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与禅净法门
发布时间:2020-04-15 14:41:17作者:佛缘网「人间佛教」的思想,经历将近一个世纪,由播种、萌芽、成长,现在已是开花结果的阶段。作为人间佛教的弟子,务必立足人间,肯定人类的特胜,发掘人人与生俱来的潜能,渐次修学,以期达到大悲、大智、大雄力的佛陀果位;即人的地位,发心修菩萨道,以趋向究竟佛道;即现实人间的净化,而完成理想的诸佛净土,这是「人间佛教」的基本教义。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在人间修行、成佛、说法;所教化的对象,主要是人类,唯有人才具足修学佛法、出家向解脱的条件。如不能把握这一特点,而将人间佛陀推到天上,神化了「具眼两足尊」;忘失「人身难得」,「人间为诸天仰望乐土」的圣教,而一味地否定人生,厌弃人间,则理智正觉的佛教,势将演变为非人的、迷信的鬼神教。
印顺导师在早期著作《印度之佛教》自序:「释尊之为教,有十方世界而详此土,立三世而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无边的剎土,无尽的三世,无量的众生,确是大乘经的通说,发菩提心的菩萨行者,不局于「此时、此地、此人」,而是遍历十方世界,亲近供养无量诸佛;尽未来际劫,普度一切有情。然而,如成语所说「登高自卑,行远自迩」,「万丈高楼从地起」。学佛不知次弟,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不假以本末先后之辨,任重致远之行,而竞为『三生取办』,『一生圆证』,『即身成佛』之谈,事大而急功,无惑乎佛教之言高而行卑也!」
中国佛教在台湾,「人间佛教」已是佛教徒的普遍信念,居于领导地位的名山大寺,不论是侧重文化、教育,或慈善的推广,大家有志一同,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实践大智、大悲、大愿的菩萨道,迈向「即人成佛」的目标前进,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好现象。
人生.人间.人乘
「人生佛教」是太虚大师在民国十五年提出的革新思想,一方面为对治中国佛教末流,重死不重生,重鬼不重人的偏蔽;另一方面为显示即人生而成佛道的理趣。重视现实的人生,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也唯有修成完善的人格,才能进修佛道。如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这是『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之要义。
印顺导师在「人生佛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人间佛教」。导师说:「这不但中国流于死鬼的偏向,印度后期的佛教,也流于天神的混滥。如印度的后期佛教,背弃了佛教的真义,不以人为本而以天为本(初重于一神倾向的梵天,后来重于泛神倾向的帝释天),使佛法受到非常的变化。所以特提「人间」二字来对治他:这不但对治了偏于死亡与鬼,同时也对治了偏于神与永生。」导师根据人在五趣中的地位:上有天堂,下有地狱;饿鬼与畜在人的两旁;人处在五趣的中间,是上升与下堕的枢纽,也是流转与还灭的中心。「佛法是宗教,有五趣说,如不能重视人间,那么如重视鬼、畜一边,会变为着重鬼与死亡的,近于鬼教。如着重羡慕那天神(仙、鬼)一边,即使修行学佛,也会成为重于神与永生(长寿、长生)的,近于神教。」唯有摆脱鬼化、神化的人间佛教,才能阐明佛法的真义。
有人不明「人间佛教」的真义,混同「人乘佛教」。佛法有五乘的差别,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乘。人天乘是世间的,声闻与缘觉是出世间的,菩萨是即世间而超越世间的。简言之,初为恋世,次为出世,后为入世。人乘正法,着重于偏狭的家庭,不论持戒、布施等一切善行,都是为自己的人天福报。人间佛教不然,以菩萨道为本,兼摄人天道与二乘道。如宗喀巴大师的菩提资粮:「福德资粮,则人天具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人间佛教的菩萨道,不同于人天乘的恋着世间,为个人的现世与来生而修;也与厌离世间、偏向一己解脱的二乘有异。菩萨有:凡夫菩萨、圣贤菩萨与佛菩萨三大类。人间佛教的菩萨道,重视人的地位,以具烦恼的凡夫身,发菩提愿,扩充悲心,修学缘起性空的正见,从人间的十善正行做起。以凡夫身来学菩萨行,而向于佛道的,不标搒神奇,不矜夸玄妙,老老实实地面对烦恼,化解烦恼,转烦恼而成菩提。如太虚大师自述:「甲、非研究佛书之学者。乙、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丙、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丁、为学菩萨发心而修学:愿以凡夫之身学菩萨发心修行,即是本人意趣之所在。」这就是人间佛教,人菩萨行的典范。
禅净双修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三论、唯识、天台、华严、禅、净、律、密。印公导师在『中国佛教之特色』一文直言:「中国佛教之宗派虽多,其能不拘于因袭西方,以『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之精神,予佛法以发扬、整理、通变,最为中国民众所崇者,莫如天台、贤首、禅、净──四宗。」在法海汪洋中,天台与贤首大师,以五时八教、五教十宗,统摄全部佛法,而组成浅深的修学历程;四教、五教的判摄,显出彼此间的差别,又显出彼此间的关联。在实修的法门中,禅宗与净土,深入浅出,焦点醒目,令人容易找到入处。该文结说:「禅净二宗,笃于行持。大略言之,禅之所入深,净之所益广。禅者为法行人,净者为信行人。一重自力,一重他力。明、清而后,台、贤之学者,修持止观者少,相出入于禅、净。而后教称台、贤,行归禅、净,平流竞进而和同,则又中国佛教之特色矣!」中国佛教谈教理,不出天台、贤首、或加三论与唯识四宗。讲修行的宗派,虽有禅、净、律、密,而主要的是参禅与念佛。过去净宗大德,强调「一句弥陀,成佛有余」,专弘称名念佛法门;相对地,禅宗祖师则反对念佛,如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禅堂里如出现念佛声,全体处罚挑水洗禅堂。宋明以来,则念佛与参禅相融,主张「禅净双修」,如永明延寿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
禅宗盛行于净土念佛法门的时代,禅师们也教导以念佛为方便,令净心入定。如『传法宝纪』说:「忍、如、大通之世,则法门大启,根机不择,齐速念佛名,令净心。」传承自五祖的法脉──智说、处寂、无相禅师,成立「净众」一派,其开缘说法的情形,「先教引声念佛,尽一气绝,声停,念说云:「无忆、无念、莫忘(以三句配合戒定慧)」接着「便令言下,息念坐禅。」另外「宣什宗」:「正授法时,先说法门道理,修行意趣,然后令一字念佛。」这是禅宗东山法门的念佛禅。禅与净土,最大差别是:自力自度,念佛不是求佛摄受,愿往生净土的。
禅、禅宗;净、净宗
禅净法门,静坐、修禅;念佛、修净业。此乃佛法共义,不分宗派,凡是佛教徒都应该这样修。佛是佛法的创觉者,一切佛法的本源,学佛而怀念佛,依法修行,净化三业,是为名实相符的三宝弟子。禅定,列为佛门必修课,从人天道三福行,声闻道三学,菩萨道六度,都有禅修一课。而禅宗与净宗,乃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其他南传与藏传,并无此二宗存在。所以永明禅净四料简:「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作依怙。」根本不通!
宏传人间佛教的印公导师,对禅净的思想,集成『净土与禅』一书,尤其是专论净土的『新论』,为了扭转净土信仰的偏差,依大乘法义,作如实地开导,不意带来净宗门人焚书之强烈反弹。至于禅宗,印公导师虽非该宗的徒裔,不是揣摩公案的禅和子,但为正本清源,写了一部『中国禅宗史』,被日本学术界评定为权威之作,获得博士学位。其他关于禅法的开示,在导师的著作之中,几乎俯拾皆是。吕胜强居士发心编辑成书:『妙云华雨的禅思』,遍读『妙云集』与『华雨集』,摘录出有关禅法的篇章。此外,为庆祝印公导师九五崇寿,弘誓文教基金会性广法师出版其『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这是一本人间佛教禅法的专书,从印顺导师的思想,人间佛教与禅法,作深度与广度的探讨,深得导师本人的称许。
今日中国佛教界,各名山大剎,弘法一方的大善知识,各各发挥其「人间佛教」、「人生佛教」思想,禅师、大师、宗师,无不兼容并蓄,圆融无碍,禅净兼弘,显密圆通。印公导师则独具慧眼,本着佛法的宏观与深观,从完整的理论与修证的法义,阐述其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思想。对于传统的中国佛教──禅宗与净宗,兼带地有所评论;因为是超越宗派的态度,故其若干观点不能为标榜禅、净行者所接受,而衍生一些无谓的误会。其实,如上所引,「禅之所入深,净之所益广」,导师对禅、净二宗的评价是相当公正的。「人间佛教」,顾名思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容是「佛教」的,同时也是不离「人间」的;「人间」是时代众生的方便适应;「佛教」是释尊正觉的本质──证法和教法。契理的佛教与契机的人间,也即是方便与真实,二者互相呼应,才不致于偏离「人间佛教」的本义。把握佛法这一根本原则,以抉择、贯摄禅、净法门,乃至所有一切教派,无不融汇于释尊的大觉智海,令「一切诸善法,同归于佛道!」
西元二○○二年七月十六日
写于观音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