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槃经 第六卷
四依品第八
佛复告迦葉 :“ 善男子 , 是大涅槃微妙经中 , 有四种人 , 能护正法 , 建立正法 , 忆念正法 , 能多利益怜愍世间 , 为世间依 , 安乐人天 。 何等为四 ? 有人出世 , 具烦恼性 , 是名第一 ; 须陀洹人 、 斯陀含人 , 是名第二 ; 阿那含人 , 是名第三 ; 阿罗汉人 , 是名第四 。 是四种人出现于世 , 能多利益怜愍世间 , 为世间依 , 安乐人天 。
“ 云何名为具烦恼性 ? 若有人能奉持禁戒 , 威仪具足 , 建立正法 , 从佛所闻解其文义 , 转为他人分别宣说 , 所谓少欲是道 、 多欲非道 , 广说如是八大人觉 , 有犯罪者教令发露忏悔灭除 , 善知菩萨方便所行秘密之法 , 是名凡夫 , 非第八人 。 第八人者不名凡夫 , 名为菩萨 , 不名为佛 。
“ 第二人者名须陀洹 、 斯陀含 。 若得正法 , 受持正法 , 从佛闻法 , 如其所闻 , 闻已书写 , 受持读诵 , 转为他说 。 若闻法已 , 不写不受 , 不持不说 , 而言奴婢不净之物佛听畜者 , 无有是处 。 是名第二人 。 如是之人 , 未得第二 、 第三住处 , 名为菩萨 , 已得受记 。
“ 第三人者名阿那含 。 阿那含者 , 诽谤正法 , 若言听畜奴婢仆使不净之物 , 受持外道典籍书论 , 及为客尘烦恼所障 , 诸业烦恼之所覆盖 , 若藏如来真实舍利 , 及为外病之所恼害 , 或为四大毒蛇所侵 , 论说我者 , 悉无是处 ; 若说无我 , 斯有是处 。 说著世法 , 无有是处 ; 若说大乘相续不绝 , 斯有是处 。 若所受身有八万虫 , 亦无是处 ; 永离淫欲乃至梦中不失不净 , 斯有是处 。 临终之日生怖畏者 , 亦无是处 。 阿那含者为何谓也 ? 是人不还 , 如上所说 。 所有过患 , 永不能污 。 往返周旋 , 名为菩萨 , 已得受记 , 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是则名为第三人也 。
“ 第四人者名阿罗汉 。 阿罗汉者 , 断诸烦恼舍于重担 , 逮得己利所作已办 , 住第十地得自在智 , 随人所乐种种色像悉能示现 , 如所庄严欲成佛道即能得成 。 能成如是无量功德 , 名阿罗汉 。
“ 是名四人 , 出现于世 , 能多利益怜愍世间 , 为世间依 , 安乐人天 , 于人天中最尊最胜 , 犹如如来 , 名人中胜 , 为归依处 。
迦葉白佛言 :“ 世尊 , 我今不依是四种人 。 何以故 ? 如 《 瞿师罗经 》 中 , 佛为瞿师罗说 :‘ 若天魔梵 , 为欲破坏 , 变为佛形 , 具足庄严三十二相 、 八十种好 , 圆光一寻 , 面部圆满犹月盛明 , 眉间毫相白踰珂雪 。 如是庄严 , 来向汝者 , 汝当检校 , 定其虚实 , 既觉知已 , 应当降伏 。’ 世尊 , 魔等尚能变作佛形 , 况不能变作罗汉等四种之身 , 坐卧空中 , 左胁出水 , 右胁出火 , 身出烟炎犹如火聚 ? 以是因缘 , 我于是中心不生信 , 或有所说不能禀受 , 亦无敬念而作依止 。”
佛言 :“ 善男子 , 于我所说若生疑者 , 尚不应受 , 况如是等 ? 是故应当善分别知 , 是善不善 、 可作不可作 , 如是作已 , 长夜受乐 。 善男子 , 譬如偷狗 , 夜入人舍 , 其家婢使若觉知者 , 即应驱骂 :‘ 汝疾出去 。 若不出者 , 当断汝命 。’ 偷狗闻之 , 即去不还 。 汝等从今亦应如是 , 降伏波旬 , 应作是言 :‘ 波旬 , 汝今不应作如是像 。 若故作者 , 当以五系系缚于汝 。’ 魔闻是已 , 便当还去 , 如彼偷狗更不复还 。”
迦葉白佛言 :“ 世尊 , 如佛为瞿师罗长者说 :‘ 若能如是降伏魔者 , 亦可得近大般涅槃 。’ 如来何必说是四人为依止处 ? 如是四人所可言说 , 未必可信 。”
佛告迦葉 :“ 善男子 , 如我所说 , 亦复如是 , 非为不尔 。 善男子 , 我为声闻有肉眼者说言降魔 , 不为修学大乘人说 。 声闻之人虽有天眼 , 故名肉眼 ; 学大乘者虽有肉眼 , 乃名佛眼 。 何以故 ? 是大乘经名为佛乘 , 如此佛乘最上最胜 。
“ 善男子 , 譬如有人勇健威猛 , 有怯弱者常来依附 。 其勇健人常教怯者 :‘ 汝当如是持弓执箭 , 修学槊道 、 长钩 、 罥索 。’ 又复告言 :‘ 夫斗战者 , 虽如履刃 , 不应自生怖畏之念 。 当视人天生轻弱想 , 应自生心作勇健意 。 或时有人无有胆勇 , 诈作健相 , 执持弓刀 , 种种器仗以自庄严 , 来至阵中励声大呼 , 汝于是人亦复不应生于忧怖 。 如是辈人 , 若见汝等不怖畏者 , 当知是人不久散坏如彼偷狗 。’ 善男子 , 如来亦尔 , 告诸声闻 :‘ 汝等不应畏魔波旬 。 若魔波旬化作佛身至汝所者 , 汝当精勤坚固其心 , 令彼降伏 。 时魔即当愁忧不乐 , 复道而去 。’ 善男子 , 如彼健人不从他习 ; 学大乘者亦复如是 , 得闻种种深密经典 , 其心欣乐 , 不生惊怖 。 何以故 ? 如是修学大乘之人 , 已曾供养恭敬礼拜过去无量万亿佛故 。 虽有无量亿千魔众欲来侵娆 , 于是事中终不惊畏 。
“ 善男子 , 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药 , 不畏一切毒蛇等畏 , 是药力故亦能消除一切诸毒 ; 是大乘经亦复如是 , 如彼药力 , 不畏一切诸魔恶毒 , 亦能降伏 , 令不复起 。
“ 复次 , 善男子 , 譬如有龙 , 性甚弊恶 , 欲害人时 , 或以眼视 , 或以气嘘 , 是故一切师子 、 虎 、 豹 、 豺狼 、 狗犬皆生怖畏 。 是等恶兽闻声见形 , 或触其身 , 无不丧命 。 有善咒者 , 以咒力故 , 令如是诸恶毒龙 、 金翅鸟等 , 恶象 、 师子 、 虎 、 豹 、 豺狼 , 柔善调顺 , 悉任乘御 。 如是等兽 , 见彼善咒 , 即便调伏 。 声闻 、 缘觉亦复如是 , 见魔波旬皆生恐怖 , 而魔波旬亦复不生畏惧之心 , 犹行魔业 。 学大乘者亦复如是 , 见诸声闻怖畏魔事 , 于此大乘不生信乐 , 先以方便降伏诸魔 , 悉令调善 , 堪任为乘 , 因为广说种种妙法 。 声闻 、 缘觉见调魔已 , 不生怖畏 , 于此大乘无上正法方生信乐 , 作如是言 :‘ 我等从今不应于此正法之中而作障碍 。’
“ 复次 , 善男子 , 声闻 、 缘觉于诸烦恼而生怖畏 , 学大乘者都无恐惧 。 修学大乘有如是力 , 以是因缘 , 先所说者 , 为欲令彼声闻 、 缘觉调伏诸魔 , 非为大乘 。 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不可消伏 , 甚奇甚特 ! 若有闻者 , 闻已信受 , 能信如来是常住法 , 如是之人甚为希有如优昙华 。 我涅槃后 , 若有得闻如是大乘微妙经典生信敬心 , 当知是等于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 。”
尔时 , 佛告迦葉菩萨 :“ 善男子 , 我涅槃后 , 当有百千无量众生诽谤不信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 :“ 世尊 , 是诸众生 , 于佛灭后 , 久近便当诽谤是经 。 世尊 , 复有何等纯善众生 , 当能拔济是谤法者 ?”
佛告迦葉 :“ 善男子 , 我般涅槃后四十年中 , 于阎浮提广行流布 , 然后乃当隐没于地 。
“ 善男子 , 譬如甘蔗 、 稻米 、 石蜜 、 酥酪 、 醍醐 , 随有之处 , 其土人民皆言是味味中第一 。 或复有人纯食粟米及稊稗子 , 是人亦言 :‘ 我所食者 , 最为第一 。’ 是薄福人受业报故 。 若是福人 , 耳初不闻粟稗之名 , 所食唯是粳粮 、 甘蔗 、 石蜜 、 醍醐 。 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 , 钝根薄福不乐听闻 。 如彼薄福 , 憎恶粳粮及石蜜等 ; 二乘之人亦复如是 , 憎恶无上大涅槃经 。 或有众生 , 其心欣乐听受是经 , 闻已欢喜 , 不生诽谤 , 如彼福人食于粳粮 。
“ 善男子 , 譬如有王 , 居在深山险难恶处 , 虽有甘蔗 、 粳粮 、 石蜜 , 以难得故 , 贪惜积聚 , 不敢啖食 , 惧其有尽 , 唯食粟稗 。 有异国王闻而愍之 , 即以车载粳粮 、 甘蔗而送与之 。 其王得已 , 即便分布 , 举国共食 。 民既食已 , 皆生欢喜 , 咸作是言 :‘ 因彼王故 , 令我得是希有之味 。’ 善男子 , 是四种人亦复如是 , 为此无上大法之将 。 是四种中 , 或有一人 , 见于他方无量菩萨 , 虽学如是大乘经典 , 若自书写 , 若令他书 , 为利养故 , 为称誉故 , 为解法故 , 为依止故 , 为用贸易其余经故 , 不能广为他人宣说 , 是故持是微妙经典 , 送至彼方与彼菩萨 , 令发无上菩提之心安住菩提 。 而是菩萨得是经已 , 即便广为他人演说 , 令无量众得受如是大乘法味 , 皆悉是此一菩萨力 , 所未闻经悉令得闻 ; 如彼人民因王力故 , 得希有食 。
“ 又善男子 , 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所流布处 , 当知其地即是金刚 , 是中诸人亦如金刚 。 若有能听如是经者 , 即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随其所愿悉得成就 。 如我今日所可宣说 , 汝等比丘应善受持 。 若有众生不能听闻如是经典 , 当知是人甚可哀愍 。 何以故 ? 是人不能受持如是大乘经典甚深义故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如来灭后四十年中 , 是大乘典 《 大涅槃经 》 于阎浮提广行流布 , 过是已后没于地者 , 却后久如复当还出 ?”
佛言 :“ 善男子 , 若我正法余八十年 , 前四十年 , 是经复当于阎浮提雨大法雨 。”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 :“ 世尊 , 如是经典正法灭时 、 正戒毁时 、 非法增长时 、 无如法众生时 , 谁能听受奉持读诵令其通利 , 供养恭敬 , 书写解说 ? 唯愿如来 , 哀愍众生分别广说 , 令诸菩萨闻已受持 , 持已即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尔时 , 佛赞迦葉 :“ 善哉 ! 善哉 ! 善男子 , 汝今善能问如是义 。
“ 善男子 , 若有众生于熙连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 , 乃能于是恶世受持如是经典 , 不生诽谤 。
“ 善男子 , 若有众生于一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 , 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 , 爱乐是典 , 不能为人分别广说 。
“ 善男子 , 若有众生于二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 , 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 , 正解信乐 , 受持读诵 , 亦复不能为人广说 。
“ 若有众生于三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 , 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 , 受持读诵 , 书写经卷 , 虽为他说 , 未解深义 。
“ 若有众生于四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 , 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 , 受持读诵 , 书写经卷 , 为他广说十六分中一分之义 , 虽复演说 , 亦不具足 。
“ 若有众生于五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 , 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 , 受持读诵 , 书写经卷 , 广为人说十六分中八分之义 。
“ 若有众生于六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 , 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 , 受持读诵 , 书写经卷 , 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二分义 。
“ 若有众生于七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 , 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 , 受持读诵 , 书写经卷 , 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 。
“ 若有众生于八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 , 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 , 受持读诵 , 书写经卷 , 亦劝他人令得书写 ; 自能听受 , 复劝他人令得听受 ; 读诵通利 , 拥护坚持 ; 怜愍世间诸众生故 , 供养是经 , 亦劝他人令其供养 ; 恭敬尊重 , 读诵礼拜 , 亦复如是 。 具足能解 , 尽其义味 , 所谓如来常住不变 , 毕竟安乐 。 广说众生悉有佛性 , 善知如来所有法藏 。 供养如是诸佛等已 , 建立如是无上正法受持拥护 。
“ 若有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当知是人未来之世 , 必能建立如是正法受持拥护 。 是故汝今不应不知未来世中护法之人 。 何以故 ? 是发心者 , 于未来世 , 必能护持无上正法 。
“ 善男子 , 有恶比丘 , 闻我涅槃 , 不生忧愁 :‘ 今日如来入般涅槃 , 何其快哉 ! 如来在世遮我等利 , 今入涅槃 , 谁复当有遮夺我者 ? 若无遮夺 , 我则还得如本利养 。 如来在世 , 禁戒严峻 , 今入涅槃 , 悉当放舍 。 所受袈裟本为法式 , 今当废坏如木头幡 。’ 如是等人 , 诽谤拒逆是大乘经 。
“ 善男子 , 汝今应当如是忆持 , 若有众生成就具足无量功德 , 乃能信是大乘经典 , 信已受持 。 其余众生有乐法者 , 若能广为解说此经 , 其人闻已 , 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所作恶业皆悉除灭 。 若有不信是经典者 , 现身当为无量病苦之所恼害 , 多为众人所见骂辱 , 命终之后 , 人所轻贱 , 颜貌丑陋 , 资生艰难 , 常不供足 。 虽复少得 , 粗涩弊恶 , 生生常处贫穷下贱 、 诽谤正法 、 邪见之家 。 若临终时 , 或值荒乱 、 刀兵竞起 、 帝王暴虐 、 怨家仇隙之所侵逼 。 虽有善友而不遭遇 。 资生所须 , 求不能得 , 虽少得利 , 常患饥渴 。 唯为凡下之所顾识 , 国王 、 大臣悉不齿录 。 设复闻其有所宣说 , 正使是理终不信受 。 如是之人不至善处 , 如折翼鸟不能飞行 , 是人亦尔 , 于未来世不能得至人天善处 。 若复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经典 , 本所受形虽复粗陋 , 以经功德即便端正 , 威颜色力日更增多 , 常为人天之所乐见 , 恭敬爱念 , 情无舍离 。 国王 、 大臣及家亲属 , 闻其所说 , 悉皆敬信 。 若我声闻弟子之中 , 欲行第一希有事者 , 当为世间广宣如是大乘经典 。
“ 善男子 , 譬如雾露 , 势虽欲住 , 不过日出 , 日既出已 , 消灭无余 。 善男子 , 是诸众生所有恶业亦复如是 , 住世势力 , 不过得见大涅槃日 , 是日既出 , 悉能除灭一切恶业 。
“ 复次 , 善男子 , 譬如有人 , 出家剃发 , 虽服袈裟 , 故未得受沙弥十戒 。 或有长者来请众僧 , 未受戒者即与大众俱共受请 , 虽未受戒 , 已堕僧数 。 善男子 , 若有众生发心始学是大乘典 《 大涅槃经 》, 书持读诵亦复如是 , 虽未具足位阶十住 , 则已堕于十住数中 。 或有众生是佛弟子 , 或非弟子 , 若因贪吝 , 或因利养 , 听受是经 , 乃至一偈闻已不谤 , 当知是人则为已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善男子 , 以是因缘 , 我说四人为世间依 。 善男子 , 如是四人 , 若以佛说言非佛说 , 无有是处 , 是故我说如是四人为世间依 。 善男子 , 汝应供养如是四人 。”
“ 世尊 , 我当云何识知是人而为供养 ?”
佛告迦葉 :“ 若有建立护持正法 , 如是之人应从启请 , 当舍身命而供养之 。 如我于是大乘经说 :
“ 有知法者 , 若老若少 ,
故应供养 , 恭敬礼拜 ,
犹如事火 , 婆罗门等 。
有知法者 ,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 恭敬礼拜 ,
亦如诸天 , 奉事帝释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如佛所说 , 供养师长 , 正应如是 。 今有所疑 , 唯愿广说 。 若有长宿护持禁戒 , 从诸年少咨受未闻 , 云何是人当礼敬不 ? 若当礼敬是则不名为持戒也 。 若是年少护持禁戒 , 从诸宿旧破戒之人咨受未闻 , 复应礼不 ? 若出家人 , 从在家人咨受未闻 , 复当礼不 ? 然出家人不应礼敬在家之人 。 然佛法中 , 年少幼小应当恭敬耆旧长宿 , 以是长宿先受具戒 , 成就威仪 , 是故应当供养恭敬 。 如佛言曰 :‘ 其破戒者 , 是佛法中所不容受 , 犹如良田多有稊稗 。’ 又如佛说 :‘ 有知法者 , 若老若少 , 故应供养 , 如事帝释 。’ 如是二句 , 其义云何 ? 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 如佛言曰 :‘ 持戒比丘亦有所犯 。’ 何故如来而作是说 ? 世尊亦于余经中说听治破戒 , 如是所说 , 其义未了 。”
佛告迦葉 :“ 善男子 , 我为未来诸菩萨等学大乘者 , 说如是偈 , 不为声闻弟子说也 。
“ 善男子 , 如我先说 :‘ 正法灭已毁正戒时 , 增长破戒非法盛时 , 一切圣人隐不现时 , 受畜奴婢不净物时 , 是四人中 , 当有一人出现于世 , 剃除须发出家修道 。’ 见诸比丘各各受畜奴婢仆使不净之物 , 净与不净一切不知 , 是律非律亦复不识 , 是人为欲调伏如是诸比丘故 , 与共和光 , 不同其尘 , 自所行处及佛行处善能别知 。 虽见诸人犯波罗夷 , 默然不举 。 何以故 ? 我出于世 , 为欲建立护持正法 , 是故默然而不纠治 。 善男子 , 如是之人为护法故 , 虽有所犯 , 不名破戒 。
“ 善男子 , 譬如国王遇病崩亡 , 储君稚小未任绍继 。 有旃陀罗丰饶财宝 , 巨富无量 , 多有眷属 , 遂以强力乘国虚弱篡居王位 。 治化未久 , 国人 、 居士 、 婆罗门等亡叛逃走 , 远投他国 。 虽有在者 , 乃至不欲眼见是王 。 或有长者 、 婆罗门等不离本土 。 譬如诸树 , 随其生处 , 即是中死 。 旃陀罗王知其国人逃叛者众 , 寻即还遣诸旃陀逻守逻诸道 。 复于七日 , 击鼓唱令诸婆罗门 :‘ 有能为我作灌顶师者 , 当分半国以为封赏 。’ 诸婆罗门虽闻是语 , 悉无来者 , 各作是言 :‘ 云何当有婆罗门种作如是事 ?’ 旃陀罗王复作是言 :‘ 婆罗门中若无一人为我师者 , 我要当令诸婆罗门与旃陀罗共住食宿 , 同其事业 。 若有能来灌我顶者 , 半国之封 , 此言不虚 。 咒术所致三十三天上妙甘露不死之药 , 亦当共分而服食之 。’
“ 尔时 , 有一婆罗门子 , 年在弱冠 , 修治净行 , 长发为相 , 善知咒术 , 往至王所白言 :‘ 大王 , 王所敕使 , 我悉能为 。’ 尔时 , 大王心生欢喜 , 受此童子作灌顶师 。 诸婆罗门闻是事已 , 皆生瞋恚责此童子 :‘ 汝婆罗门 , 云何乃作旃陀罗师 ?’ 尔时 , 其王即分半国与是童子 , 因共治国 , 经历多时 。 尔时 , 童子语彼王言 :‘ 我舍家法来作王师 , 悉教大王微密咒术 , 而今大王犹不见亲 。’ 时王答言 :‘ 我今云何不亲汝耶 ?’ 童子答言 :‘ 先王所有不死之药 , 犹未共食 。’ 王言 :‘ 善哉 ! 善哉 ! 大师 , 我实不知 。 师若须者 , 愿便持去 。’ 是时童子闻王语已 , 即持归家 , 请诸大臣而共食之 。 诸臣食已 , 即共白王 :‘ 快哉大师 , 有是甘露不死之药 !’ 王既知已 , 语其师言 :‘ 云何大师独与诸臣服食甘露 , 而不见分 ?’ 尔时 , 童子即更以余杂毒之药与王令服 。 王既服已 , 须臾药发 , 闷乱躄地 , 无所觉知犹如死人 。
“ 尔时 , 童子立本储君还以为王 , 作如是言 :‘ 师子御座 , 法不应令旃陀罗升 。 我从昔来 , 未曾闻见旃陀罗种而为王者 。 若旃陀罗治国理民 , 无有是处 。 大王今应还绍先王 , 正法治国 。’ 尔时 , 童子经理是已 , 复以解药与旃陀罗 , 令其醒寤 , 既醒寤已 , 驱令出国 。 是时童子虽为是事 , 犹故不失婆罗门法 。 其余居士 、 婆罗门等 , 闻其所作 , 叹未曾有 , 赞言 :‘ 善哉 ! 善哉 ! 仁者善能驱遣旃陀罗王 。’
“ 善男子 , 我涅槃后 , 护持正法诸菩萨等亦复如是 , 以方便力 , 与彼破戒假名受畜一切不净物僧 , 同其事业 。 尔时 , 菩萨若见有人虽多犯戒 , 能治毁禁诸恶比丘 , 即往其所恭敬礼拜 , 四事供养 , 经书什物悉以奉上 。 如其自无 , 要当方便从诸檀越求乞与之 。 为是事故 , 应畜八种不净之物 。 何以故 ? 是人为治诸恶比丘 , 如彼童子驱旃陀罗故 。 尔时 , 菩萨虽复恭敬礼拜是人受畜八种不净之物 , 悉无有罪 。 何以故 ? 以是菩萨为欲摈治诸恶比丘 , 令清净僧得安隐住 , 流布方等大乘经典 , 利益一切诸天人故 。 善男子 , 以是因缘 , 我于经中说是二偈 , 令诸菩萨皆共赞叹护法之人 , 如彼居士 、 婆罗门等称赞童子 :‘ 善哉 ! 善哉 ! 护法菩萨正应如是 。’ 若有人见护法之人与破戒者同其事业 , 说有罪者 , 当知是人自受其殃 。 是护法者实无有罪 。 善男子 , 若有比丘犯禁戒已 , 憍慢心故覆藏不悔 , 当知是人名真破戒 。 菩萨摩诃萨为护法故 , 虽有所犯 , 不名破戒 。 何以故 ? 以无憍慢 , 发露悔故 。 善男子 , 是故我于经中覆相 , 说如是偈 :
“ 有知法者 , 若老若少 ,
故应供养 , 恭敬礼拜 ,
犹如事火 , 婆罗门等 ,
如第二天 , 奉事帝释 。
“ 以是因缘 , 我亦不为学声闻人 , 但为菩萨而说是偈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于戒纵缓 , 本所受戒 , 为具在不 ?”
佛言 :“ 善男子 , 汝今不应作如是说 。 何以故 ? 本所受戒 , 如本不失 。 设有所犯 , 即应忏悔 , 悔已清净 。 善男子 , 如故堤塘 , 穿决有孔 , 水则淋漏 。 何以故 ? 无人治故 。 若有人治 , 水则不出 。 菩萨亦尔 , 虽与破戒共作布萨 、 受戒 、 自恣 , 同其僧事 , 所有戒律不如堤塘穿决淋漏 。 何以故 ? 若无清净持戒之人 , 僧则损减 , 纵缓懈怠 , 日有增长 。 若有清净持戒之人 , 即能具足 , 不失本戒 。 善男子 , 于乘缓者 , 乃名为缓 ; 于戒缓者 , 不名为缓 。 菩萨摩诃萨于此大乘心不懈慢 , 是名奉戒 。 为护正法 , 以大乘水而自澡浴 , 是故菩萨虽现破戒 , 不名为缓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佛僧之中 , 有四种人 , 如庵罗果生熟难知 。 破戒 、 持戒 , 云何可识 ?”
佛言 :“ 善男子 , 因大涅槃微妙经典则易可知 。 云何因是大涅槃经可得知耶 ? 譬如田夫 , 种植稻谷 , 耘除莠稗 , 以肉眼观 , 名为净田 , 至其成实 , 叶谷各异 。 如是八事能污染僧 , 若能除却 , 以肉眼观 , 则知清净 。 若持戒 、 若破戒 , 不作恶时 , 以肉眼观 , 难可分别 ; 若恶彰露则易可知 , 如彼莠稗 , 易可分别 。 僧中亦尔 , 若能远离八种不净毒蛇之法 , 是名清净圣众福田 , 应为人天之所供养 。 清净果报 , 非是肉眼所能分别 。
“ 复次 , 善男子 , 如迦罗迦林 , 其树众多 。 于是林中 , 唯有一树名镇头迦 。 是迦罗迦树 、 镇头迦树 , 二果相似 , 不可分别 。 其果熟时 , 有一女人悉皆拾取 。 镇头迦果才有一分 , 迦罗迦果乃有十分 。 是女不识 , 赍来诣市而炫卖之 。 凡愚小儿复不别故 , 买迦罗迦果 , 啖已命终 。 有智人辈闻是事已 , 即问女人 :‘ 姊 , 于何处得是果来 ?’ 是时女人即示方所 , 诸人即言 :‘ 如是方所多有无量迦罗迦树 , 唯有一根镇头迦树 。’ 诸人知已 , 笑而舍去 。 善男子 , 大众之中 , 八不净法亦复如是 。 于是众中多有受用如是八法 , 唯有一人清净持戒 , 不受如是八不净法 , 善知诸人受畜非法 , 而与同事不相舍离 , 如彼林中一镇头迦树 。 有优婆塞见是诸人多有非法 , 并不恭敬供养是人 。 若欲供养 , 应先问言 :‘ 大德 , 如是八事 , 为受畜不 ? 佛所听不 ?’ 若言佛听 ,‘ 如是之人 , 得共布萨 、 羯磨 、 自恣不 ?’ 是优婆塞如是问已 , 众皆答言 :“ 如是八事 , 如来怜愍 , 皆悉听畜 。’ 优婆塞言 :‘ 祇洹精舍有诸比丘 , 或言金银佛所听畜 , 或言不听 。 有言听者 , 是不听者不与共住 、 说戒 、 自恣 , 乃至不共一河饮水 , 利养之物悉不共之 。 汝等云何言佛听许 ? 佛天中天虽复受之 , 汝等众僧亦不应畜 。 若有受者 , 乃至不应与共说戒 、 自恣 、 羯磨 、 同其僧事 。 若共说戒 、 自恣 、 羯磨 、 同僧事者 , 命终即当堕于地狱 , 如彼诸人食迦罗果已而便命终 。
“ 复次 , 善男子 , 譬如城市有卖药人 , 有妙甘药出于雪山 , 亦复多卖其余杂药 , 味甘相似 。 时有诸人 , 咸皆欲买而不识别 , 至卖药所问言 :‘ 汝有雪山药不 ?’ 其卖药人即答言 :‘ 有 。’ 是人欺诈 , 以余杂药语买者言 :‘ 此是雪山甘好妙药 。’ 时买药者以肉眼故 , 不能善别 , 即买持归 , 便作是念 :‘ 我今已得雪山甘药 。’ 迦葉 , 若声闻僧中 , 有假名僧 、 有真实僧 、 有和合僧 , 若持戒 、 若破戒 , 于是众中等应供养恭敬礼拜 。 是优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别 , 譬如彼人不能分别雪山甘药 。 谁是持戒 , 谁是破戒 , 谁是真僧 , 谁是假僧 , 有天眼者乃能分别 。 迦葉 , 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 , 不应给施礼拜供养 。 若知是人受畜八法 , 亦复不应给施所须礼拜供养 。 若于僧中有破戒者 , 不应以被袈裟因缘恭敬礼拜 。”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 :“ 世尊 , 善哉 ! 善哉 ! 如来所说 , 真实不虚 , 我当顶受 , 譬如金刚珍宝异物 。 如佛所说 , 是诸比丘当依四法 。 何等为四 ? 依法不依人 , 依义不依语 , 依智不依识 ,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 如是四法 , 应当证知 , 非四种人 。”
佛言 :“ 善男子 , 依法者 , 即是如来大般涅槃 , 一切佛法即是法性 , 是法性者即是如来 , 是故如来常住不变 。 若复有言如来无常 , 是人不知不见法性 。 若不知见是法性者 , 不应依止 。 如上所说四人出世护持法者 , 应当证知而为依止 。 何以故 ? 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 。 能知如来常住不变 。 若言如来无常变易 , 无有是处 。 如是四人即名如来 。 何以故 ? 是人能解如来密语及能说故 。 若有人能了知如来甚深密藏 , 及知如来常住不变 , 如是之人若为利养 , 说言如来是无常者 , 无有是处 。 如是之人尚可依止 , 何况不依是四种人 ? 依法者即是法性 , 不依人者即是声闻 。 法性者即是如来 , 声闻者即是有为 。 如来者即是常住 , 有为者即是无常 。 善男子 , 若人破戒为利养故 , 说言如来无常变易 , 如是之人所不应依 。 善男子 , 是名定义 。
“ 依义不依语者 , 义者名曰觉了 , 觉了义者名不羸劣 , 不羸劣者名曰满足 , 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 , 如来常住不变义者即是法常 , 法常义者即是僧常 , 是名依义不依语也 。 何等语言所不应依 ? 所谓诸论绮饰文辞 , 如佛所说无量诸经 , 贪求无厌 , 奸巧谀谄 , 诈现亲附 , 现相求利 , 经理白衣 , 为其执役 , 又复唱言 :‘ 佛听比丘畜诸奴婢不净之物 、 金银珍宝 、 谷米仓库 、 牛羊象马 , 贩卖求利 。 于饥馑世怜愍子故 , 复听比丘储贮陈宿 , 手自作食 , 不受而啖 。’ 如是等语所不应依 。
“ 依智不依识者 , 所言智者即是如来 。 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 , 如是之识不应依止 。 若知如来即是法身 , 如是真智所应依止 。 若见如来方便之身 , 言是阴 、 界 、 诸入所摄 , 食所长养 , 亦不应依 。 是故知识不可依止 。 若复有人作是说者 , 及其经书 , 亦不应依 。
“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 。 不了义者谓声闻乘 , 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 , 不知是藏出大智海 , 犹如婴儿无所别知 , 是则名为不了义也 。 了义者名为菩萨 , 真实智慧 , 随其自心 , 无碍大智 , 犹如大人无所不知 , 是名了义 。 又声闻乘名不了义 , 无上大乘乃名了义 。 若言如来无常变易 , 名不了义 ; 若言如来常住不变 , 是名了义 。 声闻所说应证知者 , 名不了义 ; 菩萨所说应证知者 , 名为了义 。 若言如来食所长养 , 是不了义 ; 若言常住不变易者 , 是名了义 。 若言如来入于涅槃 , 如薪尽火灭 , 名不了义 ; 若言如来入法性者 , 是名了义 。 声闻乘法则不应依 。 何以故 ? 如来为欲度众生故 , 以方便力说声闻乘 , 犹如长者教子半字 。 善男子 , 声闻乘者 , 犹如初耕未得果实 , 如是名为不了义也 。 是故不应依声闻乘 , 大乘之法则应依止 。 何以故 ? 如来为欲度众生故 , 以方便力说于大乘 , 是故应依 , 是名了义 。 如是四依应当证知 。
“ 复次 , 依义者 , 义名质直 , 质直者名曰光明 , 光明者名不羸劣 , 不羸劣者名曰如来 。 又光明者名为智慧 , 质直者名为常住 。 如来常者名为依法 , 法者名常 , 亦名无边 , 不可思议 、 不可执持 、 不可系缚而亦可见 。 若有说言不可见者 , 如是之人所不应依 。 是故依法不依于人 。
“ 若复有人以微妙语宣说无常 , 如是之言所不应依 。 是故依义不依于语 。
“ 依智者 , 众僧是常 , 无为不变 , 不畜八种不净之物 , 是故依智不依于识 。 若有说言 :‘ 识作识受 , 无和合僧 。 何以故 ? 夫和合者 , 名无所有 。 无所有者 , 云何言常 ?’ 是故此识不可依止 。
“ 依了义者 , 了义者名为知足 , 终不诈现威仪清白 , 憍慢自高 , 贪求利养 , 亦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著 , 是名了义 。 若有能住如是等中 , 当知是人则为已得住第一义 。 是故名为依了义经 。 不依不了义 , 不了义者 , 如经中说 , 一切烧燃 、 一切无常 、 一切皆苦 、 一切皆空 、 一切无我 , 是名不了义 。 何以故 ? 以不能了如是义故 , 令诸众生堕阿鼻狱 。 所以者何 ? 以取著故 , 于义不了 。 一切烧者 , 谓如来说涅槃亦烧 ; 一切无常者 , 涅槃亦无常 ; 苦 、 空 、 无我亦复如是 。 是故名为不了义经 , 不应依止 。
“ 善男子 , 若有人言 :‘ 如来怜愍一切众生 , 善知时宜 , 以知时故 , 说轻为重 , 说重为轻 。’ 如来观知所有弟子 , 有诸檀越供给所须令无所乏 , 如是之人 , 佛则不听受畜奴婢 、 金银财宝 、 贩卖市易 、 不净物等 。 若诸弟子无有檀越供给所须 , 时世饥馑饮食难得 , 为欲建立护持正法 , 我听弟子受畜奴婢 、 金银车乘 、 田宅谷米 、 卖易所须 ; 虽听受畜如是等物 , 要当净施笃信檀越 , 如是四法所应依止 。 若有戒律 、 阿毗昙 、 修多罗 , 不违是四 , 亦应依止 。 若有说言 :‘ 有时非时 , 有能护法 , 不能护法 , 如来悉听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净物者 。’ 如是之言不应依止 。 若有戒律 、 阿毗昙 、 修多罗中有同是说 , 如是三分 , 亦不应依 。
“ 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 , 终不为于有慧眼者 。 是故我今说是四依 : 法者即是法性 , 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 , 智者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 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