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槃经 第十七卷
梵行品第二十之四
尔时 , 王舍大城阿阇世王 , 其性弊恶 , 喜行杀戮 ; 具口四恶 , 贪恚愚痴 ; 其心炽盛 , 唯见现在 , 不见未来 ; 纯以恶人而为眷属 , 贪著现世五欲乐故 , 父王无辜横加逆害 。 因害父已 , 心生悔热 , 身脱璎珞伎乐不御 ; 心悔热故 , 遍体生疮 , 其疮臭秽不可附近 。 寻自念言 :“ 我今此身已受华报 , 地狱果报将近不远 。”
尔时 , 其母字韦提希 , 以种种药而为涂之 , 其疮遂增无有降损 。 王即白母 :“ 如是疮者 , 从心而生 , 非四大起 。 若言众生有能治者 , 无有是处 。”
时有大臣 , 名曰月称 , 往至王所 , 在一面立 , 白言 :“ 大王 , 何故愁悴颜容不悦 ? 为身痛耶 ? 为心痛乎 ?”
王答臣言 :“ 我今身心岂得不痛 ? 我父无辜 , 横加逆害 。 我从智者曾闻是义 , 世有五人不脱地狱 , 谓五逆罪 。 我今已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罪 , 云何身心而得不痛 ? 又无良医治我身心 。”
臣言 :“ 大王 , 莫大愁苦 。” 即说偈言 :
“ 若常愁苦 , 愁遂增长 ,
如人喜眠 , 眠则滋多 ,
贪淫嗜酒 , 亦复如是 。
“ 如王所言 , 世有五人不脱地狱 , 谁往见之来语王耶 ? 言地狱者 , 直是世间多智者说 。 如王所言 , 世无良医治身心者 , 今有大医名富兰那 , 一切知见 , 得自在定 , 毕竟修习清净梵行 , 常为无量无边众生演说无上涅槃之道 。 为诸弟子说如是法 :‘ 无有黑业 , 无黑业报 ; 无有白业 , 无白业报 ; 无黑白业 , 无黑白业报 ; 无有上业及以下业 。’ 是师今在王舍城中 , 唯愿大王屈驾往彼 , 可令是师疗治身心 。’
时王答言 :“ 审能如是灭除我罪 , 我当归依 。”
复有一臣 , 名曰藏德 , 复往王所而作是言 :“ 大王 , 何故面貌憔悴 、 唇口干燋 、 音声微细 ? 犹如怯人见大怨敌 , 颜色懆变 , 将何所苦 ? 为身痛耶 ? 为心痛乎 ?”
王即答言 :“ 我今身心云何不痛 ? 我之痴盲无有慧目 , 近诸恶友而为亲善 , 随提婆达恶人之言 , 正法之王横加逆害 。 我昔曾闻智人说偈 :
“ 若于父母 , 佛及弟子 ,
生不善心 , 起于恶业 ,
如是果报 , 在阿鼻狱 。
“ 以是事故 , 今我心怖生大苦恼 , 又无良医而见救疗 。”
大臣复言 :“ 唯愿大王 , 且莫愁怖 。 法有二种 : 一者 、 出家 , 二者 、 王法 。 王法者 , 谓害其父则王国土 , 虽云是逆 , 实无有罪 。 如迦罗罗虫要坏母腹然后乃生 , 生法如是 , 虽破母身实亦无罪 , 骡怀妊等亦复如是 ; 治国之法 , 法应如是 , 虽杀父兄 , 实无有罪 。 出家法者 , 乃至蚊蚁 , 杀亦有罪 。 唯愿大王 , 宽意莫愁 。 何以故 ?
“ 若常愁苦 , 愁遂增长 ,
如人喜眠 , 眠则滋多 ,
贪淫嗜酒 , 亦复如是 。
“ 如王所言 , 世无良医治身心者 , 今有大师名末伽梨拘舍离子 , 一切知见 , 怜愍众生犹如赤子 , 已离烦恼能拔众生三毒利箭 。 一切众生于一切法无知见觉 , 唯是一人独知见觉 。 如是大师常为弟子说如是法 :‘ 一切众生身有七分 。 何等为七 ? 地 、 水 、 火 、 风 、 苦 、 乐 、 寿命 。 如是七法非化非作 , 不可毁害如伊师迦草 , 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 不舍不作犹如乳酪 , 各不诤讼若苦若乐 、 若善不善 , 投之利刀无所伤害 。 何以故 ? 七分空中无妨碍故 , 命亦无害 。 何以故 ? 无有害者及死者故 , 无作无受 , 无说无听 , 无有念者及以教者 。 常说是法 , 能令众生灭除一切无量重罪 。’ 是师今在王舍大城 , 唯愿大王往至其所 。 王若见者 , 众罪消灭 。”
时王答言 :“ 审能如是除灭我罪 , 我当归依 。”
复有一臣 , 名曰实得 , 复到王所即说偈言 :
“ 大王何故 , 身脱璎珞 ,
首发蓬乱 , 乃至如是 ?
王身何故 , 颤慄不安 ,
犹如猛风 , 吹动华树 ?
“ 王今何故容色愁悴 ? 犹如农夫 , 下种之后 , 天不降雨 , 愁苦如是 。 为是心痛 ? 为身痛耶 ?”
王即答言 :“ 我今身心岂得不痛 ? 我父先王 , 慈爱流恻 , 特见矜念 , 实无辜咎 , 往问相师 , 相师答言 :‘ 是儿生已 , 定当害父 。’ 虽闻是语 , 犹见瞻养 。 曾闻智者作如是言 :‘ 若人通母及比丘尼 , 偷僧祇物 , 杀发无上菩提心者 , 及害其父 , 如是之人毕定当堕阿鼻地狱 。’ 我今身心岂得不痛 ?”
大臣复言 :“ 唯愿大王 , 且莫愁苦 。 如其父王修解脱者 , 害则有罪 ; 若治国法 , 杀则无罪 。 大王 , 非法者名为无法 , 无法者名为无罪 。 譬如无子名为无子 , 又如恶子亦名无子 , 虽言无子实非无子 。 如食无盐名为无盐 , 食若少盐亦名无盐 。 如河无水名为无水 , 若有少水亦名无水 。 如念念灭亦言无常 , 虽住一劫亦名无常 。 如人受苦名为无乐 , 虽受少乐亦名无乐 。 如不自在名之无我 , 虽少自在亦名无我 。 如闇夜时名之无日 , 云雾之时亦言无日 。 大王 , 虽言少法名为无法 , 实非无法 。 愿王留神听臣所说 , 一切众生皆有余业 , 以业缘故数受生死 。 若使先王有余业者 , 今王杀之竟有何罪 ? 唯愿大王 , 宽意莫愁 。 何以故 ?
“ 若常愁苦 , 愁遂增长 ,
如人喜眠 , 眠则滋多 ,
贪淫嗜酒 , 亦复如是 。
“ 如王所言 , 世无良医治身心者 , 今有大师名删阇耶毗罗胝子 , 一切知见 , 其智渊深犹如大海 , 有大威德具大神通 , 能令众生离诸疑网 。 一切众生不知见觉 , 唯是一人独知见觉 。 今者近在王舍城住 , 为诸弟子说如是法 :‘ 一切众中若是王者 , 自在随意造作善恶 , 虽为众恶悉无有罪 。 如火烧物 , 无净不净 ; 王亦如是 , 与火同性 。 譬如大地净秽普载 , 虽为是事初无瞋喜 ; 王亦如是 , 与地同性 。 譬如水性 , 净秽俱洗 , 虽为是事亦无忧喜 ; 王亦如是 , 与水同性 。 譬如风性 , 净秽等吹 , 虽为是事亦无忧喜 ; 王亦如是 , 与风同性 。 如秋髡树 , 春则还生 , 虽复髡斫实无有罪 ;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 此间命终 , 还此间生 , 以还生故 , 当有何罪 ? 一切众生苦乐果报 , 悉皆不由现在世业 , 因在过去 , 现在受果 。 现在无因 , 未来无果 。 以现果故 , 众生持戒 , 勤修精进遮现恶果 , 以持戒故则得无漏 , 得无漏故尽有漏业 , 以尽业故众苦得尽 , 众苦尽故 , 故得解脱 。’ 唯愿大王 , 速往其所 , 令其疗治身心苦痛 。 王若见者 , 众罪则除 。”
王即答言 :“ 审有是师能除我罪 , 我当归依 。”
复有一臣 , 名悉知义 , 即至王所 , 作如是言 :‘ 王今何故形不端严 ? 如失国者 , 如泉枯涸 , 池无莲华 , 树无华叶 , 破戒比丘身无威德 。 为身痛耶 ? 为心痛乎 ?”
王即答言 :“ 我今身心岂得无痛 ? 我父先王慈恻流念 , 然我不孝不知报恩 ; 常以安乐安乐于我 , 而我背恩反断其乐 。 先王无辜 , 横兴逆害 。 我亦曾闻智者说言 :‘ 若有害父 , 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受大苦恼 。’ 我今不久必堕地狱 , 又无良医救疗我罪 。”
大臣即言 :“ 唯愿大王 , 放舍愁苦 。 王不闻耶 ? 昔者有王 , 名曰罗摩 , 害其父已得绍王位 。 跋提大王 、 毗楼真王 、 那睺沙王 、 迦帝迦王 、 毗舍佉王 、 月光明王 、 日光明王 、 爱王 、 持多人王 , 如是等王皆害其父得绍王位 , 然无一王入地狱者 。 于今现在 , 毗琉璃王 、 优陀那王 、 恶性王 、 鼠王 、 莲华王 , 如是等王皆害其父 , 悉无一王生愁恼者 。 虽言地狱 、 饿鬼 、 天中 , 谁有见者 ? 大王 , 唯有二有 : 一者 、 人道 , 二者 、 畜生 。 虽有是二 , 非因缘生 , 非因缘死 。 若非因缘 , 何有善恶 ? 唯愿大王 , 勿怀愁怖 。 何以故 ?
“ 若常愁苦 , 愁遂增长 ,
如人喜眠 , 眠则滋多 ,
贪淫嗜酒 , 亦复如是 。
“ 如王所言 , 世无良医治身心者 , 今有大师名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 一切知见 , 观金与土平等无二 , 刀斫右胁 , 左涂栴檀 , 于此二人心无差别 , 等视怨亲心无异相 。 此师真是世之良医 , 若行若立若坐若卧 , 常在三昧 , 心无分散 。 告诸弟子作如是言 :‘ 若自作 、 若教他作 , 若自斫 、 若教他斫 , 若自炙 、 若教他炙 , 若自害 、 若教他害 , 若自偷 、 若教他偷 , 若自淫 、 若教他淫 , 若自妄语 、 若教他妄语 , 若自饮酒 、 若教他饮酒 , 若杀一村一城一国 , 若以刀轮杀一切众生 , 若恒河已南布施众生 , 恒河已北杀害众生 , 悉无罪福 , 无施戒定 。’ 今者近在王舍城住 , 愿王速往 。 王若见者 , 众罪除灭 。”
王言 :“ 大臣 , 审能如是除灭我罪 , 我当归依 。”
复有大臣 , 名曰吉德 , 复往王所 , 作如是言 :“ 王今何故面无光泽 ? 如日中灯 , 如昼时月 , 如失国君 , 如荒败土 。 大王今者四方清夷 , 无诸怨敌 , 而今何故如是愁苦 ? 为身苦耶 ? 为心苦乎 ? 有诸王子常生此念 :‘ 我今何时当得自在 ?’ 大王今者已果所愿 , 自在王领摩伽陀国 , 先王宝藏具足而得 , 唯当快意纵情受乐 , 如是愁苦何用经怀 ?”
王即答言 :“ 我今云何得不愁恼 ? 大臣 , 譬如愚人 , 但贪其味 , 不见利刀 , 如食杂毒不见其过 , 我亦如是 。 如鹿见草不见深井 , 如鼠贪食不见猫狸 ; 我亦如是 , 见现在乐 , 不见未来不善苦果 。 曾从智者闻如是言 :‘ 宁于一日受三百矛 , 不于父母生一念恶 。’ 我今已近地狱炽火 , 云何当得不愁恼耶 ?”
大臣复言 :“ 谁来诳王言有地狱 ? 如刺头利 , 谁之所造 ? 飞鸟色异 , 复谁所作 ? 水性润渍 , 石性坚硬 , 如风动性 , 如火热性 , 一切万物自死自生 , 谁之所作 ? 言地狱者 , 直是智者文辞造作 。 言地狱者 , 为有何义 ? 臣当说之 , 地者名地 , 狱者名破 , 破于地狱无有罪报 , 是名地狱 。 又复地者名人 , 狱者名天 , 以害其父故到人天 。 以是义故 , 婆薮仙人唱言 :‘ 杀羊得人天乐 , 是名地狱 。’ 又复地者名命 , 狱者名长 , 以杀生故得寿命长 , 故名地狱 。 大王 , 是故当知实无地狱 。 大王 , 如种麦得麦 、 种稻得稻 , 杀地狱者还得地狱 , 杀害于人应还得人 。 大王 , 今当听臣所说 , 实无杀害 。 若有我者 , 实亦无害 。 若无我者 , 复无所害 。 何以故 ? 若有我者 , 常不变易 , 以常住故 , 不可杀害 , 不破不怀 , 不系不缚 , 不瞋不喜 , 犹如虚空 , 云何当有杀害之罪 ? 若无我者 , 诸法无常 , 以无常故念念坏灭 , 念念灭故 , 杀者死者皆念念灭 。 若念念灭 , 谁当有罪 ? 大王 , 如火烧木 , 火则无罪 ; 如斧斫树 , 斧亦无罪 ; 如镰刈草 , 镰实无罪 ; 如刀杀人 , 刀实非人 , 刀既无罪 , 人云何罪 ? 如毒杀人 , 毒实非人 , 毒药无罪 , 人云何罪 ? 一切万物皆亦如是 , 实无杀害 , 云何有罪 ? 唯愿大王 , 莫生愁苦 。 何以故 ?
“ 若常愁苦 , 愁遂增长 ,
如人喜眠 , 眠则滋多 ,
贪淫嗜酒 , 亦复如是 。
“ 如王所言 , 世无良医治恶业者 , 今有大师名迦罗鸠驮迦旃延 , 一切知见 , 明了三世 , 于一念顷能见无量无边世界 , 闻声亦尔 , 能令众生远离过恶 。 犹如恒河 , 若内若外所有诸罪皆悉清净 ; 是大良师亦复如是 , 能除众生内外众罪 。 为诸弟子说如是法 :‘ 若人杀害一切众生 , 心无惭愧 , 终不堕恶 , 犹如虚空不受尘水 ; 有惭愧者即入地狱 , 犹如大水润湿于地 。 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 , 自在天喜 , 众生安乐 ; 自在天瞋 , 众生苦恼 。 一切众生若罪若福 , 乃是自在天之所为 , 云何当言人有罪福 ? 譬如工匠作机关木人 , 行住坐卧 , 唯不能言 , 众生亦尔 。 自在天者喻如工匠 , 木人者喻众生身 , 如是造化谁当有罪 ?’ 如是大师今者近在王舍城住 , 唯愿速往 。 如其见者 , 众罪消灭 。”
王即答言 :“ 审有是人能灭我罪 , 我当归依 。”
复有一臣名无所畏 , 往至王所说如是言 :‘ 大王 , 世有愚人 , 一日之中百喜百愁 、 百眠百寤 、 百惊百哭 , 有智之人斯无是事 。 大王何故忧愁如是 ? 如失侣客 , 如堕深泥无救拔者 , 如人渴乏不得浆水 , 犹如迷人无有导者 , 如困病人无医救疗 , 如海船破无救接者 。 大王今者为身痛耶 ? 为心痛乎 ?”
王即答言 :“ 我今身心岂得不痛 ? 我近恶友 , 不观口过 , 先王无辜横兴逆害 。 我今定知当入地狱 , 复无良医而见救济 ?”
臣即白言 :“ 唯愿大王 , 莫生愁毒 。 夫刹利者 , 名为王种 。 若为国土 , 若为沙门及婆罗门 , 为安人民 , 虽复杀害 , 无有罪也 。 先王虽复恭敬沙门 , 不能承事诸婆罗门 , 心无平等 , 无平等故则非刹利 。 大王今者为欲供养诸婆罗门杀害先王 , 当有何罪 ? 大王 , 实无杀害 。 夫杀害者 , 杀害寿命 , 命名风气 , 风气之性不可杀害 , 云何害命而当有罪 ? 唯愿大王 , 莫复愁苦 。 何以故 ?
“ 若常愁苦 , 愁遂增长 ,
如人喜眠 , 眠则滋多 ,
贪淫嗜酒 , 亦复如是 。
“ 如王所言 , 世无良医而疗治者 , 今有大师名尼乾陀若提子 , 一切知见 , 怜愍众生 , 善知众生诸根利钝 , 达解一切 , 随宜方便 , 世间八法所不能污 , 寂静修习清净梵行 。 为诸弟子说如是言 :‘ 无施无善 , 无父无母 , 无今世后世 , 无阿罗汉 , 无修无道 。 一切众生经八万劫 , 于生死轮自然得脱 , 有罪无罪悉亦如是 。 如四大河 , 所谓辛头 、 恒河 、 博叉 、 私陀 , 悉入大海无有差别 ;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 得解脱时悉无差别 。’ 是师今在王舍城住 , 唯愿大王速往其所 。 若得见者 , 众罪消除 。”
王即答言 :“ 审有是师能除我罪 , 我当归依 。”
尔时 , 大医名曰耆婆 , 往至王所白言 :“ 大王 , 得安眠不 ?”
王以偈答言 :
“ 若有能永断 , 一切诸烦恼 ,
不贪染三界 , 乃得安隐眠 。
若得大涅槃 , 演说甚深义 ,
名真婆罗门 , 乃得安隐眠 。
身无诸恶业 , 口离于四过 ,
心无有疑网 , 乃得安隐眠 。
身心无热恼 , 安住寂静处 ,
获致无上乐 , 乃得安隐眠 。
心无有取著 , 远离诸怨仇 ,
常和无诤讼 , 乃得安隐眠 。
若不造恶业 , 心常怀惭愧 ,
信恶有果报 , 乃得安隐眠 。
敬养于父母 , 不害一生命 ,
不盗他财物 , 乃得安隐眠 。
调伏于诸根 , 亲近善知识 ,
破坏四魔众 , 乃得安隐眠 。
不见吉不吉 , 及以苦乐等 ,
为诸众生故 , 轮转于生死 ,
若能于是者 , 乃得安隐眠 。
谁得安隐眠 ? 所谓诸佛是 ,
深观空三昧 , 身心安不动 。
谁得安隐眠 ? 所谓慈悲者 ,
常修不放逸 , 视众如一子 。
众生无明冥 , 不见烦恼果 ,
常造诸恶业 , 不得安隐眠 。
若为于自身 , 及以他人身 ,
造作十恶业 , 不得安隐眠 。
若言为乐故 , 害父无过咎 ,
随是恶知识 , 不得安隐眠 。
若食过节度 , 冷饮而过差 ,
如是则病苦 , 不得安隐眠 。
若于王有过 , 邪念他妇女 ,
及行圹路者 , 不得安隐眠 。
持戒果未熟 , 太子未绍位 ,
盗者未获财 , 不得安隐眠 。
“ 耆婆 , 我今病重 , 于正法王兴恶逆害 , 一切良医妙药 、 咒术善巧 、 瞻病所不能治 。 何以故 ? 我父法王如法治国 , 实无辜咎 , 横加逆害 。 如鱼处陆 , 当有何乐 ? 如鹿在弶 , 初无欢心 , 如人自知命不终日 , 如王失国逃迸他土 , 如人闻病不可疗治 , 如破戒者闻说罪过 。 我昔曾闻智者说言 :‘ 身口意业若不清净 , 当知是人必堕地狱 。’ 我亦如是 , 云何当得安隐眠耶 ? 今我又无无上大医演说法药 , 除我病苦 。”
耆婆答言 :“ 善哉 ! 善哉 ! 王虽作罪 , 心生重悔而怀惭愧 。 大王 , 诸佛世尊常说是言 :‘ 有二白法能救众生 , 一惭 、 二愧 。’ 惭者自不作罪 , 愧者不教他作 ; 惭者内自羞耻 , 愧者发露向人 ; 惭者羞人 , 愧者羞天 , 是名惭愧 。 无惭愧者不名为人 , 名为畜生 。 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 , 有惭愧故说有父母 、 兄弟 、 姊妹 。
“ 善哉 ! 大王 , 具有惭愧 。 大王且听 , 臣闻佛说 :‘ 智者有二 : 一者 、 不造诸恶 , 二者 、 作已忏悔 。 愚者亦二 : 一者 、 作罪 , 二者 、 覆藏 。 虽先作恶 , 后能发露 , 悔已惭愧更不敢作 。 犹如浊水置之明珠 , 以珠威力 , 水即为清 ; 如烟云除 , 月则清明 ; 作恶能悔亦复如是 。’ 王若忏悔怀惭愧者 , 罪即除灭 , 清净如本 。 大王 , 富有二种 : 一者 、 象马种种畜生 , 二者 、 金银种种珍宝 。 象马虽多 , 不敌一珠 。 大王 , 众生亦尔 : 一者 、 恶富 , 二者 、 善富 。 多作诸恶 , 不如一善 。 臣闻佛说 :‘ 修一善心破百种恶 。’ 大王 , 如少金刚能坏须弥 , 亦如少火能烧一切 , 如少毒药能害众生 ; 少善亦尔能破大恶 , 虽名少善其实是大 。 何以故 ? 破大恶故 。 大王 , 如佛所说 :‘ 覆藏者漏 , 不覆藏者则无有漏 , 发露悔过是故不漏 。 若作众罪不覆不藏 , 以不覆故 , 罪则微薄 。 若怀惭愧 , 罪则消灭 。’ 大王 , 如水渧虽微 , 渐盈大器 ; 善心亦尔 , 一一善心能破大恶 。 若覆罪者 , 罪则增长 ; 发露惭愧 , 罪则消灭 。 是故诸佛说有智者不覆藏罪 。
“ 善哉 ! 大王能信因果 、 信业 、 信报 。 唯愿大王 , 莫怀愁怖 。 若有众生造作诸罪 , 覆藏不悔 , 心无惭愧 , 不见因果及以业报 , 不能咨启有智之人 , 不近善友 , 如是之人 , 一切良医乃至瞻病所不能治 。 如迦摩罗病 , 世医拱手 , 覆罪之人亦复如是 。 云何罪人 ? 谓一阐提 。 一阐提者 , 不信因果 , 无有惭愧 , 不信业报 , 不见现在及未来世 , 不亲善友 , 不随诸佛所说教诫 。 如是之人名一阐提 , 诸佛世尊所不能治 。 何以故 ? 如世死尸 , 医不能治 ; 一阐提者亦复如是 , 诸佛世尊所不能治 。 大王今者非一阐提 , 云何而言不可救疗 ?
“ 如王所言无能治者 。 大王当知 , 迦毗罗城净饭王子 , 姓瞿昙氏 , 字悉达多 , 无师觉悟自然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三十二相 、 八十种好庄严其身 , 具足十力 、 四无所畏 、 一切知见 、 大慈大悲 , 怜愍一切如罗睺罗 , 随善众生如犊逐母 , 知时而说 , 非时不语 , 实语 、 净语 、 妙语 、 义语 、 法语 、 一语 , 能令众生永离烦恼 。 善知众生诸根心性 , 随宜方便无不通达 。 其智高大如须弥山 , 深邃广远犹如大海 。 是佛世尊有金刚智 , 能破众生一切恶罪 , 若言不能无有是处 。 今者去此十二由旬 , 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 , 而为无量阿僧祇等诸菩萨僧演种种法 , 若有若无 、 若有为若无为 、 若有漏若无漏 、 若烦恼果若善法果 、 若色法若非色法若非色非非色法 、 若我若非我若非我非非我 、 若常若非常若非常非非常 、 若乐若非乐若非乐非非乐 、 若相若非相若非相非非相 、 若断若非断若非断非非断 、 若世若出世若非世非出世 、 若乘若非乘若非乘非非乘 、 若自作自受若自作他受若无作无受 。 大王 , 若当于佛所闻无作无受 , 所有重罪即当消灭 。
“ 王今且听 , 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相现 : 一者 、 衣裳垢腻 , 二者 、 头上华萎 , 三者 、 身体臭秽 , 四者 、 腋下汗出 , 五者 、 不乐本座 。 时天帝释或于静处 , 若见沙门若婆罗门 , 即至其所生于佛想 。 尔时 , 沙门及婆罗门见帝释来 , 深自庆幸 , 即说是语 :‘ 天主 , 我今归依于汝 。’ 释闻是已乃知非佛 , 复自念言 :‘ 彼若非佛 , 不能治我五退没相 。’ 是时御臣名般遮尸 , 语帝释言 :‘ 憍尸迦 , 乾闼婆王名敦浮楼 , 其王有女 , 字须跋陀 。 王若能以此女见与 , 臣当示王除衰相处 。’ 释即答言 :‘ 善男子 , 毗摩质多阿修罗王 , 有女舍脂 , 是吾所敬 。 卿若必能示吾消灭恶相处者 , 犹当相与 , 况须跋陀 !’‘ 憍尸迦 , 有佛世尊 , 字释迦牟尼 , 今者在于王舍大城 。 若能往彼咨禀未闻 , 衰没之相必得除灭 。’‘ 善男子 , 若佛世尊审能灭者 , 便可回驾至其住处 。’ 御臣奉命即回车乘 , 到王舍城耆阇崛山 , 至于佛所 , 头面礼足 , 却坐一面 , 白佛言 :‘ 世尊 , 天人之中 , 谁为系缚 ?’‘ 憍尸迦 , 悭贪嫉妒 。’ 又言 :‘ 悭贪嫉妒因何而生 ?’ 答言 :‘ 因无明生 。’ 又言 :‘ 无明复因何生 ?’ 答言 :‘ 因放逸生 。’ 又言 :‘ 放逸复因何生 ?’ 答言 :‘ 因颠倒生 。’ 又言 :‘ 颠倒复因何生 ?’ 答言 :‘ 因疑心生 。’‘ 世尊 , 颠倒之法因疑生者 , 实如圣教 。 何以故 ? 我有疑心 , 以疑心故则生颠倒 , 于非世尊生世尊想 。 我今见佛 , 疑网即除 , 疑网除故颠倒亦尽 , 颠倒尽故无有悭心乃至妒心 。’ 佛言 :‘ 汝言无有悭妒心者 , 汝今已得阿那含耶 ? 阿那含者无有贪心 。 若无贪心 , 云何为命来至我所 ? 如阿那含 , 实不求命 ,’‘ 世尊 , 有颠倒者则有求命 , 无颠倒者则不求命 。 然我今者实不求命 , 所欲求者 , 唯佛法身及佛智慧 。’‘ 憍尸迦 , 求佛法身及佛智慧 , 将来之世必当得之 。’ 尔时 , 帝释闻佛说已 , 五衰没相即时消灭 , 便起作礼绕佛三匝 , 恭敬合掌而白佛言 :‘ 世尊 , 我今即死即生 , 失命得命 , 又闻佛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是为更生 , 为更得命 。 世尊 , 一切人天云何增益 ? 复以何缘而致损减 ?’‘ 憍尸迦 , 斗诤因缘 , 人天损减 ; 善修和敬 , 则得增益 。’‘ 世尊 , 若以斗诤而损减者 , 我从今日更不复与阿修罗战 。’ 佛言 :‘ 善哉 ! 善哉 ! 憍尸迦 , 诸佛世尊说忍辱法 , 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 尔时 , 释提桓因即前礼佛于是还去 。 大王 , 如来以能除诸恶相 , 是故称佛不可思议 。 王若往者 , 所有重罪必当得除 。
“ 大王且听 , 有婆罗门子 , 字曰不害 , 以杀无量诸众生故 , 名鸯崛魔 。 复欲害母 , 恶心起时身亦随动 , 身心动者即五逆因 , 五逆因故必堕地狱 。 后见佛时 , 身心俱动复欲生害 , 身心动者即五逆因 , 五逆因故当入地狱 。 是人得遇如来大师 , 即时得灭地狱因缘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是故称佛为无上医 , 非六师也 。
“ 大王 , 复有须毗罗王子 , 其父瞋之 , 截其手足 , 推之深井 。 其母矜愍 , 使人牵出 , 将至佛所 。 寻见佛时 , 手足还具 , 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大王 , 以见佛故得现果报 , 是故称佛为无上医 , 非六师也 。
“ 大王 , 如恒河边有诸饿鬼 , 其数五百 , 于无量岁初不见水 。 虽至河上 , 纯见流火 , 饥渴所逼 , 发声号哭 。 尔时 , 如来在其河侧郁昙钵林坐一树下 。 时诸饿鬼来至佛所 , 白佛言 :‘ 世尊 , 我等饥渴 , 命将不远 。’ 佛言 :‘ 恒河流水 , 汝何不饮 ?’ 鬼即答言 :‘ 如来见水 , 我则见火 。’ 佛言 :‘ 恒河清流 , 实无火也 。 以恶业故 , 心自颠倒 , 谓为是火 。 我当为汝除灭颠倒 , 令汝见水 。’ 尔时 , 世尊广为诸鬼说悭贪过 , 诸鬼即言 :‘ 我今渴乏 , 虽闻法言都不入心 。’ 佛言 :‘ 汝若渴乏 , 先入河水恣意饮之 。’ 是诸鬼等以佛力故即得饮水 ; 既饮水已 , 如来复为种种说法 ; 既闻法已 , 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舍饿鬼形得于天身 。 大王 , 是故称佛为无上医 , 非六师也 。
“ 大王 , 舍婆提国群贼五百 , 波斯匿王挑出其目 , 盲无前导 , 不能得往至于佛所 。 佛怜愍故 , 即至贼所慰喻之言 :‘ 善男子 , 善护身口 , 更勿造恶 。’ 诸贼即时闻如来音微妙清彻 , 寻还得眼 , 即于佛前合掌礼佛而白佛言 :‘ 世尊 , 我今知佛慈心普覆一切众生 , 非独人天 。’ 尔时 , 如来即为说法 , 既闻法已 , 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是故如来真是世间无上良医 , 非六师也 。
“ 大王 , 舍婆提国有旃陀罗 , 名曰气嘘 , 杀无量人 , 见佛弟子大目揵连 , 即时得破地狱因缘 , 而得上生三十三天 。 以有如是圣弟子故 , 称佛如来为无上医 , 非六师也 。
“ 大王 , 波罗捺城有长者子 , 名阿逸多 , 淫匿其母 , 以是因缘 , 杀戮其父 。 其母复与外人共通 , 子既知已 , 便复杀之 。 有阿罗汉是其知识 , 于此知识复生愧耻 , 即便杀之 。 杀已即到祇桓精舍求欲出家 , 时诸比丘具知此人有三逆罪无敢听者 , 以不听故倍生瞋恚 , 即于其夜大放猛火 , 焚烧僧坊多杀无辜 。 然后复往王舍城中 , 至如来所求哀出家 。 如来即听 , 为说法要 , 令其重罪渐渐轻微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是故称佛为世良医 , 非六师也 。
“ 大王 , 王本性暴恶 , 信受恶人提婆达多 , 放大醉象欲令践佛 。 象既见佛即时醒悟 , 佛便伸手摩其顶上 , 复为说法 , 悉令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大王 , 畜生见佛 , 犹得破坏畜生业果 , 况复人耶 ? 大王当知 , 若见佛者 , 所有重罪必当得灭 。
“ 大王 , 世尊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 魔与无量无边眷属至菩萨所 。 菩萨尔时以忍辱力 , 坏魔恶心 , 令魔受法 , 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佛有如是大功德力 。
“ 大王 , 有圹野鬼多害众生 。 如来尔时为善贤长者 , 至圹野村为其说法 , 时圹野鬼闻法欢喜 , 即以长者授于如来 , 然后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 大王 , 波罗奈国有屠儿 , 名曰广额 , 于日日中杀无量羊 。 见舍利弗 , 即受八戒 , 经一日夜 , 以是因缘 , 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 。 如来弟子尚有如是大功德果 , 况复佛也 !
“ 大王 , 北天竺有城 , 名曰细石 。 其城有王 , 名曰龙印 , 贪国重位 , 戮害其父 。 害其父已 , 心生悔恨 , 即舍国政 , 来至佛所求哀出家 。 佛言善来 , 即成比丘 , 重罪消灭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大王当知 , 佛有如是无量无边大功德果 。
“ 大王 , 如来有弟提婆达多 , 破坏众僧 , 出佛身血 , 害莲华比丘尼 , 作三逆罪 。 如来为说种种法要 , 令其重罪寻得微薄 。 是故如来为大良医 , 非六师也 。
“ 大王 , 若能信臣语者 , 唯愿速往至如来所 。 若不见信 , 愿善思之 。 大王 , 诸佛世尊大悲普覆不限一人 , 正法弘广无所不包 , 怨亲平等 , 心无憎爱 , 终不偏为一人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余人不得 。 如来非独四部之师 , 普是一切天人龙鬼 、 地狱 、 畜生 、 饿鬼等师 。 一切众生亦当视佛如父母想 。
“ 大王当知 , 如来不但独为豪贵之人跋提迦王而演说法 , 亦为下贱优波离等 ; 不独偏受须达多阿那邠坻所奉饭食 , 亦受贫人须达多食 ; 不但独为舍利弗等利根说法 , 亦为钝根周梨槃特 ; 不但独听大迦葉等无贪之性出家求道 , 亦听大贪难陀出家 ; 不但独听烦恼薄者优楼频螺迦葉等出家求道 , 亦听烦恼深厚造重罪者波斯匿王弟优陀耶出家求道 ; 不以莎草恭敬供养拔其瞋根 , 鸯崛摩罗恶心欲害舍而不救 ; 不但独为有智男子而演说法 , 亦为极愚牉合智者女人说法 ; 不但独令出家之人得四道果 , 亦令在家得三道果 ; 不但独为富多罗等舍诸匆务闲寂思惟而说法要 , 亦为频婆娑罗王等统领国事理王务者而说法要 ; 不但独为断酒之人 , 亦为耽酒郁伽长者荒醉者说 ; 不但独为入禅定者离婆多等 , 亦为丧子乱心婆罗门女婆私吒说 ; 不但独为己之弟子 , 亦为外道尼乾子说 ; 不但独为盛壮之年二十五者 , 亦为衰老八十者说 ; 不但独为根熟之人 , 亦为善根未熟者说 ; 不但独为末利夫人 , 亦为淫女莲华女说 ; 不但独受波斯匿王上馔甘味 , 亦受长者尸利鞠多杂毒之食 。 大王当知 , 尸利鞠多往昔亦作逆罪之因 , 以遇佛闻法 , 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 大王 , 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恭敬一切众生 , 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一 。 大王 , 假使锻金为人车马载宝 , 其数各百以用布施 , 不如有人发心向佛举足一步 。 大王 , 假使复以象车百乘载大秦国种种珍宝 , 及其女人身佩璎珞 , 数亦满百持用布施 , 犹故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 。 复置是事 , 若以四事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 犹亦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 。 复置是事 , 若使大王供养恭敬恒河沙等无量众生 , 不如一往娑罗双树到如来所诚心听法 。”
尔时 , 大王答言 :“ 耆婆 , 如来世尊性已调柔 , 故得调柔以为眷属 。 如栴檀林纯以栴檀而为围绕 , 如来清净所有眷属亦复清净 。 犹如大龙纯以诸龙而为眷属 ; 如来寂静 , 所有眷属亦复寂静 ; 如来无贪 , 所有眷属亦复无贪 ; 佛无烦恼 , 所有眷属亦无烦恼 。 吾今既是极恶之人 , 恶业缠裹 , 其身臭秽 , 系属地狱 , 云何当得至如来所 ? 吾设往者 , 恐不顾念接叙言说 。 卿虽劝吾令往佛所 , 然吾今日深自鄙悼 , 都无去心 。”
尔时 , 虚空寻出声言 :“ 无上佛法将欲衰殄 , 甚深法河于是欲涸 , 大法明灯将灭不久 , 法山欲颓 , 法船欲沉 , 法桥欲坏 , 法殿欲崩 , 法幢欲倒 , 法树欲折 , 善友欲去 , 大怖将至 , 法饿众生将至不久 , 烦恼疫病将欲流行 , 大闇时至 , 渴法时来 , 魔王欣庆解释甲胄 , 佛日将没大涅槃山 。 大王 , 佛若去世 , 王之重恶更无治者 。
“ 大王 , 汝今已造阿鼻地狱极重之业 , 以是业缘必受不疑 。 大王 , 阿者言无 , 鼻者名间 , 间无暂乐故名无间 。 大王 , 假使一人独堕是狱 , 其身长大八万由旬 , 遍满其中间无空处 。 其身周匝受种种苦 。 设有多人 , 身亦遍满不相妨碍 。 大王 , 寒地狱中暂遇热风以之为乐 , 热地狱中暂遇寒风亦名为乐 , 有地狱中设命终已若闻活声即便还活 , 阿鼻地狱都无此事 。 大王 , 阿鼻地狱四方有门 , 一一门外各有猛火 , 东西南北交过通彻八万由旬 。 周匝铁墙铁网弥覆 , 其地亦铁 , 上火彻下 , 下火彻上 。 大王 , 若鱼在鏊 , 脂膏焦然 , 是中罪人亦复如是 。 大王 , 作一逆者则便具受如是一罪 , 若造二逆罪即二倍 , 五逆具者罪亦五倍 。 大王 , 我今定知王之恶业必不得免 。 唯愿大王速往佛所 , 除佛世尊余无能救 , 我今愍汝故相劝导 。”
尔时 , 大王闻是语已 , 心怀怖惧 , 举身颤慄 , 五体掉动如芭蕉树 , 仰而答曰 :“ 汝为是谁 ? 不现色像而但有声 ?”
“ 大王 , 吾是汝父频婆娑罗 。 汝今当随耆婆所说 , 莫随邪见六臣之言 。”
时王闻已 , 闷绝躄地 , 身疮增剧 , 臭秽倍前 , 虽以冷药涂而治之 , 疮烝毒热但增无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