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第九期止语禅修贤崇法师开示

发布时间:2023-01-08 17:55:33作者:佛缘网

  第九期止语禅修贤崇法师开示

  今天晚上我用三个小题目来作为我的演讲。

  第一个是“我和自己”

  第二个是“我和他人”

  第三个是“我和自然”

\

  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题目,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碰到的所有的问题,也都在这三个范畴里面。在这个三个问题当中,最难的就是我和自己。第一个题目就是“在自我转换的过程当中,如何提升心量我们人很多问题都是自我的问题,自我的局限,自我的限制,往往就不能从这种自我里面解脱出来。这个自我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心的格局。当我们碰到烦恼,碰到问题,就是自己的这个“心”打不开,看待事物就不能透彻、明了。这里面都是一个心量的问题。所以在我们生活里面要活的有智慧,要活得快乐,最大的原因就是一个心量。当我们能把自己的心打开,达到不受外界影响的时候,那我们生活当中所碰到的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否则的话我们永远被它所克制住。今天饭不好吃,哪一个人对我不好,哪一个事情没做好,受到别人的质疑等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对待问题的看法、想法不正确,就造成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所以第一个要自我面对的就是心量的问题。

  第二个“在自我进化中如何远离黑暗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按基督教的说法是带着原罪,佛教说的是带着业力。就是我们无始以来在这个三界里面轮回,在业障里面有很多很多问题。我们人都有两面,一个是光明的,一个是黑暗的;一个是天使的,一个是魔鬼的;一个是烦恼的,一个是清静的;一个是智慧的,一个是愚昧的;一个是空的,一个是有的;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都是在这两方面来抉择。你最近在这里禅修时,就不断地把自己智慧光明的一面提升起来了,黑暗的一面就慢慢的淡薄下来,我们的愚痴、染污等等,就离我们远去。所以人生里面好跟坏都是自己选择的,上升和下降也是自己选择的,清静和染污还是自己选择的,别人不能强加给你。

  我们人往往就会认为,这个人不好把我带坏了,这个家庭不好我只能接受这个现实,这个社会不好,这个单位不好,造就了我现在不能成就。你们是不是这样想过?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内在有很多东西是可以自我选择,自我改变,自我升华,自我对抗的一面。一个空间可以让我们永生,但我们不愿意去面对它,总是把所限制我们成长的、转变的一面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所以我们人生各种不如意的事,各种黑暗、魔性、恶的一面都是这样产生的。

  今天有一个浙大的老师跟我讲,他说“人活着有时候会回归到原始的本性上,贪婪、憎恨、怀疑、傲慢、愚昧,愤怒等等,这些负面的东西不断的就会在我们身上自然而然的显示出来为什么这些东西总是在我们的内心里面会成为一个主导?为什么清静、光明、善良的一面不会在我们身上成为主流呢?那就是我们无史以来的那种习气、业障非常深厚,总是在里面摇摆不定。如果你内心当中光明、积极、阳光的一面成为主流的时候,即使这个人在你面前破口大骂,你也不会为这件事情而耿耿于怀;不会因为大众面前批评了你,而影响到你的情绪。一个积极阳光的人他即使遇见困难的时候,也会跨过眼前的这种不足而看后面光明的一面。当一个人如果消极、黑暗、或者恐惧的时候,即使有上升的那种运势,他还是想着不久的将来就会往下堕落。所以,我们要养成一种积极、正面、阳光的那种思维方式,那样会对我们以后的人生起到一种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自我净化中,如何学会去远离黑暗,远离负面,远离消极。这样去改变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会在你身上起到一个转换。

  第三个“在自我超越中如何升华自己人要学会升华和蜕变是很难的事情,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在上“企管”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故事,叫鹰的蜕变。就是说草原上的那个鹰,它的整个寿命可以活70年,当他活到40年的时候,那个橼长的可以弯到自己的喉咙里去,那个羽毛重得都飞不动,那个爪已经弯下来都抓不住东西。这个时候,有很多鹰它无法去面对,只能在那里等死。有一种鹰,它就会觉得是自我超越,它找一个高山把自己的橼放在那个石头里面啄,把它全部啄光。然后,长出来新的掾以后,把自己身上的羽毛一根根的拔出来,等那个羽毛长好以后,它用自己的爪在石头上去磨,把它所有的爪子磨光,然后新的长出来。它这个时候如果能自我对抗、自我超越的时候,就可以再活三十年,很多老鹰只过40年就死掉了。我们人也是这样,不会学着自我升华的时候,就会在这样的一种自然里面老死。老死不是说我们身体的老死,可能你三十岁还不到,但你思想已经老得跟七八十岁的老头一样,你即使身体活着,你的心已经死掉。所以我们要有超越自我观念的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

  禅修在这几年内,很多人都喜欢上了。实际上它是一个最好的工具,可以让我们达到自我超越。我经常比喻禅修就像一个USP一样,逮住哪个电脑往里面一插,这里面的工具就出来了。所以我们要把自己变成像USP一样,即插即用,所有的东西在你身上都有,所有的问题在你身上都能自我解决。当我们自我限制的时候,就用禅修观自己的不足,观自己的困惑,观自己无法超越的一面。如果你的内心里面有一个敌人,一直在困扰着你的时候,你就用慈悲观去观这个敌人;比如你要学一门外语,一直不想学,一天拖一天,一年拖一年。这时候你就把书本买好,每天不断的告诉自己要学它,接下来所有问题就解决了。当你付诸行动,并且坚守这样的一种习惯,支持下去,这就是一种超越;你不喜欢写文章,连几个字的文章都写不好,当你把自己观想成为一个作家,每天写日记,每天五百字或一千字,不管写得好和不好,每天坚持。这样写下去,总有一天你就能完成自己的理想。所以很多人问我“佛教里面讲空,既然都是空的,那佛教讲的不是消极的东西吗?还说佛教徒没有上进心,成为社会的寄生虫很多人看到只是佛教的外表是这样,实际上是他们不了解佛教,等他真正了解佛教以后,就明白了佛教的积极才是最彻底的。你看我们所说的空,首先是空掉自我,放下只是为了更好的拿起,是这样的一种索取。当我们能跨过这个槛,跨过限制我们的所有问题,你就发现你身上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首先要学会自我超越,自我升华,自我提升,自我转变,不然的话你永远被它所困扰。

  第四个是“四念处与自我的对话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身不净,是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的不自由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具有高度的理性自己的人。我们的身体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所组合而成的,再用四念处去关照他。观我们的身体每天都要吃,汗流在身上就会发臭,总会觉得我们的青春是永驻的,我们的身体是不变的,我们这样的一个肉身永远不会离我远去,认为它是永久存在。当我们健康的活着的时候,不觉得这个身体的脆弱。前几天央视有一个主持人罗京48岁就去世了。呵呵,那我还有八年可以活着。真的什么东西都有可能,但是我们往往不觉得自己的生命在于呼吸之间,总是觉得自己的生命很长久,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观心无常,就是我们内心“识”的分别,识的感受,识的判断,识的自我选择。我看到这个东西好看,另外一个人看时未必好看。就好像臭豆腐,很多人一闻到就会流口水,有的人一闻到臭豆腐捏着鼻子赶紧走。你说臭豆腐到底是香还是臭呢?不知道。看这个人的喜欢而定。实际上说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那个世界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排斥的东西,看待的东西,理解的东西,都跟另外一个人不一样。我们人往往总会认为这个世界我看到的是这样,认为别人也跟自己一样,不是的。我那个行管同学当初见到我的时候,他跟我讲:“我第一次见到你,就想怎么组里面怎么分了一个出家人,怎么也做这里听课?当时心理就有一种非常抵触的心理当我在他们面前不断的晃来晃去,晃久了现在就越来越喜欢师傅了。人的观念就是不断的在改变。你看一个女的,在一个家庭里是一个什么角色?在父母面前她是女儿,在孩子面前她是母亲,在丈夫面前她是妻子,在同事面前她是同事,在老板面前她是员工,在下属面前她是上司,在鸡鸭面前她就是魔鬼。那你说她是母亲呢?女儿呢?下属呢?上司呢?魔鬼呢?妻子呢?在她不同的状态里面她就是那个角色。实际上我们的心看待事物都是从自我分别的层面去理解和分别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人一个世界,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唯识所变,或者说万法为识。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你就不要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你认为正确,别人不一定认为正确。怎么样取得沟通呢?就要学会包容、理解、接纳、尊重。以这样的一种心态去为人处事。所以我们人这个心总是在刹那生灭的过程当中运转。第一个念头起来,第二个念头揭穿你,第三个念头再揭穿你,第四个念头接着上来。就是说一个念头还没熄灭的时候第二个念头已经升起来了,就像我们的锁链一样,一环扣一环。佛教把念头叫做刹那生灭,这个没死掉那个就起来,这个没沉下去,那个就升起来,念头就是这样。所以我们把心叫做生灭无常的心。

  观受是苦,苦受,乐受,舍受。佛教里面讲到了三个受。苦受,就跟我们的喜乐的这种心产生逆反,我们把它叫做苦。乐受,跟我们喜好的心一致的,所以叫乐。舍,就是不苦不乐。既不是欣喜也不是快乐,平淡之中我们要舍受。禅修里面有一个内观,专门观世四念处,观自己的身体,观自己的感受,观自己的心念的变化,观自己的外向,观一切事物的无常变化。大家知道,天上的明月也有阴晴圆缺。大家记住,我们的人生也是没有圆满的。人家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认为一切都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圆满,那么如意,那么心想事成。当我们所做的每一样事情,用心去做的时候别去在乎它的结果,只要你把过程做好,基本上这个结果就是你所想象的。当你不去在乎过程,两个眼睛只盯着这个结果的时候,这个结果往往不是你所想象的。我记得日本有一个田径长跑冠军的运动员,是日本唯一一个拿这个项目的人,叫什么我不记得了。得奖以后很多人就问他,你的经验是怎么来的?他就讲“第二天要比赛,我会提前一天到比赛的场地走一圈,设定了几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一个银行,第二个目标是一个桥,第三个目标是一颗大树,第四个目标……。每跑到一个地方,我完成第一个目标,然后再跑,完成第二个目标,再坚持,最后每一个目标都完成的时候发现他自己冲在最前面。” 所以通过禅修把我们原来太在乎的那一种所谓的成功把它放下,然后你用全身心、聚焦的去做那件事情,把它的过程做好,接下来就是结果了,那就是你最理想的一个境界。

  我们人为什么凡夫会那么多,圣人会那么少。就是因为我们对待事物的那种观念和认识总是错误的。所以我希望大家来到这个环境里面要把智慧带回去,要把佛教的价值连城的那个宝贝捧回家,它会让你的一生受益无穷。真的,我不是在这里夸这样的一种思想,你如果能把这样的一种思想运用到你的生活当中,我想你的人生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禅修是自我觉醒,自我感受,自我提升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当我们不会去在意它,不会去好好地把他坚持下去的时候,你来到这里不要说两天,两个月两年都没用,因为你不会把这样的一种思想真正的跟自己的行为和举止结合在一起。它是没用的。佛教里面的思想、典籍、理论之所以那么多,最大的还是在于它的实践。你把学到的一些东西一定要跟自己的行为、心态、举止和观念结合在一起。不然的话没用的。慈悲是你要对每一个人都像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去呵护他,只有这样你的慈悲的精神才在你身上体现。如果你以这样的精神去管理你的公司,去跟你的身边的人去来往,你就会发现,原来所有这些负面的东西,因为你这样的一种观念的转变,所有的问题就会解决。

  我刚才进来前听到张老师这里面讲的时候,那个声音就像天外来音一样。就像地球以外的那个天使发出来的声音,真的是很好听,那个声音是怎么来的?我们自己内心当中有一种悲悯、有一种柔和、有一种善良、有一种发自内在的真诚。那个音靠什么来,是靠我们的心,是自然而然发出来的声音。我在成都给他们讲禅与美容养生的时候就讲到这个概念。我们要想自己有高雅的气质,要想自己的容貌非常的俊美。首先改变的是什么?就是那一颗心,那颗心要用慈悲,要用清静,要用光明,要用包容,这样天天去浇灌它。把原来执着、愤怒、恐惧、憎恨、怀疑,那一种状态把它转变过来。当你转变过来的时候,所有问题就会变得明朗。

  第四个叫“观法无我”,法就是事物,就是宇宙中有相的,无相的,看得到的,摸得到的,身体能接受到的一切都叫做法。法有两个定义叫做“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就是说,菊花它是秋天开,桃花是春天开,梅花是冬天开,这些花到那个季节的时候它就会绽放,每一种花都有它自己绽放的这样一个季节规律。我们看到茉莉花就会想到茉莉花的香味,我们一看到玫瑰就会想到玫瑰的香气。每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的规则。所以叫做轨生物解,就是有它的规律可行;任持自性,每一样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特性。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发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相聚而存在,因缘离散而消失这样的一种定律。外在的空间是这样,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内心也就是如此。我们的内心是生灭变化无常的,我们的身体也在刹那刹那的生灭过程中。所以西方有个著名的哲学家讲了一句话,他说“一个人没办法同时踏进同一条河前脚踏进去,那个水流已经流走了,后脚踏进去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了。实际上你想一想看,我们的房子、身体,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所有的东西它都是在自我运转的过程当中生灭。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从生下来那么一点点大,到最后的老死,就是一个生灭的过程。我们只是看不到它运转生灭更替的改变。所以这些东西都没有固定、永恒、不变,应该是生灭、无常、流动、变化的。我们了解了这种思想以后,你仔细想一想,你的婚姻,你的家庭,你的人际关系,你的事业,你的健康等等,是不是都是这样的一个规律。我上一次看到《遥远的救世主》里面的男女主人公,当他们相爱的时候就自己告诉自己,有一天他们就会分手。我们今天能坐在一起,明天就会分开。当我们现在健康的时候,哪一天就会生病。要把它看成聚跟散,离跟合,有跟无,永远是相继生成的。你们把这样的一种观点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不久的将来,你们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从有智慧的人跨越变成一个圣人。我们人往往不相信自己,总是认为圣人跟我们离得太远,有智慧的人好像也搭不上,我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我们不愿意去面对,不愿意这样去思考问题。所以我们每天活在各种各样的抱怨里。这就是用四念处来自我对话。

  第二个大题目叫“我和他人佛教里面讲六度法,是菩萨在行菩萨道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修行的四种方法。所以,我们把菩萨的这个“六度法”借鉴到自己生活当中来。

  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要有一种三轮体空的思想去布施。就是说我一个东西送给你,没有我,没有你,没有物,这样的一种无分别的观念就叫做三轮体空。我们做任何事情,特别是做慈善的事不要有这样的一种思想,我一个东西送给你,希望你能对我好一点,总想着能得到回报。这样的都有一种执着,这样的布施是不彻底的。布施有多种,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就是用钱财去帮助别人。法,用语言去改变你的思想。无畏施是用我们身体的那一种无畏的精神,救人于水火之中,把站在马路中间的人救出来,这都是一种无畏的精神。

  爱语,就是赞叹,赞美,用赞美的言语去鼓励人家。所以说赞美投资小回报大。现在很多父母都用赏识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当你肯定他、支持他、认可他,他就很听你的话。实际上我们这个世间有很多很多人都需要鼓励的。你看到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家,说他年轻,说他精神好,说他很漂亮,他就很开心。那么大的人都需要鼓励,更何况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去肯定他、去赞叹他的时候就给他一种无形的力量,然后就能使他从一种颓溃的心灵里面走出来。

  第三个就是力行。力行是通过行动去支持帮助。就是说一个人跟一个人走在一起,然后我们不断地通过我们的行动去支持对方。我们今天住在一个房间,我给你打开水,去帮你拖地板,去帮你洗衣服,不断地跟对方融合在一起,然后去支持对方。当你们两个人很和睦了,就会有共同的语言去创造一个可能性。特别是我们身边亲密的人,就更要有这样的一种同体大悲的精神,不断的从对方的思想去考虑问题,去做事情。这样的一种行为就会从他身上会体现出来。菩萨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看到农夫,他用农夫的语言去跟他讲话,看到官员他用官员的语言去讲话,看到技工,他就用技术工的语言跟他讲话。不同的人,他用不同的言语,用不同的方法去摄受。所以我们叫做对机说法。观音菩萨《普门品》中有一句话叫做“应以何身得度者,应现其身”,你是农夫他就现农夫身,你是商人他就现商人身,你是主席他就现主席身。就是说对方是什么角色,就能以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等对方认可你了,这个时候渡化他就很容易了。

  所以,不同的人你用不同的方法去取得他的认可,你就很容易跟他打成一片。有一些老板,他在公司里面的董事长,到了幼儿园开家长会的时候,还是摆一个董事长的架子。那是何必呢?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家长。就像我们到各种各样的课堂里面去的时候,我在进课堂之前就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就是一个学生,在这里我就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完全无知的状态里面去接纳这个思想。如果我的心放的越彻底的时候,这堂课上下来收获就会越大。你如果说稍微有一种这样的分别心,去面对这个课堂的时候,这堂课你收获就不大。

  “四摄法”是菩萨在为人处事,渡化众生与人相处的四个宝贝。当我们把它利用好的时候,我们在和人相处的过程当中,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你要记住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完美的,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这样看别人,也同样的这样看待自己。我们自己也不是十全十美,但是我们人往往会这样,把自己的缺点来衡量别人的完美。认为别人的完美那是不对的,那这个问题就大了。所以就会产生嫉妒,产生排斥,产生诋毁。看到别人漂亮总想找一些硫酸把她也变成跟我一样。世上有这样的太多了,看到别人有一点成绩,他到处去诽谤这个人。他怎么不好,他怎么不足,他怎么不是。你们仔细地看看我们的皮肤,这样看的时候很不错;你拿一个一百倍的望远镜把皮肤放大几倍,发现它真的跟我们的山坡一样的,里面还长着一个毛很粗,要有多难看就有多难看。每一样事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他们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己的某一个观点,认为它永远是正确的。所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去看待问题,你就能从自我的极限里面解脱出来。

  第二个,大家都知道了,包容、接纳、理解的待人方式。有一个朋友我就送他四个字“包容、尊重”,他就跟我说所有和睦的家庭都是一个道理,所有不和睦的家庭都是一万条理由;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所有不幸的家庭就有这个那个的不幸。他在旁边在教我打高尔夫球的时候,我也发现一个道理,当你的姿势正确的时候你肯定能打得着,当你姿势不对的时候怎么打都打不着,这就是理由一大堆。但是,能打得着就是一种姿态,打不着各种各样的理由都有,要么太高,要么身体不正确,要么挥杆不对,总会有很多理由。在打高尔夫球里面我就悟出个道理,这个世间幸福的人他实际上掌握的是同样一个道理,不幸福的人实际上是各种各样的理由,各种各样的不幸。所以当你们掌握这样的一种思想,你们的人生就会幸福。所以你要学会去包容对方的不足,包容对方的缺点,包容对方的某一个特性。

  我记得有一本杂志上讲到一个硕士生,他的论文是想调查婚姻家庭幸福的规律,他以为婚姻家庭幸福,第一个是爱情,第二个是事业成功,第三个金钱,还有名望啊,认为这些东西是家庭的幸福。等他越调查下去,越调查越不是这么回事。他到大学里面去问那些年轻人,每一个所讲的美满的婚姻是爱情。他到法院去了解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说是爱情。

  他举了两个例子,两个年轻人在大学自由恋爱,到了大学毕业就结婚。那个男的是农村出来的,他的家里兄弟很多,他又是老大。结婚已经十多年了,他家里的人老是跑到城里面去找他们。一会儿来要他们资助,一会儿来要他买化肥等等,总是叫他们去支持他们。当看到自己原来毕业的同学一个个都买上房子,买上车子,日子过的很滋润。只有他们两个人还是生活过得紧巴巴的,那个女的就越想越生气。虽然她内心里面还是深深爱着她的先生,最后没办法接受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还是分离了。

  还有一个那个女的是个护士,她喜欢吃素又有洁癖。她先生特别喜欢吃肉,经常不洗澡上床睡觉。忍无可忍,吵一次,吵两次,吵三次,吵到最后即使她还爱着对方,但最后不得已只好分开,都不是因为爱情分开的。

  最后他总结说嫁给某一个人就选择某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选择一个人就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不要老抱着自己原有的那种习惯不放,要接纳他的习惯、思考问题的方法,选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两个人才能走下去。不然的话接下来问题就很多。

  所以在生活里面,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一门学问。比如说别人得罪了你,或者用很恶毒的语言来攻击你,还在你被后制造各种各样的障碍,在上司面前诋毁你等等。碰到这些逆境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心理郁闷,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就不能积极的、乐观的去面对。但你试着换一种思维方式去面对的时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所以,当我们身边出现一个人跟我们思想完全不同的时候,你这个时候告诉自己如果能接受对方的时候,就是一个自我提升最快的时刻。一个完全跟你思维截然不同的人偏偏跟你在一起,你就会不断地受他刺激,这个时候,你的心灵的成熟就会比平常的时候增加好几倍。所以佛教里面把这样的一种缘叫做“逆增上缘”,就是他不断地打击你,不断地冲击你,不断地给你造成压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逆境转换成自我升华的一个推动力。那你就不会去憎恨自己身边这样的人,你就会把它当做一个促使你成长,让你成熟,让你更好的升华,这样的一种力量。那你原来对他的那种敌对和逆反的心理自然的就解除了。所以在我们的生活里面,越碰到逆境越能体现你心灵的承受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出你更大的创作力。

  当我们跟着他对骂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一个跟他一样的人。人生碰到逆境越强,就越能考验你的毅力。所以,在我们的生活里面,要不断地用这样的一种思想,思维方式去面对我们身边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事情自然而然的就不存在了,也不会造成你的困扰。

  第三个,六度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法也是菩萨在行菩萨行,在与人交往的里面所用的一些方法。这个六度法,你们如果时时印在自己的脑中,经常在你的生活当中去体会。实践在佛学里面就是遵守某一个场所的规则。我们到学校会遵守学校的制度,我们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在寺院里面,要遵守寺院的制度和礼仪,我们到公司要遵行公司的制度,我们在公共场合要遵守公共的行为规则。公共场合不能抽烟,不能大声讲话,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要注意这样的一种场所,这就叫生活。

  第三个是忍辱,忍辱在佛学里面讲就是让我们自我克制一些东西,不会让我们自己的那种性格随着想法而展现出来。随意展现叫跟着感觉走,那样的一种想法就不是忍辱。你想杀人,就给别人捅一刀;现在想踢人一脚,就踢他一脚。你的心理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如果让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限制的去实现的时候,这个世界问题就多了。所以我们在实战的时候,就要学会自我克制。我经常跟大家讲,你如果发脾气的时候,念三声阿弥陀佛,接下来看自己会怎么样,如果还是无法忍受,那就发吧。我记得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天下第一家,好像连六代人都住在一起,有七百多个人一起吃饭,一起生活,他这个家庭是怎么维持的呢?后来他们被评为天下第一家的时候,人家就问那个掌管家庭的掌舵人怎么维持这个家庭的。他讲了一个字就是“忍”,实际上忍是一种境界。当我们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你要学会去忍受,去接纳和理解。碰到问题自然而然你就能解决掉。如果说别人踢我一脚,我还人家一拳。别人骂我一句,我吐他一口。这样的循环下去会怎么样,我们叫做冤冤相报何时了。佛法里面的所谓的忍,不是说把那种怨气积压在心里面不愿意释放,而是让我们的心像空气一样的没有存在。我们所谓的忍,就需要把这样的一种怨气在我们的心田里面把它转化掉。就像我们的大地一样,把任何东西埋到下面都会转换掉,最后转换成美好的山河大地。所以所谓的忍应该就是一种转化。

  很多人把佛教里面的那种“执着”跟“精进”都连接在一起,实际上执着它是一个负面词,精进是一个褒义词。我经常跟人家讲,玄奘法师到印度去求法,用了十九年时间走了五万公里。到目前为止,中国到国外去留学的留学生当中,他是第一人,哪一方面是第一人?他把在那个地方学到的知识,最后超过那个地方的人。你们看从玄奘法师开始到现在没有一个留学生到国外留学完以后超过那个地方的人。如果中国人都像玄奘法师一样,那中国现在多强大啊?玄奘法师到那里去学完佛学以后,印度戒日朝国王戒日王给他开一个无遮大会,对印度所有佛教的、外道教的人跟他做个辩论,结果没有人敢跟他辩论。玄奘法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西游记》里面那个唐僧,碌碌无为。实际上在国外人眼中他是一个高大的一个形象。旅居美国的中国电影制片人及导演书云写了一本书叫做《万里无云》,只身跋涉千里,沿着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足迹,印证了被中国、印度和东亚国家倍加尊崇的传奇僧人玄奘的不朽功绩,感悟了佛教文化的真谛,也被中国盛唐时期的丰厚博大的文化所深深震撼。而在中国人中讲起玄奘法师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用贬义的形象来阐述玄奘法师。但是一离开中国到了塔吉克斯坦,还有印度、尼泊尔等,那些东南亚国家的人一讲起玄奘法师,听说书云是玄奘法师的故乡来的时候,连吃饭都给他免费。在他们的心目当中,玄奘法师就是他们理想的那个化身。玄奘法师当时走那个沙漠的时候,他说宁向西边走一步,也不向东边退回来而活,向西边走而死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现在很多企业用《西游记》的那种思想来作为企业的管理。就是说作为企业的掌舵人,你应该坚持一个信念带领大家往这个方向走。佛法里面的精进的精神,就是认定的一个目标,你想发菩提心,你想了脱生死,你想自我内在的提升和转换,那你就要坚持这一条道路走下去。就好像说我现在发一个愿,我每天要坚持禅修20分钟,那你每天都不要懈怠,要坚持坐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在你身上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一种精神就叫做精进。精进和执着不一样。执着就像天上的星星你抓不到,你一定要想尽办法把它摘下来,那是一种妄想。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一种不能为而去为之的精神叫做执着。

  第五个是禅定。禅定就把我们那种浮躁的心慢慢地沉下来,得到清静,得到清安,得到自在,得到超脱,得到从容。我们的心在乎一些东西,执着一些东西,挂碍着一些东西,追求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缰锁把你捆绑起来。所以禅定,就不断地把这些无谓的东西把它解开,重新恢复自由。并不是说放下来就不去做事情,放下来就不去追求理想。当我们的心放下来的时候,可能会展现出超出原来自己想象的能力去运作它。我就发现我自己身上有这样一种精神。我刚来嘉兴的时候,嘉兴的那个统战部部长就说这个师父弱不禁风,那么瘦瘦长长的,能干什么事情?几年下来以后,发现我就像墙上的那个草一样,什么风都不会把我吹倒,吹倒了又站起来。在我们人的生命里面就要有这样一股韧劲,虽然你并不能比别人强壮,虽然你没有别人优秀的一面,但你坚持一种精神,不断地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时候,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你这件事情总能做成。所以我经常自我提醒自己要坚持,不管碰到什么事情我一定要坚持。所以我看到那个稻盛和夫,他研究一个芯片从一开始到最后成功,花了14年时间。人家说一个月、两个月、一年能坚持下来就了不起,他花了14年时间是什么概念?所以我们要想在自己的人生里面有一种改变,就要从现在开始,自我设定一个方向努力去做好它。不要去太在乎那个结果,要把每一个过程做好。

  佛法里面讲,不要黑暗要光明,不要抱怨要接纳,不要用诋毁别人要去尊重别人。自然而然你的磁场就因为你这样的一种观念,慢慢从负面转换到正面,从染污变成清静。我们很多人都会抱怨某某人不好,我的家里人不好,他们不理解我,不会支持我。这些负面的东西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实际上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我们来这里禅修是把自己负面的能量转换成正面的能量,通过正面的能量不断地让它升华。就像我们晚上把灯一关,这个黑暗笼罩着这个房间,你点一个蜡烛,亮起一小块,点亮两个又亮起一块,点无数个蜡烛在这个厅堂里面的时候就没有黑暗。这是我这几年当中感悟最多的一点,我对身边的任何事情从来不去抱怨。我知道抱怨没用的,抱怨只能把这件事情弄得越来越糟糕。还不如说自己冷静下来去思考一下,看看这件事情用什么方法去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而最终还是可以做成。即使现在时机不够成熟的时候,那就缓一缓,过一段时间再做。所以我们一定要用积极、正面、阳光、智慧去引领我们的生活,去美化我们的环境,去指导我们的人生。不要用抱怨、恐惧、傲慢这些东西引导我们的生活,那我们的生活每天就活在黑暗里面。生活的好与坏是自己决定的,你想改变那就要从当下去做,你不想改变谁都没办法强加给你。就是佛陀今天坐在这里,也没办法给你改变。

  第六个是般若,也就是智慧。我刚才告诉你们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智慧。我们要用禅定去修行我们的内心;我们要用精进努力去做好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要用忍辱、接纳的那种心去包容对方;我们要用布施的心去珍惜我们得到的每一样东西;我们要用持戒的心去遵守每一个环境的规则。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非常圆满。“我与他人”就讲到这里。

  第三个大题目叫:“我与自然”,我先给大家看一些高科技的东西,这些都是在太空上面拍下来的。这是哈弗望远镜;这个是九千光年的地方,不是我们天上的云;这个就是我们太阳,那一点点红的地方就是太阳;这个就是我们地球,你们看那光秃秃的地方就是沙漠;

  刚才放这个给大家看,跟我后面讲的题目有关联。我们活在这个世间看到的自然界无穷的大,沙漠里面一眼望不到边。你坐在飞机上看到下面的一切都变得微妙,每一个房子就像火柴,人在地上走是看不到的,这个大家都知道。有一次到欧洲去的时候,飞机飞过西伯利亚,那边山、雪、笼罩整个大地,只有一些山头凸出来,剩下都是石头。我往下面一看,下面的几栋房子都被大雪厚厚给它罩在里面。从这里我们就看到,人在这个自然界当中的渺小,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渺小。所以佛学里面讲到了“芥子纳须弥”,就是说,物质分解到最小的单位不能再分了,物体放大到最大不能再大了,都说明了物体里面有很多生物在存活。同时说明了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容纳到介质里面去的道理。刚才我们看到站在外太空看我们这个地球的时候,就那么一点点大。时间的长和短,就在什么样的空间里面去看待而已。我们在夏天的时候看到一些动物,早上刚生出来到晚上它就死掉,经过了一天,在它的观念里面认为这一天非常的长远,在我们看来这很可笑。而在我们人的生命里面,活到一百岁就算很长很长了,我们会觉得一百年的时间很长,可能对地球来讲,只不过是一闪而过而已。以这样的一种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大小只不过是一种相对而言的东西。在我们来看,蚂蚁是很小,可能站在蚂蚁的角度来讲,可能有一些细胞比它更小,小的不能再小。现在,我们科学能探测到宇宙外在空间的好像是144亿万年,刚才我们看到那些在外太空拍到的很多东西,都是完全是没办法捕捉的,只是一种光的组合,我们的宇宙真的是无限大。

  我们每天所生活的环境,每天所接触的人,每天所看到的事物,每天所要面对这样的一种大自然,我们用什么样的一个心去面对它?以什么样的心面对就会决定着你生活的质量。我们以前会提出来我要与天斗,我要与地斗,要改变自然,真的能改变吗?像那个海啸,地震,旋风,这些东西到你面前的时候,真的人的力量很渺小。就像前天我们这边刮大风一样,所有的门窗被他拍的啪啪响。所有的树都被大风吹得摇摆不定,这个风不大我们都会感觉到可怕,何况更大的灾难在你面前产生。所以我们人和自然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不要去对抗,不要去违背,不要去破坏。我那里有一个碟片叫做《地球公民》,我们人总是想去主宰这个地球,希望所有的生存在地球上的动物都被我们所支配。最后我们能支配得了吗?某一个物种断掉了,这个食物链一断掉,很多问题就出现了。很多动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能消灭某一种动物,这样就破坏了大自然。佛法就把这样的一种力量叫做业力、叫做缘起、叫做因果。业力,就是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是受业力的牵引,最后我们死掉也是受业力的支配。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各种缘分组合而成的,所以我们把叫做这样的一种缘分叫做共业,共业产生了共果,共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只手,两只脚,一个头,一个鼻子,这就是共业产生的共果。别业是什么呢?别业就是我们的出身,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教育,我们生活的环境,每一个都不一样,这是叫别业。所以,别业又会产生一种每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想法、看法,而且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跟你这方面是认同的,其它方面的想法又不一样,对某一件事物的特殊嗜好也会不一样,这都是别业。所以我经常跟很多唯物论者讲,佛教的思想是最唯物的,最唯物的体现在哪里?不塑造一个万能的神,认为释迦摩尼佛也是个人,只不过发现宇宙真理的一个人,他把这个真理告诉我们后面的人,遵循他的这个说法去做事情,我们就能得到解脱,这就是佛法。所以佛法之所以能成为智慧的一种思想,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思想,能引导我们更理智地活在这个世间。所以这样的思想我们去理解生活,去引导自己,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不然的话,你不认识这个世间,你跟着这个世间去对抗的时候,很多问题你就会给自己造成一个套,把自己套在里面出不来。就像大自然,水它是从高处往下流,你一定要把这个水从低处往上流的时候,那是多么困难的事。但你顺着自然的规律去做事情的时候,高处的水往下流,你把它疏导开来的时候,这个水自然而然就会流的很顺畅。从这个思想去看待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人际关系,都能用这样的一种疏导的方式来引领,我们所有的问题都能做得事半功倍。我们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去做事情,自然而然就能做到很好。人与自然就要正确的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正确地了解事物的规则,明白事物存在的这种规律。明白这些道理以后我们遵循着这种规律去做事情,我们做了就很容易成功。我们如果逆反这个世间规则的时候,你做很多事情就不容易做成。

  所以,禅修就是我们用真我去感受,去捕捉那一种事物存在的灵性,那个灵性如果捕捉到,你做企业就能永远的做成。经常有人用一个第六感觉去感知市场的存在,这种第六感,实际上就是我们禅修所要求达到的那一种敏感性。用真我去感受事物的时候,可能别人要通过一层层的去推理和判断,你只要用第一直觉就能掌握到它。如果在你们身上能每天坚持禅修,以后真的变化会无穷无尽。这个师父没办法给你,只有你自己想要就能得到,你不想要,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时候,它真的就是很简单,所以我们经常跟大家讲,真正值钱的东西就像我们的空气和水一样,触手可及,但是我们如果失去它的时候就会破坏我们所有美的东西。所以现在我们身边很多朋友去学各种各样的课程,越高级的课越跟禅修就越接近。可能都是禅修一些初级的东西,但一下子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没感觉,不会去珍惜。我们就分享到这里,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