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印度“种姓制度”的无神论斗士:如来佛祖释迦牟尼
发布时间:2024-06-25 04:09:04作者:佛缘网转载自作者:千古名将英雄梦
如是我闻,佛教那些事儿(第一部分)
要弄清楚中国现在的佛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必须先把时间拨往2500年前,即公元前6世纪,坐标定位在古印度,关于这个和中国并称文明古国的古印度,大家并不陌生,但是似乎对它也并不怎么了解,其实古印度的范畴并不仅仅是现在的印度这个国家,它还包括了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等国家在内,也就是说古印度并不是某个国家,而是一堆国家的总称,类似“江南”不是某个省一样,我们无需清楚整个古印度的历史,只需记住一个特征就行:种姓制度。
所谓“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种极为标志性的社会体系,其以“血统论”为理论基础,把人分成四等,从高到低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主要是王族和祭司集团,处于社会的最顶端,是统治阶层;
刹帝利主要是军政贵族集团,负责拱卫婆罗门;
吠舍主要是农民和商人,负责纳税;
首陀罗主要是原始土著,负责一切脏活累活,是最低贱的阶层。
四个种姓之间不允许互换身份,不允许通婚,出生时是哪个阶层,终身都是这个阶层,这个制度一直到1947年才被废止,可见它在印度是有多么地深入人心。
说到这,婆罗门教可以登场了,顾名思义,这个宗教就是由“婆罗门”这个种姓创建的,是一种统治民众的工具,它的基本教义有四个:业报轮回、祭祀万能、吠陀天启、梵我合一。
先说第一个“业报轮回”的意思:掌控这个世界的神秘力量叫“业力”,四个种族的生死全部处于“业力”的作用之下,无法自行摆脱,永远在“六道轮回”中循环往复。可以想象,这个教义无疑是最符合统治阶层口味的,如果大家都信这一套,那么社会阶层固化,每个人都安分守己,认命从运,社会将会无比和谐美满——这是不是让你想到了西周的“宗法制”?
简单地说一下第二和第三条教义,所谓“祭祀万能”,就是说要特别重视祭祀这个活动,这个是所有宗教的一个共性;所谓“吠陀天启”,就是说婆罗门教以《吠陀经》为最高经典,“天启”的意思就是“神的启示”。
重点说一下第四条“梵我合一”这个教义。
婆罗门教是个多神崇拜的宗教,教内有三个最高的主神,分别是:梵天、毗湿奴、湿婆。
梵天是创世神,是一切的主宰;毗湿奴是守护神,拯救世间的危难;湿婆是毁灭神,破坏世间的一切,在印度,很多人都供奉湿婆神,他的坐骑是一头牛,所以印度人不杀牛、不吃牛肉的传统就是源于对湿婆神的崇拜。
前面说到,在婆罗门教看来,万事万物都处于业力之中,无法解脱,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由于梵天是一切的主宰,自然也就是业力的主宰,梵天可以跳出轮回,如果你能与梵天合一,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你就也可以跳出轮回,摆脱业力的束缚,达到永生,这就是“梵我合一”。
换句话说,印度人从梵天神这里提炼出了一个叫“梵”的东西,认为它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究极真理,而作为凡人的我们,需要通过努力的修行来达到这种境界。
这个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朱熹提出的“天理”,看一看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的修行方式,是不是觉得和“梵我合一”非常像?其实二者确实有渊源,这里先埋个扣儿,文章的最后还会说到。总结一下:婆罗门教认为,世界处于“业报轮回”之中不断变化,只有“梵”是永恒的,而“我”要想摆脱轮回,达到永生,唯一的途径就是“梵我合一”。
请大家记住上面这句话,佛教最底层理论的源头在这里。
婆罗门教在古印度流传开来后,其教义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印度人的脑海里,可是,无论统治阶层怎样束缚思想,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出现反弹,此时就会产生思想大爆发,人类第一次思想大爆发是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这个时期欧洲出现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贤哲,中国出现了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而在古印度,出现了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教,这个时期被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
“释迦牟尼”是个尊称,他的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履历大家都很清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属于刹帝利种姓,29岁那年出家修行,35岁大彻大悟,创立佛教(其实他活着的时候还没有“佛教”这一说,他死后很久才逐渐形成了佛教),他的尊号有很多,释迦牟尼、如来佛、世尊等等,为了表述方便,我在此使用他最常见的尊号:佛陀。
在佛陀生活的年代里,古印度涌现出了一大批与婆罗门教的教义所对立的思想流派,史称“沙门思潮”,佛陀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在当时并不是影响力最大的,但是千年之后来看,他的思想却是其中最鹤立鸡群的。
既然佛陀的思想是反对婆罗门教的,那么我们就来具体看看他在哪些地方唱了反调,而又在哪些地方是一脉相承,回到上一章的这句话:婆罗门教认为,世界处于“业报轮回”之中不断变化,只有“梵”是永恒的,而“我”要想摆脱轮回,达到永生,唯一的途径就是“梵我合一”。
首先是第一个前提“业报轮回”,从后世的记载和诸多佛经来看,佛陀并没有否认这个前提,证据就是佛教“四谛”(“谛”就是真谛的意思)之一的“苦谛”,意思就是说人世间一切皆苦,连享乐都是苦的,因为世人全部都处于业力的作用之下,无法解脱,永远轮回,借用大家很熟知的一句话,叫:苦海无边。所以佛陀是反对自杀的,因为自杀无法中断业力,依旧处于六道轮回之中,是为“有漏皆苦”。
其次是第二个前提“梵天永恒”,这一条明显佛陀是反对的,证据就是他亲口说的一句话:“诸行无常”,意思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方生方灭,变幻无常的,不存在一个叫“梵”的恒常不变的东西,连梵天神也无法永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佛陀其实是个无神论者。
最后是结论“梵我合一”,这一条是佛陀思想与婆罗门教教义根本冲突的地方,婆罗门教认为存在着主宰者,那就是梵天,而佛陀认为,没有梵天,也没有我,没有任何东西能主宰你,包括你自己也不能主宰你,因为你认为的这个“你”,其实是不存在的,这叫做“诸法无我”,想要脱离苦海,唯一的办法不是“梵我合一”,而是“涅槃寂静”。
刚才这段话有些烧脑,不急,我后面会慢慢解释,先回顾一下我打引号的三句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就是佛陀“三法印”,是鉴定佛法真伪的标志,之所以佛陀要把这三句话作为标志,明眼人应该已经看出来了,因为这是他反对婆罗门教最根本教义的东西,这是佛陀的立场,所有背离了这个立场的思想,统统都不是佛陀所认为的“佛法”。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大器晚橙”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