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居士讲解金刚经
发布时间:2022-12-25 18:06:44作者:佛缘网从初禅到四禅,刚刚是色界,然后你到空无边处定事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到非想非非想定,这才是无色界,把色界无色界修完了,修到灭尽定,跳出三界外才是阿罗汉。这一些东西好厉害啊,这个修真得慢慢修啊。这样的话真正到了初禅的大梵天王,他是掌管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常常在佛经上说四祺还因只是管一个四天下,常常来听佛说法。其他人所说的上帝和安拉,我们说的玉皇大帝有没有?都有,什么鬼神都有,只是不是究竟而已。只是这都太小了,而且这都在轮回中,都不是究竟。对于其他宗教什么的,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我们不批评人家,不过按照佛法来说全都有。释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着空如芥子许。宁愿有不愿让我们空,因为我们空变为断灭,因果什么都不信,所谓随堕在无为坑里,堕在黑暗里头永远翻不了身。我们知道释从头说让我们不着相,可是处处谈福德,处处说无,处处着有,为什么?我们修行的时候要注意因为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智悲双运,没有一个不智慧双运的。大势至大智大利,观世音大慈大悲,普贤大行大愿。所以佛本体如如不动,但是左辅右辅,不是向他谄媚行礼,南无普贤我学你的悲愿,没有一个不是智悲双运的,智悲双运也就是福慧双修。不管讲经不管说法还是度众生,必须有福德。一个人没福德,没有办法让众生能够享受。小乘我自己把我自己修好了,我不受后有,我涅槃去了,大乘不是的。大乘完全是以众生为对象,以众生为对象必须以大悲心为体,没有大悲心的话不可能成为大乘。大乘和小乘的分别就在这样,一个是自了汉,一个是要利他。大乘是以大悲心为体,悲就是福,没有福德不能够行普贤愿,你也不是为人来求人天福报,而是说真正你有福德的话才能够摄众生才能够利众生,否则人家理都不理,你的话我连听都不听,你还怎么度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一直倡导福德,要福慧双修,尽管这个福这个慧是空的也必须修。就跟这个身体一样,明明知道四大本无我,五蕴本来空,可是要借假修真哪!修行还得要这个身体,没有这个身体还不知道怎么修法呢。因为身体的六根给我们找了很多麻烦,但是我们修行完全修的是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在六根里修。所以释迦牟尼说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简直太多了。这个福德不是福德性,如来说福德这个福德很多,但是不是福德性。布施供养是身外的福,我们布施给钱给食物斋僧盖庙,这都是身外的福,不是福德性。福德就像衣食对于我们身体福报一样,福德性是对我们的智慧而说的。今生像我们在座的这些人都在内,我们穿得很好吃得很好享受很好,可是我们很愚痴很迷惑,这是怎么样?是我们前生供养布施很多,我们没有修慧,所以这辈子比较笨。有些人这辈子很聪明,做了很多的事情,了解很多,但是非常贫穷非常不得意,他前辈子修了很多慧,没有布施,只种了慧没有修福,释让我们福慧双修。能够这样,外头行布施就是福德性,内面修智慧就是修福德性。度众生呢必须要福慧全都有。三千大千世界珠宝拿来布施所得福德是很多,但是对于福德性没有什么利益。你要不依着般若修行,想要能够跳出三界,想要能够成佛,这是福德性。必须修福德性,福德是事,福德性是理,理事两样都不可以废。福我们是借了东西来布施,无论多少,三千大千世界珠宝,还是数得出来的,还是有限的,福也有限。可是我们说福德性是弥满虚空的,遍虚空的,它的多不能够限量。所以这个不能限量的福德性于是这个最重要。
下面释迦牟尼又说了,“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 及至,其福胜彼”假如说我们对于这个经能够把这个四句偈,从头到尾老提四句偈都没有说出来是哪一个四句偈,哪四句不知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以相见,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一切有为法,若梦幻泡影,但是所有这些四句谒没有一个不重要,没有一个四句不总括佛所说的法。功德是在自性,不是布施、供养所求的,我们这个自性只有自悟自修,所以是自性的功德。布施有限,因为我们所救度的有限,布施人家食物救他一餐饥饿,布施财物救他一时痛苦。假如布施法,好比说在亲友中间布施法,即使不接受,种子已经种下去了,种到了他的八识田中,到了因缘和合时种子就发出来了,真正要紧的福德性、这个法布施远过于财布施,这给人的受用、享受、功效远超过捐财物的布施。所以我们能够把这一个经不但接受领会接纳了而且领悟而且受持,听过了放在一边不行,还要持,持就是执持不放,永远记得,这样的话能得到受用,比信解更进一层。只解不能接纳的话,不得受用。这只是虚解,能够执持这一些东西,还可以为人说,因为自未得度就先度人,这是菩萨。但是比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宝布给人还要胜。佛法说给别人远超过于拿财物布施。一切诸佛及诸佛阿的法皆从此经出。说到佛法,于是释迦牟尼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释迦牟尼说这个般若讲了这么多年,所以说所有的佛法所有的一切诸佛,是从金刚般若出来,这个佛法这么重要了不起,虽然一切佛法都从这儿出,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说是立刻说非,他说佛又恐怕众生执著佛法,一切法主要是为众生觉悟,能够明心见性,佛呢,说法是他自己证得的,佛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所得的这个能证的智,把它拿来说给我们听,为的是让我们能够觉悟佛所觉悟的东西,能证得的智和所证的法合起来都无所得。证无所证得无所得,我们知道法性学佛主要是明心见性,见这个法性离言说啊,说出来就错了,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只要着议就错了,更何况说出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说就错,一想就错,离言语,甚至连想都是错的,为了度众生方便而说,只要一落了言谈就有错了。所以他说我所说的佛法并不是我所证得的佛法,只是为了教给你们如何修行,但是这个法不是我所证的法,四十九年从来没有说出证得的是什么。佛所证的是空寂的,真如理地不离一尘,佛氏门中不舍一法。因为是这么样的话,本来是空寂的,我们众生每个人都有,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所以他是佛,我们是众生,人众生和佛是一样的。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说我不曾说一法,条条大路都通罗马。所以每一本经都是告诉我们修行,没有一个念念就成佛了,也不认为成佛有少法可得,以无所得故。所说的佛法也都本自具足的,所以这个的话,他怕我们住 在佛法上,从金刚经一开头,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一而再的说都是说应无所住,须菩提,须,否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入什么流,舍了凡人刚刚进入圣者之流,已经要登入涅槃的道路。你能够入这个流的话,慢慢就可以到了涅槃彼岸,说入流实在无流可入,六根接触六尘,我们人之所以有这此事情,就是六根入了六尘,根尘相入就起了分别心,识就发起作用,就开始分别了,不入是没有流可入,入是我们由根入尘相交涉,说不入是他得的这个果已经情识都空了,就六根不入六尘了,才得果的。由于无念,有个流可入的话是作念,真正是无流可入才能证得这个,假如认为有流可入,就没证到这个。因为知道诸法无我,连我都没有,还有什么所得,既然无所得还有什么可入。见惑也断了,我们人的两个毛病就是见惑和思惑,这两个断了才入了学佛的门,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所以修行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肯这么样做的话,总是入流了就是了,我们称的入流。假设说于意云何,斯陀含二果罗汉,一次往来人间。这个斯陀含,只是欲界的思惑一部分已经断了,其他的思惑还没断。见惑思惑,见惑就是我们的见地,思惑就是我们的情缠。
以上就是叶曼居士讲解金刚经了,我们修行的时候可以多看看这些讲解,这些东西是能够帮助我们很快的去理解和修行经文的,能够让我们知道金刚经讲的什么,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修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