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截流大师:净土警语新白话版2

发布时间:2024-02-18 04:09:47作者:佛缘网
截流大师:净土警语新白话版2

又申劝

净土法门,虽然是所有的佛、所有的祖师共同赞扬,但当世的人们,对于一代时教,没有经过眼目,如果不是过去有灵根,怎么能听到就深信?如今略举一二大经、要论,作为概括,使人们知道净土法门的殊胜,容易生起信乐的心。

就拿《华严》一经来说,教门广大,是所有经中的王。譬如火红的太阳当空,掩盖了众星的光彩,如须弥山的横行海上(香水海),显出了群峰的低矮。其中说到世界啊,不说“恒河沙数”,而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普贤菩萨用智通力,一眼就普遍看到无边的香水海无边的刹土,如掌中的果实。从近到远,各个方面,指出每一名号、相状。极乐世界在毗卢遮那本刹土中,刹土有二十层,上宽下窄,形状如倒立的塔。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同在第十三层。这一层内有十三佛刹土微尘数世界围绕,极乐世界是其中的一个罢了。

看本刹土世界的数量,犹如所有南赡部洲一百年收成的谷米,总合起来,极乐世界与其中一粒相似。更何况看本刹土外无边刹种(世界集合数)的所有世界,还可以言说想像计算吗?这样广大内容的经文,在末后结尾处,却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只提倡往生安养世界,只愿见到阿弥陀佛。那专一切愿劝告发心,反复叮咛,都在《行愿品》中,这里不细说了。

再说佛灭度后六百年,西天竺国(印度)第十二祖马鸣大士,应合佛的预言,重兴正法。综合一百洛叉(十万)的大乘经典,造作了一部论著,名叫《大乘起信论》,能使末法的众生,发起大乘正信。譬如交错众多色彩而成为锦秀,酿制百种花粉而成就甜蜜。那分析阐述的道理,大小都穷尽了。既然详细说明了一切法门,种种的三昧,使人能修习正信。又考虑到一切法门,种种的三昧,都难修又容易退步。就在末后,再开示佛法的胜异方便说:“再其次初学菩萨,住在这娑婆世界,或遇到寒热、风雨不定、饥饿等苦,或见到不善可畏的众生,三毒(贪嗔痴)缠绕,习惯作恶。初学菩萨在其中,心中生起怯弱,恐怕不能成就清净信心,产生怀疑要退却的,应发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因为有决定心,所以在命终时,必定能往生到佛土中,见到佛菩萨,永远脱离恶道。如经中说:‘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根,回向愿生,决定得生,常见彼佛,信心增长,永不退转,得入正位。’”于是知道佛在世时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佛灭度后的马鸣菩萨、龙树菩萨,这些大士们,都劝往生净土,并且发愿自已往生亲近弥陀。

其他如《宝积经》、《大集经》等大部经中,对净土的称扬赞劝,不能全都列举了。

但十方诸佛的净土是无量的,经论偏偏指归极乐世界,大槪有三个意义:一是因为那佛与本土的人最有缘。不分贵贱,不分贤愚,不分老幼,都知道阿弥陀佛名号。若有苦痛委屈,开口发声,没有不称念那佛名的。二是因为法藏比丘(阿弥陀佛的前身)的愿力殊胜。摄取二十一亿清净佛土的所有庄严事项,总合为极乐世界一刹土的庄严。发四十八个宏大誓愿,广泛接引十方念佛众生,来投生那佛国。因为诸佛的果德,虽然实际平等,但在因地中的愿力不同,随缘度化众生,所以在没有差别中有差别。三是阿弥陀佛就是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就是莲华藏海。见一佛就是见无量佛,生一刹土就是生无量刹土,念一佛就是念一切佛,就是被一切佛所护念。因此法界与藏身不二,众生与佛不二,能念与所念不二啊。

然而所有经论虽然广泛赞扬,但本国众生,最初却没有知道的。唯独晋朝的慧远公,在庐山崛起,创始兴建莲社。一时间名流贤士,不约自来,如刘遗民以及宗少文、雷仲伦等人,都敬服请教慧远公,佛法于是极大振兴。自从唐、宋以来,禅学渐渐兴盛,上流知识分子有智商的,大多爱慕宗门,趋向高超奇异。但是上下千百年间,那真能见性的,不过是杨亿侍郎、李遵勖驸马,以及许式郎中等数人而已,其余都是在门庭外游戏罢了。于是使这不可思议的胜异法门,委屈为愚夫愚妇的勾当,中间虽然有三、五个大德高僧,互相论述的祖师,但未必能更多接引高层上流,广度其他众生。延续到明朝末年,才有云栖宏大师出世,承接过去世的悲愿,以纯儒身份脱俗,专门宏扬净业。当世的名贤,归信他的固然很多,怀疑毁谤攻击的,也是不少。大师凭着宏才妙辩,百战不屈,反到成了法喜的乐趣。从此信众悦服,几乎就如慧远公复活、永明大师再世,净土的道法,又得到极大振兴。那么重起一千多年已经坠落的法门,他的功德不是巨大吗?乌呼!现今都成往事了。末法的方向迷乱,众生的业障深重,在险恶的轮回道中,失掉这样的优良导师,能不为此长长地叹息吗?我出生也太晚,不能得到大师的亲身教诲,宝贵的遗言,哪里只是美玉可比?每当展读大师的书,就不禁涕泪横流,心意激动。

现今住持这普仁寺以来,常有群贤聚会,早晚行道,正好满足我的心愿。但每当遇到友人参与法会,我不敢以俗士看待,心中暗想:“莲华国土中,又增添一胜侣了!”昔日我释迦本师,预言本土有六十七亿菩萨往生极乐国,这必是其中一个啊。虽然知道忽忽悠悠退失堕落的很多,但既然发心念佛,就已经入了弥陀愿海,如人吃了一点金刚,终究不会消化,纵然是勤与懒、快与慢不同,终究必生那国土。生到那国土,终究必定得到果证,再来示现八相成道,广度众生。所以现今刚入会时,就以未来诸佛期待他,不是虚妄啊。但不知众佛友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如果能像我期待的那样期待自己,那么现前所有善友,都是我的同一枝上的莲花了。然而我看今天富贵发达的人,或贪恋粗俗的声色,不知那是苦的根本;或贪着蜗牛角一般的名利,不觉悟那是虚幻不实;或又贪爱赚钱发财,算计经营,现在忙碌一生,将来随业力流转轮回。那佛土中,依报正报庄严,无量殊胜美妙的乐事,不闻不知,从生到死,没有产生过一念向往的心。反倒不如穷困愚笨的匹夫,多能念佛,从黑暗进入光明,转生到殊胜处啊。所以今天敬劝友人们,既然各自签名加入莲社,就是三界火宅中的优昙花(吉祥灵花)。必定也具有真实愿,发欣喜极乐厌离娑婆的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毒药,视名利如枷锁,视数十年的兴衰苦乐如同昨天的梦,视娑婆世界一期的生命果报如在旅途,隔夜就舍离,只把回家作为当务之急。如意也好,不如意也好,舍得一寸光阴(时间),一心念佛去。果能如此,还不能往生净土的话,那诸佛所说都成诳语了,愿共同努力吧!

起三年长期示众

凡是要参与佛期念佛,使功夫不虚耗的,应当发三种心,作为方便:

第一发痛惜光阴的心。虽然约定三年,光阴并没有多久。古人比喻如连着几天发疟疾,三度寒热交替,就算告终。若不是勤奋鞭策身心,争分夺秒,未免就以为时间长了。若是以为时间长,就悠悠岁月,心怀糊涂,厌倦容易生起,净功不能达成,岂不是太可惜了吗?况且人命在呼吸间,怎么能保证三年?纵然达到三年,岂能长久?所谓如囚犯赴刑场,如羊到屠场,只能前行,步步接近死亡。只须要昼夜孜孜不倦,寒暑努力不断,一句洪名,没有间歇,不用弥陀接引,净土决定可以往生。凡是我的同修,千万不要有始无终,看待三年如一日、如一刹那就可以啊。

第二发专求出离的心。须知这三年的功夫,不只是不求世间福报,也并不求功德智慧,辩才悟解,与那生生世世做僧人兴显佛法等愿。只愿命终能往生极乐国,脱离生死的苦,这个愿只须要时时刻刻现前。如昔日有人被石磨覆盖在千尺枯井中,学了野狐诀,注视磨孔,一心想出来。注视了很久,孔没有变大,身体没有变小,就自然飞出。念佛也是这样,专念那佛,一心求生,念到真切,佛其实没有来,我其实没有去,就自然能往生。有这一愿,就见佛闻法,断惑证果,不用借助方便,自然心开意解。百千的三昧,随念头就现前,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的大愿,同时具足。可贵的是真信力行,始终专一,才有成就啊。

第三发和顺守约的心。堂中既然人数不多,早晚共住,称为同行善知识。各自应当防身护口,谦恭和顺,互相鼓励,互为榜样。在这三年内,例如闭关禁足,应当以山门为界,不能出外行走。即使亲友病亡的大事,也不能破例出去,开启他人效仿自作主张的先例。每天的功课,不能懈怠废缺。除了病患以外,不能饮食,但不管坐卧,也必须默默念佛,因为在病患中,尤其应当急切啊。功课外有多余时间,必须检点自己,不要放纵身心空过。不得闲谈杂话、放逸戏笑,耽误自己妨碍别人。更不能阅览佛典以外的书,吟咏诗偈,不但是浪费光阴,也是辜负了施主。

本堂轮流一人作监直,五天一换,挂牌交代。有不守约、不如法的,监直师就应当劝谏。一谏就听的是好的。若是三谏不听的,让大家商议处罚。若是监直师徇情隐瞒,不谏不举的,根据事情考虑处罚。若是各位师长自严自重,各自精进不放逸,使规约变得无用,就更好啊。努力努力!

起精进七期示众

七天持名念佛,贵在一心不乱,没有间断没有夹杂,不是一定要快念、多念为优胜啊。只要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也不昏沉。这样的持名,可算是事相上能一心精进的了。

若是真正的修道人,就能直接体会到万法如一,没有二个相。所谓众生与佛不二,自己与他人不二,因与果不二,依报与正报不二,净与秽不二,苦与乐不二,欣喜与厌离不二,取与舍不二,菩提与烦恼不二,生死与涅盘不二。这些对立的二法,都是同一相,一样的清净,不用勉强安排,只要自己如实体会。体会到极处,与自己的本心忽然契合,才知道穿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都是佛事。一心乱心,终究成为戏论,一天到晚,想找到毫发的差异也是不可得的。虽然至心称念,也同随口乱骂一样;虽然精进修持,也是梦中的苦行。这样的了悟通达,才是真正学道人一心精进的持名啊。

前一心不乱似乎难其实容易,后一心不乱似乎容易其实难。但是能够前一心不乱的,往生是必定了,并且能够后一心不乱的,上品可以达到。然而这两种一心不乱,都是博地凡夫边上的事,凡是有心的,都可以修学。同堂的信众,切不要抬高了圣境,自己甘心处在下劣,各自须要勤奋鞭策身心,近的就在七天内,远的就是一生中,常作这样的信愿,常修这样的心行。纵然不能证到,因地也是很强,莲华的品级,必定不在中下了。倘若在七天之后,置若罔闻,熟处(世法)毕竟不生疏,生处(佛法)依然难熟悉,无明的业力习气,牵缠纠结。仅仅是想做七天的功夫,而这七天又没有到一心不乱的田地,正所谓“少善根福德因缘”,怎么能够有希望往生那极乐国?致使佛的金口诚言,反被疑为狂妄,是谁的过错呢?同七的净众,愿各自审察并诫勉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