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禅修者与内观

发布时间:2021-07-16 09:27:29作者:佛缘网

  序

  《禅修者与内观》介绍出南传佛教大师孙伦.古恭法师的内观方法。他的方法重视身上的感受,并且特别针对苦受下手,以坚毅的精进去观察它,最后体验其无常、无我的特性,由此得到解脱。善见法师亲赴缅甸学习此方法,并抽空将英文单行本译成中文,供喜好禅修者分享。这是本书出现的缘起。

  愿众生安详自在

  内观教育编译组 1999. 3

  目录

  禅修者与内观

  孙伦念住禅修法

  一、姿势

  二、呼吸

  三、感受

  四、超越感受

  五、结论

  给孙伦修法初学者和进阶者的讲义

  问与答

  孙伦 .训戒法师著

  善见法师译

  财团法人内观教育基金会出版

  关于本书

  孙伦念住禅修法

  当今这个时代,刺激感官、引发我们贪瞋习性的事物,种类愈来愈多、力量也愈来愈强。使得满足感官的机会更多,欲求也更大。 生活步调的加速和压力的增长,造成精神负担,而导致紧张焦虑和精神疾病。都市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吵杂,而噪音则是专注的肉中刺。同时,人们又没有足够的休闲时间来进行长时间、持续性的念住修习。结果,注意力更不集中、心念更易分散,而能修正这种现象的时间却又越来越少。更严重的是,现代的人,距离佛陀时代非常遥远,直观的能力迟钝而不敏锐。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念住的方法,能够对治不断增长的感官刺激、不断增加的噪音和散乱、欠缺时间,以及禅修者迟钝的根器等等的现象。

  孙伦禅师的念住禅修法,提供一个快速克服昏沈和贪欲的技巧。它为禅修者建立更高的门坎,使得会干扰禅修者注意力的噪音和散乱,必须跨越门坎才能干扰禅修者。对根性迟钝的人而言,它提供令人讶异的方法,能稳健、快速而圆满地建立四念住。这并不是从书本的内容当中,所构思出来的方法。而是经过和我执、无明的奋战之后,所历炼出来的方法。孙伦禅师识字不多,却因此幸运地,不必受到许多思想的毒害。由于热诚地奋斗、勇气与毅力,他在一九二○年证得解脱。当今训戒法师( VenerableShinVinaya )在仰光弘扬这个法门。因此,如今没有孙伦禅师过人勇气和毅力的都市人,也能学到这个方法。接下来就是这个方法的简介。

  一、姿势

  选定一个能够维持一段时间而不改变的禅修姿势。不要躺在床上或斜靠椅子上。这应该是一个能够凝聚个人所有力量的姿势。它是用来精进用功的,而不是用来松懈的。一个适当的姿势便是盘腿而坐,背部挺直,两臂紧靠着身体,右掌放于左掌上,这有助于禅修者与稍后生起的苦受奋战时,能紧握住拳头,以便唤起他的力量。手指不要互相穿插交织,也不要将拇指互相抵住,让头稍稍地前倾,不要松散地坐着,选定一个坐紧的姿势,作为身体稳固的下盘,下盘的外围向内收,让禅修者处在一个警觉的状觉。

  选择一个禅坐期间能够不受干扰的地方,最好选择一个无风的静处,但这点并不是很重要。禅坐可以独处或共修的方式进行,不必特别的摆饰,也不必做仪式。

  不用假定禅修的时间,时间应该以适合禅修者的方便来安排。但是他应该确保禅修的一、两小时的间间,不会挪用做别的事。西方的书籍建议,初学者可以一天两、三分钟的禅坐开始练习,再逐渐地逐延长时间。而孙伦禅师的经验是,开始以一小时的时间禅坐,可以带来更有利的成果。平常的禅坐不应该少于一、二小时,密集禅修的人则甚至整天或彻夜地禅坐。

  一旦选定了姿势,就无论如何都不要变动,必须保持不动直到禅坐结束。孙伦禅师说:「如果紧绷,不要动;如果痒,不要抓;如果疲倦,不要休息。」

  二、呼吸

  由吸气开始。你会注意到气息碰触到鼻端或上嘴唇,敏锐地念住于气息的接触。在警觉地念住下,维持强烈、猛重而快速的呼吸。强猛快的呼吸可以抵挡外面的噪音,有助于控制心,能快速排除盖障,迅速地建立专注力,而让禅修者能够应付稍后所生起的苦受。

  强猛快的呼吸会增强气息与鼻端、上唇或这个范围的某位部位的摩擦。要念住于气息的接触。孙伦禅师说:「当气息接触到鼻端或上唇时,你会醒觉到它,要念住于这种感觉。」不要毫无警觉地让任何一个气息的接触溜过。醒觉于每一个接触。孙伦禅师说:「要严密地念住于接触的醒觉。」念住应该要严密,不应该松懈。这意即要很精进,禅修者应该恳切而热诚地精进。不要觉知整个气息,不要去注意气息的进出,不要数它的入和出,不要在心中默念、标记气息接触的范围是在鼻端或上唇,只醒觉于气息的触感,只念住于触感。

  专注而充分地吸入空气,就好像用注射筒去吸水一样。急速地呼气。充分而用力地吸气有助于快速地建立专注,它有助于感觉的生起,它提供与即将到来的苦受奋战的力量。由于大多数的人有较强的呼气,因此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吸气上,以便让出入息达成平衡。当两这者平衡时,接触便能持续,就好像经典中锯子与木头持续接触的比喻一样。当它们平衡时,禅修者就可以达到平稳、不费力、自发性、有节奏呼吸。

  呼吸时不要摇动头和身体,这样将很快得到专注。如果有人做这种呼吸的练习,是为了改善身体健康而不是为了修内观,那么他可以用摇动头和身的方式来呼吸。

  在开始做强、猛、快的呼吸不久之后,可能会感到疲劳。但是,禅修者不应该因此停止或减弱呼吸的强度和速度。孙伦禅修这么说:「疲劳时不要暂停。」会疲劳可能由于吸气的强度不足或是过度的呼气,其补救的方法就是加强吸气的强度。当吸气和呼气的强度达到一个高层次的平衡时,疲劳的现象就会消失。这时注意力才能完全集中在念住于呼吸的接触上。有三个层次的呼吸:高(很强、很猛、很快的呼吸)、中(强、猛、快的呼吸)、低(弱、柔、慢或平常的呼吸)。由于人不是机器,他有时也会疲乏和动摇。因此禅修者必须尽早达到高层次的呼吸,以便稍后在步调慢下来时,可以达到平稳的、中层次的呼吸,并且能够保持它。

  不要预先设定呼吸时间的长短。在稳定、快速的呼吸期间,苦受将会生起。这些苦受可能会是疼痛、紧绷、酸痛、麻痹、冷热等等的感觉。继续呼吸,直到生起了足够强度的苦受,以作为下个阶段修习念住的所缘,便可停止强稳的呼吸。这种方式,是以感觉的强度来设定呼吸时间的长短。另一种方式是:禅修者可以事先设定呼吸的时间,譬如说四十五分或一小时,之后便进行第二部份的禅修。但第一种方式会比较好。

  疲倦时不要改变姿势,痒时不要抓。此时同样地,以更强、更稳、更快速的入息和平衡的出息来对治它。

  要念住于鼻端或上唇这个部位气息的接触。不要去注意整个呼吸的进出,也不要将心念住于头顶上、鼻尖或是腹部丹田的地方。

  快要停止强稳的呼吸时,禅修者应该再做大约五十到一百次的呼吸,此时要尽全力的呼吸。同时,要毫不放松地念住于气息的接触。然后,呼吸应该在入息时,突然地停止,并聚精会神地向内观察整个身体。

  三、感受

  呼吸应在入息时完全突然地停止,身体应该静止不动,聚精会神,严密地观照整个身体。疲痛、紧绷、酸痛、麻木或冷热的感觉会在身体内生起。念住于最显著的感觉上,不要放过它,不要将注意力转移到肚脐、太阳神经丛(丹田)或任何其它部位。最显著的感觉自然会引起禅修者的注意。将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不是最显著感觉的部位,会使我们掌握不到当下。

  孙伦禅师这么说:「如果感觉微弱,就知道它是微弱的;如果感觉强烈,就知道它是强烈的。」知道的不多也不少,只是如实地知道它。不管生起了什么实相,只是如实地知道它的生起。当它生起时,纯粹只是知道它生起的事实。只是念住于它,不要掺杂「我」或「我的」这些概念。不要起心动念去分别这是自己的手、脚或身体。不要去思考「这是身、这是心」,也不要去思惟:「这是无常,这是苦,这是无我。」所有的念头、思考、思惟都只是观念,并不是内观。

  孙伦禅修法是直接而立即地触及实相。它不必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先建立构想概念的桥梁以通达实相。搜寻大象时,用不着先跟随大象的足迹后退,然后再寻回那头大象。当痛生起时,立即掌握痛的事实,不用先制造「痛、痛」的概念,然后再去观察痛的事实。因此这个方法要求禅修者:「避免称名、标记;不要将实相概念。」

  只专注于一个感觉上,是很重要的。譬如,在头上、手臂、身体和脚上都有感觉同时生起时,禅修者会慌忙地追逐这些感觉,而无法当下念住于它们,这样就不是修内观了。这样做唯一的结果只是个人苦恼与痛苦。要避免这种慌乱的情况出现,只需要念住于最显著的感觉。要严密地醒觉于这个最显著的感觉,并以念住警觉地捍卫着这种醒觉。禅修者应该要深入于这个感觉以体验它的本性,这需要一番的精进。可以用钉子钉入木头来比喻这件事,感觉即是木头,心是钉子,直直地握住钉子的手指是念住,铁锤譬喻作精进。

  既不要超越了感觉,也不要落后于它。要在感觉生起或灭去的当下,念住于它。在与极为剧烈的苦受奋战时,禅修者应注意,不要超越了这个感觉。这也就是说,所发挥的精进力不要超过,维持稳定的注意力所需要的力量。精进力过多的情形,好比禅修者在苦受未生起之前,就先用上精进力。结果,注意力反而不再专注于感觉本身,而所残留在禅修者心中的只是一股暴力。这种暴力不外乎是瞋恚,而瞋恚即是促成轮回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禅修者应该留意,不可落后于感觉之后。这是说,禅修者所发挥的精进力,不应少于维持稳定的注意力所需的力量。当精进力不足时,禅修者便会落入昏沈,或是被剧烈的苦受所击溃。强烈的苦受生起时,禅修者要是无法念住于它,便会生起恐惧、焦虑、瞋恚,这些都是构成推动轮回的力量。昏沈是愚痴的根本,而愚痴即是构成轮回的另一股力量。

  因此禅修者必须十分小心,不要超越了感觉,不要超越了感觉,也不要落后于感觉。他必须发挥培养念住和智慧(定慧)所需的,强大而警觉的注意力。注意力必须与感觉同时生起。如果注意力比感觉还早生起,它就超越了感觉。如果注意比感觉较慢生起,它就落后于感觉。注意力比感觉早生起时,没有感觉可以让它观照。注意力比感觉晚生起时,就变成太慢去观照它,这样就会错过了实相。此时,注意力可能会变成,对所生起的感觉的一种反应。由于太慢去观照感觉才会变成一种反应,否则注意力应当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行动。因此,注意力之于感觉的时间,不应是未来或过去,而是当下。要达到这种阶段,禅修者不可消极地注意过去感觉的生起及其未来的灭去,而要积极地去注意感觉所生起的每一个当下。

  心深入感觉之后,禅修者就不再分别他的手、脚或是身体的形状;他不再感觉有一个「我」在受苦。这些「我」的概念,被一个对感觉清楚观照的醒觉所取代。由于有一个「我」在受苦的观念已经被消除,禅修者将不再感觉到苦受的不舒服。几分钟前,禅修者所感受到的疼痛或灼热感,现在纯粹只是一个强烈的感觉,不再令人痛苦难熬了。

  三种感觉:苦、乐、中性(不苦不乐)当中,最后一种最微细,对一般人而言,通当不适合当作培养念住的初始所缘。当它在禅修稍后较为进展的阶段生起时,禅修者就必须在它生起的当下,如实地观照。

  在乐受当中隐藏着贪爱。当禅修者经验到乐受时,他喜欢沈浸于其中。因为无始以来,他一直都喜欢乐受。因此,他无法对当下的乐受,如实地保持醒觉。潜藏他的贪爱会出身来制伏他。由于他无法如实地观照乐受,会由此乐受而引发更大的贪爱。

  在苦受当中潜藏着瞋恨。当禅修者遭遇到苦受时,他不会喜欢它。因为无始以来,他从不喜欢苦受。但是,因为以苦受为禅修的所缘时,必须更加努力才能念住于它,因此禅修者会更加热诚地尝试着念住于当下所生起的苦受。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激流当中游泳,要他去抓取终点标竿上的花束。假如他是顺流游泳,伸手抓取花束却失手的话,他将被激流冲走带离这支标竿。假使他逆流游泳,伸手抓取花束时失误的话,他将仍在标竿下方,因此仍有机会再尝试。顺流而下的泳者,就像以乐受修行的禅修者,假如他无法念住于乐受,他将被自己的贪欲冲走而远离禅修的所缘。逆流而上的泳者,就像以苦受修行的禅修者,假如他无法念住于苦受,他仍将知觉它,而能再振作精神,提起正念来完成他的任务。

  乐受像一个潜伏的敌人,它出其不意地逮捕禅修者;苦受像一个显著的对手,禅修者能辨认它并采取正确的行动,让潜藏在苦受背后的瞋恚没有机会生起。禅修者安住于苦受,并不会有像念住于乐受的那种危险。以这种不喜欢苦受的本性和建立念住的热切努力,禅修者既不会沈溺在苦受当中,也不会从中退缩。他将完全不会对苦受产生丝毫的执取,又能安住于苦受当中去观照它,而不对它生起任何妄念。苦受对于习惯胡思乱想的心,可以作为一支稳固的栓子。苦受从不欺骗禅修者,它的真实特性 -- 苦。

  利根的人并不一定要用观照苦受的方式修行。但是,现代的人去佛日遥,根器大都很迟钝,无可避免地要用苦受来修行。而且,如果禅修者在禅修时,遭遇到苦受而无法克服它的话,那么他的修行会很不顺利,或者被苦受整得像过街老鼠一样地狼狈。苦受是内观修行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唯有当禅修者能克服这个障碍,才能够继续地向前迈进,而获得超越苦受之后的成果。

  要完全地克服苦受是可能的。因为苦受亦离不开无常的法则,所以必定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止息的。它的止息可以有好几种方式。它剧烈的程度会减缓,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止息,仍会残留某种程度的苦受。禅修者真正克服的时候应当是,禅修者能安住于苦受,观照苦受而不对它生起丝毫的妄想。这时,它耗尽了、终止了、拉断了、摆脱了或熄灭了。所谓的耗尽是说,它逐渐消退,直到没有任何的残留;所谓的终止是指禅修者跟随着它,直到它不存在为止,像是一条路已走到了尽头,像是从头到尾去感觉一条绳子,直到它的尽头;所谓的拉断,是指它突然断掉,正如一条绳子突然扯断了一样;所谓的摆脱,就像蛇脱皮一样;所谓的熄灭,就像一盏灯耗尽了它的油和灯芯。

  疼痛是不愉快的、酸痛是不愉悦的、冷热是不愉快的,在这些不愉快当中,存有不舒服的成份。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皆存有这种不舒服的成分。禅修者感觉肢体疲倦而想改变姿势,或是心局限在狭隘的触受,而希望能自由地享受感官的所缘。他渴望从不适的姿势和局限的心当中脱离出来。但是一个人怎么可能经由追求感官的喜悦和舒适而获得觉悟,并脱离轮回呢?孙伦禅师这样说:「不舒服实在是正常的;舒服的事物会使我们漂流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

  他所指的是,以苦克服苦的功效。禅修者要如何念住于苦受才能耗尽它、终止它、拉断它、摆脱它、熄灭它呢?唯一的答案是,禅修者应当在苦受生起的当下,严密地念住于苦受。但是禅修者如何在面对苦受时,保持坚定的心而不再畏缩呢?他如何在苦受生起的当下,如实地掌握它呢?他如何成功地完成念住于当下的苦受呢?禅修者知道他该做什么;但是他如何能面对不舒服、不喜欢的苦受来完成它呢?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修行能成功与否,就决定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上。

  通常我们只告诉禅修者,他应该是什么,而不告诉他如何才能做到它。我们通常给他最后发展圆满的一幅画,而不告诉他应该做什么、怎么开始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结果。例如,我们告诉,他要去除「我」的概念、要不执着。但是如果他对于要怎么做都还不清不楚的,要怎么去我执呢?这种只告诉他结果的做法,令禅修者显得更悲哀,而对方法则搞不清楚。我们不了解,只有述结果本身是不够的,应该也要提供到达结果的方法。孙伦禅修法对这个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就是它提供了一个准确方法,这是最能鼓舞一般禅修者的。

  保持身心静止不动,聚精会神地念住于苦受,屏息地观照苦受。在你平常能力所及的时间内,停止呼吸。这不是一种闭气的练习。它只是在有效地完成一般日常工作时,我们所经常做一种动作。当我们非常专注地做一件事时,很自然地会屏息。例如,把线穿针孔时,我们通常会习惯性地停止呼吸,直到工作完成为止。同样地,禅修者应该屏息来观照苦受,这样能让他发挥更强的醒觉和更严密的念住。

  如果苦受太强烈了,屏息仍然无法专注地观照它。禅修者应该打紧自己来对抗它。他收紧整个身体来对抗苦受,以便支持心的运作,他的手臂紧贴着身体的两侧,紧握拳头,收紧脖子,咬紧牙根,使尽全力。就好像他与顽强的敌人,在做一场肉搏战一样。他一直都保持严密地念住于苦受。

  假如苦受太剧烈了,屏息和收紧身体的努力仍然无法克服,禅修者应系紧他的心再度来对抗它。就像呼吸时,他用强烈、稳定的力量来呼吸一样,在用心面对苦受时,他也应该强稳有力地来对抗它。

  如果用尽了这些技巧,禅修者仍然无法严密地念住于苦受,直到它耗尽、终止、拉断、摆脱、熄灭。那么,他应让激发呼吸、身体和心的所有力量来对抗苦受。以屏息、拉紧身体和巩固心的方式,他将能施加压力去对抗苦受的压力,直到他能够深入它、安住于它、毫不起心动念地观照它,直到最后苦受得以完全地耗尽或终止。

  我们会发现这种方法的重要成分是强度。禅修者应当发挥永不退缩的力量,他应该热诚地努力精进。他应当具足佛陀要求弟子所必须俱备的修行态度。解脱生死轮回是无法经由思思量量、轻轻松松的努力而成就的。唯有投入一个人身心所能发挥的最强大的力量,才能达成这个目标。孙伦禅修法所需要的正是这一点。

  虽然在观照心受(情绪, cetasikavedand )时,禅修者也必须发挥热诚地精进,以保持坚毅不断的念住力。但是却不需要激发体力去对抗,才能念住于它。禅修者在经过观照苦受的训练后,已能帮助他培养必要的修行素质,那么心受的念住修习,对他而言,将不困难。而且,由于身体上的苦受往往伴随着心受而来,禅修者也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的苦受上,因而透过克服身体的苦受来克服心受。

  四、超越感受

  当禅修者完全地安住于感觉,不对它生起丝毫妄念地观照它,直到感觉突然中断或彻底熄灭时,禅修者的心会变得清净、洗炼、坚定而有用。他会对一切众生充满慈悲,以慈悲来涵容一切众生。这种慈悲不再只是字句的覆诵而已,而是没有贪爱和我执,不会去分别所爱、所恨和与己无关的差别。

  以这种净化、洗炼、坚定而有用的心来观照,禅修者便能依心而观心。当心有贪时,他知道心有贪;当心无贪时,他知道心无贪;当心有瞋时,他知道心有瞋;当心无瞋时,他知道心无瞋。他知道要在贪、瞋生起时,对它们保持念住,如此就不会再更进一步地产生更多的贪、瞋,而引发生灭轮回的因果循环(十二因缘)。这就是在果中灭因。当他接触到一个可以引起贪、瞋的所缘时,他严密地念住于它,因此贪、瞋便不能生起。这就是在因中灭因。

  有了这种因中灭因的念住力,他便是圆满地修习经典上所教导的:「应当看就只是看;听就只是听;知就只是知;想就只是想」。他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他经由热心地念住苦受,而净化了他的心,使它变得坚定而有用。对于一般心性迟钝的禅修者,如果一开始就要修习「看就只是看」是极为困难的。这是由于心是一个微细的禅修所缘,无法以染污、脆弱、未调伏的心去掌握它。但是当禅修者的心,经过了念住于苦受的强化时,他就能够做到「看就只是看;听就只是听;想只是想。」

  有人建议,如果禅修时妄想产生了,心应该注意到这些妄想,并提醒自己:心起了妄想。理论上,对每一个妄想,都能注意到它,以念住来掌握它,是有可能的。但是,在实修上,要以散乱心去念住于令它分心的所缘,是极其困难的。假使已经有强大的专注力,则心绝对不会从它原来的禅修所缘上跑掉。而且,更危险的,禅修者通常会误以为他正念住于妄念,而事实上他却是被妄念拖着走。因此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是更加热诚地念住于禅修的初始所缘:触或受。

  关于观照意根的所缘(法),这是比心更微细的所缘。法念住(以意根的所缘来培养念住)的禅修者,是无法直接掌握它们的。法念住可以说是,在热诚地修过受念住之后,所接着修习的一种方法。精进地念住于苦受时,心的五盖可能会生起、然后灭去。当苦受耗尽或终止时,心中的七觉支可能会生起。当它们生起、灭去时,禅修者必须去念住于这些法。假使瞋恚的盖障产生时,禅修者不要在心中标记、默念「瞋恚」,他只要去醒觉瞋恚的事实。假使舍觉支生起时,禅修者应该去醒觉舍觉支的生起。同样地,在此禅修者能妥善完成他的任务,这也是由于他从受念住的修习当中,培养出强大的专注力和清晰、稳定的心的成果。

  事实上,四念住:身、受、心、法,并不是个别生起的。它们是一起生起的。当禅修者念住于接触的醒觉时,身、受、心、法四个念住都包含在内了。对其中之一保持念住时,同时也念住于其它三个念处了。就好像一杯饮料当中有水、柠檬、糖、盐四种成分。当中一种成分较重时,我们就称之为多水的、酸的、甜的、咸的等等。当感觉占优势时,我们就称之为受念住;当心占优势时,我们就称之为心念住等等。

  当四念住修持圆满时,禅修者就能圆满地开展七觉支,当七觉支圆满地开展时,禅修者就得到证悟。但这是未来的成果,在简单介绍孙伦禅修法中,不需要对它做进一步的说明。如果有人播下芒果的种子,则将会长出芒果树。一个人应该将他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种好他所获得的、最好的芒果种子。这样,结果就会自然而然地成就的。

  五、结论

  孙伦念住禅修法是给精进的出家或在家人日夜修持的。对于较不精进修者,禅修中心的接触;头部与枕头的接触;脚板与地面的接触;手指与工具的接触。假使可能的话,他应该住于所视物与眼睛的接触;声与耳、味与舌、香与鼻的接触。孙伦禅师这样说:严密地念住于接触的醒觉。

  孙伦禅修法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它就像画一条线或一个圆圈那么简单,甚至小孩子初次试着用纸和笔时,就会画线或圆圈。但是要画出一条完全直的线或一个完全圆的圈,却是极为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能非常热切、精进地练习,将很快地获得成果。大部分其它方法是难于描述的,虽然容易实践,但是成果却是来得慢。孙伦禅修法是容易描述的,因此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几乎是零。在缅甸只有一本小册子描述这个方法和一本薄薄的书描述孙伦禅师的生平。因为他的方法很容易描述,又很少理论,因此也用不着书本了。孙伦禅修法难于实践,这并不是意味着它的修习次第很复杂,它们都很简单。这只是由于它不是一个松懈、舒适的方法。它需要勇气面对强烈呼吸和苦受的不舒服,需要有跨越它们的热诚以及不达目的绝不中止的念住。但是,一旦做好这一点(这是能够做得好的),其成果将会是快速的。因为孙伦禅修法是立即,而直接地接触实相,并且也激发禅修者的热诚,以帮助他用快速的脚步向前迈进。

  对于当今的懒人而言,他没有太多时间花费在任何事物上,并且背负着他的观念、逻辑和理性,使他愈来愈远离实相和智慧的根源。孙伦禅修法将令他受益良多。它令他放下自己的思惟模式,立即而直接地掌握事物的实相;它令他振奋精神,发挥强大的身心潜能;它给予他面对人生兴衰起伏变化的力量与方法;它正中要害地打击所有痛苦和不满的根源︰欺诈、自怜又虚幻的「我」执。

  孙伦禅修法是一个密集、毅然、热诚建立四念住的方法,为了是:净化众生,克服苦痛哀伤,走上正道,取得涅槃。

  给孙伦禅修法初学者和进阶者的讲义

  如果你对孙伦禅修法很感兴趣,想以此一门深入,取证涅槃,而目前想要证得预流果(初果)。那么,在修持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以下的这些问题。如果你因缘不具足,没有人能亲自指导你、回答你的问题。那么以下的这些讲义,可能会和你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阐明:每个人的业都不一样,不同于其它的人。即使是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他们彼此的业,也有某种程度的不同。并且要了解:每个人的业是一定可以透过禅修而改变的。

  因此,如果你是一位初学者,或者甚至还没开始进行内观禅修。那么,当你看到以下的问题,谈到孙伦禅修法充满痛苦时,千万不要被吓着了。这些痛苦并不是孙伦禅修法所造成的,而是禅修者自己本身的恶业所造成的。换言之,禅修者可以概略地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的禅修者很幸运地,他们拥有某种善业,而能走上易行道。而第二类的禅修者,却很不幸地,拥有某种恶业,而必须走上难行道。大多数的禅修者属于第二类。

  这两类的禅修者,都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就预流果。所谓的『短』是依禅修者个人的业而定的 - 。有的人只需要在十天全程的禅修当中,即可成就。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他们很幸运地,早已在此生或过去生中,完成了百分之九十或者更多修行所需要的波罗蜜。而那些尚未圆满十波罗蜜的人﹝十波罗蜜是指,要成就预流果以及后面更高果位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就必须逐渐地来圆满十波罗蜜。那么当然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了。

  除了一个人取证涅槃所需花费的时间长短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差别就是,修持过程的难易程度。前面提到过,这是取决于个人的善恶业而定的。例如,有的人在此生或是过去生中,曾经伤害过其它的众生﹝包括人或其它的动物﹞而造成他们极大的痛苦,或者甚至夺取了他们的生命。这样的人,通常就必须走上难行道。不论这些人以哪一种方式来禅修,依据普遍的因果定律而论,他们都必须承受当时所给予他人的同样程度的痛苦。在这些恶业尚未去除之前,他们是无法到达彼岸而证得预流果的。这其中的理由是,一旦一个人成为预流,他就不再堕入四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修罗)。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那些会造成他堕入四恶趣的恶业都必须完全被消除。

  孙伦禅修法似乎是比其它的禅修法更加地痛苦。这只是因为,它比其它的方法 能更快速地证得预流果,因而疼痛会更强烈而快速地生起,这样才能更迅速地消除这些恶业。

  当一个人修习内观时,或许会有一个个的问题在他心中生起﹝这是指禅修以外的时间,而不是在禅修的时候。因为禅修时应该要万缘放下,不可以去想其它无关的事情﹞,就是「如果要逐渐、甚至完全地去除过去恶行所造的恶业,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呢 ? 」

  当然,所有的十波罗蜜,程度上多少都是重要的因素。但问题是在这十波罗蜜当中﹝布施、持戒、舍离、精进、意志、忍辱、实相、慈悲、平等心﹞,哪一项才是最重要的呢 ?

  是这样的,对于那些属于瞋恨恶业的人(因生气、恶意、挫折、憎恨、傲慢、残酷而造成其它众生身心的痛苦)以及愚痴恶业的人(因无知,缺乏取证涅槃的正确知见、懈怠、迟钝,对于相关的人漠不关心),持戒、精进、忍辱和意志波罗蜜是重要的因素。而且这四项波罗蜜中,忍辱(克制、忍耐、忍受正确禅修时,长时间保持不动的坐姿所生起的猛烈疼痛)可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以真正的平等心来忍受它。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缅甸有句谚语︰「忍辱导致涅槃。」

  现在,另外一个问题来了,真正的平等心所指的是什么呢?尤其对西方人而言,「平等心」这个名词可能会是相当陌生的。所以要去实践平等心,对他们而言当然也就更加奇怪了。

  平等心,在这里所指的是,当禅修者经验到身体各部位所生起的疼痛或者是极为痛苦(痛苦难忍)的感觉时,他应该要忍受它们,而不生起丝毫生气或挫折的念头。他应该试着保持冷静而不执着。如果痛苦实在是太强烈了,以致于无法漠视它,那么,如前面的技巧所教的,他应该尽力地专注在这苦受上。努力的程度应该配合疼痛的程度。那么,疼痛就不再影响到心了。同时,要注意,努力的程度也不可以超过疼痛的程度。正确的方法是,在疼痛还没完全消失之前,心力要稍为强过疼痛,这样心可以很有效地专注在疼痛上,逐渐地,禅修者只觉知到身体的苦的实相,而不会再分别身体疼痛的部位了。

  为什么禅修者要避免去分别疼痛的部位呢?比如说,是脚踝痛、膝盖痛或是胫骨痛呢?因为分别就极可能产生「我」的错觉。然而,实际上,经由禅修,禅修者就是要达到「无我」 (Anatta) , 没有「我」的概念。「无我」才是这个身体、生命和世界的真实特性。

  平等心:如果从和上述相反的另一个角度来说,对愉悦的感觉而言,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体验到愉悦或舒适的感觉时,他不应该喜爱或贪求这种感觉,否则就落入了贪爱、执着之中这是属于贪的烦恼。我们知道:贪、瞋、痴三毒是造作所有恶行的三种根本烦恼。因此,简而言之,平等心就是防止所有恶行的生起。

  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体证涅槃。而涅槃究竟是什么呢?这是禅修者在修行的过程中,迟早会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老实说,除了告诉你:涅槃无法仅仅以语言文字来描述之外,没有人能说出一个切确的答案。唯有藉由实际的体验,禅修者才能真正地了解涅槃。也唯有证得预流果时,才能经历这种涅槃的体验。因此,如果禅修者真的很想知道什么是「涅槃」,那么他应该更加精进用功,以证得预流果。

  由于我们缺乏宿世的善业而走上难行道,因此禅修时充满了痛苦。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误以为涅槃也是非常痛苦的。我们可以由佛陀和许多阿罗汉所说的话,确知涅槃是非常平静而喜悦的。

  有个譬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点。比如说,有一个人徒步穿越一个非常炎热的沙漠。由于酷热的天气,他必须承受极大的痛苦和干渴。但是,他知道当天旅程结束时,他将到达一个舒适、凉快的绿洲。虽然沙漠的炎热和艰苦,对他而言是现存而真实的。但是他也知道旅途的终点会是阴凉而舒服的。同样地,禅修者必须了解,虽然由于过去的恶业,要证得预流果的修行过程,必须经历各种痛苦的感觉。但是,犹如绿洲一般的预流果位,绝不会像旅途上的沙漠一样,那么地痛苦难熬的。

  有些禅修者可能在开始观察强烈的呼吸不久之后,就感到颈部背后有酸痛的感觉。这是由于坐姿不良的关系。如果是因为坐姿的关系,只要坐的更直一点,尽量让背部保持挺直,头部不要太过前倾或后仰。那么就可消除或减少这种酸痛的感觉了。

  但是,有某些禅修者在调整坐姿之后,仍然无法去除酸痛的感觉。这种情形,有可能是由于外界无形恶力的干扰。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禅修者就应该在每次禅坐之前,念诵以下的发愿文: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三称)

  从无始以来以至现在,如果我曾在身、口、意上造作任何或大或小的恶业,冒犯佛、法、僧三宝,忤逆父母、师长,伤害任何有情。那么我愿至诚礼拜忏悔,即使对任何众生造作了极小的恶行,都愿意祈求他们的原谅。

  在这段禅坐时段中,我愿将身心五蕴献给佛陀,以求取证得涅槃。

  在这段禅坐时段中,我愿将身心五蕴献给孙伦禅师,以求取证得涅槃。(注:以上两段意即,无论在禅坐时,经验到多么强烈的疼痛,都不可以改变姿势。)

  愿一切众生快乐。

  愿将禅修的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

  请分享我的功德并回答:善哉。

  我愿分享所有的善业功德。善哉、善哉、善哉。

  禅修者念诵完以上的发愿文之后,就可以与一切众生和谐共处。那么他就能够平静地禅修而不受干扰(大多数是如此)。 对于那些仍然无法专心修行的人,请参考下面以太太的例子。

  有人可能会问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真的很有兴趣,在修行上获取某些重要的成果,那么他每天要花多少时间来禅修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视发问者本身的情况而定。如果他有时间,最理想的是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于内观的修习。在佛陀的时代,有些人甚至只花了七、八天的时间日夜不断精进地修持内观,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今天看来,这实在是不可思议。

  对某些人而言,他们必须为生活而工作,每天要找出一、二小时来修习孙伦禅修法,可能都相当困难。那么就需要有良好的计划和真正想进步的期望了。

  我们可以用个譬喻来说明这个观点。例如,有人想要将一个 100 加仑 的桶子,装满一种昂贵而易挥发的液体。我们假设这种液体的挥发量是每 24 小时半加仑。现在,如果这个人每天只将 1/4 加仑的液体装入桶子,那么就等于没装一样,因此这 1/4 加仑的液体,在他下次再装 1/4 加仑之前,就已经完全挥发掉了。相反地,如果他能够每天将 10 加仑 的液体装入桶子。那么等他隔天再装入新的液体时,桶子内还有 9.5 加仑 的液体 ( 0.5 加仑 已经挥发掉了 ) 。这样,连续经过 11 天,这个人就可以将这 100 加仑 的桶子装满液体了。现在,如果他无法每天收集到那么多液体。他只能每天收集 一加仑 的液体。那么,桶子内液体每天的净存量就只有 1/2 加仑。大约在 200 天以后的时间,桶子就可以装满液体了。

  因此,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愿意每天花 10 小时修习内观。那么在短时间内,他就可以达到重要的成果。但是如果他每天只花半小时修行,即使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其中的道理就如上面譬喻当中的液体,每天会挥发掉一样。同样地,在全心投入修行时所成就的「定」(心的专注力和意志力),在其它的时间当中,由于外缘的分心、邪念和缺乏念住,也会「挥发掉」 ( 或者说,部份流失 ) 。

  假设,另外有一个人以他自己所了解的方式,来修习孙伦禅修法。每天花一个小时练习,修了一百天,也就是比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但觉得自己并没有达到任何重要的成果。这时候、或者以后他会开始禅修的功效,并且怀疑每天持续的禅修是否真的有用。

  上一段所谈到的这种情形,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它。我们所关心的第一个课题是「重要的成果」。对于上述的这个人(我们姑且称之为甲太太,因为大多数的禅修者是女众 ) ,她属于「难行道」的修行者。每天只以一小时的时间禅修,她所能期望的重要成果,只能达到【初阶的定】。也就是,当她闭上眼睛观察呼吸,练习专注于气息的接触时,她能够「看」到光、彩色的光线或几何图形。这些东西会不断地变动。但是如果她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现象上,它们也会逐渐地静止不动。但是,当她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光线和图形上时,事实上她就已经将修持的方式从内观( Vipassana )逐渐移到禅定( Samatha )了。然而,唯有内观才能导致涅槃,所以她不应该转成修禅定。就像有人想从仰光搭火车到曼德勒,如果他真的想到曼德勒,那么他应该想从仰光车站搭乘往到曼德勒的火车,而不应该搭上往普美( Prome )或是毛棉因( Moulmein )的火车。

  现在,再回来谈谈上一段所提到的甲太太。如果她正确地按照孙伦禅修法修行,并且,假设在一整个小时中,她真的很努力地念住于所生起的感觉。但是,由于她投入修行的时间有限,因此她只能期望达到初阶的定,当作她修行的重要成果。而且,如果她过去所造的恶业并不太重的话,经过了 100 个小时的修持,现在比起她最初禅修时所经历的严重疼痛,应该很明显地减少许多了。如果甲太太还具足善业的话,那么经过了三个月固定的修持之后,在前半个小时强烈的呼吸时,她完全感受不到身体上任何疼痛的感觉。因为她的心已经完全地专注在鼻端或上嘴唇部位气息接触的感觉了。

  获得这样的成果,甲太太不应该感到沮丧。她应该要了解,她投入于内观修持的时间和努力是很有限的(其余的 23 个小时,她并没有保持念住),她只能期望达到这样的成果。如果她不满意仅仅获得这样的成果,那么她应当每天投入更多时间,在她作其它事情时,也对触觉保持念住。当然,如果她能够每天花更多的时间,以孙伦禅修法禅坐,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成果。

  接着,让我们来探讨,前面第三段所提到的情形的第二个角度来分析。也就是说,一个人试着以孙伦禅修法修持,每天固定修一小时,连续修 100 天,但是并没有想要获得重要的成果。甚至也不想达到像前一个例子所提到的【初阶的定】。我们暂且称呼这第二位禅修者为以太太。一般而论,以太太的问题比甲太太还要严重。因为如果甲太太要获得更好的成果,只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修行。当然,如果甲太太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由于生活责任的压力等),那么她所该做的,只是改变她原本的期望,满足于她目前所获得的成果。即使甲太太现在并未成就预流果,但是对于她每天不断地在增长自己的功德(波罗蜜),应该感到很高兴。因为这些波罗蜜以后将帮助她体证涅槃。而且,甲太太会发觉,她的健康情形改善了。任何由于过去恶业所造成的疾病,都会逐渐地消除。并且,如果她做事的动机纯正,她会发现自己的运气大为好转。因为,所谓的好运其实只是善业的果报而已。而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修持内观更好的善业呢?我们说,持戒﹙防止恶行﹚的功德大于布施 ﹙慈善﹚。然而,修行的功德却胜于持戒。而所有修行方式当中,内观的修持是最佳的修持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修持内观善果会来得特别快。

  现在,我们回归主题,再来 谈谈以 太太的情形。如前面所提到的,以太太的问题比甲太太还难解决。事实上, 关于以 太太的问题,唯一解决的方法就是,请她到缅甸仰光,住址: 7(1/2)MILE-PROME-ROAD-KABAAYE--P.O. , RANGOON 的孙伦禅修中心。到禅修中心来,有人可以亲自教导她,如何正确地修持孙伦禅修法。我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解决方法﹝但是,如果她不住在缅甸,这可能相当困难﹞,是因为除了以太太错误的修法,或者对孙伦禅修法有不正确的了解之外,她可能还有某些特别的宿世恶业,障碍她在解脱道上的进步。如果是这样,那就并不只是努力地修持,就可以改善的。只有住进上述的孙伦禅修中心一段时间,才可能有改善的机会。

  禅修者如果觉得自己的情况 和以 太太一样(也就是甚至无法让心专注 ) ,不用马上认为只有到仰光,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如果她不住在仰光 ) 。禅修者应该先试试看在每次禅坐之前,念诵先前所说过的发愿文,看看情况是否能够改善。如果这也没效,那么禅修者就应该试试下一个个案所教的方法(丙先生的个案 ) 。

  我们假设丙先生是处在与甲太太 和以 太太相同情形的第三个角度的分析。丙先生的情况是,他禅坐时会感到无聊。他可能已经到过孙伦禅修中心,接受过正确的教导。因此,他之所以会无聊,禅修无成果,并不是由于他不懂正确的方法。他的毛病可能在于,经过三个月的禅修之后,他变得散漫或懈怠了。他缺乏所谓的信念「 Sadha 」。巴利文 Sadha 这个字通常翻译成「信」,其实这并不足以完全地表达这个字的意义。在佛陀或他弟子的教导中, Sadha 事实上远超过于信。 Sadha 还包括了对普遍的因果法则或业缘果报有深刻的了解。甚至比这还要深远: Sadha 是只为做善事而为善的一种热忱。对丙先生的例子而言,就是他必须生起足够的热诚或努力,继续修持内观。换句话说,要「严密地念住于接触的醒觉。」这意即,他应该如前篇孙伦念住禅修法所说的,严密地念住于气息出入的接触,而不是散漫地、机械式地吸入呼出。当丙先生盘腿禅坐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他之所以会觉得无聊是因为:他把禅坐当作是每天必须应付的一项任务一样。很自然地,他修行的心态就堕落成,像一个还在学校念书的小男孩,要他每天坐在书桌前一小时,去做他每天该做的功课。这个男孩心里只想赶快完成这项琐事,然后到外面玩耍。丙先生的心也是一样,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心已养成了一种习惯,喜欢不停地寻欢取乐。因此要它安住在鼻端或是接触的感觉上,它就会感觉到无聊。由于缺乏兴趣,禅坐时段所经过的每一分一秒,对他来说,就好像一整天或一小时那么长。

  丙先生在他每天禅坐前,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善他的情形呢?丙先生应该认真地检讨一下他自己的状况。他是否还真正想要体证涅槃呢?他是否还朝向预流的果位前进?如果他坦诚地自我分析,他可能会发现,他既不像刚开始禅坐时那么热衷,也不愿振奋起精神 : 他已经丧失了努力取证涅槃的热情了。前面提过:如果禅修者发觉自己 和以 太太的情况差不多。那么他也应该做这样的自我分析。

  如果丙先生经过这样一番自我分析之后,确知他的确已经丧失了修行的热忱。那么就应该想办法让它再恢复过来。丙先生应该回想当初他为了想要证得解脱智,而开始认真禅修时的心态。也许当初他深刻地体验到,仅仅过着表面上似乎很快乐的世俗生活,而不禅修的话,死后只会堕入地狱、修罗、饿鬼、畜生(包括鱼、鸟和昆虫)这四种恶道。即使很幸运地,下辈子没有落入这四恶趣,他仍然没有脱离这永无止境的生死轮回。因此下定决心要脱离可怕的生死轮回和体验苦、无常、无我的三种本质,以及取证涅槃和预流果 ( 初次见涅槃 ) ,当时对他而言,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丙先生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出生当人的机率只有千万分之一(因为人类和其它轮回当中的众生,像天人、饿鬼、畜生等等的比例,只有千万分之一)。还有,唯有具足善业的人,才有机会修持孙伦禅修法(因为其它的四恶趣没有足够的智能,而天人和梵天并没有粗质的色身,可以进行强烈的呼吸和观察疼痛的感觉)。丙先生一定下过坚强的决心,决定每天要踏实地练习禅坐一小时。因此,几个月过后,现在他发觉自己每天禅坐很无聊,他应该设法作以上的这些思惟,而明了:如果不认真禅坐,就是每次都在丧失非常宝贵的机会。这样,可以让他自己回复初发心时,对于禅坐的那种热忱的态度。

  在他恢复禅坐的热忱之后,他应该念诵发愿文,然后以尽可能强烈的呼吸来开始禅坐。随时都要提醒他自己,除了他和其它少数幸运的人,可以这样禅坐之外,其它的众生并没有这种宝贵的机会,来观察这种强烈的呼吸。而且,由于他的信念 (Sadha) 增强了,加上精进和其它的波罗蜜也提升了,他会发现,他的定也增强了。这都是他热切努力的结果。那么,在一小时禅坐结束时,丙先生也会发现到,他再也不会感到无聊了。

  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丙先生或许会发觉,经过了一百天,每天固定至少一小时以上的禅坐。除了前几个星期稍有进步之外,后来在定方面,几乎没什么进展。这种情况,丙先生就应该尝试,一个星期或十天的精进禅修了。

  什么才是精进禅修理想的课表呢?丙先生应该请假,暂时放下工作,最好能到孙伦禅修中心。如果无法到禅修中心,那么他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可以自由地进行禅修。如果他家具备这些条件,那么他也可以在家精进禅修。但是,要保证没有其它外缘使他分心。

  接着每天早上,可能的话,要尽早起床(最好在日出之前)。盥洗及早餐过后,他应该经行一小时。要以平常的步伐经行,经行时要念住于脚底和地面的接触,而不要让心四处游荡。

  经行之后,丙先生应该到他禅修的地方,进行早晨的禅坐,至少持续一个半钟头以上。当然,早上能坐得更久更好,最好能坐到疼痛完全消失。

  接着,丙先生可以做些运动、淋浴及午餐。休息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的禅坐,同样至少一个半小时。他也许发现第二次禅坐更方便可以坐久一点。然后,他应当做些经行,经行时,随时念住于接触的感觉。最后,晚餐过后,丙先生应当进行第三次禅坐。这时,已经是晚上了,同样要禅坐一个半小时或更久的时间。

  以这种精进禅坐的作息,加上对走路、淋浴、吃饭等等动作的接触保持念住。这样实行一个星期或更久的时间,丙先生会发现他的定显著地进步了。而且,甚至他会发觉,他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例如,有的人睡觉是一觉到天亮的,会发现他们现在半夜会醒来二、三次。原本半夜要醒来二、三次的人,也许变成一觉到天亮了。当丙先生完成精进禅修之后,还有其它更多美好的事情会呈现出来。现在,让我们回到前面所提到的那种情况的三个分析的角度,我们已经个别地以甲太太、以太太 和丙 先生的个案,简单说明了。

  除了以上三个角度的分析之外,还有另一种可能,我们必须提出来让大家了解。让我们以 丁 太太的个案,来说明这种情形。

  这种情形在前面的三个角度的分析(甲太太、以太太 和丙 先生的个案),并未提到过。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情形,并不是达不到重要成果、无聊或无法进步,因此不要混淆了。

  丁 太太的案例是:她已经勤奋地修持内观好几个月了(如果她是属于难行道的禅修者)或者更短的时间(如果她是属于易行道的禅修者)。她已经获得了初阶的定,甚至还有其它更重要的成果。但是,她开始感觉到人生有点乏味;她对美食不感兴趣、对漂亮的服饰也不感兴趣;或是对于很多以前她所喜爱的事物都不再感到兴趣了。她对生活的看法变得比较不执着了,她感觉每一件事物都是苦、无常、无我的。她可能也经历过,对于继续轮回、再有来世这些现象,感到非常害怕的阶段。

  对于尚未修学的人而言,这些现象或许似乎是一些负面的成果, 或者是和他们期望达到的预流果的修行过程正好相反。但是,事实上, 丁 太太应该要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她确实已经从每天内观的修持当中,获取了某些重要的成果。

  这些现象都是正面的指标。事实上,她应该要加倍努力地修持内观,因为她已经快要接近预流的果位了。就像赛跑一样,在最后的一段赛程,应该尽全力地冲刺夺标。

  但是,有些话要提醒 丁 太太注意。因为我们鼓励她要更加精进地禅坐,并且在禅坐以外的时间也要保持念住,这样或许她很快就能证得预流果。但是,她不应该太过渴望或是执着想要达到这项成就。无疑地,想成就预流果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我们还是不应该过于贪求这种成就。否则,这种贪念就是一种根本烦恼,它会形成一种障碍,而使我们无法成就预流果。因此, 丁 太太应该努力精进,但是心态上应该把禅修当作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想要成就的贪念。

  现在,有人或许会问:「成就预流果时,会有什么征兆?」这个问题并不像前面的问题一样,须要详加回答 ( 有些问题只是简短地回答 ) 。这是由于担心他们知道了以后,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自我暗示」的作用。

  接着,有人也许会问:「那么,当我证得预流果时,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证得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根据已证果者的经验)︰当一个人成就预流果时,他一定会自己知道的。这是因为预流果位在这世间就像一个里程碑一样,而且内观修持的过程,会让你养成一种直觉的解脱知见,使你确知自己已经成就了预流果。其它预流或更高果位的人,你不必告诉他们,他们也会知道你确实已经证得了预流果。因此,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内观可以启发直觉的知见。对于任何正确地修持内观的人,很明显地,关于这个问题:「想要证得预流果的禅修者,应当持守那些戒律?」他很自然会直觉地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某一次的禅坐当中,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在禅修者的心中自然地呈现出来。所呈现的答案会是如此:每位真正向往证得预流果位的的禅修者,都必须忠实地信守佛陀所教示的五戒。如果在某种可能犯戒的因缘之下,一个人到底应该牺牲自己的生命呢?还是要犯戒呢?答案是他不应该犯戒。五戒的持守应该变得如此地重要,禅修会让他直觉地明了这一点。

  什么是五戒呢?五戒是:

  1. Panatipat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

  我受持不杀生戒。

  2. Adeinnadan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

  我受持不偷盗不与取戒。

  3. Kamaythumeiksasar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

  我受持不邪淫戒。

  ( 意即:我不从事错误的性行为,而导致别人的痛苦。诸如,强暴别人等。 )

  4. Musawad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

  我受持不妄语戒。

\

  5. Thuramayraya Mizzapamadhabtan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

  我受持不饮酒或服用伤害身心的毒品。

  最后,这篇讲义将以发问一个问题来作为结束。这个问题是孙伦禅修法与其它方法的最大差别之处。

  这个问题时常会在修行内观的禅修者自己心中生起。因为,即使接受过孙伦禅修中心住持。训戒法师亲自指导的禅修者,都还要不断的被提醒:按照孙伦禅修法,禅修时不可以动念头去「思惟」。

  他们也许会这样问这个问题:「为什么我在观察强烈的呼吸和疼痛的感觉时,不应该起心动念去思惟呢?比如说,观察疼痛的感觉时,我可以思惟,这个苦受就是我的色身苦、无常、无我这三法印最佳的证明。然后,我可以继续思惟:佛陀的确是不妄语者,他说体证了自身当中的苦,就能够开启涅槃的解脱之道。这些都是好的思惟,为什么我不应该作这样的思惟呢?」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最好引用训戒法师多年前所讲的开示:《禅修者与内观》当中的某些话。这些话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一样的真实。

  「禅修者所应具备的首要工具即是专注的心。因为唯有专注的心才是净化了的心。也唯有净除了贪爱、瞋恨、昏沈、散乱和疑惑(五盖)的心,才能好好的运作,用以内观实相。因此,当观察呼吸或疼痛的感觉时,禅修者不应该去想,否则上面所说的五盖的种种念头就会闯入。」

  「让我们来做个练习,吸入呼出,巴利文称之为 Anapana (观入出息)。这个修法可以用来修习禅定,也可以作为内观的修持。如果是内观的修持方式就是,吸入呼出,把心专注在气息接触的那一点上,只是醒觉于这个接触的感觉。不要数息、不用知道气息的长短、也不管气息的进出。以孙伦禅修法的修持方式而言,要尽可能强烈的呼吸。醒觉于气息接触的感觉,然后,以念注看紧、盯牢这种醒觉。不要在心中默念、标记它。当以念注守护着这种醒觉时,念头就被锁在外面而无法闯入。这样就没有机会形成各种观念、想象和念头了。」

  「我们的心这么容易产生一些想象和念头,那么我们可能如实地去观照这些过程吗?答案是:以孙伦禅修的方式,获得内观直接的解脱知见是有可能做到的。」

  「禅修者习惯于考虑,也就是说,去思考他该做的任务,而不是去做它。概念、想象和念头都是属于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事物,因此都属于禅定的修法。唯有内观的方法是观察接触的本来面目。这种念住醒觉的方式,是不用观念和想象的。如此,便能在那些过程生起时,直接去观照它们,而不受任何念头的扭曲。」

  「念头是很容易闯入心中的」。

  要紧跟着这些过程、念住于它们,唯一的办法就是要非常努力地保持警觉。这也就是为什么孙伦禅师有句座右铭:「我们必须严密地念住于接触的醒觉。」

  每位向往体证涅槃的禅修者,都应该将这句话牢记在心。

  愿一切众生快乐。

  问与答

  一 问:为什么当我们开始强烈的呼吸时,前几分钟会感觉非常的累,然后当我们 呼吸较久之后,不再感觉累?

  答:当我们呼吸不平衡时,我们就会感觉累,通常是呼气比吸气强。因此,应 该要增强吸气。一旦我们呼吸达到平衡,一旦我们呼吸变得有节奏,我们就不再感 觉累。而且,事实上,我们能够强烈地呼吸一段长时间。

  二 问:为什么我们要在吸气时停止呼吸?

  答:我们这样才能够凝聚力量来抓牢这些感觉,假使我们在呼气时停止呼吸, 我们容易松懈,这对念住并不好。

  三 问:当我们以某种坐姿禅坐时,我们感受到强烈的感觉,像是紧绷的感觉。我 们是否要坐到这些感觉消失,这样的感觉会持续多久?

  答:是的,我们应该让所有的感觉自己消失。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只需要较短的时间,有些人可能要好几个小时。任何感觉的生起都是自然的,我们不应该害怕,但是应该保持念住并且要忍耐。我们应该坐着不动,应该保持念住于感觉,直到它们完全消失。

  四 问:有时最显著的感觉减轻之后,只残留一些麻痹的感觉,比如说在脚上,我们应该继续观照到这个感觉也消失吗?

  答:是的,你应该继续观照,直到所有感觉都消失,你也许需要长坐一段时间,让所有感觉消失,但是这是必要的。当然,如果你能够建立严密和强烈的念住,就不用花很长的时间,专注是很重要的。

  五 问:但是,假使我们没有这么长的时间禅坐,我们能否在这个痲痹的感觉整个消失之前停止?

  答:可以的,虽然这并不好。你的身体可能感到粗重,而且你的心没有完全地净化。假使你没有足够的时间,不需要呼吸太久才开始观受,你的感觉可能因此不会太显著,而且你可能无法长坐到所有感觉都消失。这样你便不是真正在做你所应该做的,而且这可能会使你生起对修习或对你自己不满意的感受。

  六 问:我发现到,我只要将腿伸直,便能让感觉消失。那么,为什么我必须坐到感觉完全消逝呢?

  答:禅修的精髓就是要掌握感觉,并且克服它们。我们当然能够仅仅以移动双腿、双臂或身体的方式,就能够让我们的感觉消失。但是,这么做,我们就不是在掌握我们的感觉,我们试着在逃避它们。这样做,我们还是要去面对新的感觉。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是无法逃避任何感觉的;我们无法逃避身体本质上的苦,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去面对它,以内观来战胜它,而获得解脱。

  七 问:念住所指的是什么?它是否是,例如说,冥想我们身上生起感觉的原因呢?

  答:当然不是。念住是要生起机警的醒觉,并严密地把持这种醒觉,而不存有任何概念,也不动任何念头。

  八 问:禅定的修法和内观的修法有何不同?

  答:禅定的修法所专注的所缘是观念和想象;而内观的修法主要是专注在身体的感觉。禅定是让心变得更有力量;而内观是使心净化,能够获得洞悉实相的智慧。一个修习禅定成就的人,举例来说,他将变得很有说服力,每个人都受他影响,但是通常稍后会对他生起其它的反应;而修习内观成就的人就不同了,他是如此清楚地充满洞悉实相的智慧,别人都会信服他,并且以后也不会有所置疑。

  九 问:一个人是否可能在修内观,但却修成了禅定?

  答:禅定以专注作为它主要的支柱,而内观却是使用专注和感觉这两只脚。一个人练习专注时,不必用到内观来获取定力。但是,修习内观时,却是要用到某种程度的专注,以便获得剎那至剎那之间的剎那定(剎那至剎那间皆保持念住),并用这剎那定专注于感觉上,只要你这样修,就不会走入纯粹的专注。但是,如果你只依靠专注这只脚,就会走入禅定的道路上,你可能会看到色彩、影像等等,而走入叉路,变成了修禅定。问题是,那些走入禅定领域的人,会以为他们已经成就了什么。然而,事实上,他们的经验却是趋向于变成真实解脱道上的障碍。对一个在禅定方面修得很好的人而言,是难以在内观的道路上进步的。帮助他唯一的办法就是,教他同时依靠念住这只脚。

  十 问:假使感觉强到难以忍受,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忍耐、坚毅 ─ 这些特质让我们勇于面对感觉,无论它们怎么强烈,我们都能忍受并克服它们。念住于感觉,感觉即会消逝,即使是最强烈的感觉亦是如此。克服愈强烈的感觉,结果,心就会愈净化。

  十一问:假使我们只对身体的感觉维持稳定的注意力;亦即,假使我们只醒觉于感觉而心毫不涉入成为所缘的话,我们的心如何受益?

  答:这不是心涉不涉入的问题,而是心发挥什么功能的问题。心经由「醒觉」的运作而持续发挥其功能。但是,心思惟的功能不应涉入,不可以对感觉产生任何思惟。假使我们对任何感觉都能保持念住;当感觉消逝时,心将变得清净而稳定,并且生起了慈悲与平静。此外,感觉并不只是身体的感觉,同时还有心受 ─ 心的感觉。但是,这些最好留到较后来的阶段再处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