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世代交替的展望
发布时间:2020-04-20 09:38:56作者:佛缘网台湾佛教世代交替的展望
无常迅速,一年又近尾声,寒意已浓,萧瑟之气在梵宇的晨钟课诵中,另有一种无尽生意。过去一年中,佛教界发生了一些事,不禁令人思虑全体台湾佛教的生命与发展。第一件事是正觉精舍由道海律师交予果清法师接任、原福严精舍住持、福严佛学院院长职务也由真华法师交予大航法师接任;另外今年有四位长老相继圆寂,即南普陀寺的广化长老,台中慈明寺、万佛寺的圣印长老,水里的圣开法师,新加坡的演培长老;这几个道场的长老在台湾佛教界有其相当的影响力与地位,他们不管是退位或入灭,都代表在今日佛教界影响力的消退。同时,新一代领导人或正式接棒、或蓄势待发、或正蕴酿中,可以想象将来一定有如同这六位长老般的新一代领导人产生。台湾佛教第二代的退位及第三代的新生领袖,早在过去的十年已逐渐的形成,但今年这六位长老的或退位或入灭,可说是第二代领袖转移到第三代世代交替的正式序幕,由其中可预见台湾佛教全面由第三代领袖接棒,将于未来十年内完成。第三代领导人从今年的序幕开展到十年后的将近完成,套句社会上的流行用语,他们可说是台湾佛教跨世纪的接班人。
对台湾佛教第三代的新领导人物而言,他们的生存空间与第一、二代的领袖不一样,回顾近代台湾佛教发展史,第一代领导人产生于光复以后,日本佛教完全撤退,台湾佛教出现真空,由大陆来的精英份子,领导推动了台湾佛教新的生命,如广钦老和尚创立承天寺,道安老和尚创立松山寺,灵源老和尚创立十方大觉寺,道源老和尚创立海会寺,白圣长老创立十普寺,印顺法师创立福岩精舍、慧日讲堂,南亭长老创立华严莲社,惠光禅师创立铁炉寺,东初法师创立佛教文化馆,李炳南居士创立台中佛教莲社,慈航法师创立弥勒内院。在民国四十~五十年,适值物资匮乏政治严峻的年代,这二十几年当中,只身来台的长老们身无余粮、遮无片瓦,环境虽然艰困,仍各自披荆斩棘建立弘法道场,他们可说是处在一个创建与求生存的空间。到了民国60~70年,台湾佛教已有很好的生存空间,第二代领导人譬如现在的净心长老、证严法师、真华法师、圣严法师、圣开法师、净空法师、了中法师、煮云法师、宽裕法师、星云法师、妙莲法师、忏云法师、广化法师、智谕法师、如悟法师等等,他们都直接承续了第一代的因缘而在这优渥的环境继续生存发展;有人承续了前人的余荫,有人另立山头成就了健全的大僧团,第二代在政治安定、物质丰富、佛教基础已具优良空间的条件下,不断的壮大、发展与丰厚佛教教团的内容。(三代领袖人物一览表如下)
台湾佛教三代代表人物一览表
周
德
宣
居
士
李
炳
南
居
士
白
云
法
师
妙
果
法
师
演
培
法
师
惠
光
法
师
广
钦
法
师
悟
明
法
师
东
初
法
师
灵
源
法
师
道
源
法
师
慈
航
法
师
南
亭
法
师
道
安
法
师
印
顺
法
师
白
圣
法
师
第
一
代
慧炬社
佛教莲社
菩提寺
圆光寺
铁炉寺
承天寺
海明寺
佛教文化馆
大觉院
海会寺
弥勒内院
华严莲社
松山寺
慧日讲堂
十普寺
道
场
证
严
法
师
晓
云
法
师
普
献
法
师
传
道
法
师
宏
印
法
师
如
悟
法
师
开
证
法
师
净
空
法
师
道
海
法
师
忏
云
法
师
妙
莲
法
师
菩
妙
法
师
圣
印
法
师
煮
云
法
师
星
云
法
师
圣
开
法
师
圣
严
法
师
惟
觉
法
师
广
化
法
师
了
中
法
师
智
谕
法
师
真
华
法
师
净
心
法
师
第
二
代
传
孝
法
师
大
藏
法
师
若
旭
法
师
昭
慧
法
师
果
清
法
师
会
本
法
师
会
宽
法
师
法
藏
法
师
慧
律
法
师
依
空
法
师
慧
开
法
师
明
光
法
师
大
愿
法
师
大
航
法
师
果
昱
法
师
果
晖
法
师
净
耀
法
师
恒
清
法
师
惠
敏
法
师
厚
观
法
师
第
三
代
淡江
︵
硕
士
︶
中兴
师大
中兴
成大
逢甲
中兴
台大
︵
博
士
︶
交大
日本驹泽博士
台大
台大
世新
美国柏克莱博士
东京大学文学博士
东京大学文学博士
学
历
无生道场监院
千佛山杂志发行人
开怀生命协会理事长
正觉精舍住持
慈云寺住持
元亨寺监院
南普陀佛学院教务长
文殊讲堂住持
东海道埸住持
南华学院教授
中天寺住持
地藏院住持
福严佛学院院长
农禅寺监院
中华佛青会理事长
台大哲学教授
中华佛研所副所长
职
务
注: 1. 宏印法师、传孝法师、传道法师、普献法师属于第二代及第三代之间不易区分。
2. 笔者寡陋,若有遗漏,祈诸方指正补缺。
3. 有些人物附在领导人物下故不另列,如:圆宗之于净心
近代所谓台湾佛教是以「台湾省」为空间,以传统中国大乘佛教为思想,讲究清规戒律的比丘僧团为核心的佛教四众群体。台湾佛教始于第一代领导人艰苦创立与辛苦求生存,接着在第二代领导人不断的厚植根基,壮大发展之下,丰富了佛教的内涵与生存空间,除了延续台湾佛教生命、发展台湾佛教品质之外,更肩负了继续向大陆佛教甚至世界佛教更高层次推展的使命迈进,第三代的领袖人才他们继承前二代丰富的产业,同时也担当了推动台湾佛教持续发展及促进大陆与世界佛教的责任与使命。
台湾佛教第三代大致在民国四十年以后出生,约三、四十岁初出头的青年优秀僧伽,他们大致都是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知识份子,也在第一代与第二代长老们的僧团培育下,受过完整的僧伽教育及熏陶,能卓然独立的青年僧。这一批青年僧现在所处的佛教生态环境下,试就以下六项来观察:
一. 外在世俗社会的生态环境变化。
二. 内部人力的生态变化。
三. 传承的过程中冲击漏失或衔接不上的困难。
四. 身为跨世纪接班人,所必须承诺与自我教育的课题。
五. 台湾佛教未来可能的形貌与格局。
六. 第三代佛教面临的一些基本课题。
以下就这六项做说明。
一、台湾佛教外在世俗社会的生态环境变化
1. 政治民主化:
台湾政治的民主化已展开了几十年,民国85年第一次举行民选总统选举,象征最高权力的民主化,将影响到台湾护法生态的转变。
2. 两岸关系:
即将到来的1997香港与1999澳门回归中国大陆,乃至未来两岸统一与否,在政治上也影响到台湾佛教生态的发展,也可说两岸佛教交流将影响台湾佛教的发展空间。
3. 福利教育文化事业的推动:
这是佛教跨向社会、普及于人间最佳的桥梁,现在政府实施健保,企业家也不断在教育文化福利事业上回馈社会,佛教在此能否顺利的发展,或将受到压缩,则是可能面临新的考验。
4. 资讯传播媒体的改变:
以前弘法都是办办讲座,或30个50个信徒做做法会,传递讯息最多也只是电台而已,现在除三台外还有第四台、卫星、乃至电脑网际网路的交流,资讯的传播无远弗届,使得佛教的传播方式产生另一波大冲击,在世俗、外道、佛教的资讯里,因而形成新的生态环境。
5. 经济再起飞:
台湾的经济奇迹使得社会呈现普遍的富庶繁荣景象,僧团也因而有更充裕的经济能力,来丰富弘法的实力,也让出家人有更多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修持。台湾的经济是否能持续繁荣,如两岸的经济竞争,及政府想建立亚太营运中心等等,关系着台湾未来的发展。
6. 附佛外道:
在台湾可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早期的一贯道、卢胜彦、清海、现代禅,近来又发生了宋七力、妙天及其他种种,可以确信还有许多现存但尚未显发,或将于未来形成的外道团体,这些现象都直接地腐蚀掉僧团的力量,也直接向未来僧团的生存空间挑战。
7. 教育水准的提升:
以前很多人不认识字,经由六年乃至九年国民教育,到现在高中变成义务性的教育,社会大众教育程度不断的提升,对佛法的要求也不断的强化,僧团要如何继续有效的领导,满足社会大众所谓高等教育水准的要求,这也是佛教所须面临跟以前不同的一种生态。第一代面对的大都是不识字居多,第二代面对的大都是国中、小毕业的群众,未来的第三代面对的至少高中以上程度的群众,其中大部份是大专、大学毕业,教团生存空间相对地会面临一些转变。
8. 法令规章的改变:
政府的宗教法令不断的改变,佛教如何调整脚步以适应逐渐改变的宗教法律,乃至政府赋税、土地、教育、社团等法令规章,未来法治的社会愈来愈明显,须努力使不断改变的法令不会压缩佛教的生存空间。
9. 人口政策:
一胎化或少育优生理念,造成佛教僧伽人才来源严重困难,尤其童贞入道或青年出家,将越形艰刻,影响到僧团出家青年僧的数量,因量变而质变,僧团核心及领袖分子的本质与数量消减,因而造成僧团整体人力、人才的减少。
以上外在环境变化、或生存条件改变、或原有资源取得倍艰、或减少消失、或直接侵蚀教团的生命资源等等,再再都显示下一世代佛教外在生存空间必须全新适应,及重新接受新的挑战,方能继续生存与发展。
二、内部人力的生态变化
1. 藏密交流:
近来藏密在台湾非常的兴盛,而藏密的教理、语言文字、仪轨内容、实际思想,都与台湾传统佛教有很大的差异,其中的思想与修持理念的融合,势必对台湾佛教造成很大的冲击。
2. 南传佛教:
近年来很多南洋、泰国的出家人到台湾,南传佛教思想的书籍,也相继翻译来台,南传佛教的持续宏扬,将对台湾佛教生态带来相当的变化。
3. 日本、欧美学术交流:
现在台湾有很多出家人到日本、欧洲、美国留学,取得博士硕士的佛学、哲学的学位,这些僧伽凭借着高的学术学历,他们将来势必影响整个台湾佛教的思想引导,进而影响整个佛教的生态发展。
4. 大陆佛教人才:
大陆佛教落实这十几年来,第二代已经慢慢的长成,大的丛林正在慢慢恢复当中,有一批为数极多,大约20-40岁的年轻僧伽,在未来的20、30年中,这批僧才势必会培养出大批的僧才,如此一来僧人的质与量将会超过台湾僧人,其中不乏一些极优秀的人才,大陆佛教的思想内涵跟台湾基本上是一致的,而这样同质的佛教人才,因数量的差异性以及量变而产生之质变,也会对台湾佛教的生态造成相当大的冲击。
5. 南洋星马一带的佛教:
过去的几十年来,南洋星马佛教在回教势力之下,受到很多的压抑。早期由台湾、大陆的僧伽领导,如马来西亚的竺摩法师、新加坡的演培法师、菲律宾的唯慈法师,诸地佛教已渐有兴复之象。近十几年来,南洋僧伽逐渐到台湾佛学院读书养成,出家人已经慢慢的长成,将来这批人与台湾僧伽高频率的交往与接触,势必对台湾佛教的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
6. 居士:
四十年来有许多大专青年学佛,佛教界也积极的参与培养学术人才,吸引了大批学者加入,因此未来白衣居士在其具有学术学位及学佛素养之高质与多量的情势下,亦将会对一向以僧伽为主体的传统佛教生态产生影响。
由以上六点可以看出,台湾佛教未来的发展受到南传、藏传、日本欧美留学的僧人、大陆僧人、南洋星马的僧人及白衣居士,再加上台湾本身培育出来的传统第三代僧人,受这几股不同的力量的影响,台湾佛教势必会产生一种极大的变化,其中的冲击必定非常的巨烈,这是我们可以预见的。
以上六种人力因素在内在的教团则是以「法」的差异,因为彼此都将以佛法的代言人自居,亦直接的对传统的大陆佛教第三代造成「正法」地位的替换;台湾佛教第三代领导人在佛法所谓正法的本质「教、证」二量上,是否有着确然不可移易的实力,还是徒然继承了第二代的权力、名位、道场资源而已,若如是则想见台湾传统佛教独尊的地位,在不久的将来,将不在风光,代之以群家并茂的「战国时代」,抑或改头换面三十年后,台湾佛教传统的褐袈裟、罗汉鞋、大领衫僧人,将屈居末位,群众法会中,坐在上位走在前头,将是穿皮鞋的红袈裟、或打赤脚的黄袈裟、或穿西装打领带者,我想这是现今传统第二代与第三代所不乐见的光景。
三、传承的过程中冲击漏失或衔接不上的困难。
以上谈到台湾佛教第三代在未来30年,乃至未来佛教的发展当中,所面临外在的社会环境及内在的僧团支派流系的冲击,回头看台湾佛教第三代在传承过程中所产生的困难、瓶颈或一些漏失的问题:
1. 无形资产的中断:
上一代的修持功夫、清净戒仪、丰硕义学、僧团事务淳炼的经验、教团发展眼光、四众统摄威望,也就是所谓的法财,都会在退位或圆寂后消退或中断,而此一法财可以说是僧团赖以建立及维系最重要的资源,而其中断却是无可避免,这也是做为下一代所必须及时而且准确的加以承继发扬之事,而此一法财之继承关系到了下一世佛教领袖之素质及整体佛教的是否健康强大清净庄严,且非二、三十年不能成就之事,故为极高度之难事。
2. 旧有僧团有形资产的流失:
有形资产指硬体的道场建筑、寺院的经济力量、僧众及信众的向心力等等,在两代的承传过程中,因长老的遽逝,未能安排妥当或所接非人、或是力量分散、或是资产的使用受到旁人法令的限制、或使用须具备一定道德才学、资历,而承继者未具备,使得巨大的资产流失、或闲置、或不当使用,僧团与教团的资源与教力受到折损。
3. 社会资源的流失:
随着无形资产的中断及僧团有形资产的流失,使得庞大社会资源的取得也相对减少,在长老精神感召与法财的动能、及硬体设备充份发挥下,社会资源被引进教团而加以利用,进而转化成为佛法的有机生命力量,不断的循环而使得佛法延续不尽;但在长老入灭而新的僧团领袖未站立之前,社会资源的管道自然减少,动能也萎缩,相对地,僧团、教团的有机生命力与势力亦减少。
4. 僧团领袖之质与量在养成过程中之自然耗损
随着长老的入灭,僧团的凝聚力与新一代领导人德学威望,本应自然顺利养成而移转,然而在这其中,因为前一代未能及时的在下一代的德学方面养成,以及在世财资源上的未能完全交付使用,所以台湾佛教的现象中,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青年僧在滚滚的红尘中因得不到鼓励安慰、保护与培育,许多优秀有潜能的青年僧因而夭折,侥幸而存留下来的也都是经历了许多了留难与生命情境的挫伤,使得整体佛教在人才的资源上形成了看不见的漏洞,也是下一世代佛教发展最令人痛心忧虑的一面,在青年僧自力奋斗迂回的过程中,自然消耗了第三代青年领袖德学的力道与足以领导整体教团发展应有之眼光与心胸。
5. 教团秩序重建结合之消磨与浪费
在个个寺院僧团逐渐形成之际,整体台湾佛教的新秩序亦在其中重新组合,而在教团各自努力、各行其是之中,仍不免须有在某些事务上之联络合作与分工进行,而在此中新一代领导人,因各自囿于自己家风门庭施设之差异,而未能充分发挥合作分工精神,以致力量分散而未能济事,或所为重迭而资源浪费,这都是在下一世代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6. 台湾新文化适应期之辛苦
新的青年领袖正孕育茁壮中,下一世代的僧团将由这批新的青年领袖教育领导后再出发,台湾佛教的新风格与新秩序--「21世纪第三代佛教」即将来临;但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不断变更下,台湾整体世俗的社会也在形成一个新的「21世纪台湾文化」的世代,第三代的青年僧领袖及领导的寺院僧团,必须面对社会时代新的步调,在佛法本质的立场上、在形而上的理念、与外在客观的形而下的世俗结合起来,此亦是一件困难而复杂的工作。
以上六点说明,由下一新生代的佛教青年领袖僧伽,承接台湾佛教延续的责任,从个人逐渐的长成,到一个寺院团体,到整个教团,乃至形成整体台湾佛教的过程中,这样一个由生到灭,再由灭到生,重新解散到重新组合再到安住的过程里,其间所必须花费的财才、物力,时间及经验非常的浩大,这过程所付出庞大而难以估计的代价,如何将其降低到最少,则赖有智者的努力。
注: 僧团─指在一个长老或一个组织,所领导的数个乃至数十个寺院僧人所组成的团体,如万佛寺僧团、圆光僧团、福严僧团等等。
教团─指全体台湾佛教界二千余寺庙,数万僧人所组成的整体佛教而言。
四、身为跨世纪接班人,所必须承诺与自我教育的课题。
僧团的承继与教团的参与策进,乃基于健康优秀的青年僧伽领袖;台湾佛教第三代人才的养成,虽因个人根性、师承、好乐、愿力、业力、及道场种种因缘之不同,而形成了在佛教义解、禅修、戒律、佛教事业弘化、教务等各方面,或专人、或兼才、或大、或小的不同影响,但仍不出于以下诸事的养成:戒律清净、义解教德、领众才能、弘法才华、宽阔的心胸、远大识见、禅定证悟功夫等。从出世法与世俗的养成,到一个僧团的建立,他能够领导且将四众弟子教化成合和持戒清净、思想正确的优秀僧团,能安住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俗生态环境中,而且能够向外幅射新的力量;在向外幅射新的佛法的力量时,能结合世俗的因缘,并与不同的寺院团体、僧伽团体,共同形成一个台湾佛教大的教团。
五、台湾佛教未来可能的形貌与格局
世俗有所谓的不肖子孙与孤臣孽子,下一代的良莠决定了传承的好坏,所以有许多的青年僧伽,他们对自我的要求、对寺院教团理念的差异,会影响下一个世纪佛教的面貌。出家人是怎样的自我期许呢?以下分三类说明:
1. 以寺院为私产,以四众弟子为奴仆,以佛教为名利追逐的场所。
2. 以寺院为师徒资身的器具,以四众弟子为宗派子孙眷属的繁衍空间,以佛教为田野江河,为自我及徒众假赖的生存空间。
3. 以寺院为安身办道弘法的公器,以全体佛教为十方所共有,以四众弟子为师生、为道友,来和合共处,以佛教兴隆为己任。
不同的僧伽就塑造了不同的佛教生命型态,从新一代的青年僧是以什么样的自我期许,而了解到未来佛教的发展型式,则不难勾勒出下一个世代的佛教风貌。
在不同的佛教领袖族群当中,开创发展出了不同的佛教生命情操与生命空间,21世纪将呈现何种佛教生命景观,可以归纳出以下四类:
1. 寺院各自独立、各行其道
最基础的、正面的台湾佛教,保持住纯粹佛教的风格,各个寺院团体有自己正法安住与寺院个体独立生存的安定空间。这仅是保持了原有传统佛教在个别的寺院团体与自我原有之生命与生存空间而已。
2. 全体协合共存、交流互济
不但台湾佛教各个寺院团体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而且结合成一个强而有力的生命体,在教法上、在戒律的共持、在人才的交流方面、在佛教文化的弘传、在佛教事业的建设方面,都有互相接济、流通的共识;在佛法修持方面,能纯粹与精勤,在思想方面有种和谐性,在事业与人力物力资源方面,有交流与包含性,这就展现台湾佛教在世间与出世间有种强而有力的统一性。
3. 两岸融合、合作并进
台湾佛教不仅能在内部有正法弘持的独立性,且能进一步发挥它强而有力的影响力,做为中国佛教在21世纪复兴的一个有力的引导与融合。即台湾佛教将财力、物力、人力及发展经验,透过不断的接触而引导大陆佛教,在物力、财力上提供支援,同时给予生存空间经验上的交流;而自己也能吸收大陆佛教物力、人力方面的资源,彼此达到整体中国佛教的生存发展的共荣性。
4. 创造二十一世纪佛教世界之契机
台湾佛教能在未来21世纪初期与大陆佛教协和;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为世界佛教的开展做了很好的示范,譬如对美国佛教、南洋佛教在道法上的支援,对西藏佛教在财力物力上的支援,对欧美佛教做一个示范性的弘化,对大陆佛教做一个引导、示范性、经验性的交统工作;台湾佛教是不是能在21世纪继续发展壮大,且能与大陆佛教结合,继而强有力的把佛教的力量快速的推到整个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大陆,传播到非洲、欧美等基督教文化的国家,而造成新的佛教世纪的来临。
或许有些设题太遥远,但并非不可及,以上就今年所发生的几件事,对于台湾佛教在这个时空,在这众生因缘际会之下,我们做以下一些设想,可供为佛教未来发展的一个思考的触点。
六、第三代佛教面临的一些基本课题。
台湾佛教第二代到第三代的传承过程中,在21世纪初期面临即待解决的问题上,新一代须做什么样的展望与挑战呢?试提出以下思考:
1. 在戒法上的弘传,保持传统佛教比丘、比丘尼的清净、庄严。
2. 在思想上对经典、教典的解说能保持住真正的如法,如四依法的精实不违。
3. 从佛教的核心问题上,在修持方面能纯粹、真正带上解脱之道,并顺应世俗的修持方法的弘传;能在时代中为大众所接受,能符合经典,符合教证的解说,又能适应世俗社会价值的批判,与科技、哲学、心理学、医学的验证,及其他思想学说的冲击。
4. 再则是佛教的典章制度,如何随顺时代的需求而不流于俗化;比如佛教的经济、弘法方式、宗教法令、寺院制度、艺术、梵呗、雕刻、建筑等等,是不是能有新的风格而不流于世俗化。
5. 因佛教有形无形的资产庞大,外道群魔混入,破坏蚕食佛教的根本,如何不断的自律自清,而建立清净合和的僧团。
6. 世俗道德的价值低落,带来佛弟子及僧众受物欲的腐化,以致道法艰难,因而必须面临僧伽教育系统的建立。
7. 教团各个寺院各自运作,个人各自发展,显得独立而零落;没有沟通合作,变成一盘散沙;如何不约制寺院的独自发展,而又能有效的团结、沟通、交流、融合的一个佛教会的章程,及组织理念的建立。
8. 政府法令日益繁琐,遂逐渐削减了佛教团体及各个寺院的生存空间,如何逐步解除对佛教不合理的宗教法令,以及建立社会对于宗教、对于一个好的意识及好的法律的保护,所以必须从新全面的制定宗教相关法令。
以上是对于台湾佛教做一个最基本的维系,以及生存发展必须面临,也是最基本必须保持处理的课题。
以上所论虽形似为佛教第三代之领袖而论,但将相本无种,且作为佛教僧伽的第三代全体佛弟子,不论僧俗男女,可以说在释迦正法的法灯延续里程中,正交付到你我手中,所有此一刻在台湾的共业因缘中之佛弟子,皆有责任共同为佛教下一世纪的发展努力,而正视深思此一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