧,以完成住持佛法的僧宝,来日担荷如来家业,普令众生有所依归。    七、苦海慈航同发心    在灵岩山寺常住的四众弟子,其中在家二众,来山的志愿都是准备出家的。山上的规矩,对于发心出家的学人,都必须经过一至三年的考验与观察;在这段期间内,必须把五堂功课学会,才可剃度;剃度后,也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受戒。这是按部就班深造人才,若速成班那么急,自他俱难成大器啊!一般人难免好高骛远,不能踏实用功,所以少有成就,真是可惜!    山上的常住四众,除了小沙弥之外,平均年龄都在二、三十岁左右,大都是高中、大专或硕士毕业的知识青年,是佛教的一支生力军、新血轮。在要求住山二、三十年,及严格刻板修道的生活熏陶之下,不禁有人怀疑:青年们如何安住身心?其实这是不成问题的,真正发大道心的人,就自然能够接受这一切。尤其大家都是受了老和尚德行和法音所感召,觉悟无常世间的尘欲幻境,愿为一切众生而坦诚奉献,共同要将灵岩山寺庄严成一艘苦海中的大慈航!    所谓「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着了袈裟事更多,在妙莲长老开示出家生活要「身忙心静」、「以苦为师」的导引中,这群赤诚载道的灵岩人,山林岁月已渐渐走出「规律的生活就是修行,修行的生活不越规律」的曲调,在念佛摄导万行,万行回向菩提的宗旨之下,广结善缘,持戒念佛修集无边的功德智慧,以造就将来灵岩大慈航,驶向净土的广大莲海,安住莲台。    八、庄严净土圆满行    妙莲长老常说:「现代佛法要想复兴像昔日大陆佛教的隆盛,这一定要靠台湾人,因为这里佛法未中断,还保有四十年前的大陆佛法。」    基于振兴佛法的深弘大愿,老和尚要度两百万人出家,所以未来的计画是继续增觅土地建设。灵岩山寺的修持方法分为三类:一是一心念佛,静中求生西方;二是念佛修苦行,动中求生西方;三者研究经律,解行并进,求生西方。以上三类普摄群机,同证一心不乱。而这一切功德利益终归回向往生西方。所以不仅是年轻人,只要在五十岁以下,有道心、身体健康、能守规矩,都可以加入灵岩山寺的行列。本寺门大开,欢迎有志人士早回山啊!    有些人不了解灵岩山寺建寺修学的用心,就会说:「你们只顾着自己念佛求生西方,是小乘;应学大乘,以利人为先。」他不但不赞成你,还耻笑你。妙莲长老就安慰徒众:「要开智慧、要忍辱,听到人家之指责,心中明白就好,不要听到心就动摇了,当别人说的是无知之言,你计较什么啊!」    其实,长老曾作如是云:「在这苦难的世间,灵岩山寺能够提供一个让人安心修行的好环境,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共同净化身心,回向世界和平,这里不就是一处人间净土吗?别人说利人,但他是如何的在利人呢?」    奇哉,奇哉!灵岩山寺!如是净土行人,在直取易行道往生净土、一生成办的解脱观中,能坚守根本,策发起自利利他、为法为人的大愿精进,于现世中成熟众生、创造净土,实是稀有难得!不离两边,是乃中道,是真佛法,究竟法门!让我们予以虔敬之礼赞,并期待灵岩山寺一展慈光,为佛教带来重振之生机,欣欣向荣!    一句偈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吾乃一介凡愚念佛僧,《观无量寿佛经》云:「上品上生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是以吾念佛亦读诵大乘,于大乘中好读般若,于般若中尤好读摩诃般若,且曾一时受持。由受持故,亦好读般若论,于般若论中尤偏敬《大智度论》。故十多年前于香港曾倡印《摩诃般若》以流通,后又以敬制新版《大智度论》法施之缘来台弘化至今。「解」则教研般若,「行」则归于净土。    犹记初恭读时,虽不甚明了,却颇有法乐。每见「空」字,辄喜多读深思,反复审辨,如理谛观,乃愈觉「空义(性)」诚为诸法之实相。其用,至广至大、惟精惟微,出生、包含无量无尽一切法。其体,圆妙真常、法尔如是,无始无终不生灭、超越三世,最为究竟;其道平等,事理一如。甚矣哉!法味之妙,喜极而忘,剎那顿入空寂(梦似而已)。因之屡读不倦,遂于般若甚深微妙理趣,稍获了解。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吾深感学佛者,若不明般若(二谛),虽说明佛法,乃相似而已,非真明也。悲夫!既非真明,自修尚难,况言利他、住持正法、续佛慧命可乎?舍本逐末无有是处啊!《中论》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第一义谛乃真空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了达一切法本体空无所有(无相),皆是因缘生法(无不相),故若见诸相非相,则为能见如来––性空即是佛。    然缘起虽假,本无我、人、一切法,但仍须于假相上精进修持,方见实相;于出世道上少一分因缘,即不能成就圆满佛果。否则错会义,执顽空而废事修,置一切因果于不顾,则差之远矣!是故「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所谓「俗谛门中不舍一切法」,于事相上应发心勤行六度万行等种种菩萨道;若无事相之因果,则不能证得实理,也不能感无为真常寂静之乐啊!    要知佛法言因果,事理要配合,连佛陀亦是修因感果所成,离了假名众生则无真实佛法。般若慧是既了知第一义谛毕竟空,又能彻底于第二义谛事相上做得圆满,此方合乎二谛圆融佛道。如是承受,即持名念佛亦定往生上上品而亲证真如实相,圆满菩提。道理明白,要依如是方法实修,罔言无益。    佛陀所说八万四千「法门」,此属第二义谛,乃随因缘时节而契合众机;值此末世,经云:「唯依念佛得度」,吾辈欲了生死,还是莫高谈理性,且安愚守分、老实持名念佛吧!惟愿诸位至诚念佛,共种般若无漏之福,同登安乐清净之莲台,待证无生忍、圆一切种智,再分身十方世界广度众生。如是既稳妥又实在、且超胜,一生成就,何苦别寻!    (本文由弟子修戒恭录)    ––摘自普门杂志一四○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