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真谛三藏

真谛三藏——是继鸠摩罗什法师之后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家”之一的伟大译师

真谛三藏是一种尊称,一般在中国是专指通晓经、律、论三藏,并从事翻译三藏的高僧。中国佛教史上译经名家辈出,而其中译经最多、影响最大之四位译经高僧,被世人尊为四大译经家,真谛三藏则为其中之一。

真谛三藏在佛教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出现对弘扬佛法有很大帮助。师兄在进入佛教后要对真谛三藏有了解,此外,师兄也可以去看看关于真谛三藏的介绍,这样师兄对他才能有更多认识。那下面来看看这方面的内容吧!

真谛三藏的介绍

真谛三藏(499~569)是继鸠摩罗什法师之后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家”之一的伟大译师。他是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梁武帝使臣张氾从扶南国礼请来华,于大同十二年(546)八月十五日抵达南海,两年后,即太清二年八月始达建康(今南京)。由于侯景之乱,“不果宣述”(《唐高僧传》卷一,下文未注出处者同此),因往富春(浙江富阳县)从事《十七地论》的译业。

承圣元年(552),他再度回到建康,“止于金陵正观寺,与愿禅师等二十余人翻《金光明经》”。两年后的554年回豫章,旋往各地游方弘化。永定二年(558)复回豫章,并在临安、晋川诸郡停留,从事经论翻译。但他深感“道缺情离,本意不申”,曾三度萌起归国之念。

天嘉三年(562)泛舟归国的途中,奈“业风赋命,飘还广州”,时刺史穆公頠延住制旨寺(今光孝寺),并“请翻新文”。由此归国之念顿消,乃出《摄大乘论》。光大二年(568),他因厌世浮杂,“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壤”,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但为弟子所阻止。太建元年(569)遘疾,至正月十一日迁化,时年七十有一。

真谛三藏来华凡二十三载,所出经论传记64部、278卷,所携梵本并多罗树叶凡240夹,若依“陈纸翻之,则列二万余卷,今见译迄,止是数甲之文,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所可惜的是,他时值动乱之秋,且乏得力助手,以致未能竟译其所携梵本,实属一大憾事!

他所译出经论有《十七地论》、《决定藏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中边分别论》等印度瑜伽行派的论书。另译《俱舍论偈》、《俱舍释论》以及《大乘起信论》、《如实论》等如来藏系统的论书。诚如《唐高僧传》卷一所言:“自来东夏,虽广出众经,唯偏宗《摄论》”。这说明真谛三藏最为致力的还是《摄大乘论》的译出与弘通。

后来,依据《摄大乘论》的理论,主张无尘唯识、兼立“九识”义,倡对治阿黎耶识,证入阿摩罗无垢识而成立了摄论学派。其时仅偏在岭南一带。真谛法师寂后,弟子们才还扬都、九江等地。接着陈灭隋兴,就传入了北方,造成了北方《摄论》的兴盛。

真谛三藏的介绍

真谛法师来华十年以后,“妙解声论,善识方言,词有以而心彰,义无函而不畅”(《摄大乘论序》)。“善梵汉之音,故能尽翻译之致;一言三复,词旨分明”。又能“随方俗语,能示正义;于正义中,置随义语。”他因流离各地,广泛接触民俗,从而使他有可能具备很高的华语水平。

不仅如此,真谛法师负有“随机利见”的弘法志愿,在他的弘教事业中,务求明白准确地阐发原典的精义,以启听众的悟解,充分发挥“译讲结合”的作用。他讲译经论时“席间函丈,终朝靡息”,“释义若竟,方乃注文”(《摄大乘论序》),“译不忘讲”。

他译《律二十二明了论》时,“都下阿育王寺慧恺请为笔受,翻论本得一卷,注记解释得五卷”(《律二十二明了论后记》)。他译《俱舍释论》时,“论文二十二卷,论偈一卷,义疏五十三卷”。

智升法师在《开元释教录》卷七说他“彼此相发,绮绩铺显,随处翻传,亲流疏解”。像真谛法师这样译讲相辅而行,阐扬个中奥蕴,发挥言外的精微,只有专门学者才能胜任此工作。由上述事例,更可以看出真谛法师虚己求真的高尚品德,同时也可以知道:只有这样的译师从事译经,才有可能译出完善优美而精纯的可靠作品。

真谛法师原在西天竺时,已是“群藏广部,罔不措怀”的饱学之士。来华后,传译无著、世亲菩萨的唯识学,并以《摄大乘论》为其宗本。但真谛法师所传,与玄奘大师所传唯识学说虽同出一系,而真谛法师的教学中,如立“阿摩罗识为第九识”,则与玄奘大师所传唯识的“八识”不同。真谛法师所译的阿摩罗识,是依《决定藏论》九识义而来,即玄奘大师所译的“转依”。

玄奘大师译《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说:“多修习故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言已断一切杂染。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

真谛三藏的介绍

真谛法师译“转依”为“阿摩罗识”,而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性质不同,如他在《决定藏论》说阿黎耶(《摄论》译为阿黎耶、《决定藏论》译为阿罗耶,即奘译阿赖耶)是有漏,无常,而阿摩罗识是无漏,是常。黎耶是烦恼根本,阿摩罗是圣道根本(依止)。黎耶是粗重所随,阿摩罗离一切粗重。阿黎耶识是“一切杂集根本”,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界”(种子),是一切有漏种子的总汇,所以必须转灭这阿黎耶识,才能证得转依——阿摩罗识。这是真谛法师于八识上立第九阿摩罗识的看法。

至于真谛法师所说的三性,主要是依《摄大乘论》及《中边论》,而说分别性(遍计所执性)是“似尘”、是外境,依他起性是乱识、是分别心——根本是一切种子阿黎耶识。所以如约三性说,没有分别性,依他性亦不得生(境无故识无),二性不现,就是真实性(圆成实性)的显现。

对于这,唯识学者始终以能所、性相差别论的立场,说遣遍计执性,泯依他起性而显的圆成实性,乃唯识之性,并不是“识”。但从真谛法师的译典看来,佛说唯识,无非为了使我们由解悟到证入。这是真谛法师所传唯识三性的独特见解,也是促成唐代玄奘大师决心赴印探本求源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亦弥见真谛三藏译籍影响之深远。

...查看更多

佛教著名人物很多,真谛三藏就是其中之一。真谛三藏的一生都在弘法,都在译经,所以他的一生对佛教的影响非常大。师兄在了解真谛三藏时,一定要对真谛三藏的生平事迹有个了解,这样对他的认识也会更深。

真谛三藏的生平事迹

真谛(499~569,梵名波罗木陀),西印度优禅尼婆罗门族,原名拘那罗陀(华言亲依)。少时博访众师,学通内外,尤精于大乘之说。他以弘道为怀,泛海南游,止于扶南国。

据宋晋江人曾会所撰《重修延福寺碑铭》云:“古《金刚经》者,昔天竺三藏拘那罗陀,梁普通中(520—526年),泛海来中国,途经兹寺,因取梵文,译证了义,传授至今,后学赖焉。”这里所说的寺,据文献记载,乃是晋太康九年(288年),在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安丰州九日山附近建造的延福寺。这是文献记载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九日山西峰至今犹有“翻经石”遗迹。

梁武帝大同年间,派直后(官名)张汜送扶南国的使者返国,访求名德和大乘诸论、《杂华》等经。彼国乃请真谛来华,谛欣然同意,带着经论梵本二百四十夹,于中大同元年八月到达南海郡(今广东省南部),当时他已年垂五十了。随即北上,沿途停留,至太清二年(548)八月才到建业,武帝深加敬礼,使住宝云殿。方将从事翻译,即发生侯景之乱,不果所愿,乃往东行。

太清四年他到了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县令陆元哲迎住私宅,为招集沙门宝琼等二十余人,布置译场,请他翻译。是年十月起,始译《十七地论》、《中论》等,不久因世乱中止。

大宝三年(552),他应侯景之请回到建业,住于台城,不久侯景兵败东遁,梁元帝即位,改元承圣,建业地方秩序逐渐恢复,他迁住正观寺,和愿禅师等二十余人,翻译《金光明经》。

真谛三藏的生平事迹

其后,从承圣三年到敬帝绍泰三年(554—557),他历住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宝田寺,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美业寺,始兴(今广东省曲江县)建兴寺,还到过南康(今江西省赣县西南)。

陈武帝永定二年(558),他再到豫章,住栖隐寺,又转往晋安(今福建省晋江县)住佛力寺。在这一时期内,他转徙各地,生活极不安定,但仍随方翻译讲习,未尝中止。虽年已六十,仍与前梁法侣僧宗、法准、法忍等重新核定所翻诸经论。

逾二载,于文帝天嘉二年(561),从晋安搭乘小舶到了梁安郡(今广东省惠阳一带),住建造寺译讲《解节经》等。

三年(562)九月,译事事一段落,遂泛海西行,拟还本国,不料风向转变,十二月间又飘回广州。刺史欧阳頠请他为菩萨戒师,迎住制旨寺。

天嘉四年(563),他应慧恺、欧阳頠等之请,译讲《大乘唯识论》(即《唯识二十论》)和《摄大乘论》等。五年,又译讲《俱舍论》。

天康元年(566)二月,他应慧恺、僧忍之请,于显明寺重治《俱舍论》译文,再一次阐讲论义。

光大元年(567),重治《俱舍论》完毕,又为僧宗、法准等再讲《摄大乘论》一遍。

真谛三藏的生平事迹

二年(568),在南海郡应法泰之请,译讲《律二十二明了论》。是时,慧恺在智慧寺,代真谛为僧宗、道尼、智敫等同门二十余人及其他学士七十余人讲《俱舍论》。六月间,真谛有厌世之意,往南海北山将欲自尽,慧恺追至挽留,道俗和刺史欧阳頠等跟着都来劝阻,他还居王园寺。八月,慧恺讲《俱舍》未及半部而病卒,真谛为之大恸,惟恐《摄论》和《俱舍》从此无人弘传,特地邀集道尼、智敫等十二人,勉励他们誓弘二论,勿令断绝。他并接着讲《俱舍论》,讲到第五《惑品》,亦因病中止。

宣帝太建元年(569)正月十一日入寂,弟子法海收集他的文稿编为部轴。

真谛平时生活严肃,在广州时常别居水洲,衣食之奉,节俭知足。弟子等受他的熏陶,也都勤奋禀学,晨夕不懈,形成一种刻苦笃实的学风。及真谛殁后,弟子们分归各地,弘传其学,因而形成摄论师学派。

真谛在华期间,虽因世乱不遑宁处,但他随方译出经典部卷之多仍为同时诸译师所不及。他所译经论及讲述疏记,据《历代三宝记》所载共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开元录》刊定其译籍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中国佛教史上译经名家辈出,而其中译经最多、影响最大之四位译经高僧,被世人尊为四大译经家。四大译经家有二说,一为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二为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无论哪种说法,真谛皆为其中之一。

...查看更多

学习佛学时,师兄对真谛三藏都有一定了解。他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而且佛教中关于真谛三藏的学说也是很广的,所以师兄对真谛三藏的学说要有一定了解。但真谛三藏的学说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真谛三藏的学说是什么

真谛所传的瑜伽行派学说,与其前菩提流支译传的不同,也与以后玄奘译传的大有出入。真谛不少译本,玄奘都重新译过,很多不同。玄奘门下认为,这些都是真谛译错了的,几乎一无是处。但因真谛的译本早经流行,发生了影响,所以当时还是有人相信真谛之说。于是引起了新旧译的争论。关于这方面的材料现存有唐代灵润所举的十四点异义(见日人良遍《观心觉梦钞》)。近人梅光羲还增加了八义(见《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这些异义,其中确有出于旧译错误的,但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两家学说的渊源不同。换言之,就是两家所得无著、世亲的传承不同。

印度瑜伽行派学说前后期的变化很大,初期从弥勒、无著到世亲就有变化,甚至一部《瑜伽师地论》前后说法就不一致,其他论书各个部分的说法更多出入。就是同一人的著作,例如,无著写的《庄严论》与《显扬论》,就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至于世亲,学问面相当广,一生的学历变化也相当大。最初他学的是小乘有部,其后转学经部,再后又改学大乘,在大乘中他开始学的是法相,以后又集中于唯识。这些经历变化自然要反映到他的著作中去。因此,传译到中国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了。真谛之学,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关于唯识一般只讲八识,至阿赖耶识为止,真谛则在第八识外还建立了第九识,即阿摩罗识(无垢识或净识)。此第九识是结合‘如如’和‘如如智(正智)’而言,‘如如’指识性如如,‘如如智’指能缘如如之智。第二,关于三性,这是瑜伽行派的总纲,相当于中观派的二谛,真谛讲三性把‘依他起’的重点放在染污的性质上,强调依他同遍计一样,最后也应该断灭。

真谛三藏的学说是什么

真谛生当于陈那、安慧的时期,学说上不能不受到他们的一些影响,例如,他就译过陈那着的《观所缘缘论》。他虽没有介绍过安慧的著作,但是在中国一般认为他受安慧的影响很大。实际上,真谛和陈那、安慧之前最忠实地遵守世亲旧说的难陀,更为接近。难陀旧说一直在印度与他家并行,所以玄奘在印度时,还特地向胜军论师学习过它,并在那烂陀寺开过讲座。因此,真谛所传译的纯是旧说,当然会与玄奘所传的不同了。玄奘之学是在陈那、安慧之后,经过护法、戒贤、亲孕几代人发展了的。这种传承上各异的情况,反映在翻译上形成了新译与旧译的不同,可以说是很自然的。

真谛在所译各书中,特别重视《摄大乘论》。因为此论集中反映了瑜伽系大乘和他系以及小乘不同的观点,是属于一系学说的根本典据。道宣在《续高僧传》中就说,‘自谛来中夏,虽广出众经,偏宗《摄论》’。真谛对此论的翻译也特别用心,而且自作《义疏》。同时对参与译事的僧宗、慧恺等人毫无保留地谆谆教诲。现在《义疏》虽已不存,但他的《世亲释》译文中还搀杂有他自己的许多说法,可以寻绎。并且他把这部《论释》和《俱舍论》看成是世亲的两大代表作,同样的‘词富理玄’。《俱舍》,可谓世亲前期思想的一个总结,《摄论释》,则是他后期思想的一个开端。真谛本人对这两部书的翻译也甚满意,尝说此两译‘词理圆备,吾无恨矣’,因而发愿要大力宣扬。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得意门生慧恺不幸夭折,真谛非常痛心,特别到法准房中,和他的得力门徒道尼、智敫、慧旷等十二人共传香火,要两论的传承誓无断绝。因此,在他死后,门人虽分散各处,却都能承其遗志继续传播《摄论》。

真谛三藏的学说是什么

上述就是真谛三藏的学说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可以多去看一些关于真谛三藏的故事,这样对真谛三藏会有更多了解。

...查看更多

真谛三藏的影响有多大

真谛三藏的名号想必师兄有一定了解,他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不但思想深,影响力也非常大...
https://m.dadou.net/fxzt/zdsz/183788.html

真谛三藏是谁

师兄进入佛教后,要了解佛教中的知识,同时也要对佛教中的人物有个了解。佛教中的代表性人物很...
https://m.dadou.net/fxzt/zdsz/183789.html

真谛三藏有何贡献

在佛教修行的师兄对真谛三藏应该有一个认识,他是佛教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而且他对经文的...
https://m.dadou.net/fxzt/zdsz/183790.html

真谛三藏有什么成就

真谛三藏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师,同时也是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真谛三藏不但有巨大的贡献,他的成...
https://m.dadou.net/fxzt/zdsz/183791.html

真谛三藏圆寂纪念日是哪天

真谛三藏是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他的一生都在翻译经文,为弘扬经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实真谛...
https://m.dadou.net/fxzt/zdsz/183792.html

佛教四大翻译家之真谛三藏

真谛三藏虽是印度人,但是他对大乘佛教是很精通的,也是非常喜爱的,所以成为了佛教四大翻译家...
https://m.dadou.net/fxzt/zdsz/183793.html

真谛三藏的故事

修佛法的师兄对真谛三藏会有一定了解,他在佛教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他的贡献也非常大。师...
https://m.dadou.net/fxzt/zdsz/183794.html

结语

真谛三藏是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梁武帝使臣张氾从扶南国礼请来华,于大同十二年(546)八月十五日抵达南海,两年后,即太清二年八月始达建康(今南京)。由于侯景之乱,“不果宣述”(《唐高僧传》卷一,下文未注出处者同此),因往富春(浙江富阳县)从事《十七地论》的译业。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最新视频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