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洛阳大福先寺:唐朝古寺今犹存(洛阳伽蓝新记)

发布时间:2023-11-15 04:06:41作者:佛缘网
洛阳大福先寺:唐朝古寺今犹存(洛阳伽蓝新记)

唐东都大福先寺,今仍存,位于洛阳市瀍河区唐寺门村。

大福先寺万佛殿

开栏语:《洛阳伽蓝记》,中国古代佛教史籍,是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府司马杨衒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洛阳佛寺之盛而作的一部文史巨著。由此书可以看出,洛阳历史上古寺众多、香火繁盛。如今这些古寺都已淹没在历史的烟雨中了吗?近年,在洛阳白马寺佛教文化研究会的策划组织下,学者们对我市现存古寺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本报邀请这些学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考察结果记录下来,今起刊发《洛阳伽蓝新记》专栏,敬请关注。

杨氏私宅立为寺庙

唐东都大福先寺,今仍存,位于洛阳市瀍河区唐寺门村。

据载,唐东都洛阳城内,原有皇后武则天母杨氏宅,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为太原寺;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改称魏国寺;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为福先寺。

清徐松辑《河南志》载曰:教义坊“唐有武后母荣国夫人(杨氏)宅,后立太原寺。武后登上阳宫遥见之,辄凄感,乃徙于积德坊”。积德坊在今唐寺门村南1310米处、塔湾村南近300米处之西南侧,这和清代陆继辂、魏襄《洛阳县志》“大福先寺”在“(清代)洛阳东五里塔儿湾”、又名“塔寺”的记载是吻合的。

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公元1627年)洛河泛滥,大福先寺毁于洪水。洪水过后,乡民将寺里残存的遗物,北移数里,在外郭城东北角内的通远坊一带,重新修建了寺院,即今日古寺位置。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洛阳人王善信出资对该寺进行重修。1922年,军阀吴佩孚的参谋长张佐民再修该寺,并亲题“古唐寺”门额,之后称古唐寺。

名僧云集四方仰慕

唐时的大福先寺规模宏大,名僧云集,为四方僧俗所仰慕。

武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北印度僧人阿你真那(宝思惟)来到洛阳,曾先后在东都的天宫寺、佛授记寺、大福先寺等地翻译佛经。据载,“画圣”吴道子为大福先寺所绘的“地狱变像”壁画,“有病龙最妙”,令屠夫、渔人看后皆“畏罪返业”,从此不再屠戮生灵。另据《全唐文》载,武则天也曾亲自为大福先寺撰写过碑文。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二人肩负着请访名僧大师的重任,随第九批遣唐使来华学习。当时正住在洛阳的唐玄宗闻讯后,敕令二位日本僧人在福先寺居住,并由当时大福先寺的定宾大师给二人受戒。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荣睿、普照邀请大福先寺僧人道璿去日本国弘法传戒。道璿是普寂大师的门人,普寂是中国禅宗北宗鼻祖神秀大师的弟子。道璿后成为日本禅宗的第二代传人。也有学者认为,道璿携带《华严》章疏到达日本,弘扬“华严”兼传戒律,是日本严宗的第一代传人。

古寺重建复名福先

自1993年起,在洛阳白马寺的支持下,有关单位和个人重修古唐寺,复名大福先寺,先后修复、重建了天王殿(山门殿)、圆觉殿、万佛殿、圆通殿。

天王殿(山门殿)为硬山式顶,琉璃瓦覆面。紧靠殿门外有哼、哈二将塑像;殿内正中供弥勒佛,弥勒佛西侧供有韦驮天将,东侧供有伽蓝菩萨(关羽);殿内两侧供四大天王。其中弥勒与哼、哈二将均为石雕涂金像。

天王殿外,西则有长宽各6米的二层方形钟楼,东侧有长宽各6米的二层方形鼓楼。

第二座殿为圆觉殿。殿门外西侧立一碑,上书“所遇者化”四字;东侧立一碑,上书“所存者神”四字。

据寺内信众介绍,此二碑立于1923年,题词者为张佐民,书写者为康有为。

第三座大殿为万佛殿,殿内四壁供有“万佛”像。

第四座大殿为圆通殿,悬山式顶,琉璃瓦覆面。

中轴线西侧有厢房,上下两层,共38间,由北向南分别辟为客堂、西方三圣殿。三圣殿正面供西方三圣:中阿弥陀佛,两侧为观音、大势至两菩萨,均为檀香木雕像。(徐金星 文/图)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