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中观般若的特色

发布时间:2020-04-20 10:51:47作者:佛缘网

  中观般若的特色

  黄国达

  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

\

  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当时龙树菩萨依据般若等经典,阐发深义,贯通阿含,并抉择部派思想,以「缘起性空」作为法的枢纽,宏扬大乘菩萨道。

  因此,中观学并不仅限于「缘起性空」的体悟,而是统合了大小乘的整体修行,包括四圣谛、三十七道品、菩提心、六波罗蜜、慈悲喜舍都是菩萨修学的科目。而中观「缘起性空」的修证,则是般若智能的最佳诠释。中观有什么殊胜?特质在那里?本文试着作一些辨析!

  一、空有不二

  如幻有即是毕竟空,毕竟空即是如幻有。因缘所生的诸法没有常、一、实的自性,所以是空,因缘所生的诸法幻相宛然,虽空而可闻可见,并不妨碍其功能的显现,只不过是在流动、变化的当下被切割、抽离出来,在依存、对待的关系中呈现其差别和对立。而这些切割、抽离,其差别和对立都是不实在的,不过是意识在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偏执而已。

  一朵莲花,从土壤、种子、发芽、含苞、盛开、枯萎、凋谢到腐烂回归于尘土,是一个全然的过程,在每一个过程当下,包含根、茎、叶、花、水份、养份、阳光、空气,都是整体因缘不可分割的展现。

  将莲花从大自然中孤立出来,认定为独立的实体,这是自性见,是离空说有,落于实有。若是看到莲花凋谢、腐烂如灰飞烟灭般的、什么都没有的空无,这是不见缘起如幻的虚无断灭空。还有离有说空,以为有虽因缘和合的,莲花之外,拟想超越现象的「空」。这些都不是中道的正观。

  中观的大义是空有不二,因缘的幻化现象(相)是世俗假名有,本质上(性)是无实自性的胜义毕竟空。

  二、立破善巧

  龙树中观论破邪见树立正理,所用的方法是辩证法,破除自性见即可显示实相,照见实相即是破自性见。不是先立后破,或是先破后立。虽然后来「自续派」的清辨论师沿用唯识因明论法,以宗因喻论法来证明空理,其实已非龙树中观论即破即立的本义。

  破除自性见,知见清净,即是实相,离言语、思惟,空寂幻化,这不是世俗的论理架构所能推演出来的,因为理论架构只是概念的排列组合,还是免不了实有、实无的对立。

  印顺导师的『中观今论』第四章「中道之方法论」有说:「中观以外的佛学者,以及一般人,他们以为:生是生起,灭是消灭;生既是生,即不是灭;灭既是灭,即不是生。生与灭,简直是隔别无关的。佛说的「即生即灭」,是怎样的困恼他们!」

  「本来,这是世间普通的思想方式,和西洋三段论法的形式逻辑相同。如生是生非灭,灭是灭非生,这近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与矛盾律;不许生而可灭灭而即生的,即是排中律。这种含有根本错误的认识及其方法论,西洋的形式逻辑如此,印度的五分作法以及三支论法都如此,都不过是庸俗的浅见。若依中观的论理说:生是生,也可以是灭的;离了灭是不成其为生的。灭是灭,也是生,灭是由于生,离了生是不成其为灭的。这从无自性的缘起法,说明如幻的生灭。这种论理方法,近于辩证的逻辑。」

  立破善巧,正是龙树中观学的殊胜特色。

  三、般若直观

  「空有不二」是直观的实相体悟,「立破善巧」是思惟的理论辩证,两者都是中道正观所必备的。中观的体悟是由思惟进入直观,由直观再发出思惟。不仅仅是哲学的思辨,也不是只注重直观体验的反智论。

  「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先分别说诸法,后说毕竟空」、「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由思惟而分别法相,辨析真伪得到法住智及空胜解是闻思修的必经之路。

  有人不解佛法的中道,倡言「不立文字」、专重体验的禅修,得到美妙的体验,例如看到各色鲜丽的光彩、和悦的声音、怡人的景象、广大虚空感受、身体消失的感觉、内心充满慈悲、空灵的意象、忽然文思敏捷……,由于没有具足正知见,染着于各式各样的六尘之相而不自知,极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以盲引盲,相继入火坑,无缘得见真实的性空缘起、无住涅槃,不能达到究竟解脱,仍然不离三界生死的大苦。

  另外,一些重视理论、学术研究的人,把佛法当做哲学思想,落入第六意识的头脑作用,无法体会第六意识寂静之后的直观,这也不是中道的正观。就如开着车子,可以到达渡假旅游的目的地,但若不下车,怎能体验泥土的柔细、溪水的清凉和阳光的和煦?

  般若直观,离言语文字,非思惟所能及,唯有亲证,才能了知。智能的直观,能在觉知当下六尘境界之时,体验它的流动变化、相依相待,完全没有实体性、决定性,这就是性空缘起的直观,可谓不假外求、当下即是,既不在遥远的他方,不在经典文字上,也不在意识思想当中。中观的般若直观是多么奇妙!

  四、真俗无碍

  中道正观是真俗无碍的,就在世间生活的情境之中,慧眼独具,以纯然而全然的眼光,了然当下的身心、六尘,这即是真如、毕竟空的展现,真理和世俗是没有隔碍的。

  由于对真相的体悟,所以不耽溺于世俗的享乐,也不需顺世媚俗、趋炎附世。由于真实的见地,自然而然不会人云亦云,能行所当行,顶天立地。

  同时,由于知见清净,不落入善恶、染净、是非、对错、成败、得失的刻板僵化意识,知道烦恼、菩提全都是空无自性、因缘所生的,因此能接纳自己仍有烦恼的事实,不压抑自己的情欲,只要适度地节制,不伤害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即可!在法的喜悦中,逐渐自我净化,到了定慧一如之时,自然内心光明清净,贪瞋也消解于无形了。

  由于在世俗中不染着,所以也无需叛逆、否定社会价值、伦理道德。世间智者认为善法,我也从善如流、和光同尘,悲智双修。世俗谛中,社会价值、伦理道德虽不是绝对完美,却也有其相对的务实功能,破坏世俗谛,以为世间既然虚幻不实,就放任不羁、颠狂、淫乱、怪异、桀傲不驯,这是不合乎中道正观的,所谓「信戒无基,妄想取一空,是为邪空」,正是此意。

  中观行者由于体悟性空缘起的中道,即真实而入世间,即世间而出世间,真俗无碍,就在现实世界中,心不染着,即是真自由。即使出现神秘经验,也知道那是因缘所生法,唯有般若智能,才能解脱烦恼。

  有些人感于人生的苦与缺陷,希望以超现实的神秘经验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其实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而已,并没有透视到神秘经验同样是无常苦的本质,以中观般若的智能明白地见到现实与神秘经验的空幻性,因此不生取舍欣厌之心,放下即是自在。

  五、法次法向

  中观的修习是依循闻思修的次第循序渐进而入的,虽然,在进入无漏慧时,是顿悟顿入的,但在修习过程中,却要打好根基,消除知见上的障碍和情绪上的干扰,不以圆顿为高,这不是中观的低浅,而是教观并重,止观双运。『妙云华雨的禅思』中大乘止观法门,将实修的方法作了很精要的说明,可以参阅。

  这种修行方式十分稳当,且有成效,虽不急求开悟证果,却可随着胜解空性,功夫日深,水到渠成自然有所成就,贪瞋烦恼逐渐淡化,智能光明自然显现。

  这样的修学是合乎中道的,由于正见、戒律和禅定功夫的稳固基础,可以避免狂慧的过失。另一方面,由于中观空胜解的引导,很容易地区辨定慧的差别,不致落入误以定境为智能观照的过失。如以禅修中的了了分明、不作意分别的清晰,当作是无分别智,那是不见缘起无我,如「冷水泡石头」的枯禅。

  六、以法为师

  中观的根本精神是以法为师的,老师只是善知识,以明眼人的视野来指点迷津而已,他不是权威,也不鼓励盲从,而是要人自依止法依止,是十分理性的学习态度。真理必须自己去亲证,他人是无法代替的,不是老师不慈悲,而是唯有在心灵上不依赖的人,才可以知见完全清净,这也不是学生没有恭敬心和信心,而是「依法不依人」的表现。

  更进一步说,不依赖文字,要明白法的内涵,这是「依义不依语」。也不依赖方便法,要契入究意法,这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还要以无所得的现观超越意识的分别取相,这是「依智不依识」。这就是中观实修法门「以法为师」的特色,以诸法实相为老师啊!唯有如此,才不致入宝山而空手回!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