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开法师念佛问答
发布时间:2024-05-03 04:09:16作者:佛缘网问:《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故知多则得生,少则不生也。
答:按《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此专指上辈说。中下二辈,自有差等。
问:念佛贵乎心持,何必出声?
答:心持念佛,颇合深旨。但出声念佛者,即以佛声而为助缘,有自他兼益之妙。
问:然则默念可乎?
答:独自念佛,声默皆宜。若随众念佛,定应出声。
问:或谓六字念,尚存皈敬之意。四字念,竟是直称名号,以为不可,然否?
答:古无此说,此随世谛知见,然其称名之义,不属于此也。
问:昏沉中念佛亦有利益否?
答:昏沉中念佛,正是口念心不念耳。切须自己警觉,勿使惯常。
问:世称在家念佛诵经,能令儿孙稀少,果有其事否?
答:为善降福,为恶降殃,此一定之理。今以念佛诵经而降之殃,岂念佛诵经为恶事耶?理云何通?又乏儿孙之人,世间不少,未必是念佛诵经者也。此就世法而言,若论佛法,儿孙者,前世所结之业缘耳。贤儿孙是善业缘,不肖儿孙是恶业缘。无常之法,尽是梦幻泡影。
问:念佛之缓急,佛声之高低,念时之行坐,如何合法?
答:念佛太缓则散而无力,太急则失于自在,不缓不急则安祥清朗。佛声太高,恐伤气力;太低,易人昏散;不高不低,则悠扬和雅。在道场,大众念佛,行坐自有定香;若二三知己,自在念佛,只取念佛如法,不必拘定常例,不妨通融。大约坐时宜多,行时宜少;又清朗时宜多坐,昏散时宜多行。此其大意也。
问:近见佛七期中,晚间跑香念佛,谓之;抢西方,有此法否?
答:余始闻,不觉大骇。西方可抢耶?良由不信念佛、轻贱念佛,甚至信心者,不肯念佛,皆为此等无稽之谈所误,遂不能兴起道心,且多令有识者避之而莫及。吁!可怪也已,可痛也已。
问:一心不乱,再求开示?
答: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心不自心,乱从何起?若向第二门头,不无方便。
譬如一个人爱了一件事,或琴棋书画,或丝竹管弦,他切心于此,直是性命不顾,寒不知寒,热不知热,倦不知倦,饥不知饥,一切正事,都也抛却,若有人来阻挠,恨不可言。如今将念佛求生西方这事,亦是如是,便是一心不乱。问:念佛人何病最大,何病最多?
答:湛寂灵明,本来无病,情生智隔,诸病生焉。于中偏病最大、贪病最多,然非独念佛,一切修行同此。故永明寿禅师,著《宗镜录》百卷,《万善同归集》六卷,皆医偏病之妙药也。
问:偏贪之病,愚者固尔,恐贤者未必如是。
答:偏见、贪习,设贤者有此,其病愈细。当知斗争坚固,并由偏病使然;佛法衰残,皆因贪习所坏。言念及此,不觉泪下。
问:设欲回狂澜于既倒,如何而可?
答:全赖有力大人,念佛深思,大家扶起,不肖福德虽无,敢效执鞭之役。
问:即今阐扬念佛法门,应以何为先务?
答:儒教有云:事必师古。又有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我等佛门修道,亦当奉此语,择取古人为法,纵不合时宜,何妨随缘度日。
问:择取古人为法,请示何人?
答:事求简约,为功必深,泛滥多歧,有名无实。今佛门中,要人所熟悉,兼多考据者,则永明寿禅师、莲池大师、省庵法师三人而已。
问:净业中,书籍繁多,亦求简约,人所易于取阅者何书?
答:莲池大师《云栖法汇》,四明知礼法师《妙宗钞》,省庵法师著有《省庵法师遗书》,皆必要者。其永明《万善同归集》,虽非专主净业,然修净业者,不可少也。若《宗镜录》,文富义繁,乃第一大部论修道书,不可忽也。宋时王日休居士,有《龙舒净土文》,本朝吴中彭二林居士所订《净土圣贤录》,皆净业正范。斯二居士者,在家念佛,真切修持,法门之柱石也。日来拙刻《莲宗九祖传略》,欲使莲宗正派源流,有所依凭,而为文甚少,最简矣。
问:既发愿往生,只须念佛,何假修诸功德,转成有漏之因?
答:凡修佛道,福慧并尊,有漏无漏,随人心向,不可因有漏之福无常,而遂废庄严佛土之大福德也。故《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念佛也;福德因缘,修诸功德也。《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章》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绘燃灯,散华烧香。 《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又云;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如此等说,难以备举,学者宜尽心焉。
问:念佛本属易行,若如前说,其不令人裹足乎?
答:佛不异语,惟在当人善会耳。根性固有利钝,而人力又有瘠肥。但当思勉其鞠躬尽瘁,岂可漫诿之于力不足也耶。
问:在俗念佛,辄为家务纠缠,有何方便,不碍修持?
答:此事全在当人善于调处,调处得宜,即不碍也。
问:念佛与持咒相似否?
答:不相似。咒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但如法加持,即成机感,不用体究也。念佛者,有事有理,有性有相,有权有实,要由体究而得明了,故不相似。
问:念佛工夫,有几等次序,有几时更为要紧?
答:次序三:一者专心念佛,二者究心念佛,三者一心念佛。更为要紧三:一者病时,二者老时,三者死时。
问:念佛时有杂念起,问此杂念从何来?
答:人之一身,止有一念,念佛之念即是他,杂念之念亦即是他。只因这一念,不能全分归于念佛,即有少分在念佛之外。杂念者,即此少分佛外之念,蓦地里兜着尘劳业种,乘此念佛时插入耳。
问:如何得除去杂念?
答:不消除得,但自抖擞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杂念即无。
问:虽知如是,奈精力罢弱,不能使之即无,又当如何?
答:道力未充,多诸散乱,收摄六根,渐归清净。不得已,姑设方便祛之。念佛时当杂念起,不要理会他,我只是念,更加目注佛像,或念注佛像,自无杂念矣。
问:如此做去,始而果好,但久久,又有杂念起时如何?
答:内心浑浊,外境纷拿,念佛便不得力,甚至杂念缠扰不开。此时不必焦燥,但沉湛心思,令六字洪名,一一从念提起,由口出声,耳中历历听闻,又复念中流出,循环贯摄,不令间断,杂念自无。
问:如此固妙,奈有钝根不能者,又且如何?
答:智者大师,开欣厌二门。初心入道,切须起欣厌心,欣厌一生,精进自发,内心浑浊,渐见澄清,外境纷拿,自然消散,念佛时,便觉轻安适悦。若欣厌不生,竟无人路矣。如不会做工夫,念佛而多杂想者,可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当念佛一声,即记在;南字上;第二声记在;无字上,又;阿、又;弥、又;陀、又;佛、又;南连环,记认不断。一切杂念,无处出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