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禅有净土 犹如戴角虎”为何要一门深入修学净土?
发布时间:2024-02-20 04:09:32作者:佛缘网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德比丘、位居士同修:请看第四讲——说成佛大因果,并略释四料简要义。这一讲演说的是一个修行人如何成佛的大因果,及选择何种法门才能够顺利的成佛,同时对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的精要之义作了概略的阐释。前面两天,印祖将世间的三世因果,都作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演说和证明。这一讲仍然是谈因果,前两天所谈的是小因小果,今天所谈的是大因大果。大的因果,就是出世间的因果。所以因果是包括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苦集灭道四圣谛,苦谛和集谛都是谈世间的因果,灭谛和道谛就是谈的出世间的因果。这就涉及到佛法对我们生命的终极的关怀。在这样的因果当中,成佛的过程就是修因证果的过程。众生在轮回里面,谁也不出因果之外,佛也是众生修成的。佛通过在凡夫众生层面,不断地精进修行,断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断尽之后就成就佛果,就永恒地安享涅槃的常乐我净的自性的法乐。
我们这些凡夫众生,之所以堕落到地狱三恶道,永远在轮回当中遭受剧烈的痛苦,也是不出因果之外的。我们由贪、瞋、痴,鼓动身、口、意,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这也是我们自因自果。所以,一切人要修心养性,要趋乐避苦,都在因果的法则范围之内。现在有的人徒然地好乐那些玄妙的语言,谈玄说妙,不在实际行动当中对治自己的烦恼,甚至有的还认为因果是属于小乘法,这实在是极大的谬误。要知道,因果不仅是小乘佛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内容。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果是什么?它就是从生灭的苦集灭道四谛,知道世间的八苦交煎,追溯到苦难的源头是烦恼,就断集、断烦恼。了解在生命的现象界之上还有一个涅槃的境界,就欣慕这样的涅槃,而修八正道,乃至三十七道品,最后断见惑、思惑,证阿罗汉果。这是小乘的小因小果,阿罗汉就是它所证到的果位。相对大乘成佛的果来说,它属于小果。
大乘菩萨要修大因,发菩提心修菩萨的六度万行,这是大因。动经无量劫,断一切烦恼习气,证到究竟的大乘佛果,这就是大果。所以这大小乘修因证果,也就是像种瓜就能得瓜,种豆就能得豆,有其因必然有其果,没有因就不会有果。煮稻米能成饭,煮沙不能成饭,这里面因果是丝毫不爽的。所以不仅仅是世间人在因果之中,就是菩萨、佛也不出因果法则之外。如果说因果是属于小乘,那菩萨、佛也就属于小乘了。所以这样的言语是不通的。
这次法会,属于护国息灾法会。印祖认为,我们是要息现时代刀兵水火之灾,但是,还不是究竟法。进而要熄灭生死烦恼的灾难,这才是彻底的办法。这样就由前面谈世间的护国息灾,进入到我们众生生命层面当中出三界生死轮回这样的灾难,出我们无量烦恼的灾难,这就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但是我们凡夫众生无量劫以来,在无明大梦当中,迷失了自己的法身,佛不断地给我们指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我们在日常的五欲六尘当中,从来没有一念的回光返照——原来我的自性就是佛,妄认我们轮回的苦报身为自己,执著一个浮沤为大海,迷昧了自己的法身,不信轮回和自己修行决定能成佛的佛理。菩提心发不起来,就是断佛慧命啊。在无量劫的轮转过程当中,甘心受苦。这在佛眼里真是可悲可痛的一桩事情,可怜悯者。
这种事情较之于在世间的灾难当中,我们这个色身,业报身,被水火刀兵所夺的这样的灾难来说——自己的法身慧命给迷失了,不相信了,不去修行了,这样的灾难可是最重大的,比失去业报身的苦难还要重百千万亿倍。所以我们一定要护持自己本有的法身慧命,断尽自己生死轮回的种种烦恼,这样才算是真正尽了息灾之能事。从这里我们看到祖师真的是一片婆心啊。你在这个世间把灾难熄灭了,你在这里活得很快乐,享受人天福报,活得很滋润,但还是苦。就好像我们现在没有战争,也没有什么,但现在大家活得幸福吗?快乐吗?每天被五欲六尘所缠裹着,没有一念回到我们本有的佛性里面去,我们还是在生死烦恼的灾难里面水火交煎,水深火热。所以把自己的法身慧命显发出来,才是真正的大事。
那要显发自己的法身慧命,就要谈修行,谈修行就得要谈方法,选择法门。选择什么方法?佛一代时教,五时说法,八万四千法门,把它概括起来有五个宗派,这是祖师给我们概述出来的。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里面谈到,观法海,教法之海,要观它的波澜。观海有术,就是观它的波澜。要了解佛法的大海,就要观澜。观波澜,就是要了解五宗:律、教、禅、净、密。
律就是律宗。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是一切法门修行的基础、前提,不可或缺。修行人要严持清净的戒律,以获得身、口、意三业的清净。戒律能对治我们的烦恼,由戒就能生定,由定就能开慧,由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所以戒律是得定得慧的基础。
教就是教下。有贤首宗、法相宗、天台宗,这些都是教。依教要修观,修止观。一切言教,都是指示月亮真理的手指,就是透过语言文字,了解实相般若。我们不要执指为月,要透过文字的手指了解离语言文字的实相般若。彻悟当人本具的佛性,见性就能成佛。见性成佛——禅宗讲的见性成佛,是指见自性天真之佛,就称为成佛;不是说他证到了福德智慧圆满具足的佛。这个概念要明白。
密宗是以身、口 、意三密,执持陀罗尼咒加持,转八识为四智,这就是“即身成佛” 。上面讲到过,“即身成佛”是以即身了生死为成佛,也不是福德智慧圆满具足的佛。即身了生死也就是阿罗汉的水平,断见思惑就叫了生死——了分段生死。
那么这三宗,都可以摄为禅宗,因为他的气分相同。所以大乘佛法的修持,最终归结到禅、净二门。禅主要是靠自力来断惑证真。不是宿世善根成熟的人,修禅宗一法,很难得真实利益。所以古人说,要想在宗门大彻大悟者,首先他的福德智慧要有什么样的基础呢?要有三朝天子福,七代状元才,这个加起来才能在宗门当中大彻大悟,这是很不容易的。
净土一法,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全靠佛力。只要具足深信切愿持名者,感通阿弥陀佛慈悲愿力,都能带业往生。所以净土靠佛力往生,跟禅宗靠自力开悟,开悟还只是见道,见道还要开始修道,修道才证道,这样相比,有天壤之别。所以净土宗,称为易行道。宗门教下靠自力,就叫难行道。难行一法,如果在晋唐之际,善知识如林,修行人的善根福德也很深厚,他靠自己的自力还有可能解决生死问题。到了宋明以后,就已难得其人了。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就更没有办法了。所以对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对这桩事情,祖师大德也不断地给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
宋初的永明延寿禅师,他首先是宗门的一位祖师,宗门有五宗,他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称为是古佛再来。雍正皇帝对永明延寿大师,那是推崇备至,甚至说自释迦佛以来,永明延寿大师是第一人。他著有一百卷的《宗镜录》,还有《万善同归集》。他在佛前拈阄七次,都是修净土,万善同归净土。所以,他示现在这个世间,在宗门当中彻悟一心,在行门当中圆修万善,每天作一百零八件佛事,夜晚还带着一批人到其它的山峰顶上经行念佛,一往情深地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他一生的德业,被推尊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惟有永明延寿大师,一生兼二宗的祖师——禅宗和净土宗的祖师。所以他老人家就有资格来比较禅宗和净土宗之间的异同。永明延寿大师深心恐怕后世的学子,不了解禅、净二宗的宗要,就特别的作了一个禅净四料简的偈颂,使我们后来的学人,知道在法门的选择当中有所趣向。现在我把这个偈颂念一下:“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四个偈子,一共八十个字。印祖对这四个偈子,八十个字,赞叹备至,说这四个偈颂,八十个字,乃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纲宗要领,一切修行人当生了生脱死的玄妙的楷模。但是阅这个四料简的人,首先不好理解,有时候望文生义,往往理解错了。“有禅有净土” ,什么叫有禅有净土?什么叫禅、什么叫净?什么叫有禅,什么叫有净土?对这几个概念的内涵都得要先理解了,才能够对这个偈颂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把握。
首先是禅和净土这两个概念。禅是佛心,净土是什么?净土跟心也是不二的,心土不二。所以,禅和净土,在理这个层面上而言,都是没有差别的,了无二致。但是有禅和有净土,这是从众生的根机和修行下手的方法而论,它就大有悬殊了。所以宗门的修法和净土的修法就不一样。禅是直指他的本分,向上本分,不立一尘,不立一法,扫荡了,是从空门下手的。净土宗,是从有门施设建立的,是要建立一个相,著相证果的。它们的门庭施设下手不一样。禅和净,有禅有净土,语言相似,但意思完全不一样。所以要从这里着眼,才能够正确把握四料简的意思,才能不辜负永明延寿大师一片苦口婆心。
禅是什么?禅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自性天真佛。宗门下就叫“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向上一路,在毗卢遮那顶上行,威焰王佛之前,空王佛之前的状态。那么在宗门,他的语言不说破,让人去通过参究而自己得到。所以参话头“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谁。”如果他从外面听来的,从门入者都不是家珍,一定要参究得力,桶底脱落,自然现前,才是他悟入了。所以这个禅,就是离开能所,寂照一如的离念灵知,纯真的心体。我们只要是在念头里面,在心意识里面的,都是我们凡夫的心。这个明心见性,要明了我们缘起的虚妄的心,当体即空。缘起性空,知道这个空,就见到这个性,这个性体是离开一切妄念的。离开妄念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洞悉一切,叫离念灵知。离念灵知就是佛的知见,就叫禅。禅者佛心也。
净土是具足信愿持名,求生极乐世界,在事相上,一定要有这种心态,不是偏偏指惟心净土,自性弥陀。有人就用这个来说,惟心净土,还有何土可生?自性弥陀,还要见什么心外的佛?他这样一说,就排斥了净土在事相上妙有的施设,他就不叫有净土。
那么什么叫有禅?就是他通过参究,通过起疑情,参究得力,妄念消融,能所的情执都没有了,就彻见到了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这就叫有禅。开悟了,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什么叫有净土,就是他在事相上,真实的深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事,在他身上是体现出来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叫有净土。
但如果只是参禅,他没有开悟,或者有点小悟,没有彻底大悟,这都不叫有禅。不要以为在禅堂里面打打坐就叫有禅,你打了一辈子坐,对自己本来面目一点概念都没有,这不叫有禅。一定要大彻大悟才叫有禅。如果你念佛,只是偏执惟心净土、自性弥陀,不具足深信切愿,或者有点泛泛的信愿,但并不恳切,这都不能叫有净土。不恳切是什么?厌离心不强,每天口头上也说求生极乐世界,真的要他往生的时候,他又贪生怕死,阿弥陀佛真的现前接引,他要向阿弥陀佛再请几年假,这都不叫有净土。
还有,虽然他修净土法门,口里念着弥陀的名号,心里牵挂的还是五欲六尘,或者念佛求人天福报,或者求来生童真出家,一闻千悟,转大法轮,得大总持,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虽然他的发心很好,但是他没有求生净土的愿,都不能说他有净土,不能说他是修净土的人。为什么?他不肯依佛的净土经教。净土经教,都在展示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四十八 大愿的核心,一一愿都是要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到西方净土成佛的,没有叫你在这个世间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大转法轮的。也许通途的佛法有这个意思,但净土经教里面不是这个意思。你虚妄地以通途的教法为准,不按照净土阿弥陀佛的核心的愿力为准,这都不叫有净土。
所以我们说,你念佛就是求往生,不能赋予其它的内涵。不能说念佛求开悟、求神通,求下辈子怎么样,这都错了,这犯了方向上的错误了。要知道,如果你不能成就往生,念念佛还求一个来生,来生你不隔阴之迷、隔胎之昏,才怪呢!来生得富贵之报,你在富贵当中不迷,还能够了生脱死,这样的人一万个人里面都难得一二。转生被福报所迷,而且从这个迷惑进入更深的迷惑,那实在是占绝大多数。所以果然了解这样的义理,人天福报全都放下,念佛行人没有来生的概念,就是当生往生的概念,这才叫修净土。所以有些有眼无珠的人,常常说他参参话头就叫有禅;信愿也不具足,念几句佛号就叫有净土,这都是自误误人。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有禅有净土,确实很不容易的。
我们了解了禅、净和有、无这些义理之后,再来将永明延寿大师这个偈语,逐段地加以剖析,就能够了解,这八十个字真的是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够更改。换句话来说,这八十个字是从永明延寿大师大光明藏里面流现出来的智慧灵文,是诸佛加持,龙天拥戴的,所以一直不断地传到现在。有的人智慧不够,善根缺乏,甚至还说永明延寿大师这个偈颂是不真实的,还有种种不同的见解,这都是业障深重。
我们来看永明延寿大师的第一个偈颂:“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这是最上根机的一类人,这种人既能在宗门当中明心见性,彻悟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同时又能深入经藏,能够详细地了解释迦如来种种法门——实教法门、权教法门、圆顿法门、渐教法门,对这些都能了解。又能在一切法门当中选择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己了生脱死和帮助一切众生了生脱死的通途正行。这种人就像《观经》的上品上生讲的: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读诵大乘,宗通说通,就是他对教下也很通达;解第一义,就是心性通达,宗通。就是宗说俱通。这种人就像戴角虎一样。因为他在宗门能悟明心地,又对净土一往情深,信愿持名。这种人就有大智慧,有大禅定,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到他的名字,都是赶紧遁逃。这就像老虎,本身老虎就很凶猛,再戴上两只角,就更威猛,无与伦比。
如果有人求学佛法来向他请教,他能随学人的根机加以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来接引的,就以禅净双修之法接引;应以专修净土来接引的,就开示专修净土的方法接引。所以来向他求学的,无论是上根、中根、下根,他都能够对应地说恰如其分的话。这样可不就是人天的导师吗?这就是“现世为人师” 。“来生作佛祖” ,就是临命终时,他蒙阿弥陀佛前来接引,上品上生,一到西方净土,弹指间就华开见佛,悟证无生法忍。悟证无生法忍,最低的限度也是圆教的初住。就在这个三不退当中——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当中,顿然超越四十一个阶位,直接到达等觉菩萨位。在圆教的初住位,他就能够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八相成佛。何况他倍倍增上,二住菩萨能够在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八相成佛,三住的菩萨能够在一万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成佛,就是每个位次提高十倍,就增加十倍的区域。这样就是“来生作佛祖” ,他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一转生他就可以到他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作祖师了。
第二个偈颂:“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指我们大部分净业行人,无禅,就是像我们这样的,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开悟。但是有净土,我们具足信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一生把求生净土作为惟此唯大的一件大事。这就叫有净土。对这样有净土的人,阿弥陀佛在无量劫以前,曾经发了四十八 大愿,只要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都能够接引他往生。阿弥陀佛有接引我们的愿,我们又有愿往生的愿,这两愿的互动感通,就能够蒙阿弥陀佛的大悲光明摄受。阿弥陀佛十劫以来,如母忆子,现在我们一念回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像浪子忆念慈母一样。这样的母子相忆,感应道交,一定能蒙弥陀愿力摄受,带业往生。在这个世间,大修行人修定慧者又有信愿固然能够上品往生,就是悠悠凡夫乃至于五逆十恶,即将要下地狱的众生,临终被地狱的剧苦所逼迫,闻善知识开示念佛一法,发起大惭愧心,称念弥陀名号,哪怕十声,甚至只是一声,当下命终,也能蒙阿弥陀佛的化身接引往生。这可不是万修万人去吗?
净土一法,你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一个都不会遗漏,都能往生的。这是永明古佛给我们的一个判言,跟净土经典中阿弥陀佛的愿力非常符合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把“万修万人去” 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里。我就是万人里面的一员,我只要信愿持名,这就叫修。一万个人修就一万个人往生,一亿个人修就一亿个人往生,这个万不是仅仅指一万个人,是指所有的人。所有的人信愿持名,所有的人都能往生,不会有一个遗漏的。可千万不要认为万修一二去。祖师告诉我们是万修万人去!下品下生这样的人念佛,没有几声都能往生,是由于他临命终时看到地狱的境界现前了,他这时候要离开地狱的苦难,这时候他念佛是非常恳切的,就像一个突围的人要杀开一条血路才能够逃命一样,这时他是全身心的力量都倾注进去了。所以临命终时,当神识即将要离开肉体的那一刻心的力量是最大的,他就突围了。全心即佛,全佛即心。这时他念的一声佛号,真的就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就能获得当下转地狱的境界为净土境界的利益,蒙阿弥陀佛现前接引。这不是泛泛悠悠、有气无力,不具足信愿念几声佛号所能比拟的。
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华开见阿弥陀佛,闻正报依报都在讲经说法。那么在莲华里面,有的能快一点见佛,有的慢一点才能从莲华里面出来,最慢的是十二大劫,最快的是一去就华开见佛。虽然有迟速的不同,但是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即使在莲华里面还没出来,也比在忉利天、夜摩天还要快乐。阿弥陀佛的光明一照进去,忏悔了自己的业障,忏悔了自己的疑根,都能华开见佛。所以一往生都是属于圣贤之辈,永不会退转,都是阿鞞跋致的菩萨。随着往生者根性的浅深,或渐或顿或圆,证得种种的果位。能够证种种的果位,开悟也就在里面了。所以只要能见到阿弥陀佛,你还担心不能开悟吗?这个偈颂也告诉我们,众生在这个世间修行,绝大多数是在西方净土开悟的,是在西方净土断见思惑,证种种的果位的。所以现在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解决往生一事。往生这一愿实现了,就等于所有的愿都实现了。你现在打妄想打的再多,但是如果你往生不了,一切都是画饼,一切等于零。所以我们要抓主要的、核心的,半两拨千斤啊。要先解决往生一事。只要信愿持名,万修万人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开悟也在里面,证果也在里面,度众生也在里面,一切功德具足。这是第二个偈颂。
第三个偈颂:“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有一类人,虽然在宗门开悟了,明心见性了,这叫有禅。但有禅开悟了,不等于他已了生死,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的人误以为开悟了就解决生死问题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解决生死问题要证,要断烦恼,然而见思烦恼可不容易断除。所以禅宗的开悟只是开了眼睛,就是见道;见道,知道了路怎么走,还要开步走,就是修道;通过修道,你开步走才能到达目标,到达目标才叫证道。这就叫历缘锻炼,生生不退,才能够佛位可期。在这个历缘锻炼修道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把见思烦恼全都断尽,才离开分段生死。如果见惑的八十八使,思惑的八十一品,你一毫都没有断,一品都没有断,权且不论。就是见惑思惑你断了大部分,以及快断尽了,但只是剩下一品你还没有断尽,六道轮回你仍然出不去。断见惑的初果须沱恒,还要七次生到人间,七次生到天上。为什么?他要进一步地断欲界的思惑。欲界的思惑断了,才能离开欲界,还要进一步断色界的思惑。证到三果的圣人,才能住在五不还天,继续断尽无色界的思惑,才得阿罗汉果。
所以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啊。常常是你还没有断尽见思惑,还没有到达目标,你就命终了,寿命有限啊。所以大彻大悟之人,十个人里面有九个人都是这样,没有等到他见思惑断尽,他就命终。命终就有后有。因为见思惑还没尽,他就有中阴身,这样十个人里面九个人就会蹉路,蹉路就是蹉跎的意思,耽搁,耽误事了。阴境就是中阴身,临命终时中阴身现前,你多生多劫,乃至今生所有的善恶业力的境界一起现前,那在中阴身阶段,就像多少级的台风啊!自己很难作主宰,就随着最猛烈的业力去投生到善道或者恶道,在这时一毫都做不了主宰。就好像你欠了很多人的债,债主都上门要债,但哪个债主的债欠得多,他的力量大,他就先把你抓住,强者先牵。这时候心里面的善恶种子都出来了,起现行了,那就随着那个种子力量大的,投向什么地方去了。这都是非常危险的境界。所以很多开悟的人在这个时候都又随境轮转去了。
这里就举出几个例子:五祖师戒禅师,一转生就成了苏东坡。五祖是五祖寺,一个寺院的名称,有位师戒禅师,也是宋代开悟了的禅师,在那个时候知名度、名誉很高,声动全国。但是他开悟了,也没有断见思惑,并且他也没有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一转生,就成了一个大文豪——苏东坡。通过苏东坡一生的德业来看,他对佛法倒很通畅,由于他宿世的善根。但是从他的行为上来看,他在杭州做官的时候,还流连在那些歌妓、妓女之间。那说明什么?说明五祖师戒禅师连见惑都没有断。断见惑就得初果了,初果圣人如果转生的话,就是断他的命,他也不会去邪淫。苏东坡连见惑都没有断,更何况去了生死呢?但他宿世有参禅开悟的功夫,所以他各种学问、各种文采非常好。但你把出世间的佛法,转为世间的一个文豪,已经是下降了太多了。
草堂青禅师也是禅门的大佬,转生成为曾鲁公,做大官,五十岁拜宰相。曾鲁公对佛法的了解还不如苏东坡。还有真如喆禅师,也是禅门了不起的人,一转生,到大富贵处,印祖在《致广慧和尚书》里面谈到,大富贵处是什么?就是成了宋代的一位皇帝——宋钦宗。做这个皇帝也很可怜,他的父亲宋徽宗,打不过金国,就把皇位禅让给他的儿子宋钦宗,宋钦宗得到皇帝位两年,整个国家就亡了。还被金人俘虏,把他们父子俩俘虏到五国城,称臣,受尽羞辱。你看一生修行开悟,转生成了这么一个可怜的皇帝。这还是比较高明的。还有更差的,海印信禅师,一转生成了他的大护法朱防御家的一个女儿,为施主家做女儿去了。他圆寂那一天,正好朱防御的夫人就生了一个女孩,大家都看到海印信长老到他家里,夫人就生了一个孩子。所以这个事情全杭州城都知道。当时,圆照本禅师在她满月的时候,还特意去看望她。这时候朱防御的夫人把那个小女婴抱出来,这个小女孩看到圆照本禅师还笑,这时候圆照本禅师就棒喝,说:印长老,你错啦!这个小女孩一听,大哭一声,就死了。死了又到哪儿去了呢?那就不知道了。
如果这些人能够相信净土一法,都是上品上生的人物啊。可惜“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了。这个阴就是中阴身的业力覆盖了我们的妙明真心,让它不能显现。瞥尔就是眨眼之间,非常快。你看,可不就是大彻大悟者,他不能求生净土,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耽搁了自己了生脱死的大事。这事关系重大,不可不辨啊。天如维则禅师也说:大悟之人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他真的悟了,那种求生净土之心,是万牛莫挽,一万头牛的力量都不能挽回。如果说一个人开悟了,他还不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说明他的悟还没悟彻底,“保管老兄欠悟在” ,悟得不够彻底。
第四个偈颂:“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无禅无净土是什么人?这不是说世间不了解佛法的人,埋头造业,不修佛法,还不是指这种人。而是指的修行人。前面曾讲到的,大乘佛法,法门无量,惟有禅和净最为当机。这种修行人,他在宗门又没有开悟,在净土又不具足信愿求生的心,以他泛泛悠悠的状态来修种种其它的法门,是属于这种人。这种人修其它的通途佛法,又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他靠自力修禅的力量又不够,没有依靠;同时对净土一法又信不及,他眼空四海,对净土不看在眼里,也就无从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带业往生,两头都无靠。但他毕竟还是比较认真的修行的:持点戒,打打坐,修点福德,修持功德他也有,就能感得人天福报,下一辈子他就得人天福报了。在得人天福报的时候,由于他修行的智慧缺乏,他就会在福报的五欲里面迷惑,借助他的福报造作种种的恶业,造了种种的恶业就难逃下地狱的果报。到临命终时他就堕到地狱里面去了。
所以“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不是说他当生,是他第三世要下地狱,受那种洞然的铁床铜柱的苦报。铁床是什么,烧得通红的床,那个床上有尖利的针、钉子,就把你放在铁床上,然后地狱的狱使就用锯子在那里把你的身体一段一段锯开,锯开了,业风一吹,又还原成完整的身体。又再锯,再用刀剁,就像我们剁鱼肉一样的剁。在铁床上是这样的苦。那个铜柱可不是一般的铜柱,它是烧得通红的,高温多少多少……几千度几万度的铜柱。对地狱的众生来看,他有淫欲心,一看那个铜柱,他以为是美女,一看美女就想拥抱,一拥抱,谁知道是一个铜柱,就全身烧烂了,全身烧得焦烂。焦烂了,业风一吹又活过来,在他眼里又看到铜柱是美女,又抱上去。如果是女的,她看到是美男,是男的看到是美女,一抱上去,万死万生啊。久经无量劫,都睡在那铁床上,抱在那赤热的铜柱上,就是来偿他在前世贪声色,杀害生命的种种的恶业。诸佛菩萨虽然垂种种的慈悲来救,但是由于他的恶业障碍故,不能得到利益。你叫他念阿弥陀佛,他念不出来,连阿字都阿不出来,那真的是业障深重。就像目连尊者的母亲,他把饮食给他的母亲,但饮食到了他母亲那儿就成了焦炭了,恶业故。
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截流大师也说过:修行之人,如果不具足正信,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他泛泛地修其它的善行和方法,第三世就会下地狱,与现世旃陀罗、五逆十恶之人下地狱只有一步之差,这叫第三世怨。就是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在来生享福当中造恶业,就堕到地狱里面去了。所以快乐只是暂时在来生,地狱的苦报可是动经无量劫啊。纵然地狱的苦报消掉了,从地狱出来又变成饿鬼,又变成畜生。从畜生受完了,得到人身很难,即便得到人身也是愚痴下贱、聋盲喑哑,这些都是从地狱出来的余报。从地狱里面出来,又马上下地狱的多;从地狱出来,能够开发智慧修行佛法得解脱的很少。所以就劳烦地藏菩萨无量劫以来在那里不断地救地狱众生了。地藏王菩萨也很无耐的说:我刚刚把地狱众生送出去了,转眼他又回来了。习气啊。在九华山有幅地狱图,图上有一个很高大的狱卒站在门口,旁边有一个牌子:“你又来了!”我们转眼又去了。
所以佛有一天拈着土问阿难尊者,说:“我手上的土多,还是大地土多?”阿难尊者对佛说:“当然是大地土多,手上的土少。不成比例啊。”佛说:“在这个茫茫人海当中,下一辈子想得人身如手上的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这是佛眼所看到的非常明确的一个现象。得人身一定要持五戒,奉行仁义礼智信五常,有这个德行才能得人身。试问我们自己,包括我们所有的人,有几个能把五戒持得很好的?五戒持不好,人身就不可得。所以我们大部分人是要到三恶道里面去报道注册的。在这种情况下,佛给我们开了一条永离三恶道的道路,虽然我们的行为业力指向三恶道,但是如果我们信愿持名,仰靠弥陀愿力,就能够顿然地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横截了三恶道。不仅是三恶道,连人天之道,人天之道也是恶道,都把它截住了。声闻缘觉的道也截住了。直接趋向佛道一真法界。较之于“无禅无净土”,你在地狱里面万劫与千生,没有一个人值得依赖,那是天壤之别啊。所以我们这一世得到人身,非常侥幸地遇到这出离的妙道,这不是什么人都能遇得到的,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是百千万劫稀有难逢之一时,可千万不要错过机会了。
永明延寿大师惟恐后世的人,没有能力将禅和净的真正意思搞清楚、观察清楚,就作四料简来明确地加以阐释。这可是生死迷津当中度脱的宝筏、宝船,是轮回险道当中的大导师。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对我们的恩德之浩大,那是用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述的。这个四料简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是:一切通途法门,以禅宗为主的通途法门专靠自力,净土法门是仰靠佛力。一切自力法门一定要将见思惑的业障除尽了,才能够了生脱死,那是如蚂蚁爬高山,非常难。净土一法,持名念佛信愿感通佛力,能够带业往生,它的殊胜就在于带业。你一品烦恼没有断,你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圣贤之辈,就是阿鞞跋致的菩萨。世间人不了解净土一法是彻底彰显十方诸佛、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反而把它看成是浅显之法。真是良堪浩叹啊。现代人总以为参话头很高明,认为只要话头看得恰当,临终时去得就会好,去得好就是了生脱死了,都有这么一种知见。这样的知见是未开正眼的梦话,完全不是事实。
所以这里印祖就举了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你看话头,去的好,就算了生脱死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他举了五个人的例子,我们来看看: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有三个参禅的出家人,为同参道友。这三个禅僧死后,一个投生到江苏,姓彭,叫彭文章;一个生到云南,叫何桂清;还有一个生到陕西,叫张费。这三个人里面惟有彭文章还能够记得前生的事。由于他们三个都是参禅的僧人,这种参禅的人转生都会比较聪明,所以都是文化人、知识分子。这三个人正好从各地到北京去会试,就是考取举人之后考进士,都到北京会面了。
这三个人中的彭文章记得前生的事,一看到他们两个人就知道我们原来是同参,就说前生我们三个人作为出家人的事情。何桂清和张费虽然不记得前生的事情,但是三个人一看,如见故人,这就叫有缘分——一看到很亲热,就成为莫逆之交,成为很好的朋友。等到殿试考试的时候,彭文章中了状元,何桂清中了榜眼,榜眼就是第二名,一个考第一名,一个考第二名,张费成为传胪,传胪名次就稍微低一点。以后这三个人都做官了,彭文章还做过主考的官员,他文章学问都很好,但有一点烦恼,就是贪女色。彭文章后来是在家里善终。而何桂清在南京作制台,也是官员,在太平天国洪秀全造反的时候,他失去了南京,被皇上问罪,死了。张费还教过咸丰皇帝的书,当时回回要反,就把他骗去杀了。这三个人都是参禅的僧人,都不是平常的人,还是非常有功夫的,可惜不知道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得了一点世间的洪福。在三个人的洪福当中,二个人还不得善终,这个彭文章竟然贪女色,那下生后世恐怕还不如这一生。这是三个参禅僧人的第二生的结局。
还有一位苏州的吴引之先生,他是跟印祖见过面的,是清朝的探花,探花是科考第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学问道德包括相貌都很庄严。他在民国十年的时候就是1921年,曾经到普陀山法雨寺拜见过印祖,他见印祖的时候就曾经说,他前生是云南的一个和尚。当时寺院烧香的客人很多,就没有多叙述,印祖也没有详细问他怎么知道自己是云南的和尚。到了第二年1922年,印祖为了刻书的事情到扬州去,路过苏州一个弟子家,因为吴引之先生就住在苏州,所以印祖就顺路去拜访他。因为印祖总是觉得,他都能知道自己前生是和尚,是不是他真的不昧往因,宿命通还有啊?但是等到见面谈叙的时候,吴引之对他前生的事情实际是完全忘掉了,从此印祖跟他也就没有什么往来了。
直到1930年印祖在苏州报国寺闭关的时候,吴引之先生协同李印泉、李协和两个先生一起来拜访印祖,印祖趁这个机会就问:你怎么知道你前生是云南的僧人呢?吴引之就说:我二十六岁那一年做了一个梦,梦中到了一个寺院,很明确地知道这是云南哪个县哪个寺院,所见到的那些殿堂房舍、树木形状,都非常熟悉,像平常见过的一样。在梦中也是自己认同自己是这个寺院的僧人。等到醒了之后他还记得很清楚,就一一的把那个寺院的样子,殿堂在哪里、树在哪里,一一把它画下来。正好有一个同僚到云南这个县去做官,他就叫这个同僚拿着他所画的这个图去看看,找找这个地方,有没有这个寺院。这个同僚拿去一对,回信说:一点都没有错。所以他就非常相信自己前生是云南这个寺院的和尚。
印祖听了之后,就劝勉他说: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来日无多,你应当恢复你前生做和尚的事业,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样才不辜负你前生出家修持的苦功。劝勉他念佛,续上他前世出家的道业。谁知道吴引之先生不以为然地说:“念佛有什么稀奇呀?” 但印祖都很婆心切切,还是耐心劝他说:“念佛虽不稀奇,世间没有几个人去念。顶不希奇的事情就是吃饭,而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不吃饭哪。那么吃饭这个最不稀奇的事,你为什么天天还要做?” 劝导他念佛,虽然不稀奇,但却像吃饭一样不可少。吴引之听了也不回答,但就是不肯念。并且吴引之还问旁边同行的两位说:“你们念不念啊?”那两位同行的说:“我们念啊!”他还是不表态说要念。等到十二月三十日那个夜晚,将点灯的时候,离开了世间,恰好满八十岁。你看这个吴引之先生前生还很有修持的,他能够出家修持,所以今生感得大功名、大寿命。但是他今生只是尽到儒家的伦常,对佛法都不相信了。这岂不是大可悲哀的事情吗?
实际上有很多的前生参禅的修行人,转生得到了富贵之后,不仅不相信佛法,甚至不愿意接触、谈话。谈完之后,这个小孩又骑着牛唱着歌:“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唱着歌乘着牛而去了,也不再搭理李源了。
能知道前生后世,能够临命终时相约十二年后在哪里见面,这样的人,真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得到的,但是他还没有了生死啊!宗门教下那些能够坐脱立亡的,说:装支香。就在装香的过程当中他就走了。或者对机锋转语,“咄”一声就走了。这种人能非常洒脱地走,但能了生死吗?没有了生死。这种人都了不了生死,更何况后来的人只是把话头看得稳,临终去得好,他就能了生死吗?靠自力了生死是很难的,见思惑最后一丝毫没有断尽,你都出不去啊。但是净土法门仰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了生死,就非常容易,万修万人去啊!世间人常常是眼空四海,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的,常常舍佛力而靠自力。他就不明白净土法门的奥妙,不明白十方三世诸佛救度众生的悲心。这些人不愿意去念佛仗佛力了生脱死,动不动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实际上他内在的心理上有一个障碍——虚荣心。
所以印祖说,我现在有两句话为这种人说破他的心理:他只是想要显自己是上等人,不肯做平常不稀奇的事,他就是这个知见。看到愚夫愚妇都念佛,我怎么能跟他一样念佛啊。我一定要修跟他不一样的法,才显得我不一样,显得自己是上等人。他不知道这个平常不稀奇的事,正是阿弥陀佛大平等心、大智慧所凝聚的一个法门。凡夫众生都有高低优劣之心,都想显示与众不同,这种凡夫的知见就耽误了自己。所以印祖提出这些公案,就愿一切人都能够详细思惟这五个人的往事,这五个人都解决不了问题,更何况我们现在的人。所以对解决了生脱死,六道轮回一事,要如救头燃,如丧考妣。一定要紧紧抓住六字洪名,信愿持名,横超三界。这样才能够利益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同时也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来修行净土法门殊胜的胜异方便,才能够不虚度这一生遇到净土法门的殊胜因缘。希望大家珍重。南无阿弥陀佛!
——大安法师2007年秦皇岛讲解《印光法师文钞--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四讲
我们这些凡夫众生,之所以堕落到地狱三恶道,永远在轮回当中遭受剧烈的痛苦,也是不出因果之外的。我们由贪、瞋、痴,鼓动身、口、意,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这也是我们自因自果。所以,一切人要修心养性,要趋乐避苦,都在因果的法则范围之内。现在有的人徒然地好乐那些玄妙的语言,谈玄说妙,不在实际行动当中对治自己的烦恼,甚至有的还认为因果是属于小乘法,这实在是极大的谬误。要知道,因果不仅是小乘佛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内容。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果是什么?它就是从生灭的苦集灭道四谛,知道世间的八苦交煎,追溯到苦难的源头是烦恼,就断集、断烦恼。了解在生命的现象界之上还有一个涅槃的境界,就欣慕这样的涅槃,而修八正道,乃至三十七道品,最后断见惑、思惑,证阿罗汉果。这是小乘的小因小果,阿罗汉就是它所证到的果位。相对大乘成佛的果来说,它属于小果。
大乘菩萨要修大因,发菩提心修菩萨的六度万行,这是大因。动经无量劫,断一切烦恼习气,证到究竟的大乘佛果,这就是大果。所以这大小乘修因证果,也就是像种瓜就能得瓜,种豆就能得豆,有其因必然有其果,没有因就不会有果。煮稻米能成饭,煮沙不能成饭,这里面因果是丝毫不爽的。所以不仅仅是世间人在因果之中,就是菩萨、佛也不出因果法则之外。如果说因果是属于小乘,那菩萨、佛也就属于小乘了。所以这样的言语是不通的。
这次法会,属于护国息灾法会。印祖认为,我们是要息现时代刀兵水火之灾,但是,还不是究竟法。进而要熄灭生死烦恼的灾难,这才是彻底的办法。这样就由前面谈世间的护国息灾,进入到我们众生生命层面当中出三界生死轮回这样的灾难,出我们无量烦恼的灾难,这就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但是我们凡夫众生无量劫以来,在无明大梦当中,迷失了自己的法身,佛不断地给我们指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我们在日常的五欲六尘当中,从来没有一念的回光返照——原来我的自性就是佛,妄认我们轮回的苦报身为自己,执著一个浮沤为大海,迷昧了自己的法身,不信轮回和自己修行决定能成佛的佛理。菩提心发不起来,就是断佛慧命啊。在无量劫的轮转过程当中,甘心受苦。这在佛眼里真是可悲可痛的一桩事情,可怜悯者。
这种事情较之于在世间的灾难当中,我们这个色身,业报身,被水火刀兵所夺的这样的灾难来说——自己的法身慧命给迷失了,不相信了,不去修行了,这样的灾难可是最重大的,比失去业报身的苦难还要重百千万亿倍。所以我们一定要护持自己本有的法身慧命,断尽自己生死轮回的种种烦恼,这样才算是真正尽了息灾之能事。从这里我们看到祖师真的是一片婆心啊。你在这个世间把灾难熄灭了,你在这里活得很快乐,享受人天福报,活得很滋润,但还是苦。就好像我们现在没有战争,也没有什么,但现在大家活得幸福吗?快乐吗?每天被五欲六尘所缠裹着,没有一念回到我们本有的佛性里面去,我们还是在生死烦恼的灾难里面水火交煎,水深火热。所以把自己的法身慧命显发出来,才是真正的大事。
那要显发自己的法身慧命,就要谈修行,谈修行就得要谈方法,选择法门。选择什么方法?佛一代时教,五时说法,八万四千法门,把它概括起来有五个宗派,这是祖师给我们概述出来的。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里面谈到,观法海,教法之海,要观它的波澜。观海有术,就是观它的波澜。要了解佛法的大海,就要观澜。观波澜,就是要了解五宗:律、教、禅、净、密。
律就是律宗。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是一切法门修行的基础、前提,不可或缺。修行人要严持清净的戒律,以获得身、口、意三业的清净。戒律能对治我们的烦恼,由戒就能生定,由定就能开慧,由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所以戒律是得定得慧的基础。
教就是教下。有贤首宗、法相宗、天台宗,这些都是教。依教要修观,修止观。一切言教,都是指示月亮真理的手指,就是透过语言文字,了解实相般若。我们不要执指为月,要透过文字的手指了解离语言文字的实相般若。彻悟当人本具的佛性,见性就能成佛。见性成佛——禅宗讲的见性成佛,是指见自性天真之佛,就称为成佛;不是说他证到了福德智慧圆满具足的佛。这个概念要明白。
密宗是以身、口 、意三密,执持陀罗尼咒加持,转八识为四智,这就是“即身成佛” 。上面讲到过,“即身成佛”是以即身了生死为成佛,也不是福德智慧圆满具足的佛。即身了生死也就是阿罗汉的水平,断见思惑就叫了生死——了分段生死。
那么这三宗,都可以摄为禅宗,因为他的气分相同。所以大乘佛法的修持,最终归结到禅、净二门。禅主要是靠自力来断惑证真。不是宿世善根成熟的人,修禅宗一法,很难得真实利益。所以古人说,要想在宗门大彻大悟者,首先他的福德智慧要有什么样的基础呢?要有三朝天子福,七代状元才,这个加起来才能在宗门当中大彻大悟,这是很不容易的。
净土一法,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全靠佛力。只要具足深信切愿持名者,感通阿弥陀佛慈悲愿力,都能带业往生。所以净土靠佛力往生,跟禅宗靠自力开悟,开悟还只是见道,见道还要开始修道,修道才证道,这样相比,有天壤之别。所以净土宗,称为易行道。宗门教下靠自力,就叫难行道。难行一法,如果在晋唐之际,善知识如林,修行人的善根福德也很深厚,他靠自己的自力还有可能解决生死问题。到了宋明以后,就已难得其人了。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就更没有办法了。所以对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对这桩事情,祖师大德也不断地给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
宋初的永明延寿禅师,他首先是宗门的一位祖师,宗门有五宗,他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称为是古佛再来。雍正皇帝对永明延寿大师,那是推崇备至,甚至说自释迦佛以来,永明延寿大师是第一人。他著有一百卷的《宗镜录》,还有《万善同归集》。他在佛前拈阄七次,都是修净土,万善同归净土。所以,他示现在这个世间,在宗门当中彻悟一心,在行门当中圆修万善,每天作一百零八件佛事,夜晚还带着一批人到其它的山峰顶上经行念佛,一往情深地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他一生的德业,被推尊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惟有永明延寿大师,一生兼二宗的祖师——禅宗和净土宗的祖师。所以他老人家就有资格来比较禅宗和净土宗之间的异同。永明延寿大师深心恐怕后世的学子,不了解禅、净二宗的宗要,就特别的作了一个禅净四料简的偈颂,使我们后来的学人,知道在法门的选择当中有所趣向。现在我把这个偈颂念一下:“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四个偈子,一共八十个字。印祖对这四个偈子,八十个字,赞叹备至,说这四个偈颂,八十个字,乃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纲宗要领,一切修行人当生了生脱死的玄妙的楷模。但是阅这个四料简的人,首先不好理解,有时候望文生义,往往理解错了。“有禅有净土” ,什么叫有禅有净土?什么叫禅、什么叫净?什么叫有禅,什么叫有净土?对这几个概念的内涵都得要先理解了,才能够对这个偈颂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把握。
首先是禅和净土这两个概念。禅是佛心,净土是什么?净土跟心也是不二的,心土不二。所以,禅和净土,在理这个层面上而言,都是没有差别的,了无二致。但是有禅和有净土,这是从众生的根机和修行下手的方法而论,它就大有悬殊了。所以宗门的修法和净土的修法就不一样。禅是直指他的本分,向上本分,不立一尘,不立一法,扫荡了,是从空门下手的。净土宗,是从有门施设建立的,是要建立一个相,著相证果的。它们的门庭施设下手不一样。禅和净,有禅有净土,语言相似,但意思完全不一样。所以要从这里着眼,才能够正确把握四料简的意思,才能不辜负永明延寿大师一片苦口婆心。
禅是什么?禅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自性天真佛。宗门下就叫“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向上一路,在毗卢遮那顶上行,威焰王佛之前,空王佛之前的状态。那么在宗门,他的语言不说破,让人去通过参究而自己得到。所以参话头“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谁。”如果他从外面听来的,从门入者都不是家珍,一定要参究得力,桶底脱落,自然现前,才是他悟入了。所以这个禅,就是离开能所,寂照一如的离念灵知,纯真的心体。我们只要是在念头里面,在心意识里面的,都是我们凡夫的心。这个明心见性,要明了我们缘起的虚妄的心,当体即空。缘起性空,知道这个空,就见到这个性,这个性体是离开一切妄念的。离开妄念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洞悉一切,叫离念灵知。离念灵知就是佛的知见,就叫禅。禅者佛心也。
净土是具足信愿持名,求生极乐世界,在事相上,一定要有这种心态,不是偏偏指惟心净土,自性弥陀。有人就用这个来说,惟心净土,还有何土可生?自性弥陀,还要见什么心外的佛?他这样一说,就排斥了净土在事相上妙有的施设,他就不叫有净土。
那么什么叫有禅?就是他通过参究,通过起疑情,参究得力,妄念消融,能所的情执都没有了,就彻见到了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这就叫有禅。开悟了,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什么叫有净土,就是他在事相上,真实的深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事,在他身上是体现出来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叫有净土。
但如果只是参禅,他没有开悟,或者有点小悟,没有彻底大悟,这都不叫有禅。不要以为在禅堂里面打打坐就叫有禅,你打了一辈子坐,对自己本来面目一点概念都没有,这不叫有禅。一定要大彻大悟才叫有禅。如果你念佛,只是偏执惟心净土、自性弥陀,不具足深信切愿,或者有点泛泛的信愿,但并不恳切,这都不能叫有净土。不恳切是什么?厌离心不强,每天口头上也说求生极乐世界,真的要他往生的时候,他又贪生怕死,阿弥陀佛真的现前接引,他要向阿弥陀佛再请几年假,这都不叫有净土。
还有,虽然他修净土法门,口里念着弥陀的名号,心里牵挂的还是五欲六尘,或者念佛求人天福报,或者求来生童真出家,一闻千悟,转大法轮,得大总持,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虽然他的发心很好,但是他没有求生净土的愿,都不能说他有净土,不能说他是修净土的人。为什么?他不肯依佛的净土经教。净土经教,都在展示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四十八 大愿的核心,一一愿都是要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到西方净土成佛的,没有叫你在这个世间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大转法轮的。也许通途的佛法有这个意思,但净土经教里面不是这个意思。你虚妄地以通途的教法为准,不按照净土阿弥陀佛的核心的愿力为准,这都不叫有净土。
所以我们说,你念佛就是求往生,不能赋予其它的内涵。不能说念佛求开悟、求神通,求下辈子怎么样,这都错了,这犯了方向上的错误了。要知道,如果你不能成就往生,念念佛还求一个来生,来生你不隔阴之迷、隔胎之昏,才怪呢!来生得富贵之报,你在富贵当中不迷,还能够了生脱死,这样的人一万个人里面都难得一二。转生被福报所迷,而且从这个迷惑进入更深的迷惑,那实在是占绝大多数。所以果然了解这样的义理,人天福报全都放下,念佛行人没有来生的概念,就是当生往生的概念,这才叫修净土。所以有些有眼无珠的人,常常说他参参话头就叫有禅;信愿也不具足,念几句佛号就叫有净土,这都是自误误人。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有禅有净土,确实很不容易的。
我们了解了禅、净和有、无这些义理之后,再来将永明延寿大师这个偈语,逐段地加以剖析,就能够了解,这八十个字真的是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够更改。换句话来说,这八十个字是从永明延寿大师大光明藏里面流现出来的智慧灵文,是诸佛加持,龙天拥戴的,所以一直不断地传到现在。有的人智慧不够,善根缺乏,甚至还说永明延寿大师这个偈颂是不真实的,还有种种不同的见解,这都是业障深重。
我们来看永明延寿大师的第一个偈颂:“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这是最上根机的一类人,这种人既能在宗门当中明心见性,彻悟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同时又能深入经藏,能够详细地了解释迦如来种种法门——实教法门、权教法门、圆顿法门、渐教法门,对这些都能了解。又能在一切法门当中选择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己了生脱死和帮助一切众生了生脱死的通途正行。这种人就像《观经》的上品上生讲的: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读诵大乘,宗通说通,就是他对教下也很通达;解第一义,就是心性通达,宗通。就是宗说俱通。这种人就像戴角虎一样。因为他在宗门能悟明心地,又对净土一往情深,信愿持名。这种人就有大智慧,有大禅定,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到他的名字,都是赶紧遁逃。这就像老虎,本身老虎就很凶猛,再戴上两只角,就更威猛,无与伦比。
如果有人求学佛法来向他请教,他能随学人的根机加以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来接引的,就以禅净双修之法接引;应以专修净土来接引的,就开示专修净土的方法接引。所以来向他求学的,无论是上根、中根、下根,他都能够对应地说恰如其分的话。这样可不就是人天的导师吗?这就是“现世为人师” 。“来生作佛祖” ,就是临命终时,他蒙阿弥陀佛前来接引,上品上生,一到西方净土,弹指间就华开见佛,悟证无生法忍。悟证无生法忍,最低的限度也是圆教的初住。就在这个三不退当中——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当中,顿然超越四十一个阶位,直接到达等觉菩萨位。在圆教的初住位,他就能够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八相成佛。何况他倍倍增上,二住菩萨能够在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八相成佛,三住的菩萨能够在一万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成佛,就是每个位次提高十倍,就增加十倍的区域。这样就是“来生作佛祖” ,他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一转生他就可以到他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作祖师了。
第二个偈颂:“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指我们大部分净业行人,无禅,就是像我们这样的,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开悟。但是有净土,我们具足信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一生把求生净土作为惟此唯大的一件大事。这就叫有净土。对这样有净土的人,阿弥陀佛在无量劫以前,曾经发了四十八 大愿,只要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都能够接引他往生。阿弥陀佛有接引我们的愿,我们又有愿往生的愿,这两愿的互动感通,就能够蒙阿弥陀佛的大悲光明摄受。阿弥陀佛十劫以来,如母忆子,现在我们一念回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像浪子忆念慈母一样。这样的母子相忆,感应道交,一定能蒙弥陀愿力摄受,带业往生。在这个世间,大修行人修定慧者又有信愿固然能够上品往生,就是悠悠凡夫乃至于五逆十恶,即将要下地狱的众生,临终被地狱的剧苦所逼迫,闻善知识开示念佛一法,发起大惭愧心,称念弥陀名号,哪怕十声,甚至只是一声,当下命终,也能蒙阿弥陀佛的化身接引往生。这可不是万修万人去吗?
净土一法,你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一个都不会遗漏,都能往生的。这是永明古佛给我们的一个判言,跟净土经典中阿弥陀佛的愿力非常符合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把“万修万人去” 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里。我就是万人里面的一员,我只要信愿持名,这就叫修。一万个人修就一万个人往生,一亿个人修就一亿个人往生,这个万不是仅仅指一万个人,是指所有的人。所有的人信愿持名,所有的人都能往生,不会有一个遗漏的。可千万不要认为万修一二去。祖师告诉我们是万修万人去!下品下生这样的人念佛,没有几声都能往生,是由于他临命终时看到地狱的境界现前了,他这时候要离开地狱的苦难,这时候他念佛是非常恳切的,就像一个突围的人要杀开一条血路才能够逃命一样,这时他是全身心的力量都倾注进去了。所以临命终时,当神识即将要离开肉体的那一刻心的力量是最大的,他就突围了。全心即佛,全佛即心。这时他念的一声佛号,真的就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就能获得当下转地狱的境界为净土境界的利益,蒙阿弥陀佛现前接引。这不是泛泛悠悠、有气无力,不具足信愿念几声佛号所能比拟的。
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华开见阿弥陀佛,闻正报依报都在讲经说法。那么在莲华里面,有的能快一点见佛,有的慢一点才能从莲华里面出来,最慢的是十二大劫,最快的是一去就华开见佛。虽然有迟速的不同,但是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即使在莲华里面还没出来,也比在忉利天、夜摩天还要快乐。阿弥陀佛的光明一照进去,忏悔了自己的业障,忏悔了自己的疑根,都能华开见佛。所以一往生都是属于圣贤之辈,永不会退转,都是阿鞞跋致的菩萨。随着往生者根性的浅深,或渐或顿或圆,证得种种的果位。能够证种种的果位,开悟也就在里面了。所以只要能见到阿弥陀佛,你还担心不能开悟吗?这个偈颂也告诉我们,众生在这个世间修行,绝大多数是在西方净土开悟的,是在西方净土断见思惑,证种种的果位的。所以现在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解决往生一事。往生这一愿实现了,就等于所有的愿都实现了。你现在打妄想打的再多,但是如果你往生不了,一切都是画饼,一切等于零。所以我们要抓主要的、核心的,半两拨千斤啊。要先解决往生一事。只要信愿持名,万修万人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开悟也在里面,证果也在里面,度众生也在里面,一切功德具足。这是第二个偈颂。
第三个偈颂:“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有一类人,虽然在宗门开悟了,明心见性了,这叫有禅。但有禅开悟了,不等于他已了生死,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的人误以为开悟了就解决生死问题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解决生死问题要证,要断烦恼,然而见思烦恼可不容易断除。所以禅宗的开悟只是开了眼睛,就是见道;见道,知道了路怎么走,还要开步走,就是修道;通过修道,你开步走才能到达目标,到达目标才叫证道。这就叫历缘锻炼,生生不退,才能够佛位可期。在这个历缘锻炼修道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把见思烦恼全都断尽,才离开分段生死。如果见惑的八十八使,思惑的八十一品,你一毫都没有断,一品都没有断,权且不论。就是见惑思惑你断了大部分,以及快断尽了,但只是剩下一品你还没有断尽,六道轮回你仍然出不去。断见惑的初果须沱恒,还要七次生到人间,七次生到天上。为什么?他要进一步地断欲界的思惑。欲界的思惑断了,才能离开欲界,还要进一步断色界的思惑。证到三果的圣人,才能住在五不还天,继续断尽无色界的思惑,才得阿罗汉果。
所以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啊。常常是你还没有断尽见思惑,还没有到达目标,你就命终了,寿命有限啊。所以大彻大悟之人,十个人里面有九个人都是这样,没有等到他见思惑断尽,他就命终。命终就有后有。因为见思惑还没尽,他就有中阴身,这样十个人里面九个人就会蹉路,蹉路就是蹉跎的意思,耽搁,耽误事了。阴境就是中阴身,临命终时中阴身现前,你多生多劫,乃至今生所有的善恶业力的境界一起现前,那在中阴身阶段,就像多少级的台风啊!自己很难作主宰,就随着最猛烈的业力去投生到善道或者恶道,在这时一毫都做不了主宰。就好像你欠了很多人的债,债主都上门要债,但哪个债主的债欠得多,他的力量大,他就先把你抓住,强者先牵。这时候心里面的善恶种子都出来了,起现行了,那就随着那个种子力量大的,投向什么地方去了。这都是非常危险的境界。所以很多开悟的人在这个时候都又随境轮转去了。
这里就举出几个例子:五祖师戒禅师,一转生就成了苏东坡。五祖是五祖寺,一个寺院的名称,有位师戒禅师,也是宋代开悟了的禅师,在那个时候知名度、名誉很高,声动全国。但是他开悟了,也没有断见思惑,并且他也没有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一转生,就成了一个大文豪——苏东坡。通过苏东坡一生的德业来看,他对佛法倒很通畅,由于他宿世的善根。但是从他的行为上来看,他在杭州做官的时候,还流连在那些歌妓、妓女之间。那说明什么?说明五祖师戒禅师连见惑都没有断。断见惑就得初果了,初果圣人如果转生的话,就是断他的命,他也不会去邪淫。苏东坡连见惑都没有断,更何况去了生死呢?但他宿世有参禅开悟的功夫,所以他各种学问、各种文采非常好。但你把出世间的佛法,转为世间的一个文豪,已经是下降了太多了。
草堂青禅师也是禅门的大佬,转生成为曾鲁公,做大官,五十岁拜宰相。曾鲁公对佛法的了解还不如苏东坡。还有真如喆禅师,也是禅门了不起的人,一转生,到大富贵处,印祖在《致广慧和尚书》里面谈到,大富贵处是什么?就是成了宋代的一位皇帝——宋钦宗。做这个皇帝也很可怜,他的父亲宋徽宗,打不过金国,就把皇位禅让给他的儿子宋钦宗,宋钦宗得到皇帝位两年,整个国家就亡了。还被金人俘虏,把他们父子俩俘虏到五国城,称臣,受尽羞辱。你看一生修行开悟,转生成了这么一个可怜的皇帝。这还是比较高明的。还有更差的,海印信禅师,一转生成了他的大护法朱防御家的一个女儿,为施主家做女儿去了。他圆寂那一天,正好朱防御的夫人就生了一个女孩,大家都看到海印信长老到他家里,夫人就生了一个孩子。所以这个事情全杭州城都知道。当时,圆照本禅师在她满月的时候,还特意去看望她。这时候朱防御的夫人把那个小女婴抱出来,这个小女孩看到圆照本禅师还笑,这时候圆照本禅师就棒喝,说:印长老,你错啦!这个小女孩一听,大哭一声,就死了。死了又到哪儿去了呢?那就不知道了。
如果这些人能够相信净土一法,都是上品上生的人物啊。可惜“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了。这个阴就是中阴身的业力覆盖了我们的妙明真心,让它不能显现。瞥尔就是眨眼之间,非常快。你看,可不就是大彻大悟者,他不能求生净土,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耽搁了自己了生脱死的大事。这事关系重大,不可不辨啊。天如维则禅师也说:大悟之人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他真的悟了,那种求生净土之心,是万牛莫挽,一万头牛的力量都不能挽回。如果说一个人开悟了,他还不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说明他的悟还没悟彻底,“保管老兄欠悟在” ,悟得不够彻底。
第四个偈颂:“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无禅无净土是什么人?这不是说世间不了解佛法的人,埋头造业,不修佛法,还不是指这种人。而是指的修行人。前面曾讲到的,大乘佛法,法门无量,惟有禅和净最为当机。这种修行人,他在宗门又没有开悟,在净土又不具足信愿求生的心,以他泛泛悠悠的状态来修种种其它的法门,是属于这种人。这种人修其它的通途佛法,又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他靠自力修禅的力量又不够,没有依靠;同时对净土一法又信不及,他眼空四海,对净土不看在眼里,也就无从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带业往生,两头都无靠。但他毕竟还是比较认真的修行的:持点戒,打打坐,修点福德,修持功德他也有,就能感得人天福报,下一辈子他就得人天福报了。在得人天福报的时候,由于他修行的智慧缺乏,他就会在福报的五欲里面迷惑,借助他的福报造作种种的恶业,造了种种的恶业就难逃下地狱的果报。到临命终时他就堕到地狱里面去了。
所以“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不是说他当生,是他第三世要下地狱,受那种洞然的铁床铜柱的苦报。铁床是什么,烧得通红的床,那个床上有尖利的针、钉子,就把你放在铁床上,然后地狱的狱使就用锯子在那里把你的身体一段一段锯开,锯开了,业风一吹,又还原成完整的身体。又再锯,再用刀剁,就像我们剁鱼肉一样的剁。在铁床上是这样的苦。那个铜柱可不是一般的铜柱,它是烧得通红的,高温多少多少……几千度几万度的铜柱。对地狱的众生来看,他有淫欲心,一看那个铜柱,他以为是美女,一看美女就想拥抱,一拥抱,谁知道是一个铜柱,就全身烧烂了,全身烧得焦烂。焦烂了,业风一吹又活过来,在他眼里又看到铜柱是美女,又抱上去。如果是女的,她看到是美男,是男的看到是美女,一抱上去,万死万生啊。久经无量劫,都睡在那铁床上,抱在那赤热的铜柱上,就是来偿他在前世贪声色,杀害生命的种种的恶业。诸佛菩萨虽然垂种种的慈悲来救,但是由于他的恶业障碍故,不能得到利益。你叫他念阿弥陀佛,他念不出来,连阿字都阿不出来,那真的是业障深重。就像目连尊者的母亲,他把饮食给他的母亲,但饮食到了他母亲那儿就成了焦炭了,恶业故。
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截流大师也说过:修行之人,如果不具足正信,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他泛泛地修其它的善行和方法,第三世就会下地狱,与现世旃陀罗、五逆十恶之人下地狱只有一步之差,这叫第三世怨。就是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在来生享福当中造恶业,就堕到地狱里面去了。所以快乐只是暂时在来生,地狱的苦报可是动经无量劫啊。纵然地狱的苦报消掉了,从地狱出来又变成饿鬼,又变成畜生。从畜生受完了,得到人身很难,即便得到人身也是愚痴下贱、聋盲喑哑,这些都是从地狱出来的余报。从地狱里面出来,又马上下地狱的多;从地狱出来,能够开发智慧修行佛法得解脱的很少。所以就劳烦地藏菩萨无量劫以来在那里不断地救地狱众生了。地藏王菩萨也很无耐的说:我刚刚把地狱众生送出去了,转眼他又回来了。习气啊。在九华山有幅地狱图,图上有一个很高大的狱卒站在门口,旁边有一个牌子:“你又来了!”我们转眼又去了。
所以佛有一天拈着土问阿难尊者,说:“我手上的土多,还是大地土多?”阿难尊者对佛说:“当然是大地土多,手上的土少。不成比例啊。”佛说:“在这个茫茫人海当中,下一辈子想得人身如手上的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这是佛眼所看到的非常明确的一个现象。得人身一定要持五戒,奉行仁义礼智信五常,有这个德行才能得人身。试问我们自己,包括我们所有的人,有几个能把五戒持得很好的?五戒持不好,人身就不可得。所以我们大部分人是要到三恶道里面去报道注册的。在这种情况下,佛给我们开了一条永离三恶道的道路,虽然我们的行为业力指向三恶道,但是如果我们信愿持名,仰靠弥陀愿力,就能够顿然地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横截了三恶道。不仅是三恶道,连人天之道,人天之道也是恶道,都把它截住了。声闻缘觉的道也截住了。直接趋向佛道一真法界。较之于“无禅无净土”,你在地狱里面万劫与千生,没有一个人值得依赖,那是天壤之别啊。所以我们这一世得到人身,非常侥幸地遇到这出离的妙道,这不是什么人都能遇得到的,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是百千万劫稀有难逢之一时,可千万不要错过机会了。
永明延寿大师惟恐后世的人,没有能力将禅和净的真正意思搞清楚、观察清楚,就作四料简来明确地加以阐释。这可是生死迷津当中度脱的宝筏、宝船,是轮回险道当中的大导师。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对我们的恩德之浩大,那是用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述的。这个四料简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是:一切通途法门,以禅宗为主的通途法门专靠自力,净土法门是仰靠佛力。一切自力法门一定要将见思惑的业障除尽了,才能够了生脱死,那是如蚂蚁爬高山,非常难。净土一法,持名念佛信愿感通佛力,能够带业往生,它的殊胜就在于带业。你一品烦恼没有断,你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圣贤之辈,就是阿鞞跋致的菩萨。世间人不了解净土一法是彻底彰显十方诸佛、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反而把它看成是浅显之法。真是良堪浩叹啊。现代人总以为参话头很高明,认为只要话头看得恰当,临终时去得就会好,去得好就是了生脱死了,都有这么一种知见。这样的知见是未开正眼的梦话,完全不是事实。
所以这里印祖就举了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你看话头,去的好,就算了生脱死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他举了五个人的例子,我们来看看: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有三个参禅的出家人,为同参道友。这三个禅僧死后,一个投生到江苏,姓彭,叫彭文章;一个生到云南,叫何桂清;还有一个生到陕西,叫张费。这三个人里面惟有彭文章还能够记得前生的事。由于他们三个都是参禅的僧人,这种参禅的人转生都会比较聪明,所以都是文化人、知识分子。这三个人正好从各地到北京去会试,就是考取举人之后考进士,都到北京会面了。
这三个人中的彭文章记得前生的事,一看到他们两个人就知道我们原来是同参,就说前生我们三个人作为出家人的事情。何桂清和张费虽然不记得前生的事情,但是三个人一看,如见故人,这就叫有缘分——一看到很亲热,就成为莫逆之交,成为很好的朋友。等到殿试考试的时候,彭文章中了状元,何桂清中了榜眼,榜眼就是第二名,一个考第一名,一个考第二名,张费成为传胪,传胪名次就稍微低一点。以后这三个人都做官了,彭文章还做过主考的官员,他文章学问都很好,但有一点烦恼,就是贪女色。彭文章后来是在家里善终。而何桂清在南京作制台,也是官员,在太平天国洪秀全造反的时候,他失去了南京,被皇上问罪,死了。张费还教过咸丰皇帝的书,当时回回要反,就把他骗去杀了。这三个人都是参禅的僧人,都不是平常的人,还是非常有功夫的,可惜不知道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得了一点世间的洪福。在三个人的洪福当中,二个人还不得善终,这个彭文章竟然贪女色,那下生后世恐怕还不如这一生。这是三个参禅僧人的第二生的结局。
还有一位苏州的吴引之先生,他是跟印祖见过面的,是清朝的探花,探花是科考第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学问道德包括相貌都很庄严。他在民国十年的时候就是1921年,曾经到普陀山法雨寺拜见过印祖,他见印祖的时候就曾经说,他前生是云南的一个和尚。当时寺院烧香的客人很多,就没有多叙述,印祖也没有详细问他怎么知道自己是云南的和尚。到了第二年1922年,印祖为了刻书的事情到扬州去,路过苏州一个弟子家,因为吴引之先生就住在苏州,所以印祖就顺路去拜访他。因为印祖总是觉得,他都能知道自己前生是和尚,是不是他真的不昧往因,宿命通还有啊?但是等到见面谈叙的时候,吴引之对他前生的事情实际是完全忘掉了,从此印祖跟他也就没有什么往来了。
直到1930年印祖在苏州报国寺闭关的时候,吴引之先生协同李印泉、李协和两个先生一起来拜访印祖,印祖趁这个机会就问:你怎么知道你前生是云南的僧人呢?吴引之就说:我二十六岁那一年做了一个梦,梦中到了一个寺院,很明确地知道这是云南哪个县哪个寺院,所见到的那些殿堂房舍、树木形状,都非常熟悉,像平常见过的一样。在梦中也是自己认同自己是这个寺院的僧人。等到醒了之后他还记得很清楚,就一一的把那个寺院的样子,殿堂在哪里、树在哪里,一一把它画下来。正好有一个同僚到云南这个县去做官,他就叫这个同僚拿着他所画的这个图去看看,找找这个地方,有没有这个寺院。这个同僚拿去一对,回信说:一点都没有错。所以他就非常相信自己前生是云南这个寺院的和尚。
印祖听了之后,就劝勉他说: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来日无多,你应当恢复你前生做和尚的事业,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样才不辜负你前生出家修持的苦功。劝勉他念佛,续上他前世出家的道业。谁知道吴引之先生不以为然地说:“念佛有什么稀奇呀?” 但印祖都很婆心切切,还是耐心劝他说:“念佛虽不稀奇,世间没有几个人去念。顶不希奇的事情就是吃饭,而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不吃饭哪。那么吃饭这个最不稀奇的事,你为什么天天还要做?” 劝导他念佛,虽然不稀奇,但却像吃饭一样不可少。吴引之听了也不回答,但就是不肯念。并且吴引之还问旁边同行的两位说:“你们念不念啊?”那两位同行的说:“我们念啊!”他还是不表态说要念。等到十二月三十日那个夜晚,将点灯的时候,离开了世间,恰好满八十岁。你看这个吴引之先生前生还很有修持的,他能够出家修持,所以今生感得大功名、大寿命。但是他今生只是尽到儒家的伦常,对佛法都不相信了。这岂不是大可悲哀的事情吗?
实际上有很多的前生参禅的修行人,转生得到了富贵之后,不仅不相信佛法,甚至不愿意接触、谈话。谈完之后,这个小孩又骑着牛唱着歌:“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唱着歌乘着牛而去了,也不再搭理李源了。
能知道前生后世,能够临命终时相约十二年后在哪里见面,这样的人,真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得到的,但是他还没有了生死啊!宗门教下那些能够坐脱立亡的,说:装支香。就在装香的过程当中他就走了。或者对机锋转语,“咄”一声就走了。这种人能非常洒脱地走,但能了生死吗?没有了生死。这种人都了不了生死,更何况后来的人只是把话头看得稳,临终去得好,他就能了生死吗?靠自力了生死是很难的,见思惑最后一丝毫没有断尽,你都出不去啊。但是净土法门仰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了生死,就非常容易,万修万人去啊!世间人常常是眼空四海,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的,常常舍佛力而靠自力。他就不明白净土法门的奥妙,不明白十方三世诸佛救度众生的悲心。这些人不愿意去念佛仗佛力了生脱死,动不动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实际上他内在的心理上有一个障碍——虚荣心。
所以印祖说,我现在有两句话为这种人说破他的心理:他只是想要显自己是上等人,不肯做平常不稀奇的事,他就是这个知见。看到愚夫愚妇都念佛,我怎么能跟他一样念佛啊。我一定要修跟他不一样的法,才显得我不一样,显得自己是上等人。他不知道这个平常不稀奇的事,正是阿弥陀佛大平等心、大智慧所凝聚的一个法门。凡夫众生都有高低优劣之心,都想显示与众不同,这种凡夫的知见就耽误了自己。所以印祖提出这些公案,就愿一切人都能够详细思惟这五个人的往事,这五个人都解决不了问题,更何况我们现在的人。所以对解决了生脱死,六道轮回一事,要如救头燃,如丧考妣。一定要紧紧抓住六字洪名,信愿持名,横超三界。这样才能够利益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同时也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来修行净土法门殊胜的胜异方便,才能够不虚度这一生遇到净土法门的殊胜因缘。希望大家珍重。南无阿弥陀佛!
——大安法师2007年秦皇岛讲解《印光法师文钞--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