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观的心灵疗效
发布时间:2024-03-26 04:08:16作者:佛缘网
慈悲观的心灵疗效
佛教是一门解脱学,其教义的宗旨,乃在解决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而开演出不同的对治法门。归根究底,除了解决众生生命轮回的问题外,其次也解决了人类现世心理的现实层面。
人间佛教的慈悲教义带给人们安心的灵性治疗,透过宗教心理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洞察个人的心理问题,以及人人共有的心理机制,提高自我觉照,如实了知自心的能力,建立一个健康的内在环境,进一步做为提升心灵的基础,帮助我们解决心灵的困境。如果人们的心灵常处于「慈悲」的状态,能够有效而且迅速地改善身心疾病,增进精神的健康情况,扫除一切心理的障碍。
《普门学报》中有不少关于此类之议题,如:郑石岩的〈唯识法门与心理健康〉(第二期),翟本瑞、尤惠真的〈基督教「爱观」与佛教「慈悲观」的比较〉(第二期)、石朝颖的〈禅学与哲学的心灵疗养〉(第三期),星云大师的〈佛教的慈悲主义〉(第七期)、〈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第十七期),恩慧的〈人间佛教在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上的应用〉(第九期),赖贤宗的〈空性智能、佛教意义治疗与佛教诠释学的治疗学--论佛教的生命关怀与心理治疗〉(第十三期)……等;都给予我们很多的启发。
慈悲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一是日常生活所经验到的慈悲爱心,一则是作为修习禅定业处的「四无量心」;「慈悲」是佛教实践上的中心德目,也是佛道的根本。佛陀的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的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又称「无盖大悲」(即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佛教里,慈、悲与喜、舍,合称「四无量心」。慈悲系以无量众生为对象,而能爱念怜愍无量众生,进而根本救度之,此种慈悲为佛、菩萨所独具之德性。
星云大师曾说:我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正如我为佛光山所订的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我觉得肯给人的,肯服务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与人结缘的,肯给人欢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佛在人间给我们的教导。我所提倡人间佛教,坦白说就是要让佛教落实在人间,让佛教落实在生活中,让佛教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唯有修持大慈悲心才能不断的「给人」,因为它具有喜乐利他的人间性格。
正如星云大师提倡的「佛光四句偈」中,「慈悲喜舍遍法界」,代表给人欢喜的宗教,就是佛陀的慈悲教义,能够帮助悯除自他痛苦之根源。因为从深层心理学来看,「喜」心是人人本自具足的自性(佛性)的一部分,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喜悦和惊奇的源头活水,只要能与它联结,周遭一草一木都有无限生机,每个当下即是佛法所代表的心理自然法则;至于「舍」心,不再生起贪瞋取斥,自然回归平等、平稳和平衡的心地,这就是「舍」心的本义。当有了慈悲喜舍的自我超越,就能感受个人的痛苦将转化成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襟,从贪婪小我中释放,不再与万物区隔的深层心灵,而将融入法界的旷大宁静。
然而,心理分析学在探索痛苦烦恼的心理根源,关键在于认知人的「无意识」。即意识层面所不能觉知的心领域,俗称「潜意识」,亦即心理学荣格所说的「个人无意识」,对意识层面具有制约、驱策和扭曲的作用,意识受制于无意识的心理法则,决定人的生物性人格,是没有自主性可言的。因为它被「个人无意识」中的各种情意结和病理机制所支配,丧失自主性而不自知的意识活动和欲望,可称它为「虚妄意识」。又如心理学佛洛姆及人本心理学所说的「虚妄意识」,造成人的不快乐、心理失调以及现代社会之精神困境的心理根源。这些皆与佛法所说的「无明」皆有相通之处,即受「贪」、「瞋」的盲目支配而不能作主,佛法说这就是「苦」的根源。
如何对治苦的根源?星云大师在〈六波罗密自他两利之评析〉一文中提出精譬的见解:以佛法的六度实践,能对治无明心理病源的具体展现。分别是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面向的修持,来达到心灵的健康与提升;如六度的布施,是给人呢?是给己呢?看似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
人间佛教的慈悲教义带给人们安心的灵性治疗,透过宗教心理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洞察个人的心理问题,以及人人共有的心理机制,提高自我觉照,如实了知自心的能力,建立一个健康的内在环境,进一步做为提升心灵的基础,帮助我们解决心灵的困境。如果人们的心灵常处于「慈悲」的状态,能够有效而且迅速地改善身心疾病,增进精神的健康情况,扫除一切心理的障碍。
《普门学报》中有不少关于此类之议题,如:郑石岩的〈唯识法门与心理健康〉(第二期),翟本瑞、尤惠真的〈基督教「爱观」与佛教「慈悲观」的比较〉(第二期)、石朝颖的〈禅学与哲学的心灵疗养〉(第三期),星云大师的〈佛教的慈悲主义〉(第七期)、〈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第十七期),恩慧的〈人间佛教在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上的应用〉(第九期),赖贤宗的〈空性智能、佛教意义治疗与佛教诠释学的治疗学--论佛教的生命关怀与心理治疗〉(第十三期)……等;都给予我们很多的启发。
慈悲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一是日常生活所经验到的慈悲爱心,一则是作为修习禅定业处的「四无量心」;「慈悲」是佛教实践上的中心德目,也是佛道的根本。佛陀的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的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又称「无盖大悲」(即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佛教里,慈、悲与喜、舍,合称「四无量心」。慈悲系以无量众生为对象,而能爱念怜愍无量众生,进而根本救度之,此种慈悲为佛、菩萨所独具之德性。
星云大师曾说:我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正如我为佛光山所订的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我觉得肯给人的,肯服务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与人结缘的,肯给人欢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佛在人间给我们的教导。我所提倡人间佛教,坦白说就是要让佛教落实在人间,让佛教落实在生活中,让佛教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唯有修持大慈悲心才能不断的「给人」,因为它具有喜乐利他的人间性格。
正如星云大师提倡的「佛光四句偈」中,「慈悲喜舍遍法界」,代表给人欢喜的宗教,就是佛陀的慈悲教义,能够帮助悯除自他痛苦之根源。因为从深层心理学来看,「喜」心是人人本自具足的自性(佛性)的一部分,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喜悦和惊奇的源头活水,只要能与它联结,周遭一草一木都有无限生机,每个当下即是佛法所代表的心理自然法则;至于「舍」心,不再生起贪瞋取斥,自然回归平等、平稳和平衡的心地,这就是「舍」心的本义。当有了慈悲喜舍的自我超越,就能感受个人的痛苦将转化成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襟,从贪婪小我中释放,不再与万物区隔的深层心灵,而将融入法界的旷大宁静。
然而,心理分析学在探索痛苦烦恼的心理根源,关键在于认知人的「无意识」。即意识层面所不能觉知的心领域,俗称「潜意识」,亦即心理学荣格所说的「个人无意识」,对意识层面具有制约、驱策和扭曲的作用,意识受制于无意识的心理法则,决定人的生物性人格,是没有自主性可言的。因为它被「个人无意识」中的各种情意结和病理机制所支配,丧失自主性而不自知的意识活动和欲望,可称它为「虚妄意识」。又如心理学佛洛姆及人本心理学所说的「虚妄意识」,造成人的不快乐、心理失调以及现代社会之精神困境的心理根源。这些皆与佛法所说的「无明」皆有相通之处,即受「贪」、「瞋」的盲目支配而不能作主,佛法说这就是「苦」的根源。
如何对治苦的根源?星云大师在〈六波罗密自他两利之评析〉一文中提出精譬的见解:以佛法的六度实践,能对治无明心理病源的具体展现。分别是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面向的修持,来达到心灵的健康与提升;如六度的布施,是给人呢?是给己呢?看似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