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你觉悟了吗-
发布时间:2024-10-18 04:06:02作者:佛缘网
出离心对佛教的修行者很重要。
有出离轮回的决心,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没有出离心,所学得的佛法只能成为世间法。所以,听闻佛法时我们应当如是思维:我真的是为了脱离轮回、成就佛果而来闻思佛法的。
除了赞叹自己有如此殊胜的因缘外,更要知道这是由于无始以来自己所累积的善报成熟之故。
我们是大乘佛教徒,尤其现在又有机缘学习金刚乘,所以每次听闻佛法之前,必须发愿将所学到的点点滴滴悉数纳为自己修行成就的来源。要有“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所有众生都能脱离苦恼、究竟成佛而来听闻佛法”的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若能在听闻佛法时生起菩提心,那么,无论是否能透彻地了解所听闻的内容,这一切都将成为无量的功德。在功德圆满后,记得回向给众生,这便是法布施。如此一来,此功德也将成为以菩提心所累积的无边福报。
同样,诵经、持咒、绕寺、绕塔等等修行之前,绝对不能忘记自己的菩提心。
佛法广大深奥,佛陀的智慧与慈悲也是无量无边,能依循佛陀的教导而学习是我们的福报。
谈到“为何要学佛”,首先要知道佛到底是谁。“佛陀”是印度语Buddha的译音,用中文解释,意思是“觉悟者”,而就原文的蕴义来说有两层含义——“觉醒”和“遍满”。所以,“佛陀”可以解释为“遍知一切的大觉悟者”。
为何有所谓的“觉”?
无始以来,因为无明而产生的贪、嗔、痴、嫉妒、傲慢的烦恼障,以及执著三种分别识,或称为三轮的所知障,将我们心的本性完全遮住了,使我们陷于轮回受苦而不自知。
烦恼障使我们无法脱离轮回,所知障让我们无法遍知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好似天空中的乌云,遮住了如太阳般的内在佛性。
当佛性被遮住时,原本具备的真智便无法展现它的能力,本具的慈悲及智慧无法如实地显现出来。
通过学习佛法,发觉原来是这两种障碍锁住了我们的心,因此我们就逐渐地学会观察与分析。
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大部分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而产生,真正的主导者是“意”。换言之,主意识通过眼耳鼻舌身,产生色声香味触的对境。
因为主意识已经习惯于它所确立的好坏之别,所以看到悦意的对境时我们会产生欢喜之心,看到不悦意的对境时我们会排斥。
我们的五根看到外境产生五识,最后由“意”产生二元对立;因为意识执著于二元对立,便产生了种种的痛苦与烦恼。
以六道当中的人来说,很多时候我们心的本性被无明所遮;因为无明的存在,使我们不了解如何取舍善恶,往往就形成了实际作为与想要得到快乐的愿望背道而驰。
我们认为可以带来福报、可以成就,或是让我们拥有智慧的思想和行为,很多时候反而带给我们痛苦。
当有一天我们明白所有一切的分别,只是因为意识执著而产生外境有好坏对错的差别,其实在五根上并无所谓好与不好的差别时,执著便开始破除了。
渐渐地,如同强风可以带走乌云一般,障蔽我们佛性的云层会越来越薄,到最后只剩下对三轮执著的所知障,直到我们明白三轮也不是实有存在而是空性时,云层完全消散,如太阳般的本觉光明就会露出来。那时候,我们就是从无明中“觉悟”的“觉”者。
在增长智慧以达遍知一切的过程中,第一步是理解所有一切有为法皆为空性,也就是破万物实有的常边,这也是最难的一环。
从破“执著有的常边”而落入“执著无的断边”也不是究竟的空性,还要破“执著无的断边”。
究竟的空正见,是超越“有”“无”“有无皆是”“有无皆不是”,超越“存在”“不存在”“不存在的存在”“不存在的不存在”这四边,这是超越语言、思维所能表达的境界。以这样的方式理解空性,称为“破四边,入中道”。
而密法在以中观破四边而证悟空性后,不只停留在空的境界,而是“明”“空”无别。
“明”是将“空”以游戏虚幻的方式安立在一切显相之上。世尊之子罗睺罗说:“无言语、思维,般若度;无生、无灭,如虚空之本质;各自证智慧之所行,顶礼三世诸佛母。”
对尚未证悟空性的人来说,所谓的“中观”,在世俗谛上是以如梦如幻、没有实体的方式来理解。
但是,在胜义谛上,它超越言语、思维所能表达;虽然没有生灭,却是在以智慧破除执著后而可以各自证悟的道理。
这就是“三世诸佛之母”的般若。
佛觉悟了法性,但对于空的境界不只是住于空的觉受上,还有色身存在;也就是说,除了自利的法身之外,利他的报身和化身也以游戏的方式同时显现。这些显现都是为了调伏和利益没有理解究竟法性的众生,因为慈悲他们,所以佛陀将胜义以世俗的显现来度众生。
如同释迦牟尼佛,为利益广大有情众生,仍然应化示现于世间。这就是具遍知一切智慧和广大慈悲的佛,所以我们要增长慈悲与智慧,就要学习佛陀。
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等我们能真正体会到这些话时,或许也能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