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大处、小处、一切处
发布时间:2020-05-16 16:35:04作者:佛缘网修行的大处、小处、一切处
释首愚
修行的大处、小处、一切处
我们修法要大处著眼、小处著手。大处著眼,要怎么著眼?眼是指著眼点在那里?眼睛是用来看的,看到什么?看到目标,看到我们是自己想要什么?我们的最终归宿何在?这要经常问自己的,这也等於是我们的见地如何的一个课题,因为见地决定了你自己的下落。
我们修准提法常常在说观想观想,观想什么?如果智慧彻的人,他一看,一切只在「直趋无上菩提」。他的眼睛一看,就看到我们的心,这个生命最根本的地方,它就是我们的大目标,同时也就念念不离这个目标。不管你观想什么,念什么,念佛也好,念咒也好,你总有一个目标,这便是大处著眼。
那么小处著手呢?一句准提神咒,老老实实地念,念得清清楚楚便是。小处著手跟这大处著眼,有没有违背?没有!我经常讲,这好比在打靶,我们把每一句准提神咒都打入我们的意识田中,句句都没有偏离,一句一句像打子弹,这是小处著手;而句句都打入八识的田中,这是大处著眼,二者为一。我们用功是不是有做到这样?若没有这样,你念的是一回事,想的是一回事,那无法跟法相应,这是一般人修持的毛病。但如果你想的、念的同一,一一皆入心中,便能合於禅宗、净土宗和密宗的旨趣,不必再分个什么禅、净、密了。在法门当中分别这个那个,其实只证明了我们念不到我们的法性,念不到我们的心,这见地有问题,因为见地之眼并没有瞄准,因此功夫也就做不成,落空了。
还有,大处著眼,除了见地,还包括行愿。行菩萨道利益众生,正是人生一个极好的大著眼处,一个可贵的理想。至於行愿真正要去做,那便要小处著手,又是一种必须切实做好的功夫了。我们的一言一行,你可不要马马虎虎漫不经心地,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那都是我们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行愿所在。生活中的琐事细行,点点滴滴看起来不惹眼,但聚少可以成多,如果凡事这也不要紧,那也不要紧,待人处事在在处处了草不真不诫、不恭不敬,那你的修行早已亮起红灯了。我们的一言一行,自己要不断地自我修正,仔细检点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这样的自我要求,等於在自我庄严自己的生命,无形中便能不损害众生而有利益众生之德,这会让人家不由得地点头赞叹:「这个人真实在、真难得。」所以说,所谓长老不是光年龄大就叫长老,而是德行够的为长为老,不然只是少不经事的幼稚而已。
可以说功夫跟见地以及行愿是互相交集的。这交集处可从相学上的一句话「相由心生」来证明。「相由心生」的相是什么相?我们的一言一行以及做人的态度,这便是相,这些其实全是我们内心的表现。修行在见地上要看清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心,而这心却也全曝露在一切行为的相上,你一切行为把握得当,不就处处时时皆切中心的中心了吗?所以说行愿含盖了功夫和戒行,功夫和戒行是由外而内去明心;见地是由内而外在行愿和戒以及功夫上来显心。修行要这样将见地、功夫和行愿的戒行融会贯通,合而为一,里外一如,那就差不多了,可以走上菩提大道,道业也就要成就了,要放光了。最糟的是,你表面放光,里面却是暗的,那完蛋了。外头好看,里头生浓,那回天乏术了,不然至少也是一个绣花枕头,自欺欺人,这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大道就在平常日用中,这就是相由心生的道理。一个人有道无道,就看他有没有返璞归真。返璞归真者,这个人很好在一起,很好参详,不会多病,不会搞怪,这就有道,道就这么简单。这样的人天要压下来,他不会惊惶,他不刻意地便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气势和不俗的骨格,生活超然淡薄於物外,名利引诱不了他,种种打击威胁,障不了他。我们若能这样,那道业岂有不成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