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历程
发布时间:2024-04-28 04:09:05作者:佛缘网“是日已过,命已随减”,一晃,末学进入三级修学已好几个月。当初,是两位法师介绍末学参加的读书会。本来不想参加,但考虑到两位法师的面子,末学不得不参加。进班也是为了给两位法师面子,因为我真的不想再读书了。
在庙里自己念念经、拜拜佛、上上早晚殿,不就是修行了吗?而且只要禀持“独身、素食、僧装”,末学就觉得是个好出家人,至于今生了不了道,利不利众生,几乎没在末学的考虑范围内。进班,要去西园寺参加开学典礼。末学当时也是抱着去旅游的心态,反正也没去过。可当买好车票后告诉辅导员法师时,她说“你第一次来,肯定不熟悉,我找车去接你。”师父们知道,车站到西园寺路不近,那一分钟末学有些感动了。以前读书从没谁那么远接过末学,即便接也是到附近的车站。
到了西园寺,末学就被那种朴实宁静的禅意氛围所感染。几天与导师接触下来,他的那种从容自在令末学向往,辅导员法师的细心体贴关怀更是让末学佩服,还有那些义工们的虔诚恭敬也令末学受益匪浅,心里的勉强换成了欢喜。此行不悔!
学习生涯开始了,最先是修学《模式篇》。从“书院缘起”到“学员须知”,甚至《慈经》及后面的“健康生活的五大信念”,无不显示了导师慈悲和智慧。开篇,导师就一语道破当今教界修行人的问题:或是不得要领,偏执一端;或是落入玄谈,盲修瞎炼。细想自己出家几十年,烦恼好象不减渐增,不就是不得要领的盲修么?每每看见周边的师父们修行出问题,不就是偏执么?弘法也出现肤浅化、世俗化的倾向。为了大众的修学和实际需求,导师以四十年的学修所证和近三十年的弘法经验,创建了三级修学。这真是一座引导大众修学佛法,走向生命觉醒,没有围墙的心灵学院。
在修学方法上,釆用自修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打破了多年的陈规。事实证明,末学真的受益匪浅,因为不管是小组交流还是班级交流,都拓展了我的思路,真正体会到如何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最令末学吃惊的是修学方法——“八步骤三种禅修”,这是之前闻所未闻的。还有每天定时听《慈经》,真能令躁动不安的心安静下来,现在,末学只要心情不好或书看不下去时,就合上书听《慈经》,听完再看书就好多了,屡试不爽。
《模式篇》后接着学《信仰篇》。“信为道源功德母”,只有建立了健康正确的信仰,我们才有幸福的人生。在此前,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信仰有深刻了解。也许有人会问,我都出家了,难道还不了解佛教?其实,学本课之前,末学也是如此想。学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时,才知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带来了正面而积极、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接下来是《社会篇》《人生篇》,学完后更是令末学感慨万千。在导师层层的剖析之下,以前认为跟修学看似无关的世间一切,其实与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佛教的财富观》,以前只知学佛人不能追求财富,是与修行相违的。通过学习才知道:只要是如法求财,并合理分配,为利众生也是可以的。还有,以前“事不关己”的自己,从未考虑过环保,可不考虑并不代表跟自己无关。导师在《佛教的环保思想》中告诉我们:人类与大自然是唇齿相依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如果继续破坏环境,再过多少年,我们的后代将没地种,没水喝,这是多可怕的事。之后末学们把洗菜的水,都装起来浇花了。
现在的末学虽说不上天天法喜充满,但以往心胸狭隘、烦恼重重,总觉全世界都欠自己的那个末学,不但能和大众心平气和地相处了,烦恼也少了。还有很多体会,由于末学水平有限没能一一分享,总之,学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偶尔也会因为小组交流而措手不及,或因班级交流而焦虑烦躁,但用一句话说就是:痛并快乐着。
最后,末学想说:加入三级修学,会有你想不到的收获;加入三级修学,你不会后悔。这就是末学从当初不好拂法师们的面子,不情愿地参加读书会的心态,到如今的心甘情愿,甚至是甘之如饴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