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王阳明心学博大精深,初学者应从念头下手

发布时间:2023-10-14 04:07:16作者:佛缘网
王阳明心学博大精深,初学者应从念头下手

文/罗文念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 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 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王阳明《传习录》

徐爱跟随王阳明先生学习内圣之道,开始的时候觉得挺容易,渐渐深入之后才发现王阳明先生的学说深不可测, 即使下了十几年的功夫也还是连它的基本轮廓都还不甚了然。徐爱说这话虽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要实现自我的超越是多么的不容易。

我们知道,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儒家格物致知的具体方法已经普遍失传,只保留了一些空泛的名相,让人无法下手。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一些学者便开始借鉴其它学派的东西来完善自己,但由于立场的原因,总是有点不伦不类,比如程朱理学。

实际上,儒家的内圣功夫有自己的传承,未必需要借用别家的学问。儒家很早就有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在这短短的十六个字里,既讲了理论也讲了方法。其中方法的部分主要是第三句:“惟精惟一”, 很多实修的的技术都是由此演变而来。也可以说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十六字心传的另一种表达。

王阳明曾在《象山文集序》中解释过这十六个字: “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可见,王阳明的心学并不是他悟道后一拍脑袋就搞出来的。当然,作为一个悟道者,即使他不借用儒家的那一套语言模式也一样可以教好学生,引导他们回到生命的本来。

按照儒家的修学体系,格物致知可以说是心学的基本功,对于根器比较好的人来说,只需要明师在恰当的时机点拨一下就悟了,而根器稍微差一些的普通人则需要经过系统的训练,渐次入境。孔子跟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立刻就悟了。这跟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公案如出一辙。对曾子和迦叶来说,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其它的法门都是容易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由于后天的杂染太严重,心随境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那样的一种蒙昧状态下,即使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也会觉得很难。

“格物”的“格”有认知、去除、和修正之意。“物”则主要指心中之物,也就是那些那些让人产生挂碍的东西。“格物致知”就是认识自己,去除心灵的杂染,回到生命的本来。

那这个“格物致知”的功夫要从哪里开始呢?一般都是从觉察自己的念头开始下手。

如何觉察自己的念头?就轻轻的看着它,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念起即觉,来去由它。经常练习,随着定力的增强,浮躁的心就会慢慢的静下来。

如果看不住念头,注意力经常会跑掉怎么办?可以做一些强化性的练习,以增强自己的觉知能力,比如站桩。

如果站桩,具体怎么操作?浑元桩或马步桩都可以。这里主要说一下浑元桩,其它的类推。

调身: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朝前,身心放松,两手轻轻的抬起,在胸前成抱球状。

调息:自然呼吸。

调心:体会身体的感觉,观察情绪的产生,静静的看着它们。一会儿手臂和双腿就开始酸痛起来,这时候就静静的看着那个痛,体会那个痛。然后再看自己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静静的看着那些变化。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