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子静坐养生法
发布时间:2024-09-21 04:09:00作者:佛缘网蒋维乔(1873-1958),字竹庄,别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人。著名教育家、养生家。蒋维乔先生早年致力于教育事业,曾任教育部秘书长、江苏省教育厅长、东南大学校长等职。后皈依谛闲大师,法名显觉,乃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后又亲随太虚大师学习因明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上海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蒋先生是我国倡导科学静坐养生的第一人。他早年体弱多病,患肺结核咯血症,经自学气功锻炼而愈,因此潜心研究呼吸静坐法以保健强身。1914年,他根据个人体悟撰写《因是子静坐法》,最初连载于《学生杂志》,因广受欢迎而集结成书。此书通俗易懂,首创以现代科学解释传统功法的先例,出版后很快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诸国,短短几年内再版30多次,对养生文化的推广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书自学而受益者无数,尤以知识分子居多。上世纪50年代初,他在上海开办我国第一个气功门诊,改变了我国传统养生法发展的面貌。其主要著作还有《中国佛教史》、《佛学纲要》、《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废止朝食论》、《世间禅》等书。其中《中国佛教史》亦风行一时。
**内容简介**《因是子静坐养生法》引领全球静坐养生热潮。风靡全国近100年、经典再版超30次。全面公开神奇而又科学的静坐养生大法。弘一法师、南怀瑾、饶宗颐、沈昌文、章乃器等无数权威名家大力推荐、终生修炼的养生秘宝。《因是子静坐养生法》是现代著名养生家、佛学家、教育家蒋维乔先生经典名作,融传统功法与现代科学于一体,值得一生修持。
席卷全球 风靡近100年 再版超30次
弘一法师、南怀瑾、饶宗颐、沈昌文 等权威名家大力推荐、终生修炼
静坐养生的第一本书:秘传千年、首次公开
静坐气功是我国固有的养生术,是一门既古老又科学的身心灵修炼方法。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以静坐为涵养道德和保养身体的秘法。
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打坐更成为儒释道所有修行者的必备功课。但是,因为沿袭几千年来的秘不示人的陋习,导致知之者甚少,几近失传。众多通俗小说的夸张描述,更使得大众对静坐的认识充满了迷信色彩。蒋维乔先生为求破除迷信,广利众生,决心公开推广真正的静坐养生秘法。本书是他几十年亲身经验的总结,首次客观地说明传统功法的科学原理,不讲怪力乱神,只讲实证养生,简单明了、便于掌握, 一扫向者怪异之谈,而以心理的、生理的说明之 ,读者若能按照书中所述如实修炼,定能激发身体潜能、受益一生。
附赠品:古版彩印 修真图 、 内经图 折页
**目录**因是子静坐法原序 / 生命与呼吸 / 疾病的来源 / 疾病的预防 / 静坐的方法 / 身体的姿势 / 精神的集中 / 呼吸的练习 / 治病与防病的功效原理篇人类之根本 / 全身之重心 / 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 静坐与心理的关系 / 重心即身心一致之根本 / 静字之真义 / 静坐中安定重心之现象 / 形骸之我与精神之我方法篇姿势 / 呼吸 / 静坐时腹内之震动经验篇幼年时代 / 青年时代 / 静坐之发端 / 静坐之继续 / 静坐之课程 / 初入手时之困难 / 第一次之震动 / 第二三次之震动 / 二十余年间之研究 / 静坐宜知忘字诀 / 静坐不可求速效 / 震动与成效无关系 / 静坐与睡眠之关系 / 静坐与食物之关系 / 动与静应兼修结尾语因是子静坐法续编第一章 静坐前后之调和工夫第一节调饮食 / 第二节调睡眠 / 第三节调伏三毒 / 第四节调身 / 第五节调息 / 第六节 调心第二章 正修止观工夫第一节修止 / 第二节 修观 / 第三节止观双修 / 第四节随时对境修止观 / 第五节念佛止观第三章 善根发现第一节 息道善根发现 / 第二节不净观善根发现 / 第三节慈悲观善根发现 / 第四节因缘观善根发现 / 第五节念佛善根发现第四章 觉知魔事第五章 治 病第一节察知病源 / 第二节对治疾病第六章 证 果第一节声闻果 / 第二节缘觉果 / 第三节菩萨果 / 第四节佛果附录:佛学大要一、三细相 / 二、六粗相 / 三、破我法二执 / 四、佛法十宗 / 五、理事圆融 / 六、会通性相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第一章 绪言第二章 静坐的原理第一节静字的意义 / 第二节身心的矛盾第三章 静坐与生理的关系第一节神经 / 第二节血液 / 第三节呼吸 / 第四节新陈代谢第四章 静坐的方法第一节 静坐前后的调和功夫第五章 止观法门第六章 六妙法门第七章 我的经验第一节少年时代 / 第二节中年时代 / 第三节修习东密 / 第四节生理上的大变化第八章 晚年时代第一节修学藏密开顶法 / 第二节修习藏密的大手印第九章 结语附录1:一年又半的静坐经验一、缘起 / 二、经验 / 三、静坐与健康 / 四、静坐与疾病附录2:修习静坐法三年实验记一、原来的情况 / 二、练功经过 / 三、总结附录3:我静坐的经过和成效一、初步成效 / 二、进一步的功夫 / 三、总结附编:静坐要诀序辨志篇豫行篇修证篇调息篇遣欲篇广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