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智者大师讲解:如何理解六妙门

发布时间:2020-07-21 16:40:10作者:佛缘网整理

尽管知道修六妙门的好处是很多的,但是也不能盲目的去修行,要找对方法,按照正确的方法去修行六妙门,这样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当然这些的前提就是要先理解六妙门,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智者大师教我们如何理解六妙门。

智者大师讲解:如何理解六妙门

六妙门者,盖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径,故步自封。释迦初诣道树,跏趺坐示迹若斯,三乘正士岂不同游此路。所言嵌六者,即是数法,约数明禅,故言六也。如佛或为一数辩禅所谓一行三昧,或约二数谓一止二观,或约三数谓三三昧,或约四数所谓四禅,或约五数五门禅,或约六数谓六妙门,或约七数谓七依定,或约八数谓八背舍,或约九数谓九次第定,或约十数谓十支禅,如是等乃至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诸三昧门悉是约数说诸禅也。虽数有多少,穷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摄,以众生机悟不同故有增减之数。分别六物,今言六者即是约数法而标章也。妙者其意乃多,若论正意即是灭谛涅槃,故灭四行中言灭止,妙离涅槃,非断非常,有而难契,无而易得,故言妙也。六法能通,故名为门。门虽有六,会妙不殊,故经言:“泥洹正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此则通释六妙之大意也。六妙大意有十: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第二第相生六妙门,第三随便宜六妙门,第四随对治六妙门,第五相摄六妙门,第六通别六妙门,第七旋转六妙门,第八观心六妙门,第九圆观六妙门,第十证相六妙门。

第一、对诸禅定明六妙门

即为六意。

一数为妙门。行者依息数故,即能出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若于最后非非想定能觉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得三乘之道,何以故,此定阴界入和合故有虚诳不实,虽无粗烦恼而亦成就十种烦恼,知已破析不住不着心得解脱即证三乘涅槃。故此义如须跋陀罗,佛教断非非想处惑即便获得阿罗汉果。数为妙门意在于此也。

二随为妙门。行者因随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胜,所谓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心受喜,七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云何观弃舍,此观破非想处惑,所以者何,凡夫修非想时,观有常处如痈如疮,观无想处如痴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舍弃有想无想名曰有想非无想,故知非想即是两舍之义。今佛弟子观行破析义如前说,是故深观弃舍不着非想能得涅槃,随为妙门意在此也。

三止为妙门。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发五轮禅,一者地轮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轮三昧即是种种诸禅定善根发也,三者虚空轮三昧即五方便人觉因缘无性如虚空,四者金沙轮三昧即是见思解脱无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刚轮三昧即是第九无碍道能断三界结使永尽无余,证尽智无生智入涅槃,直止为妙门意在此也。

四观为妙门。行者因修观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狮子迅奋三昧,超越三昧,炼禅,十四变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脱,得灭受想,即入涅槃。观为妙门意在此也。

五还为妙门。行者若用慧行巧善破析返还本源,是时即便生出空无想无作,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中道正观,因此得入涅槃,还为妙门意在此也。

六净为妙门。行者若能体识一切诸法本性清净即便获得自性禅,也得此禅故二乘之人定证涅槃,若是菩萨入铁轮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种大禅,所谓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当得,净为妙门意在此也。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

次第相生,入道之阶梯也。

若于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净心成就,即发三乘无漏,况复具足诸禅三昧。此即与前有异,所以者何,如数有二种,一者修数,二者证数。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祥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

智者大师讲解:如何理解六妙门

随亦有二,一者修随,二者证随。修随者,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出入,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证随者,心即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遍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觉随为出,心厌欲舍如人疲极欲眠不乐众务,尔时行者应当舍随修止。

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证止。觉身心泯然不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行者是时即作是念,今此三昧琐复无为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复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属因缘阴界入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我今不见不觉应须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观分别。

观亦有二,一者修观,二者证观。修观者,于定性中以慧分别,观于细微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有我人身受心法,皆无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观。证观者,如是观时觉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处念破四颠倒,是名证观。观相即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析,念觉流动非真实道,尔时应当舍观修还。

还亦有二,一者修还,二者证还。修还者,即知观从心生,若从析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反观观心。此观心者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若从观心生即已有观,今实不尔,所以者何,数随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观故,若从不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不为没生,若不没生即二心并,若没法生灭法已谢不能生观,若言亦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还源之要也,是名修还相。证还相者,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析返本还源,是名证还。行者当知,若离镜智,欲归无镜智不离镜智缚以随二边故,尔时当舍还门安心净道。

净亦有二,一者修净,二者证净。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息妄想垢是名净修,亦不能修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证净者,如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恃。证净有二。一者相似证,五方便无漏道慧发。二者真实证,苦法忍乃至第九无碍道等真无漏慧发也,三界垢净,故名证净。

复次观众生空故名为观,观实法空故名为还,观平等空故名为净。复次空三昧相应故名为观,无相三昧相应故名为还,无作三昧相应故名为净。复次一切外观名为观,一切内观名为还,一切非内非外观名为净。故先尼梵志言,非内观故得是智慧,非外观故得是智慧,非内外观故得是智慧,亦不无观得是智慧也。

智者大师讲解:如何理解六妙门

通过上面智者大师的介绍,师兄对如何理解六妙门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了,要知道想要领悟六妙门中的智慧,就要先了解六妙门,这个是很重要的前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