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三风建设”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0-03-28 09:52:25作者:佛缘网

  “三风建设”谱新篇

  记今日苏州西园戒幢律寺

  宗舜法师

  西园戒幢律寺简称西园寺,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名归源寺。明嘉靖年间,成为太仆徐泰时的别墅,易名西园。后其子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元寺。崇祯八年,茂林律师来此住持,弘扬律宗,易以今名。其后几经沧桑,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明开法师入主律寺,遂改为十方丛林。"文革"后,西园寺成为全国首批正式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

  西园寺占地近7万平方米,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藏经楼等建筑。这些规模宏伟的殿宇与西花园、广仁放生池等具有江南韵味的园林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西园寺"寺在园中,园即寺景"的独特风格。

  西园寺在对外开放之初,就由明开方丈、安上法师确立了"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教育发展、重视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和"学修一体、持戒习律"的发展方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道风、学风、家风。

  去年九月,安上大和尚在圆寂前的遗嘱中,将西园寺多年的发展,概括为"道风、学风、家风"的"三风建设",并希望将这"三风建设"长期坚持下去。现任西园戒幢律寺负责人普仁法师不仅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而且加以充实和完善,在寺院进一步深入开展以"坚持一个原则、强化二项实践、培养三类人才"为内容的"三风建设一二三育人工程",造就佛教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一、道风建设

  良好的道风是佛教赖以生存的根本。西园寺秉承律寺的优良传统,在"育人工程"中明确提出,开展以坚持"以戒为师"为根本原则的道风建设。

  在道风建设中,寺院做到了二个坚持,即坚持共修传统、坚持学戒传统。在上殿过堂时,僧众一律穿统一的黄海青,比丘搭衣,先到念佛堂集合,再依次列队进入大殿和斋堂,充分体现了僧团"身和同住"的丛林共修的精进气氛。半月诵戒时,根据律制,增加了"教诫沙弥"内容,对警示沙弥重视戒法有一定意义。在"三风建设"学习活动中,尤其是针对道风建设的需要,开设了《遗教经》、沙弥戒的学习课程,从戒律仪、根律仪、威仪、行护等方面给予指导,与学修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既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又体现了律寺的特色。学习沙弥戒,对沙弥而言,起到了打好基础的作用,对比丘而言,起到了补阙拾遗的作用,为培养合格僧才创造了良好条件。整个学习活动,对大众树立 "以戒为师"的思想观念,加强少欲、知足、安忍的内心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整个道风建设创造了适宜的外部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殿过堂、布萨羯磨、共修共学等一系列严整的宗教实践活动和严格的丛林轨范约束,使寺院在"高树戒幢"的大道上,获得长足的进步。

  二、学风建设

\

  良好的学风是佛教赖以延续的根本。西园寺在"育人工程"中明确提出,开展以强化"以学导修、以修证学"为实践内容的学风建设。

  面对目前佛教界普遍存在的缺乏对教理知识的全面把握和缺乏在实践中善巧运用的不足的事实,西园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为纠正各类瞒顸笼统、不利佛教延续与发展的偏激论调,根据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结合律寺实际,寺院提出"从律仪生活中培养僧人形象,从禅定修行中增强信心道念,从闻思经教中树立正知正见"的学修指导思想。而且开办了"三风建设"学习班,每周利用晚上规定的时间,对全寺僧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宗教法规,组织大家学习教理知识、宗教仪规。开设了寺院沿革与发展、宗教政策法规、教理知识、戒律学、丛林正统梵呗、古典文学导读等多门课程,提高僧众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全寺僧众能够认识了解党和国家宗教政策与法规,把握当前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与方向,使僧众自觉地在政策和形势的要求下进行修学、弘法。学习班的开办,对提高僧众自身素质,继承佛教丛林学修的优良传统,开创寺院的现代化管理的新格局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学习中,教育僧众避?quot;为学习而学习、为学问而学习"的错误认识,倡导"为净化身心而学、为上求下化而学、为振兴佛教而学"的良好学风。并鼓励大众用教理知识去指导日常修持,用日常修持验证教理知识,使"僧众讲和合、行持遵戒律、学修重次第"在寺院蔚然成风。

  三、家风建设

  良好的家风是佛教赖以发展的根本。西园寺在"育人工程"中明确提出,开展以培养"弘法、修证、管理三类人才"为重点的家风建设。

  根据赵朴老"要抓紧培养佛教人才,提高整个佛教界素质,这是关系到续佛慧命,关系到中国佛教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的讲话精神,1996年9月,在安上大和尚和普仁法师的倡导下,几经努力创办了"戒幢佛学研究所",培养高级僧才,以解决弘法人才缺乏的问题。研究所聘请海内外著名的法师、学者担任教师,在四年的学习中,前一年半进行佛学基础教育,后二年半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戒律、《阿含经》、唯识、中观、《菩提道次第论》、《俱舍论》等中的某个专业。四年修满后,就自己的专业完成一篇3万字以上的学术论文,进行答辩,通过者予以毕业。

  在教学方式上,除由老师亲自授课外,辅以电化教育设备和利用各类电子佛典、VCD碟等先进教育资讯,并利用弘法部这一阵地,鼓励研究生将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对居士的弘法活动予以强化,大大增强了研究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为了教学研究的顺利开展,研究所设有占地约800平方米的图书馆,分新旧两个区域,藏有新旧图书八万余册。其中不仅有唐人写经卷子、宋元刻本等珍贵古籍,还藏有海内外印行的中华藏、高丽藏、敦煌藏、百衲藏等13种版本的汉文大藏经,并收藏了泰文、巴利文大藏经以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等大型丛书7种。还藏有英文、日文佛学著作和《四部备要》、《二十五史》、《册府元龟》、《全唐文》等中国传统丛书、类书、史书,对研究生拓宽眼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随着佛教事业的日益发展,培养既具传统特色,又有开拓思维的管理人才已迫在眉睫,寺院走现代化管理道路势在必行。针对这一大的发展趋势,寺院首先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方针,在管理工作中边实践边摸索发展路子。寺院坚持十方丛林制的管理方式,各个寮口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寺院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听取情况,解决问题,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使民主气氛在古老的丛林里焕发出生机。根据工作需要,寺院还将管理、档案、电脑等部门的专职人员送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档案工作培训班等专业院校、对口工作单位进行培训,使僧众管理素质向知识化、专业化方向得到提高。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几年来,寺院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了电脑、传真机、摄像机、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并有两台电脑上了Internet网。全寺还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在各个重点部位装上摄像镜头进行监控,做到了"僧众不出门,能知寺中事",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也使得寺院资料储存,信息传递与高效工作紧密配合,为西园寺在现代化管理中上档次、上水平、出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修实证是佛教的根本目的,在西园寺,"修证"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方面,寺院大力提倡通过传统的修行方法(如念佛、参禅、修密等)实证道果,另一方面,根据太虚大师倡导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倡"在利生中增长福德,在弘法中提高智慧"的修行方式。

  为了保证念佛堂僧众安心办道,寺院在膳宿和修学各方面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念佛堂安装空调,规定在念佛堂用功的僧众不受外事干扰,除随课普佛外,不做经忏等,使他们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安心办道。同时,寺院利用研究所下属的弘法部开展弘法活动、从事慈善事业,使释尊出世本怀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形象生动的体现。西园寺一贯秉承佛陀慈悲济世的本怀,积极支持办好社会慈善事业,每年为福利院、养老院、希望工程、各地寺院修建、灾区援助及残疾人募捐等捐物捐款近20万元。今年初,监院普仁法师代表苏州佛教协会、西园寺,率队到四川剑阁县开展赈济活动,直接将价值十五万元的粮食、物品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

  面向社会、面向广大信众开展弘法活动,造福人类,帮助信众净化心灵,提高信众整体素质也是佛法实践的重要环节。寺院通过弘法部,长期组织信众学习教理知识、开展研修活动,开设了佛教与人生、居士律学知识讲座以及《金刚经》、《菩提道次第略论》研习等课程。在弘法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信众年龄、文化水平、性格等差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既有适合大众口味的普及讲经活动,又有适合中青年人参加的专题研究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动与静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利用弘法部自身拥有的弘法人才(研究所的法师、研究生)、图书资料(专用图书室、藏书、磁带、CD片、录像带)、教学设备(电脑、录像机、音响、拷贝机等)三大优势,在弘法活动中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弘法人才。弘法部已逐渐成为研究所的教育实践基地,日益显现出自身的存在价值。

  综观西园寺十余年来走过的道路,可以清楚地看到,寺院的发展只有走继承传统、面向当代、开拓未来的新路,才能更好地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信众不断增长的宗教要求,才能更好地在继承中求发展,才能使佛法在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提升人的道德品质、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增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西园寺弘法大楼(1550平方米)的兴建,研究所律学部、研究部、《戒幢佛学研究所学报》的创办,西园寺慈善基金会的启动,Internet网上戒幢律寺网站的建立,西园戒幢律寺这颗璀璨的明珠,将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98年3月18日于西园无尽灯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