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化掉愤怒
发布时间:2023-03-01 13:41:20作者:佛缘网当下化掉愤怒
发泄怨事怨事更重 化的智慧乾乾净净
心灵对象:首愚法师(首) 黄添送居士(黄)
主持:雷桂青(雷)
雷:我们都知道生气是不好的表现,但是很多时候却按捺不住发脾气;对大部分人来说,生气就像家常便饭一样,可能一天之中就要生气好几次。久而久之,便养成生气的习惯,动不动就要无名火起冒三丈,根本无法察觉到底是什么原因挑起自己的怒气。今天有幸首愚法师莅马弘法,我们请法师开示,愤怒的根源以及其化解的方法?
首:这是个大修行,凡夫常常讲得到做不到,看得破转不过。说不贪偏偏贪,知道不该发脾气,偏偏发脾气。贪嗔痴慢疑五毒是大无明,五毒要连根拔起,一点都不简单,要从「理」下手。多阅经、听经、诵经,能够帮助自我纾解。明埋后知道发怒对自己的福德智慧的伤害,了解恶因会结恶果,心就开始软化。发观自己若起嗔恨心,打从心里生忏悔心,嗔恨心之根才会开始松动,就容易连根拔起,否则,根深蒂固的话,要拔也拔不动。
化解冲突只能管自己
凡夫一般都以嗔报嗔,你骂我一句,我回你两句,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两脚。达摩祖师在说得很清楚,如果从自己开始,你骂我辱我,我以德报怨,包容你,当是消业障,慢慢心就开阔。这是「报冤行」。
第二种方法是「随缘行」。不管好坏、得失皆随缘。比方说一个人不但在银行没存款,还向银行借贷钜款,他若想让自己轻松自在,首先得把旧债偿还了,有点积蓄,才会越来越欢喜。同理,别人侮辱你,你能够忍受,就当作消旧债、消业障。否则,别人骂一句,你顶两句,旧债未还,又招新殃,只会欠下一屁股债,烦脑越大。
第三,是「无所求行」。有求就有苦,就有争执。你要是损坏到我的利益,侵犯我了,我无所求的话,就会再三忍让你,嗔恨心就会相对减少。
最后,是「称法行」,即身、口、意如理如法,遇事称法而行,就能化解愤怒、烦恼。
这要经过长期的修行才能做到,非一朝半夕所能达到的境界。
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学习菩萨的四摄法(利行、布施、爱语、同事)。要利行、布施,无论是财施、法施或无畏施,都要付诸行动,以培养开阔的心胸。
另外,要爱语――多说鼓励、赞美的话,避免语言上的顶撞。爱语要从同事开始,以他的立场为立场,以他的需要为需要,想想能够为对方做什么?时时设身处地为他人著想,就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减少冲突,加上爱语、利行、布施,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圆融。
雷:我们应该宽恕邪恶吗?例如最近轰动新、马、中的八岁中国女童被杀案,给受害者家属带来极大伤害;还有泰南的暴乱中,佛教领袖遭激进分子斩首。面对此种事件,我们该如何自处?如何化解这种内心的愤怒、怨恨?社会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首:首先,社会不要落井下石,要有同理心,体恤、安抚家属,化解家属的愤怒情绪。种族、宗教问题,必须处於平衡点上,才不会引发暴乱事件。治本之道要有平等心、包容心,这样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当局、文化界、教育界、宗教界的携手配合,共同建设净化社会。
山不转,路转。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只能管好自己,要求别人很难。俗语说,求人不如求己,求自己转念,以德报怨,感动对方,化解恩怨。
黄:泰国是佛教国,但是整个佛教教理蛮僵化,大家的心胸还不够开放,还是有「我是佛教徒,你是回教徒」分别、对立的观念。人因愚痴、无明所犯下的错误,其带来的伤害甚至比贪、嗔还大,因为贪的行为和嗔怒的情绪是我们轻易察觉到的,而无明是不知觉的,以致很多时候我们会自以为自己是对的,错都在别人身上,进而起分别心--对跟错、好跟坏、我是上等人,你是下等人……
培养慈悲喜舍柔软心
我很认同法师所言,平息泰南暴力事件必须从政府开始,因为政府代表权力,一切对属下部队的指示、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我觉得,领袖若把国家当机构经营,本身是机构的总裁,看的只是国家的经济成长率,而忽略其他方面,就会引发国家冲突问题。领袖应视治理国家为社会责任。
除了容忍,我们还要谅解,同时有责任让友族了解我们的宗教、文化。我最近接待三位来自泰国的法师,最后行程我们参访州回教堂,并且为回教徒祈福,祈愿能够以慈悲心感染友族,缓和彼此僵化的心灵。
我认为,尽管并非易事,开放心灵是每个佛教徒所需要的。我们要别人对我们好,首先我们要对人好。法师当年拜南怀瑾为师,这种学习的开放心胸就值得钦佩。
雷:请两位分享自己的愤怒经验、两位在接触佛法后,心性上有何转变?两位有怎样的一套对治嗔怒之法?
首:脾气上会有明显的改变是肯定的。我过去在情绪起来时,一发不可收拾,难以控制,必须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平伏心情。透过戒、定、慧的修行,就能够把发怒的时间缩短,渐渐地,烦恼很快的从三、五天,到一天、几个小时、几分钟,乃至当下就化掉!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必须透过长期的精进修行,慢慢把心量打开,才能达到。
黄:师父,人往往是理直气壮,把错归咎於别人,自己永远是对的,把生气「合理化」。
首:问题是,你的理直不直啊?(哄堂大笑)是自以为是吧?人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才会理直气壮。要是其中一方理亏,「理不直、气不壮」,两个人就吵不起来了。一个巴掌拍不响嘛!
总而言之,一、要有见地,即明辨是非善恶;二、修习禅定,这样遇事比较不容易心烦气躁,而能够冷静思考、分析,并且准行能行,难忍能忍。如此才能加强忍耐心、不容易发脾气,像强韧的橡皮筋,有弹性。
黄:虽然知道要观照自己的情绪起伏,不过前几天当车子被撞时,我还是会不高兴,心一样会痛,然而愤怒的情绪并不强烈。我想,日常生活中修持内观禅是必要的,所谓内观,并非阻止、压抑情绪生起,而是观照内心所有觉受、情绪的起伏。
我知道自己不高兴,同时明白到情绪、外境不断在转,我要如何化解不满、怒气?满脸通红,以重语气表达内心的不满,或怒气冲冲抓起那人揍他一拳?这都会影响到另一个因缘;我还得看对方是年轻人、友族或精神病患者?不同的因缘都会有不同结果。
后来我「理直气和」(非理直气壮)对他说:你为什么没看路呢?对方自知理亏,原本的僵局很快就化解了。这也是法师刚提到的重点,不是强调我对你错,而是当下化掉了,像耍太极,以柔制刚。
我主要修持慈悲观(Metta)。慈悲观教导我们转念。我觉得,透过每个小时观内心一分钟,其效果远比—天观10分钟、20分钟或半小时来得好。方法简单:「愿我没有危险,愿我没有病痛,愿我没有烦恼,愿我平安、幸福、快乐。」然后,再将之扩大力身边的亲友,愿他们没有危险,愿他们没有病痛,愿他们没有烦恼,愿他们平安、幸福、快乐。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细心、热心(前两者即慈悲喜舍)及柔软心,广结善缘,那么我们就能对众生之苦感同身受,不管是家里的印尼女佣或美国人眼中的伊拉克难民,一切众生皆平等,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就得以平息。
当抹布扫把扫除乱象
雷:有时候我们对暴力行为不予理会,反而会激起对方的恨意,该怎么办?
首:要扭转这种情况,除了礼让,你要有智慧啊!没有智慧,不但於事无补,反而把事情搞砸了。空有智慧,没有慈悲,就容易变得咄咄逼人。因此要能智能悲。要包容,凡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水太清则无鱼。一个人如果连一点染污都堪忍不了,就没有福报。有时候要当抹布、当扫把,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把污渍擦掉,把肮脏扫掉。否则,每个人都要当纯洁的白布,谁来当抹布?白布很纯洁,但不堪染污,抹布、扫把能够扫除社会乱象,净化社会。
基本上,人有诚心,大概就能化解干戈。不过,应该澄清的就要澄清,不该辩证的就不需浪费时间、唇舌,因为有些事是有理说不清,越描越黑的。有事情不说明,让别人误会,那是一种罪过。适当的时候还得说清楚真相,以免让人认为你默认。讲归讲,点到为止。有云: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这是很高的境界,像布袋和尚一一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这是一种很好的处事哲学。
黄:我觉得,如实观很重要,即理智、客观地看待事情。比方说,同事之间的关系极差,有时碰上对方做错,自己没错,我们不须为免关系僵化,把错背在身上使自己成为弱者;自己没错,但对方还是对我们不好,我们不妨从因果上解释,是过去世我们种下某些因,所以遭致如此果,这样就能坦然接受事实。但这不代表我们认命,我们还可以做些努力来改善情况:命、运、风水、读书、积德。「命」(先天)是注定的,但「运」(后天)是可以改善的,「风水」如地理环境的调整,有改善作用;「读书」可增长见闻,学习放下等种种方法,「积德」以增长福报德行。一旦我们提升佛性,超越二元对立,就没有你我、对错、好坏。不知法师除了嗔毒,还有何方法对治其他四毒:贪、痴、慢、疑?
首:天台宗的五停心观教导我们对治五毒的方法:一、修不净观对治贪,了解身体是个假相,断除男女情执。二、修慈悲观对治嗔恚烦恼,培养慈悲心。三、修缘起观对治愚痴烦恼,了解一切皆是因缘所生,减少执著。四、修界分别观(无我观),对治我执之障(疑),让心笃定。五、修数息观,以定对冶散乱。一般人认为,真正从事灵修者,在面对恶言相向时应该表现超越人之常情的安忍,而非勃然大怒,这样会不会造成一个假相,即修行境界越高,越能安忍、平静?
首:那要看是真的超越境界?还是自欺欺人?有没有动怒,你自己心知肚明吧!不是做给别人看,最重要是照顾好自己的起心动念。对方发脾气,你能够心平气和,百般容忍,代表你境界高。减少冲突及使对方造门业,彼此也好过。有时候跌得重,爬得高。就当是考验我安忍素养的功课。
黄:我偶尔也会发脾气,生气时也会不辨好坏,好像对生活营的筹委理事,遇到他们犯错时,我会先温柔地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不听,我的语气会比较严厉,再不行,就要很严厉地训他们了。佛陀说过,世上有三种马,上等马自动自发,不需要鞭策,叫它就会走;次等马见你执起鞭子,你没打它自动走:劣等马很顽固,你要挥打鞭子,打得它痛彻心肺,它才忍痛跑。各人根机不同,聪明者容易意会,拙劣者要当头棒喝。其实,有时候惨痛的经验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修行程度到哪里。
首:所以佛陀才会感恩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虽多次致佛陀身体出血、破坏僧团和谐、破坏戒律,甚至毁谤佛陀,佛陀部不怀恨於心,反而感恩,视他为善知识,成就自己。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具备佛陀的智慧,就好了!
发泄容忍还不如化解
雷:佛陀教导我们要慈悲、安忍、宽恕,而坊间有许多激励课程,鼓励我们发泄内心的愤懑情绪,是否也是疏导愤怒的途径呢?
首:你要懂得分辨有关指导的方法对不对?课程的内涵够不够?如果有更高层次的究竟方法,你为何要选择不究竟之法?发泄有发泄的结果,双方都发泄,只会引起反击,以嗔报嗔。
黄:发泄在自然界会否引起反击?
首:心态才重要啊!一切唯心造,发泄只会加强嗔恨心,使人难以平伏。你打树,拳头会痛:你踢石头,脚会痛!与其能忍,不如能化。化解才是重点,把愤怒的负面情绪化成修行的正面能量!
雷: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化」?他们认为,佛教的忍辱就是被压迫还百般容忍。
首:你为什么非得压抑得一发不可收拾呢?忍辱还不够,还要有化的智慧!把所有负面情绪化得乾乾净净。好像我们常说,布施要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布施的对象,没有布施的东西;同理,忍辱也要有智慧,没有忍辱的我,没有忍辱的对象,也没有忍辱的事情。把一切观空,法执和我执减少,愤怒、不满就烟消云散。这才是圆满的忍辱波罗蜜啊!否则,「我」在忍他,他被「我」忍,就会越忍越痛苦。(哄堂大笑)
黄:千万别把自己压抑得忍无可忍,以免转变成情绪发泄。发怒会引发心脏并血压高、中风,同时使心灵受损,得花一段时间重新调整。严重的话,产生个人的纠纷恩怨,甚至最终引发种族、国际间的问题。
过去在国际贸易及工业部,我是部门里唯一的华裔。我做事向来要求高,不管下属是何种族,只要表现好,一定会奖偿;反则,就算是华裔,做不好也不客气。没有适时表明自己的立场以致引起冲突,那就是自己的过失。
当世界出现黑暗面时,我们应该站出来,在说出真相时,我们的内心如果是善的、慈悲的,那内心的愤怒其实已转变成正面能量,支持我们的行动。
我想,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心性了如指掌,清楚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就能够驾驭自己愤怒的情绪,不轻易生起嗔恨心。
雷:与其学习如何处理他人的愤怒情绪,何不乾脆直接避免跟这类人打交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首:你以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那永远就没机会了,徒让自己的生命萎缩,没机会当菩萨。做事要勇於承担,面对挑战。多做多错,才能多改善,多机会。逃避的话,少做少错,少机会,就少福报、少智慧。
黄:换个角度看待,其实愤怒是善知识,愤怒与我们是一体的,我们不该把它当作是必须被完全隔绝的一部分,不要过於抗拒愤怒,要学习从中看到自己的不圆满,改善自己的缺点。不要看好或不好,要看在好和不好中,我们学习到什么?
雷:当生气时,最好的方法不是百般指责别人,不是逃避,与愤怒对抗,而是保持正念,认清愤怒的负面情绪,加强自己的洞察力,了解愤怒的因果为何?然后回到自己,好好拥抱、照顾内心的愤怒。这样我们才有能力把负面情绪转化成正面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