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集 第三辑
发布时间:2020-04-01 11:25:11作者:佛缘网净元法师著:慧日集(第三辑)
【开卷语】
若说文字能契入法性
昔日六祖毋须呵责神会
若舍文字而行,即便开悟证果
历来菩萨、祖师岂敢巨著挥洒
所以这个疑团跟随许久,之后
终于得了万里无云万里天的绝症
闲步到高峰顶上
任此心,传密意
一枝草,一点露
佛元二五四四年七月十二日午 法性宝林 沙门 净元 于圆空寺痴心斋
放下与包容
修行成就的诀窍有二:
第一是放下─
对境不执取
不以个人好恶作种种思惟
分别六尘
转生无穷无尽的烦恼
第二是包容─
体念一切众生于无始劫来
染污不净
遂有坚固的我执和习气
随业显发,甚可怜悯
放下即能自在解脱
觉性湛然
包容便是广结善缘
六度圆满
菩萨道的开展
在此一念。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午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无诤法
离诸戏论
是无诤法
世间一切语言文字,虽能表诠法义,亦能滋长邪见、我慢,成为诤论的根源。
因此禅宗云“不立文字”,非全不用文字之义,是知文字的束缚害人,不肯受其限制的意思。
所谓“内心虽不违实法,而随世界人共传是语故”。“除世邪见,顺俗无诤”,即虽于一切法空有所有,却仍以名字相称言“离诸戏论”。
无为法
是无诤法
断除我、法二执
非因缘生灭
无著无倚
如圆觉经说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有何可诤?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生活
要从生活中解脱
不可随业识而生活
要过自在的生活
不可为生活而生活
活在当下
掌握现前一念心
时时刻刻活生生地生活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黄昏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为自己而活
当你要对别人慈悲之前,先对自己慈悲。
当你要使别人快乐之前,先使自己快乐。
如果自己的人生充满阻碍与沮丧,
何能夸言堪为别人带来希望光明?
请为自己而活!
给自己智慧,令自己清净解脱。
然后─
显发你无尽的慈悲,
教导一切众生
好好的,竭力的
活出自己璀璨的生命!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心与物
一切的生命体,皆以心物交融而显相。
心不能离物独存,物若离心便无灵思。
愈高级的生命体,其心的安定性愈高,所藉由显相的物也愈纯净。反之,则心的安定性愈低,物愈杂染。
心与物的呈现,是因众生在世间的觉受所引起,若离觉受,则心、物俱泯。
佛元二五四二年四月一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心→五根之主┐
├ 心物交融─ 一切有为法的表现─人生
物→五尘境 ┘
※五根─眼、耳、鼻、舌、身
※五尘─色、声、香、味、触
得与失
六道轮回,即是得
体证无生,故为失
因有人身的得,所以有无明烦恼
是知此得诚为大患
由得人身而能正修行
所以清净解脱为失人身
这就是“醍醐杀人”
心经云:
无智亦无得
一切平等无别的般若妙智
应无智相可得
以无所得故
自在无碍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云: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能舍者
即失去一切世、出世的依凭
远离生死与涅槃。
所以
或得,或失
唯有寸心自知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午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生与死
一切众生最大的幻觉,是自以为生存著,又自以为即将进入死亡。
这个五蕴身心交错变化的感受,塑造一种固定的主体,名叫做“我”。
所以我生、我死。我,成为被时空限制的假想,从此开展了六道轮回的事实,以及亟欲解脱的矛盾挣扎。
佛元二五四二年元月六日清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妄想与真实
哀愁就是美丽的内涵
富贵的日子就是无奈及烦躁
忙碌代表成功
清闲叫做没用
举世闻名的背后,是只有少数人知道
无脸见人,往往不必面对几个街坊邻居
投一巨石入于大海
巨石妄想著震起惊天骇浪
而真实如何呢?
不过是小小的水波
和永远的沉寂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四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微细念
微细念只能在深定中觉知。
凡夫的六根常于二六时中受六尘蒙蔽,致使意识浑浊,观照力薄弱,虽有妄想生起,却不见不觉。
今由修禅定的因缘,犹如定水珠投于浊水中,水立刻澄清,意识也是一样逐渐湛明,渐具洞察心念及外境事物的能力。
唯至末了,仍发现自己有失心或智慧不足的情形,始知尚余微细念难除,此是何故?
因为无法常在定中,乃至甚深定中,所以无法确实掌握微细念飘忽的行踪。
证明:微细念是根本无明所伏藏,是生死念。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一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分别心
一念分别
即一念烦恼
一念烦恼
即一念生死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安立
譬如上下、正反、前后、内外、是非、善恶……
因此,凡夫人于身历其境时
立刻依著惯性思维
一念相应
以“我”为分别的核心
变成了“我所”─
见、闻、觉、知
我、我所,如环无端
即是六道轮回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五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三轮体空
先明三轮。
轮是转动义,引申为变化无常义。
主体、客体及主客间的关系,称作三轮,此是一切法的基本结构。
如六根为主,六尘为客,六识为主客相接的结果。执我为主,境界为客,我对境界的触受,产生了思考和感觉,便是主客互动的影响。这是从审察身心及种种现象所作的分析。
如行善者为主,行善的对象为客,方法即主对客的认识及判断。行恶亦然。这是从世间价值观所作的分析。
修行为主,修行目的为客,道品为主客融和、平等不二的过程。这是从出世间成就无上佛道所作的分析。
此依俗谛建立一切法,用以诠释一切众生体、相、用。
起信论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凡能表显众生心的相对模式,不论何等,皆有三轮的相。
次说空义。或依真谛,或依中谛,今不另分别。
消极的意思是虚妄不实,言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影、如露、如电、如芭蕉、如阳焰。因之,于心境的反映即是无住、无念,远离诸相。连远离之心,亦复远离。
积极的意思,呈现了清净、光明,所谓诸法实相,常恒不变,具足无量的恒沙功德。
故知
空是入道的门槛
唯证相应
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为主体空,五蕴皆空为客体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为主客关系亦空。即“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去不来、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起中道正观,为空相不可得。
因无所得
而得究竟涅槃
是为三轮体空。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九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回 向
以无所得心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真回向
以平等心
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是真回向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生命体
缠绵纠葛
成为任侠情义表现的方式
随缘自在
竟然是狂乱失序的代名词
置身于业力的漩涡之中
却以掌控者的姿态生活
无知空茫,即等同纯真
破坏和谐,常自认正直
助长贪欲,叫做慈悲
远离俗尘,就是修行
从来不识本心何事何物
绕著圈圈打转
也算各人头上一片天了
达摩祖师如是说:“将心来,与汝安!”
生命体的生灭痕迹,可否解读?
慎思!慎思!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一日凌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鸡 鸣
诗经言:
女曰鸡鸣,子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事实:
鸡鸣不一定是清晨
明星也不一定在晨起的时候才能看见
顺应生活习惯的
即顺应果报的发显
结论:
听到鸡鸣,顶多可以想像鸡在附近
看见明星,或能推断天空尚且明朗
所以
想起床工作的人闻鸡起床
想睡觉的人借词埋头苦睡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四日深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出 坡 之一
一锄一醒觉
锄出生命圆融的诗偈
一砖一慧照
砌成虚空无相的本真
锯树断烦恼,运土消业障
挖开无明坑,遍洒清凉水
造一座森林佛殿,领众回归佛陀的时代
筑一幢选佛场,刹那间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证得了
生死涅槃不过是如梦如幻而已
终于
在茶香缭绕的同步心念里
大喊一声─
休息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午后 沙门 净元 于止观禅园
出 坡 之二
开山立宗
直显法性
栽木传灯
蔚成宝林
鸟语参透,即诸佛广长舌
花香悟得,便是修行道品
直到凡夫的习气来临,又困又疲
乃闲坐于浓荫石上
仿效古圣云:
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不知不觉地
打盹去也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二日午后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出 坡 之三
循著小溪谷,行到水穷处,才突然醒悟“水源”不过是一种说法。正如无明的无根,而烦恼恰似那溪水吧!
我被当下一念所震摄,便坐于石上看云,享受一阵虚无飘渺的感觉。微风轻拂,鸟叫和虫鸣回荡深谷,应和著对面山坡的锄声笑语,仿若净土乍现人间。
突然想起王维的诗,便犯了心掉、口掉,不自觉地吟哦出来,这样也算偷得浮生半日闲了,而我却是茅蓬里的僧,不亦快哉!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
出 坡 之四
为给众生一个更安乐的歇息处
所以出坡!
为了解自己烦恼的根源
烦恼如何发动?如何影响
身心的开展及累劫多生的命运?
所以藉著出坡作此观察!
一切修行的微细念
尽在出坡中!
佛元二五四三年一月廿三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安顿此心
修行,不是研探高深的理论
更不是办事看绩效
修行,不一定参禅打坐
也不见得要诵经念佛
修行的动机和方法
亦无绝对的讲求或须否导正
如令此心不安
一切精进又有何益?
六祖慧能说: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参禅?
离相离念之后
何妨向佛陀分取半座
佛元二五四二年六月廿五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正 念 之一
成就道业的过程唯一正念。
发大誓愿,上求下化,是具足正念的因;妄念消减,内心逐渐澄净,是持续正念的助缘。
正念与精进心同步。若有人于一念心中观见娑婆诸苦,亟欲自求解脱
,亦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勇猛精进的修行,这就是正念。
面对无常的现象,巨变叵测的逆境,心无动摇,又以慧眼洞澈因缘流转,掌握人生最殊胜的契机,都是正念的力用才能成办。
由此正念,进修各种道品、法门,得免堕入非因计因、非果计果的邪见坑!
佛元二五四二年七月十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二楼
正 念 之二
坚定的意志和实践的信心
是正念的基础
而智慧、慈悲、精进和愿力
即是正念的内涵
佛元二五四二年八月十九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正确的思考
现实环境中的一切
即是因缘果报的展现
修行人当如实观察
掌握其变化的契机
若能了知本来如是
对境不起分别
无有好丑好恶
随顺观察
随缘而动
此时相应者
即是本具觉性
所谓一念初心
言语未萌
一切的生灭杂染尽皆荡遣
止观云:
若人欲解佛大道
当净其心如虚空
惺惺寂寂
寂寂惺惺
自心中的活水源源不绝矣
无 念
舍离诸相,心无住著,即是无念。
起信论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无念,非如草木石头,无觉无知,是觉证了诸法本来空寂,无有一物,但能假藉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显现万有的森然,而实际是无法可立,何况可说、可念?
起信论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从始觉、相似觉、随分觉,到成佛的究竟觉,便是此“念”的净化增上。
即妄念愈减的,净念就愈明,愈不受六尘所染,能澈见心相的生住异灭,随缘自在,运用灵活,这都是无念的妙处。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六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念头决定命运
在每一念心中
有无量无数的因缘蓄势待发
而那瞬间交会所迸出的业识种子
即不由自主地
产生绵延不绝的力能
推动人的一生
创造一切的环境
念头控制行为
行为影响念头
彼此的相互激荡
命运,就此被决定了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七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业 障
看得见自己的我执习气,就能渐次消减。
看不见我执习气的相状,却自以为看见,即走入修行的歧路。
不自知我执习气,错将愚痴当成正见,恰似盲人骑瞎马,相牵入火坑,就是真正的业障。
佛元二五四二年七月十八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苦
执取的心,是黑暗的漩涡。
执取的行,是相续不断的业报。
世间极苦,即是无穷无尽的执取。
佛元二五四二年七月廿四日凌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无害的慈悲
愚痴的人自以为做了一件善事,却在无意间诱导受施者滋长贪欲或邪见,甚至造成错误的因缘、社会的不安,这都是缺乏超越的智慧,不能善加观察,无法明辨真相所致。
六祖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何谓明上座本来面目?当下直指本心,便知见性成佛一事,而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度万行始得。
足证慈悲并非独行,要须智光辉映方显。若无揩磨心地,去染还净的工夫,岂有波罗蜜门的种种善巧可用?
利他,应从此开展,达到悲智双运。
切勿因善而害生!
佛元二五四二年九月廿八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愿 力 之一
愿力成就
即道业成就
消业障、增福报
让世间路好走
无愿不得顺遂
开悟证果、利济一切
圆出世间境界
依愿才能进趋
发大愿心
行大愿力
是创造唯心净土
与佛国净土的唯一途径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七日晚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愿 力 之二
愿力是生命之泉
愿力是净土之因
何者能让内心发光?
愿力!
何者必将成就佛道?
愿力!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六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依愿而行
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发愿度众的心情
。
常忏悔自己过去生中愚痴懈怠,造了许许多多的恶业,以致今世福薄智浅,无法承续诸佛教命,悲济无量的众生。
常思惟应当珍惜难得的人身,掌握闻法的胜缘,勇猛精进,企望圆满自心净土,蓄积更丰盈、更纯粹的佛法宝藏,来施予一切,尽未来际,无穷无尽。
现在,常见世尊的光明净土,不离此心,人生至此,实乃毫无所求。
因之,常概叹众生的浑然不觉,逐欲而转,随业受报。
于是便常穿梭于净土与秽土的道路上,又哄又劝,又拖又拉,或说理或呵责,弄得筋疲力竭,才逐渐醒悟业力的不可思议,看见了众生所以为众生的原因。
突然希冀化做一只不死之鸟,永远吟唱著清凉的法音,让这苦恼世间,绽放遍地的莲花。
愿力成就勘验法
如何得知业障能否消减?
但观愿力的薰修已否成就。
如何勘验此愿有无现前产生强大影响?
详审四事即便了然于心:
一者,可有无怨无悔?
二者,可曾懈怠退堕?
三者,可是真信无疑?
四者,可仍犹豫不决?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廿六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活在真实
无明是妄想的根源。
妄想是无明的展现。
当身口意置于杂染,
岂能觉知一切的境界本来如梦如幻?
放下
即是遣除妄想,翻无明为智明的不二法。
放下的同时,虚空之花亦灭。
宇宙毫无阻隔,生命转瞬超脱
而成永恒与无穷无尽。
活在真实,此时此刻毋须分别计较
活得安乐、清净、自在,的的确确当家作主。
所以参个“无”字,让佛性穿透无明而稣醒,
在现前一念心中,放下!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六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不要健忘
如是因缘
如是果报
岂可怨天由人?
如是贫富、贵贱、寿夭、美丑
都由自己经年累月不断地创造
不断地开展
积集了过去、现在、未来潜伏的势能
形成记忆、命运、环境、人生的种种
所以,修行人应当警醒
远离杂思妄想
尤其是
不要健忘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九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有效的修行
摒除俗念,专志道业
勇猛精进,心无疑悔
不受情牵意绊
不执善恶觉观
不为贪著而生邪见杂想
不因好恶而起嗔恨分别
如此修行
便是有效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夜 沙门 净元 于智心斋
镜 子
看见别人的习气
有否反观自己是谁?
听到逆耳的音声
有否倾闻内心的波涛?
妄想,对映著六尘的杂染
一念觉醒,当即融入一切而无碍
心如明镜
无所隐藏
但问自己的眼睛睁开否?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十三日深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风和水
当无明的业风一吹
心体之水便动了起来
形成相续烦恼的波纹
无明无相
因烦恼波动而被觉知
心体非烦恼
复因无明业风而使心相有此生灭因缘
相本是妄
性亦是空
却由生命现象的互动
即空见妄
了知互动无常幻化
即妄证空
风兮?水兮?
有耶?无耶?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夜 沙门 净元 于智心斋二楼
无害的贪嗔
贪、嗔是一种惯性的觉受
它的相与善恶无关
如因贪、嗔而起恶心、恶行
才是果报的缘由
所以,该止息的不是贪、嗔本身
是不可为了贪求而采取非理的方法
不可因嗔生恨
或好恶分别生嗔
重点在于“无害”
否则世间的一切皆为浑水
行菩萨道者当慎思!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五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利他行应以无害为基,勿以慈悲的理由害生而犹无知。
我 执
有一位修行人,常抱怨自己不会修行度众,办事能力也比别人差,又以为别人都在差遣他做事,于是心中起了不乐欲、不甘愿的觉受,怀疑自己是否十分卑微,弄得进退失据,非常苦恼。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实际上,这是因为修行人的我执所引起的。
由于我执,就十分地看重自己的表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或对待的方式。
由于我执,心中常起好恶是非的分别,一切的感觉和思考,都顺著「我”的执取而行。凡是与“我”的感觉、“我”的思考相违背的,就一概加以否决排除。
像这种的模样,连一般世俗人都不如了,何况是修行呢?
修行,毕竟是出世间法,如满脑子绕著世间的思惟打转,紧紧抓住世间的感觉、世间的相对境界,那是永远进不了佛法大门的!
最大的敌人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句老生常谈的话,如从修行的立场来看,却是非常亲切的。
当一个人的内心纷乱,看不清环境里的人、事、物,看不清自己的感觉和思考,只是茫然地在人生的路上走著,这时候,他已注定是一个失败者,注定要随业受报了。
让烦恼妄想困扰的人,就是制造一个最大的敌人来和自己作对。
与佛法相应 之 一
佛法的神圣是由自心中涌现的,不是用想像的。
修行人必须要时刻观照此本来具足的自心佛性,并且觉悟这个佛性是何等的圣洁、何等殊胜珍贵,才能与佛法真正的相应。
如果只一味地研究佛法义理,却忽略了三宝的恩德,与今生闻法的因缘,不知感念、不知护惜,才会变成实质的盗法人,这是有许多修行人虽勉力精进,却道业不成的思考盲点。
愿力成就勘验法
如何得知业障能否消减?
但观愿力的薰修已否成就。
如何勘验此愿有无现前产生强大影响?
详审四事即便了然于心:
一者,可有无怨无悔?
二者,可曾懈怠退堕?
三者,可是真信无疑?
四者,可仍犹豫不决?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廿六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活在真实
无明是妄想的根源。
妄想是无明的展现。
当身口意置于杂染,
岂能觉知一切的境界本来如梦如幻?
放下
即是遣除妄想,翻无明为智明的不二法。
放下的同时,虚空之花亦灭。
宇宙毫无阻隔,生命转瞬超脱
而成永恒与无穷无尽。
活在真实,此时此刻毋须分别计较
活得安乐、清净、自在,的的确确当家作主。
所以参个“无”字,让佛性穿透无明而稣醒,
在现前一念心中,放下!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六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不要健忘
如是因缘
如是果报
岂可怨天由人?
如是贫富、贵贱、寿夭、美丑
都由自己经年累月不断地创造
不断地开展
积集了过去、现在、未来潜伏的势能
形成记忆、命运、环境、人生的种种
所以,修行人应当警醒
远离杂思妄想
尤其是
不要健忘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九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有效的修行
摒除俗念,专志道业
勇猛精进,心无疑悔
不受情牵意绊
不执善恶觉观
不为贪著而生邪见杂想
不因好恶而起嗔恨分别
如此修行
便是有效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夜 沙门 净元 于智心斋
镜 子
看见别人的习气
有否反观自己是谁?
听到逆耳的音声
有否倾闻内心的波涛?
妄想,对映著六尘的杂染
一念觉醒,当即融入一切而无碍
心如明镜
无所隐藏
但问自己的眼睛睁开否?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十三日深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风和水
当无明的业风一吹
心体之水便动了起来
形成相续烦恼的波纹
无明无相
因烦恼波动而被觉知
心体非烦恼
复因无明业风而使心相有此生灭因缘
相本是妄
性亦是空
却由生命现象的互动
即空见妄
了知互动无常幻化
即妄证空
风兮?水兮?
有耶?无耶?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夜 沙门 净元 于智心斋二楼
无害的贪嗔
贪、嗔是一种惯性的觉受
它的相与善恶无关
如因贪、嗔而起恶心、恶行
才是果报的缘由
所以,该止息的不是贪、嗔本身
是不可为了贪求而采取非理的方法
不可因嗔生恨
或好恶分别生嗔
重点在于“无害”
否则世间的一切皆为浑水
行菩萨道者当慎思!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五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利他行应以无害为基,勿以慈悲的理由害生而犹无知。
我 执
有一位修行人,常抱怨自己不会修行度众,办事能力也比别人差,又以为别人都在差遣他做事,于是心中起了不乐欲、不甘愿的觉受,怀疑自己是否十分卑微,弄得进退失据,非常苦恼。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实际上,这是因为修行人的我执所引起的。
由于我执,就十分地看重自己的表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或对待的方式。
由于我执,心中常起好恶是非的分别,一切的感觉和思考,都顺著「我”的执取而行。凡是与“我”的感觉、“我”的思考相违背的,就一概加以否决排除。
像这种的模样,连一般世俗人都不如了,何况是修行呢?
修行,毕竟是出世间法,如满脑子绕著世间的思惟打转,紧紧抓住世间的感觉、世间的相对境界,那是永远进不了佛法大门的!
最大的敌人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句老生常谈的话,如从修行的立场来看,却是非常亲切的。
当一个人的内心纷乱,看不清环境里的人、事、物,看不清自己的感觉和思考,只是茫然地在人生的路上走著,这时候,他已注定是一个失败者,注定要随业受报了。
让烦恼妄想困扰的人,就是制造一个最大的敌人来和自己作对。
与佛法相应 之 一
佛法的神圣是由自心中涌现的,不是用想像的。
修行人必须要时刻观照此本来具足的自心佛性,并且觉悟这个佛性是何等的圣洁、何等殊胜珍贵,才能与佛法真正的相应。
如果只一味地研究佛法义理,却忽略了三宝的恩德,与今生闻法的因缘,不知感念、不知护惜,才会变成实质的盗法人,这是有许多修行人虽勉力精进,却道业不成的思考盲点。
与佛法相应 之二
内心世界的光明、喜悦,是真信佛法的印证。
在人的一生中,历经了无数困顿,逐渐蜕变、成长,如蛹化蝶,如小苗茁壮为大树,然后繁衍,卒至于衰老、死亡。
如果,一个人只是随时间的流转,去逐欲、生存,追寻世俗的理想,也许你终于达成了,你感到满足、安慰。
但是,心灵的枯竭、生活虚幻的觉受,面临老病死亡的恐惧,亲友离散的无助,却非一切成就可以免除。无论如何努力,你都在消耗自己的生命,从这头开始,往那头终点,迷惑无聊地走过去。
你可能曾经问自己: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生活?
但那波涛般的妄想, 一再地催迫你去执取尘境,让觉性沉沦不显,让自己成为麻木不仁的生活机器。
这时,你将了解修行的价值,看见三宝住世的功德,你将深刻体会,佛法是一盏永远不灭的明灯,世间唯一的信仰!
与佛法相应 之三
佛法在世间流行,是清净还灭
众生在世间轮转,是杂染生死
清净的佛法与杂染的众生,本为永不相应的双轨,但以佛的大悲愿力
,幻作如来藏,密藏于一切众生心中,欲令佛法与众生和合,循循善诱。
外表丰美的莲花
瞬间萎变臭秽难闻
有大光明自内辉耀
即是一尊庄严神圣的化佛
结跏趺坐
如来法身非空非有
无始劫的摄受
竟与众生的骨肉
完成一体
不分你我
十法界是横亘十方、竖穷三际
“原佛”的存在应予绝对肯定及信仰
因此
由原佛放射融入的一一法界
一切的众生
岂能没有“本元至性天真佛”?
犹如真金入于污泥
有天眼的人观之,知是真金
随取而洗涤污泥,显露真金
这样的如来藏
是众生的依归处
永恒的灯塔
宗教信仰
宗教,确实是人类本具的需求,绝对无法避免
唯一要思考的
是必须以冷静理性的态度
于当今各种炫目的宗教中
寻求一真正的依归处
信仰不能靠激情
亦不应一味地崇拜神迹
而是在不断地学习
面对现实生活的洗炼之下
塑造出信仰的绝对性、超越性
信仰更非文言论诤
真理愈辩不会愈明
只会让当事人著魔
陷入另一个虚妄无知的坑洞里
所以宗教信仰的本质
是清净而虔诚
在智慧的道路上
毫不迟疑的大步前进!
思考与行为
修行的训练有两个方向:
一是思考
二是行为
何谓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