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谛:三十七道品
发布时间:2020-05-14 15:40:38作者:佛缘网整理三十七道品,为梵语bodhi-pakşa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指四念住(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四如意足是基本的佛法,是四种定境,又名四神足或四如意分,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三科。四如意足的梵文叫作catvāra ṛddhi-pādāḥ,是得神胜如意的四种定,名为神足,又可称作为神妙的、神奇的力量,但其真正的意思是有四种神妙的脚,是以定为足。如意足,是神用自在、自由自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意志,不受外境的影响;可以约制内心的烦恼,不会表现成为不善的动作及语言。
一般人修习禅定,目的是希望入定,在定中,自然不造恶及不善业,暂时不起烦恼、痛苦,然而并未能从潜在的烦恼随眠中真正解脱出来,出定之后,瞋怒骄慢等心还是存在。若依佛法道品的次第修行,由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继续修习增上,便能达到如《大智度论》卷十九所云:「行者如是得四念处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这也就是说在三十七道品次第之中,四念处、四正勤的修习,重点在于智慧增多,定力则不足,故须再以修习四如意足的禅定,方能使得行者的智力与定力相等,所以称之为如意,所愿皆得故。
四如意足,亦名四种三摩地,《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云:「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以欲、勤、心、观,四增上力,所得三摩地。以观慧及禅定之力,将烦恼由而细,逐层伏断。三摩地即是定、等、持、一境性。下面即依《瑜伽师地论》来介绍四种三摩地: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