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一句话,让他在13岁时破格为僧,从而注定了他以后不凡之路
发布时间:2023-10-13 04:08:28作者:佛缘网玄奘的一句话,让他在13岁的时候破格为僧,注定了他以后的道路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涌现出无数人物,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奸佞宵小,总会留下一些故事,愚公移山,磨杵成针,每一个故事都有着很深刻的内涵,有些故事是虚构的,但是仍可以凸显出中华人民无尽的探索精神,显示出了中国人对于未知的渴望。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故事,都很有意思,从中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道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唐朝的故事。玄奘,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祖父陈康是北周的国子监博士,父亲陈惠终生不仕,专攻学术。按说玄奘的出身虽然不显赫,但也算是官宦之后,一个官宦家的孩子怎么会出家成了僧人呢?
其实玄奘当初并不是很简单地进了寺庙,剃了光头,受了戒,而成为僧人的,他最终出家其实是经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最初把他领进佛门的是他的二哥。玄奘的二哥法名“长捷”,俗名已经不可考,我们就把他称为长捷法师吧。玄奘十岁的时候,很不幸父母双亡,无奈之下,身为兄长的长捷法师,就肩负起照顾自己弟弟的重任,当然要完成这个重任,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十岁的弟弟放在身边,于是十岁的玄奘就跟着自己的哥哥进了洛阳净土寺开始学佛。进了寺庙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够成为一名僧人。在寺庙佛教氛围的影响下,十岁的玄奘逐渐对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学习佛法十分刻苦,但在当时不是你刻苦就能出家的。
在隋唐时期,要想成为一名僧人,必须要经过官方的剃度,要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那个时候出家人的数量是受到官方控制的,因为僧人不用种田、不用服兵役,如果不加控制,大家都跑去当和尚(尼姑),那估计大家都没饭吃了。所以,玄奘要想成为一个僧人,必须要等待时机,等待着当时朝廷的选拔僧人考试。很快,这个机会出现了,在玄奘进入寺庙的三年后,隋炀帝杨广下令让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剃度僧人。当然,13岁的玄奘因为年龄太小,是没有资格参加剃度的,但也许真的是机缘巧合,就在郑善果完成僧人的剃度,即将走出大殿时忽然看到有个小孩子在外边不断往里张望。这个小孩子正是玄奘。
玄奘向里边张望其实是出于好奇,毕竟京城里来了大官,而且平生第一次赶上剃度僧人的仪式,所以玄奘想看看剃度僧人到底是个什么样,但是这一望不要紧,郑善果一眼相中了他。凭着多年剃度僧人的经验,郑善果觉得这个孩子不一般你叫什么名字啊?”郑善果笑着问。“回禀大人,我叫陈袆,我爷爷叫陈康,父亲叫陈惠,曾祖颍川人氏。”玄奘回答道。他之所以要回答得这么完整,是因为在古代自报家门要报自己往上四代人。哦,要说起来你也算是名门之后了啊。”大人过奖了。”“愿意出家,以后成为一名得道的高僧吗?”玄奘马上点点头,“愿意!”但是随后他又微微皱了皱眉头,开口说道,“只是我年龄太小,学习佛法时间不长,恐怕不够资格。”“哈哈哈,你还很谦虚嘛!”
玄奘的谦虚态度更加赢得了郑善果的好感,他轻轻地抚摸着玄奘的额头说:“这个没关系,不过你先告诉我,你那么愿意出家,今后有什么打算吗?”玄奘的回答只有十个字:“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远的目标是继承我佛如来的佛法,近的目标是将佛教发扬光大!刹那间,郑善果惊呆了,他实在没有想到,一个13岁的孩子居然会有这么伟大的抱负。“好!
好孩子!就冲你这句话,我破例允许你出家为僧!”就在那一刻,玄奘笑了,一个13岁孩子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在他看来,自己就要与曾经告别,即将开始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虽然当时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把一个宝贵的出家名额给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实在是一种浪费,但郑善果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做法,直觉告诉他,这个孩子未来有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于是,他说出了一句在我看来十分经典的话:诵业易成,风骨难得。是的,没错,其实何止是佛门,各行各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天才从来都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这故事还有很多细节,也有后续,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这里就不再详细的叙述了。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无尽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研究,虽然中国多次改朝换代,也被异族入侵过,但是因为华夏文明的包容性,不仅没有被其他文明消灭同化,反而逐渐的吸取了其他文明的精髓,更加的蓬勃壮大,直到今天,仍然闪烁出熠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