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禅修中的五次第功夫,做好重关和牢关的保任

发布时间:2023-10-13 04:10:02作者:佛缘网
禅修中的五次第功夫,做好重关和牢关的保任

禅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便是开悟以后,也还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实修和亲证。祖师说,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初学禅的时候,总是妄念纷飞,攀缘不断,不能够使心安住于念的前头,所以呢,我们叫他要放下五欲和善法、恶法的攀缘,叫他要专心地学习看话头的功夫。这是第一个层次——要放下五欲和善法、恶法的攀缘。

第二,提起看话头的功夫。看话头的功夫已经锻炼好了,能够参话头,也能够做思维观,那就应该叫他提起求悟的心,不可以做无事会,在那边等待开悟,否则就永远不悟。所以不能放下求悟的心,必须是用思维观,寻寻觅觅在这段时间要叫他放下求名求利的心,叫他放下世间法的攀缘,只要生活足够就可以了。同时也要叫他放下对于佛教里面各种教相以及佛法名相的攀缘,而提起话头专心地参禅,提起疑情,细密地参寻真如。这个时候不可以叫他放下求悟的心,如果放下求悟的心,疑情就消失掉了,就会落入定境定法里面去,就不是禅法了。

第三,已经开悟明心的人,应该叫他提起悟境去体验真如,以经教和祖师的公案来自己印证,不可以就叫他放下真如和悟境。如果悟了马上就放下真如和悟境,他的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所以这个时候不应当放下。

第四,体验了真如、印证了真如以后,仍然不可以叫他放下真如和悟境,而应该再继续提起疑情去参究,寻求破重关——眼见佛性。眼见佛性以后,也不可以叫他就放下眼见佛性,反而应该要提起,于四威仪中体验佛性现前的境界,并且要常常照看这个境界,保持内摄外缘的均等,要能够使得眼见佛性的功夫永续不断,这就是重关见性的保任,所以见性以后也不可以叫他就放下真如佛性,而应该提起,保任一段时间。

第五,眼见佛性了了分明、永不散失以后,渐渐可以放下眼见佛性的境界。经过一段长时间以后,可能心中仍会有些记挂,有时候会重新再提起,观察佛性还看不看得见,看过之后发觉佛性仍能眼见,心就安定下来,知道眼见佛性的境界不会丧失了。到这个阶段,就应当要叫他暂时放下真如佛性,再提起疑情去参究牢关。这个时候才是放下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的时候。

达摩大师讲:“上智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是知三生与万法皆不可取

,不可说。”这意思是说,对于已经明心见性的人而言,虽然证得真如菩提,虽然眼见佛性,却也是妄,所以说“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但是还没有证菩提,还没有见法身佛没有见佛性之前,不可以说是妄。必须要亲证菩提、眼见佛性之后,迈向牢关的时候,才说这也是妄。

这个阶段应该是在参禅的人见性不失已经好多年之后,还在执着真如佛性的时候,我们才叫他放下佛性,提起疑情一心去参究牢关。如果能够参得透,便能够真的放下真如佛性。

有一则公案,有一个僧人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云:“放下。”这个僧人又说:“一物也不将来啊!叫我放下个什么?”赵州就说:“挑起去!”这意思就是说,一个证菩提、见佛性的人,认为一切是空,但是他执着于这个空,所以说“一物也不将来”。执着这个空也是一种执着,所以赵州叫他放下。可是他还放不下呢!说:“我什么东西也都没带得来,只是个空。”赵州听了,知道他还执着在这个空上面。“好么!你就挑起这个空,到处走去吧!”便叫他挑起去。这则公案讲的就是这个时节!

我们也常常看见有些人用修订的法作为禅法,叫人家修订到一念不生、内外统一的时候,就告诉这个修禅的人:“你要放下,放下你就悟了。”这是倒果为因。放下并不能够使人开悟,放下只是悟的许多条件之一。放下只是躲避或者降伏烦恼,但是没有办法断烦恼。

修禅断烦恼而后能放下,这个是开悟所得的果报,而开悟必须以参禅为因,不是修订以后把它放下可以得悟。而是应该要借着定心来参究,到了“一念相应慧”现前的时候,便能自然而然放下烦恼。如果没有提起疑念来参究,或者参究而没有一念相应,就叫他放下的话,那是塞断了人家悟的门户,而自己也永远没有开悟的机会。

也有禅师开示云:“我现在的教法先修数息,再参话头及放下。参话头必须不离本参,就是不离当前这念心。放下就是保持当前这一念,清楚明白,常照常寂。”殊不知当前这一念清楚明白常照常寂的心犹是妄心。并不是放下话头或保持当前这一念清楚明白常照常寂的心就可以称为悟,因为这一念心仍是识神,不是真如。常照是一边,常寂是另一边,亦照亦寂则具足觉知,觉知之心即非真如。以此清楚明白常照常寂之心为真如者即是常见,《大宝积经》云:“于心相续刹那灭坏,愚闇不了意识境界,起于常见。”即是此类人也。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如果没有一念相应的话,就找不到真如,解脱的智慧就永远不可能升起。虽然能够修到无念、离念、灵明觉了,内外统一、时空统一、虚空粉碎、大地落沉、常寂常照,但是这一些境界都还没有破一念无明,连无始无明的境界都还没有到,何况要破无始无明呢!依旧是凡夫一个!所以还没有到该放下的时候,不可以放下。必须参到一念相应慧现前,时时体验真如,时时眼见佛性才算数。

如果还没有到参究牢关的时节,也不可以放下真如佛性,而应该遵照赵州古佛所开示的“挑起去”,一直保任到真如佛性永不退失、眼见佛性的境界永不退失之后,才暂时放下真如佛性而提起疑情去参究牢关。牢关参透了,自然就能够把悟境和真如佛性全部放下。如果还没有明心见性,还没有到参究牢关的时节,就不可以叫人放下求悟的心,也不可以叫人放下真如佛性的保任与体验,否则就不是善知识,就是以声闻的无念为禅。《大宝积经》云:“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初参明心,一念相应,找到真如后,不可放下,须仔细体验到明暗双双的时节之后,再参重关,不落妄觉之性。一念相应时眼见佛性而不退失。最后参牢关,到一念相应后,参禅事毕,方可完全放下。若未有一念相应慧便放下不参,而保持这清明寂照的心便是误认识神为真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