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时期,民俗变革有哪些积极意义,给后世带来哪些影响?
发布时间:2024-08-20 04:08:35作者:佛缘网太平天国的民俗变革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天国的领袖们把民俗看作是一种精神现象,将民俗变革与政治变革结合起来,将民俗变革看作是政治变革的一部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太平天国的民俗变革中不乏极富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健康向上的内容,但同时也沿袭或产生了许多旧的丑陋的东西,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太平天国民俗变革的积极意义。太平天国的民俗变革,破除了某些陈规陋习,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包含有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反映了农民阶级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革命,壮大革命力量,巩固新生政权。
太平天国与清政府除了在政治、军事领域进行殊死搏斗之外,同时也依据自己的理想,对与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也进行了变革,使得太平天国革命深入触及到普通民众的生活,这是历代农民战争都没有达到的高度,特别是在精神信仰民俗领域的变革,他们吸收、利用基督教为农民战争的精神武器,冲破了传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作为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已树立了牢不可破的正统地位,它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将三纲五常作为稳定社会伦理秩序、治国平天下的信条。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它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最高权威,成为维护统治的思想基础。而洪秀全居然引用外来的异端思想基督教,创立拜L帝教,来对抗旧礼教,公然树立起与中国军一卜皇帝对立的基督教皇_卜帝,同时为了确立皇上帝的独尊地位,太平天国运用行政甚至是武力手段强烈排儒反孔(当然还有佛道人教),使·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巨统思想—儒家思想受到了巨大冲击,在中囚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吐二如封建伦理的卫道士曾国藩所说:“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来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太平天国民俗信仰领域的改革,独尊皇上帝,强烈排斥儒、释、道,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为西学的进入开辟了道路。太平天国一面批判儒学,动摇传统文化的至尊地位,一面以基督教的某些教义作为立国的基础和批判封建制度的理论武器,将异质文化引入中国,表现出冲破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的胆识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开放心态。太平大国先是引进西方的宗教,作为反抗清朝统治的思想武器,继而则购买西方的先进武器,热矛自追求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1859年的《资政新篇》中明确提出了要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民族经济,与“番人并雄”,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太平天国在精神信仰民俗领域的改革,包含有向西方学习以自强的内容,具有近代化的意义。再次,太平天国在精神信仰民俗领域的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抄袭西方,而是吸取了西方基督教的“_匕帝”说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以及农民原始的平均平等思想,从现实的阶级斗争需要出发,按照农民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对此进行了加工改造,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化的农民革命新宗教—拜上帝教。拜上帝教将社会分为两个根本对立的阵营,“皇上帝”与“皇上帝子女”是正的一方,“阎罗妖”及其“妖徒鬼卒”是邪的一方,斗争的目标是“斩邪留正”。
而这个“阎罗妖”在人间的具体体现着就是清朝皇帝,这就是洪秀全的上帝之所以能唤起民众革命的原因所在。同时,拜上帝教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太平世界,“天一总一家,凡间皆兄弟’。在这个社会里,“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大家应该“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列宁说:“在反对旧专制制度的斗争中,特别是反对农奴主大土地占有制的斗争中,平等思想是最革命的思想”。而这样的大同世界的实现,唯有崇拜上帝,遵循上帝的戒条。恩格斯曾指出:“在农民宗教充满虔诚狂热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实实在在的现世利益”。
对于经济处于贫穷受剥削、政治处于无权受压迫的农民来说,拜上帝教的这些思想既代表了他们对现实苦难的抗议,也反映了农民对经济和政治平等的强烈要求,无疑对农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他们相信,只要崇月“星上帝”就可以实现这梦寐以求的一切,于是,贫苦百姓很自然地就把自己的幸福与“皇土帝”联系在一起,他们寄希望于上帝,希望上帝能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过上美好的生活。所以,他们纷纷参加了拜上帝教,参与了斩杀“阎罗妖”的斗争,壮大了革命力量,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在前期的迅速胜利。因此,在革命初期,拜上帝教在组织和发动群众方面,功劳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