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明月耀天心
发布时间:2024-05-26 04:05:04作者:佛缘网
对他的一生,赵朴初居士有诗为证: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他生当乱世,在他历尽百劫之后,终于在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当了和尚,时年三十九岁。从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阶段,这就是大师的得意门生丰子恺先生所说的“爬上三层楼”的阶段。他一出家即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受戒后持律极严,完全按照南山律宗的戒规:不作主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午不食。”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涯。或如好友夏丐尊所形容的:从“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从“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这种变化,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而李叔同却以平常心淡定自然地完成转化,成了弘一法师。
末学就是因一部《弘一大师传》走入佛门。大师才华横溢,“二十文章惊海内”;他“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书法艺术;他的《送别》传唱至今;他在绘画上幽深的造诣,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著名的画家丰子恺先生就是他的高足。
他是家资万贯、风流倜傥的豪门公子,曾东渡扶桑,成为我国第一个赴日留学西洋艺术的留学生。著名的《送别》《三宝歌》都是出自于大师之手。然而,这样一位集诗词、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李叔同,却在三十八岁盛年之时,在一片顶级的华丽与艳羡中,这位闻名遐迩的艺术家,毅然放下世间一切名闻利养,悄然皈依佛门出家了。从此,豪放不羁的李叔同不再。
二十四年后又被佛门弟子奉之为律宗第十一代宗师。中国的佛教史上多了一位戒律精严的弘一法师,并且在25年后,极乐世界又多了一位慈悲智勇的紫磨金身菩萨……李叔同遁入空门后,恪遵戒律,清苦自守,说法传经,普度芸芸众生。他抱着一片爱心引导同好者由此岸走向彼岸,用心至善至美!他终其后半生精研佛学,将失传700余年、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拾起,被崇奉为律宗第十一世祖,与虚云、太虚、印光大师并誉为“民国四大高僧”。即使是为僧,也把它做到“家”的分上,做到极致,李叔同真的就是李叔同,一个独特的李叔同。
末学感慨大师顿悟人生,看破红尘入佛门。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大师于红尘的塔尖全然放下,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吗?
弘一大师自出家后发愿:非佛书不书,非佛语不语。他一生生活的转折。段落极为分明。那好像从海上跳到陆地,再从陆地走上飞机一样,对于世俗的看破、跳过、斩绝,在他是出乎自然。不如此,即不显弘一大师之为弘一大师。
大师最为激励后学的有几件事:深信因果、淡泊名利、严持戒律。
大师:“我平时对于佛教是不愿意去分别哪一宗、哪一派的,因为我觉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长处。但是有一点,我以为无论哪一宗哪一派的学僧,却非深信不可,那就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就是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时还须深信佛菩萨的灵感!这不仅初级的学僧应该这样,就是升到佛教大学也要这样!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的灵感道理,虽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彻底相信的却不多。这所谓信,不是口头说说的信,是要内心切切实实去信的呀!……我以为无论如何,必须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的道理,才有做佛教徒的资格!须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又须知我们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一举一动,以至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看得清清楚楚!一个人若能这样十分决定地信着,他的品行道德,自然会一天比一天地高起来!……就我个人而论,已经是将近六十的人了,出家已有二十年,但我依旧喜欢看这类的书!——记载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灵感的书。”
在淡泊名利这一点上,大师堪为楷模。倓虚法师回忆大师赴湛山寺讲学的情形时说:“弘老只带一破麻袋包,上面用麻绳扎着口,里面一件破海青,破裤褂,两双鞋:一双是半旧不堪的软帮黄鞋,一双是补了又补的草鞋。一把破雨伞上面缠好些铁丝,看样子已用很多年了,另外一个小四方竹提盒里面有些破报纸,还有几本关于律学的书。听说有少许盘费钱,学生给存着。……因他持戒,也没给另备好菜饭,头一次给弄四个菜送寮房里,一点没动,第二次又预备次一点的,还是没动,第三次预备两个菜,还是不吃;末了盛去一碗大众菜,他问端饭的人是不是大众也吃这个,如果是的话他吃,不是他还是不吃,因此庙里也无法厚待他,只好满愿!
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那时市场售牙刷都是动物骨把,上缀猪鬃。大师每早漱口只用柳枝咬扁沾盐水刷牙。其善心可见一斑。
李叔同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落幕了。但谁能真正品出其中的韵味呢?他自己就曾这样感慨:人如花,不久时;人如浮萍,无定处;人如烟花,现一时;人总归于一己,踏五大;人至山巅无他路;自古圣贤皆寂寞,悲欣交集谁了然?
自古奇才多皈佛,大师已去,精神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