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学佛不只为求知更应注重实际行持
发布时间:2024-10-22 04:05:33作者:佛缘网
编者按:学佛与研究佛学(佛教)不一样,后者往往不能兼顾实修,只是将佛法或佛学当成研究对象。但是学佛却不一样,不仅仅是了解、增进知识,更应注重行持,否则就称不上学佛。如果只将佛法看成知识,即便学得再多,也不过是一个移动书库,有何意义?
好事应当学着去做,坏事应当学着去断。(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普通人研究佛教,多偏重求知,忽略了力行,这也是众生根机陋劣的原故,才力薄弱,知行不能兼顾,往往越是聪明颖悟、知识充实的人,行为越是不检,处处流露着放荡不羁的神气。这种偏重知识、不谨细行的畸形病态,根源在最初读书的时候,只有求知的心,却没有照书中所说去力行的心,所以越是尽量的读书,越是尽量的放任自己的行为,结果言行不相应,以至身败名裂,反沾污了圣道,叫人对于圣教发生疑谤。所以这种病态,我们应当极力革除。革除的方法便是每逢求知的时候,总要思想我求知是预备力行的,决不是但求知便了的事,这种知行合一、双方平衡的心念,一定要时时鼓舞起来。
普通人在读书求学的时候,往往对于小事以为太浅近、不值得做,对于深理又以为太玄奥、不能做,如此高不成低不就,一次放任过去,便次次放任过去,读书越多,知而不能力行也越多,结果便根本无求行的心念了。譬如《弥陀经》谈念佛,有知识的人便以为是愚夫愚妇的事,不值一行。《金刚经》谈实相,有知识的人便以为这是如来菩萨的境界,不能去行。殊不知实相也不是另有何实相的境界,只是在念佛时扫除一切妄想计著,深深的照了诸相非相,便能逐渐证会。持名念佛也不是易事,观照实相也不是难事,只要力行,便能进入。
凡是为学的人,应当先有力行的心,因为力行无有标准,所以才到经本上去找榜样。凡是经上所说布施、持戒、忍辱等好事,应当学着去做;所说烦恼、染污等坏事,应当学着去断。若不如此存心,学多少也是没用。
力行是要随时随地去作,不可迁延。《论语》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又闻。”就是怕听的好事太多了,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做起,消阻勇气。
一次因循不做,以后便事事因循。所以我们应当积极的把经上的道理,用实践的精神表现在现实生活上。在力行中,改过比迁善更当急切。我们不必好高骛远、标新立异,最要紧就是修改我们的小毛病。古语说:“小行不修,终累大德。”譬如作汤,如果锅里存有残剩的臭汤在里面,就有如何奇妙的技术和资料,也决作不出鲜美的汤来。换句话说就是,学问如何高深,如果品行不端,决不能成为伟人。
大凡人不能改过,缘因有二:一是因循,不肯仔细反省,检束身心,以为我现在是学的时候、不是行的时候。我学好了,将来便能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至于那六度万行更不是我凡夫能做的,将来我若是菩萨便能作。殊不知,若不在学时便训练力行,事事认真,将来学成仍是不能行;若不在凡夫位上力行六度的事,便永远不会成为菩萨。二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毫无过错,从容中道,不失规矩。这心理,我们尤要引为深戒。还有一种最颠倒卑鄙的根性,就是虚荣心太盛。自己过错,不许旁人指摘。不但不改,反以为是,以过为荣,更因执己见不加改悔。我们要知道,古圣先贤那样伟大,就是因他能从善如流、勇于改过。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前例显然,我们应当奉为圭臬。总期望有人提醒自己、指摘自己,欢喜乐受、痛惩前非才对。不可知过不改,溺于积习,自趋歧路。譬如有病,旁人劝他吃药,他偏不吃,岂不是自寻死亡吗?
在佛世时,有个孩子,溺于父母慈爱,懒惰懈怠,不专心致力学工学商,以致技术不精,营业破产。他的身世既如此落魄,同时邻居还有许多诽议,他在这极度悲愤之余,便寻佛苦求出家,而佛摈斥不收,佛对他说:“你如能回家力改前非,勤苦作业,中兴家道,我一定收你作弟子。”我们知道,佛是大慈悲人,可是对于颓靡不振、不肯力行的人也不收留,后来这人遵从佛教,回家勤俭,力行孝友,名誉好了,自念这都是佛的恩惠,便又去求佛出家,得度以后证了阿罗汉。
所以我们要遵圣训,要力行去求知,知了便去实行,随时随处都作道场,不可丝毫苟且。认真去改过迁善,使我们的道业成就、声名郁烈,久而弥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