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佛家与大家

发布时间:2020-04-23 09:15:29作者:佛缘网

  佛家与大家

  (首愚法师九十年五月讲于育达商技学院)

  佛由人成

  前些时候我在闭关,禅林的当家师递进了一张字条,说育达商业技术学院邀请我去做一堂演讲,我一口便答应下来了。一到贵校发现整个环境可以说是山明水秀的好地方,各位在此进修学业,感觉上应该很好。因为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修久了,看到什么地方都好像是道场,我初到便忍不住说:“哎呀!这个地方是好道场。”

  刚才听曹主任介绍王校长对佛法也非常虔诚,而贵校前两次讲座的题目是“儒家与我”跟“道家与我’,可见王校长对中华文化的关心和护持。就这方面,我所亲近的南师怀瑾先生正好可以说是深入中华文化的一位大师,我个人在当学生时,儒家、道家的思想多少也听了一些课,虽然我出家是以佛法修行为主。实际上,中华文化仍是儒释道三家的融合,儒家也好,道家也好,跟佛法还是息息相关的。一般人以为佛家或佛法是比较偏向出世间的,这种观念是有问题的。并且从现在佛教或佛法的用世、济世、救世来说,如中佛会,慈济功德会、佛光山、法鼓山等,以及许多未能一一指名的道场,都充满行愿利世的活力,大家有志一起在不同的领域推展人间佛教、人生佛教。事实上,佛法本来就没有离开世间,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所以整个佛法从来就是要我们在现实中去发现的。佛法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中,就在我们的日用中便要体会得到。

  近代有一位高僧太虚大师,他有一个四句的名言:“仰止惟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仰止惟佛陀”是指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所最景仰和皈依的对象,但是景仰皈依释迦牟尼佛去学佛法,这佛法的学业如何去完成呢?“完成在人格’,一切的修为就在一个人的人格要培养圆满,人格完善了,就是“人成’。真把人做好了,那么佛道也就成就了。所以说“人成即佛成”,这才是真正的佛法,“是名真现实”,佛法就在活生生的现实人生里头。人生的三宝。

  依佛法来讲,佛代表生命最圆满的境界。什么是佛?佛者两足尊,他的智慧圆满,他的福报圆满。我们凡夫跟佛不同的地方,就在福报不够,智慧不够,因此在人生中常常苦苦恼恼的,而佛在任何境界里,他都是了无挂碍。还有,佛者觉也,佛已经明心见性了,对宇宙生命的实相大彻大悟了。但佛这觉者,他不但能够自觉,还能够觉他,帮助所有人去缚解粘,渡过茫茫的人生苦海,最后和他一样也得到彻底的觉悟。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自觉,可以说他是从发愿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开始的,也由于他行菩萨道,在人世间里头经过多生累劫的艰苦历练,直到最后这生他完成了。所以我们释迦牟尼佛这“佛’字,它可不是一个空洞的宗教名词。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城主净饭王之子,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名叫悉达多。释迦牟尼佛一生下来,依宗教性的说法,好像在讲神话,他走了七步,每一步都从地上生出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讲了两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口气看是很狂,实则大有深意,这先暂且不谈,我们还是从平实面来谈成佛之道。

  成佛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怎么做到?要能见“法” 。法者正也,法是使人心得正的道理。一个人能够有法的正知正见,这个人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人自心的觉性便辉然现前。所以中土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另有两句名言告诉我们:“正来烦恼除,邪来烦恼住。’当我们起个善念,恶念便没有了,当我们起个正念,一下所有妄想烦恼就化掉了;反之如果起个邪念,起个妄念或恶念,那么烦恼早就不请自来。

  一般学佛的人,从宗教情感上想见佛,其实经论中的佛法就告诉我们“见法即见佛”,如果我们说某某人是得道高僧,他得的是什么道呢?所谓得道是得到方法,看到了宇宙人生的一个根本。我们能够把握到法,那么个人思想观念正确了,他的行动也就导正了,明了生命的真相,大彻大悟自心的体性了,这就是“见法即见佛”。

  如此说,佛法的重心在法,那佛法怎么传承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来,这就要有明师指导,这就是佛教三宝佛、法、僧的第三项“僧”。僧者净也。有狭义、有广义二说,狭义指所有出家修行的人为僧,广义则为不管出家或在家的善知识。善知识因他得到佛法的精髓,明通佛法的旨要,其心清净,足以称僧。

  一个人若能通达佛法的宗旨,明心见性,自然能够了生脱死;不能够明心见性,必然被生死所拘。生死就是大烦恼,生死这大烦恼怎么了?这就要从见地观念去培养,以便得到正知正见。所以整个来看佛法僧三宝,“法”是中心,“佛’是我们的榜样,是三界的导师。从历史看,释迦牟尼佛算是过去佛,已经入湟盘了。现在佛呢?我们看不到现在佛,我们要把天下的善知识当做现在佛,也就是僧。那么未来佛在那里呢?我们在座每一个都是未来佛。如果没有善知识来讲佛法,佛法就灭亡了。刚才我们提到了法,法能澄净导正我们的知见,使我们能够如理思惟,所想的不会偏差。还有,我们若有心学佛,同时也要不断研究经教,不管是自己看的也好,或者听高僧大德讲的也好,一定要深入经藏,这样才能通法,智慧如海。经教是法宝的中心,而法就是智慧。

  居心好坏重于出家

  另外所谓僧,僧也代表佛法在事上实际的修行,修行最主要在破除我执跟法执。因为我们一般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自我中心太强,往往不会考虑到别人,所看到都是自己而已,这样必会损人损己,多造恶业,因此我执就是我们烦恼的根源。还有,既然有了我执,就会延伸出法执。一个人为了保护“我’,整个思想观念和行为必然有某种偏向,甚至变得很怪异,形成种种特殊的态度和动机观念抓得死死的,这就是法执。以态度和观念、动机来讲,其中包括了佛法通常讲到的身口意三业。什么叫身业?身业就是一个人的态度;口业呢?就是一个人讲话的语气;意业呢?就是一个人的居心。一个人修学佛法,就必须要从他的这身口意三业来检点自己。

  一个人修得很好叫居心良善,一个人居心若不良,那他自己可苦恼了,同时也会带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苦恼。比如你因想不通而在发脾气、生闷气、闹情绪时,与你有关的人他的日子还会好过吗?因此唯有我执跟法执破除了以后,自己才能够心平气和,而与他人和合无诤,这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哟!

  我以为僧宝代表我们做人处事心地清净与人无诤的一个表征,僧的修行就在于怎么把人做好,怎么把事做好。人做好了,此心圆融无碍,处事有善巧方便,讲话口语非常温和,对人态度非常友善,起心动念都是好意,这样一个人可以广结善缘,自然时时就在利益众生当中。并且,由于这样一个人到任何环境中没有挂碍,因此他也就能够入众无碍。

  各位,你们跟同学相处,有没有挂碍?跟自己的兄弟姊妹和亲朋好友相处有没有挂碍?这是我们人生的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啊!只要有碍,大小粗细的斗争境界就已经隐约在那里了。古德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结好的人缘是成佛之基,一个人善事做多了,处处对人家好,感觉上他让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和祥和,所以不但说“僧者净也”,僧者也代表“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各位!人跟人之间,做人不容易,做事不容易,把人做好,把事做好,便合于前面提到的“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为什么对方脸臭臭的?

  接著再从另一角度来讲三宝,以次第而言,佛代表果,法代表因,僧代表缘。整个佛法的道理不离因缘果报。因通于前述的居心善不善、正不正,我们的思想观念正确了,便是因地正。缘包括你要说的话,要有好的态度,这可造就善缘、正缘。你的心有了正因,还要有正缘之助,才会有正果。如果我们的思想观念偏差,或起不好的念头,这是恶因,然后再加上你的讲话很粗暴、态度很恶劣,便造下恶缘,恶因加上恶缘,那么不好的因果就形成了,日后一定会有后遗症,这就是果报。因缘果报是非常普遍性的定律,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这只是一种概略性的理解和说法,实则因缘果报的事理简单明白,却又深奥微妙,凡夫是无法观察清楚的,唯有定慧兼备之人方得明了。佛经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其意在此。

  所谓菩萨指的是智慧和福德已经累积得非常深厚的人,他处处都是在利益众生。在他的心中一发现到自己起了一个念头之后,生理不一样了,情绪不一样了,他会马上警觉而不住于此念中,因为此念就是不好的因,不要有,这是“菩萨畏因’,深恐顺念而为,会有不好的结果。这也等于是刚才提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话:“正来烦恼除,邪来烦恼住。”起个不好的念头,哎呀!气马上不对了,都乱掉了,情绪七上八下的,整个人浑身不对劲,我们绝不可陷自己于这种不义。各位,大家对自己的心念和生理的变化有没有观察到这么微细啊?观察到这么微细,恭喜你罗,你已经接近菩萨的境界。你不敢随便起这个念头,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念头管理好,才不会出差错。如果我们的情绪掌控不好,紧跟着恶言一出、恶形一现,那一定是会招来恶缘的,因为人家会反弹。你一看对方怎么脸臭臭的,其实是你这句话已经伤到对方了,而对方也已经很清楚地回应了你,当下你已经受果报了。到处可遇善知识

  真讲佛法的修行,若能细观我们的心行,起个念头偏差,马上发现身心不对,果报早就报了,因为即因即果,当下受报。我们一般人很难觉察到这一环,都是“凡夫畏果’,不觉自己思想观念的不对,被贪念所蒙,被嗔念所牵,结果做了些不如法的事情,犯了法,自己还以为天不知、地不知。其实,凡事事实俱在,因果了然,等到那一天事迹败露,恶因果熟,才来后悔,这时已经来不及了。这就是畏果的凡夫心理。

  我们谈佛法僧三宝的事理,说到佛是我们的典范榜样:法是正知正见,是要我们去听闻研究思维的;僧则是我们的师长善知识。我们的善知识就在我们周遭,不一定要找个高僧大德才是,因为儒家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的长处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只怕我们不识而已。我们做为一个人,一定要有非常圆满完美的人格,做为我们的榜样;还要有高深的哲理做为我们人生的导向,并且也有能亲近的善知识与我们同行。佛法中有所谓同行善知识,生活中有些同学或朋友为人非常谦虚,彬彬有礼,心行良善,那就是我们的同行善知识。只要我们眼睛会看,耳朵会听,那善知识可多了。至于恶知识呢!恶知识在那里?我们起个不好的念头,我们自己就变成自己的恶知识了,你随恶知识去,那日后可痛苦了。

  小心聚集在我们身心中的毒性

  我们想知道佛法是什么,不妨先研究自己。怎么研究自己?可以先认识五蕴。五蕴是佛学的专门术语,指我们身心是色受想行识所集成。什么叫色?眼睛看到的是色,可是佛法所谓的色代表一切现象,所以也称为色相。好比我们看到一个很喜欢的东西,看了会起贪念,会有感受。喜欢的,所起的是乐受;不喜欢的,所起的是苦受:无所谓喜欢,也无所谓不喜欢,那叫不苦不乐受。人有了感受之后会联想,念念连续起来,这念念的联想力非常厉害,有时会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扯在一起,这在佛法上叫疑心,疑心一起,那麻烦大了。

  依佛法的分析,我们有五个最根本的烦恼,叫五毒:它们是贪、嗔、痴、慢、疑。一是贪,贪的范围大广了,贪财、贪色、贪名利、贪好吃的、贪讲究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对我们喜欢的起贪心,对我们不喜欢的起愤恨心,极力排斥,这是第二种叫嗔。第三种叫痴,在文学里头,说一个人对感情非常看不开,便说这个人很痴心。这痴心一起,说是有情,却对事理想不清楚或者无法想,因此会有一种非份之求,一定要占有那个什么,搞到最后非出事不可。再来第四个是慢心,人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在他人之上。慢心有几种类型,其中有增上慢和卑劣慢。增上慢是我的条件比你好,我的身体比你健康,我长得比你漂亮,我比你有聪明才智,我家比你家有钱,由此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心理是会招来祸害的。而卑劣慢指有人样样不如人家,心理反起了酸葡萄心理,对别人胜己不以为然。这种心理也是不健康的。

  五毒的最后一个就是刚才提到色,受、想中那想的疑心。各位,我们哪个人没有疑心?疑心一起暗鬼生,一个人有疑心的话,日子不好过了,种种其他不好的心理都来了,比如嫉妒心便是。有时人家两个同学在讲话,第三者一看:“好讨厌啊!你们那么亲近,吱吱喳喳地在讲什么,是不是讲我的坏话?”那麻烦接二连三地就来了。

  由观照交感中的自然与我去发现“无我”

  还有,五蕴另二个是行和识,行是指活动力,识是指我们人在分别事物的意识心,整个人就包括色受想行识这五部份的构成。佛门的名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第一句话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意思是菩萨运用大智慧便能觉照到构成他生理和心理的五蕴身心本来是虚幻的,这样便能解除自我的执著,得到生命本来具有的清净喜乐,解除痛苦。

  再者,五蕴身也是由四大所成,四大是地、水、火、风。我们身体上的肌肉、毛发和五脏六腑属于地大,我们身上的血液、口水、唾液属水大。火大则是包括我们身体上的体温和能量。风大则为我们的呼吸。这四大的功能变化影响我们的身心活动,四大不平衡,人便会生病,人心一烦恼,四大立即会走样,因此修行便与转化我人身心的四大有关。身心的四大调整得好,那你的气质便能提升,也可以一步一步朝向照见五蕴皆空修去。地、水、火、风在修持佛法上的事理很深,我们身上的四大叫内四大,而这个山河大地也一样有四大,叫外四大,二者是互相交感的。我们身体是我们的正报,山河大地是我们的依报,佛法的修行要能实际上感受内四大和外四大的关系变化,而达到平衡统一。外四大,好比这只麦克风也是四大组合,不过这只麦克风地大成分多,水、火、风三大的成分少。你看这是一般的金属去造的,平常温度时:它硬梆梆的,等到温度升高到一个程度,它便变成液体,这时水大相就现出来了。还有,它有没有火大?有,因为他有温度。有没有风大?也有。

  那么这内外交感变化中的四大,它是四大本空,若形成一个人身,则是五蕴非我,这是佛法极为深妙的一个发现,一般人很难观察到这个事实,但如果依佛的教法去修证,便能亲证这个事理,从小我、假我的迷惑中超脱出来,有助你我的人生。“我”在哪里?

  明白了五蕴的道理,接著还要知十八界,所谓十入界?就是这五蕴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其中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觉受作用。这是在五蕴身上稍细分它的活动功能,计算其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我们人的环境属六尘,六根属自我的生理范围,六识是自我的心理范围,然后由六识中的第六意识经过六根、六识对六尘,起分别心去产生各种好坏的觉受,再引起喜怒哀乐等种种生理、心理的反应,和种种不同的观念想法。

  我们人整个离不开五蕴十八界,所以要了解自我,就要从这五蕴十八界慢慢去了解,仔细去观察。如果我们真仔细去观察,那最后必然会有这么一问的可能?“父母没有生我之前,我在哪里?’ “我一口气不来时,我又去哪里?”各位,这就是一个生命的大问题。我在哪里?谁是我?你说身体是我,可是我还有能够思想的。并且,如果身体是我,到底眼睛是我?还是鼻子、耳朵是我?依佛法来讲,“我’是因缘和合而有,才能够成这么一个形体。我们有这身体一定跟父母亲有缘,靠著父精母血以及自己的业力便逐渐成胎了,经过近十个月的含育生了出来,再由不断的养育长大成人。然而这样因缘和合而来的我身和心理活动是我吗?这一点释迦牟尼佛与阿难尊者在《楞严经》中的七次征心、八还辨见的讨论里,讲得非常精彩,如果我们单单要讲这部分事理的话,就要花好几个钟头,同时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简单说,我到底在哪里?这是佛法的中心课题,阿难尊者说:“我在身体里头。’释迦牟尼佛就一一批驳其不对之处。阿难尊者又说:“不对,不对,我在身体外面。”释迦牟尼佛又再一一批驳其错谬之处。阿难被释迦牟尼佛一再否定,弄得哑口无言,最后只好表示:“我不在身体里头,也不在身体外面。’结果还是错误的。所以各位,“我”在哪里?单单这个问题,那讨论起来麻烦了。如果以禅宗后来的修行方法来讲,是用参话头,比如“父母未生我前,什么是我本来面目?”,或者“念佛是谁?谁在念佛?’这类的问题来参究。禅宗的参话头是一个修行的下手方便,主要还是在破除自我身心的执著。各位有心也可去思考这个问题看看,慢慢去探讨,至于有没有找到答案,暂且没有关系,不必急。

  你不要常常跳起来

\

  我在民国五十八年,当兵的第三年看到了《六祖坛经》,我一口气把它看完。我看到六祖的师兄神秀大师写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那时是初学,他听到有人念诵这偈语,知道这偈语尚未明彻佛法,便请人在寺墙上题了他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的偈语把我们的身心比喻为菩提树和明镜台,意指这身心能觉照,像一个明镜,因此必须常常去擦拭,不要使烦恼尘沾上,这样就是佛法的修行宗旨。这个说法等于是讲我们修行要经常起好的、正的念头,让它发扬光大,不好的念头,赶快把它化掉,没有错。但由六祖表达出来,气派就不一样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我们的五蕴身心本空,本来就非树非镜地无有我相,这才是真正的清净,所以是“本来无一物”,它又“何处惹尘埃’呢?这是禅宗的一个大彻大悟的境界。如果你懂的话,那你找到自己了。不然我们这个“我“,他的情绪都被事物所控制,情绪等于都系在别人的身上,跟着别人起舞。别人赞叹你,就高兴得跳起来;人家毁谤你,也气得跳起来,这样这个“我’不是很颠倒吗?修行佛法要把握到万化由心,一切唯心造的道理,由此来庄严自己,来圆满人生。“无我”之乐

  以上所说是佛法所讲“无我”的道理。有人会说既然无我,那人生再怎么打拼,又有什么用,学业也不用求,事业也不用做了。实则不然,说有我或无我都是方便说,无我是用来破除私我,你愈能无我,愈能在解脱中成事而自利利他。另外佛法还讲无常,一切都刹那刹那在变,你前一秒钟想得好好的,往往后一秒钟就否定了自己前一个念头。生理上,我们的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就是无常。至于花开花谢的无常现象,那大家的体会就更深了,只是比又觉而不察。可以说我们的生命一直都在好好坏坏的无常变迁中,情绪起起伏伏,因此这种无常是苦。当然人生也有许多快乐,但快乐是什么?佛法说它是坏苦,也就是它会变去,失去快乐那多苦,所以叫坏苦。而生命中的一切苦,叫苦苦,因为苦本身就是苦。至于无所谓苦,也无所谓乐,叫行苦,就是人莫名其妙地在那儿日日年年地过日子。所以这样说来,人生真如佛法说的“苦海无边”了?那这人生不是太恐怖了吗?

  其实无常虽是苦的,但无常和苦是幻化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们若能勘破这个人生的私我,破了我执,认清无常变化中有一个不变的,那佛告诉我们,生命其实是“常乐我净”的,生命不生不灭,本来圆满清净安乐。如果我们修行能明心见性,有禅定功夫,见地上又有智慧,那么人生何来有苦?何来无常?何来烦恼?这时便能时时以禅悦为食,非世间各种欲乐所能比。清末民初的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有一次他在陕西终南山住茅蓬,一天他煮芋头,看看锅里水正在滚,芋头还没有熟,他想就稍微坐一下吧!结果这坐一下,等到眼睛一张开来,哎呀!那个芋头都发霉了,算算时间已经过半个月了,这就是一种禅悦为食的境界,因为他已得到自心的清净之乐。我们修行透过打坐、念佛或观想、念咒、参禅等等方法,慢慢把我们身体上的毛病去掉了,身心放松了,那时喜悦心、欢喜心都来了。惟有从定跟慧里头才能够得到真乐,才能够找到那永恒不变的那个,那时候的这个“我’远离了一切对待、对立,非任何言语所能传达。

  生活中的“不二法门”

  所谓远离一切,以佛法修行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来讲,其中有很重要的一句话:“入流亡所”。“入流亡所”就是你的心与一切打成一片,融合一体,没有你我的差别,超越了相对,没有对立,没有烦恼,可以通达佛法所讲的“不二法门”。什么是不二?好比说长跟短这是相对的一对,圆的跟扁的也是相对的一对,善跟恶、是跟非也是一样是相对的一对。我们世间法就是处于这种相对的二分法中。佛法不然,它是不二法门,将一切对立都融化掉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大修养。这种修养我们要看《华严经。净行品》,它把我们从早上到晚上整个生活的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平等待之。平常人顺境会起贪心,逆境会起嗔恨心,你能够把顺境跟逆境都摆平了,那你心里头就清净了。《净行品》中之一提到印度出家人托钵为生,当他托空钵时,也就是没有人供养,这时人会生烦恼:“糟糕!我今天要饿肚子了。”但如果你有好的、正的观念,就会这么想:“今天托不到饭菜,正好来断食,正好来清理肠胃,正好打坐,好好用功。’这样心中没有挂碍,没有逆境之感,反而还起这样的心愿:“当愿众生空无烦恼。’如果是托满钵,这时人往往会好高兴,这下子可以大打牙祭罗!贪心来了便多吃一碗,结果肚子好胀,马上果报来了。因此托满钵时,当心中发愿:“当愿众生,具足一切功德。’回去正好分给师兄弟们一点。这样修就是行“不二法门\’,远离一切分别心,能让人得定生慧。

  当然我们也可用念佛的方法来修定慧,将所有妄想不管好的、坏的全归到佛号这一个念头,这样能够逐渐培养定力。光凭定力还不够,还发现不到无我。真正无我还要将这“万法归一’的念佛再推前一步,问“一归何处”?也就是一也要把它化掉,这样才能够找到一个大我或真我,与天地同根,与万物同体,那就可通达“常乐我净”了。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法是我,我是佛法,整个三藏十二部经的佛法都是为我来注解的,都是为我们生命体在开发的,而佛在哪里?佛在心中莫远求。禅宗讲:“即心即佛。”《观无量寿经》讲:“是心作佛。”又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意在此。

  苦海无边,佛有法度

  刚才我们提到六根的生理层面,加上起心动念的六识,还有眼睛看的和耳朵听的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这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都是“我’的延伸,整个山河大地都是“我’的化身。各位如果有这么样的体会,那你的生命非常地丰富了,你的生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充满了喜悦,充满了希望。问题是我们一般人找不到“我”,找到的大都是假我,以为这身体是我,分别的意识是我,结果折腾了自己。所以我们学佛是要探讨圆满的佛法,追求圆满的人生。释迦牟尼佛最初的教育法,他要我们明白四圣谛。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苦”,我们哪个人没有苦?我记得大概十几年前,我一个侄女读铭传,带她好几个同学来找我,她说:“师父,我不觉得我人生是苦啊!”我说:“真的吗?那你肚子饿时,苦不苦啊?一餐不吃饭,你苦就来了。”我又问她:“在路上,你怕不怕车子撞你啊?”“怕啊!”“怕就苦啊!”“天气会热,热时是不是苦啊?一她说:“苦啊!”“那么天气冷时,苦不苦啊?”“苦啊!”最后我说:“这样不就是苦海无边吗!哪有不苦啊?”如果你生长在一个好家庭,你不大会觉得人生太苦。但如果生长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好比父母亲感情不好的,那有得受的了。

  苦,有身体上的痛苦,有心理上的痛苦,有思想上的痛苦,有人事上不如意的痛苦,这些随时都会来干扰我们。苦是一种果报,果报一定有原因,原因在哪里?“集”就是讲苦因;之所以会集成这苦的原因。这集的苦因:主要不是外来的,不是父母亲给我们的,不是社合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去收集来。因此“灭”呢,不是把什么都弄没有了,灭是转化,灭是升华,将所有集来的烦恼都化得干干净净。如何做到?要修“道”,道就是有方法,什么方法?我们要回归到一开始介绍的佛法僧三宝。其中的法是我们要研究数理,让自己的心灵开放。而我们身体上的痛苦怎么办?要打坐修禅定功夫,这还是要有一个方法,用来帮助我们系心一缘,让我们的身心能够宁静内敛,这样我们身体上的毛病就愈来愈少。还有,人事上的烦恼怎么办?人事上的烦恼,依菩萨的精神而言,第一你要多布施,布施就是“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第二你要持戒,做人要有原则,不要乱了方寸。第三你要有忍辱的功夫,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布施、持戒、忍辱其实和儒家讲究的五伦有关,整个就是关于人跟人之间怎么样相处得很祥和,这就必须人人有布施、持戒、忍辱的修养。

  再者,你要第四能精进,好好修学,有始有终,这样便能依前面的基础来修第五的禅定。你临危不乱,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那是有定力。有定力可以生慧,破除我执:空去自我,与万法浑然一体,达到明心见性,找到生命的本来,圆满人生,不管顺境、逆境都了无挂碍。这就是第六的般若智慧。当一个人一切了无挂碍,那是什么境界呢?——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无量。慈心无量,你起心动念都是为了怎么样来帮忙别人,给别人快乐。悲心无量,起心动念都是为了帮忙别人解除痛苦。你有慈心、有悲心,一天到晚充满了欢喜心,这是喜心无量,因为你心里头没有任何一个坏心眼。而最后舍心无量,那就是一切皆舍跟空相应:空的另外一个名词叫清净,空的另外一个名词叫平等。一个人修养到这个程度,那可说是最高的境界了。

  以上所说,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供养大家,这些都是我自己出家三十多年来的经验谈。我过去在佛光山的东方佛教学院和丛林大学就读,后来随南师怀瑾先生学法并办十方丛林书院,这些让我受益良多,而其间多次的闭关,使得所学,更有个得力处。我讲的佛法是一个经验性的佛法,有缘提供给各位参考,与大家共勉,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