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力量 近现代佛教的慈善事业
发布时间:2024-10-16 04:06:58作者:佛缘网太虚大师在民国时期提出“人间佛教”的发展方向,为汉传佛教的发展莫定了思想基础。这种基于人间的佛教发展模式,并不是要引导世间的人都要信佛学佛,而是将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带到人间,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民众的和睦。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没有比从事公益慈善事业更好的方式了。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中国佛教呈现出崭新的风貌。以前会长赵朴初居士为首的中国佛教协会率先垂范,响应党和政府关于加强发展慈善事业的号召,将慈善事业作为佛教与社会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与方式。如中中国佛教协会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向修复长城、抢救大熊猫等公益事业资助;为大兴安岭林区遭受特大火灾的人民捐助;向云南省临沧、耿马遭受地震的上座部佛教界捐助等等。
进入21世纪,佛教界在延续传统中,找到更多为社会民众服务的契入点。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方面,佛教界人士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佛教在公益慈善方面也有了多方位发展。
2012年由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六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为宗教界人士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不但明确了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
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意义、指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还列举了从事公益慈善的主要范围、基本形式,以及可以享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等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中国佛教界近年来在救急救难、扶贫贫助弱、心灵关怀、环境保护促进和平等公益慈善方面,都进行着着深入实践与不断探索,中国佛教协会也在其间发挥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比如:2008年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严重的灾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中国佛教协会闻讯立即号召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全面配合党和政府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各尽所能,积极参与到灾害的紧急救助当中,向灾区人民伸出慈悲、关爱、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