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海内外学者聚首五台山参学论辩圣地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3-11-20 04:07:38作者:佛缘网

本报7月28日讯 (山西日报记者 班彦钦)值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周年与首届国际旅游文化节举办之际,来自海内外的部分学者、学子相继聚首五台山,与当地政、教、学三界围绕五台山佛教文化内涵、五台山世界遗产保护等主题参学论辩、发隐掘微,给五台山佛教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创新以及“人文五台山”的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参照。在众多议题中,“华严学与五台山”的观点最为集中、突出。经各方多日研讨与总结,达成《五台山华严参学共识》。

作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党委副书记、五台山首届国际旅游文化节组委会负责人之一,闫玉章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五台山华严参学之旅”开学典礼致辞中说道:五台山在申遗过程中,加快了佛教圣地保护与建设的步伐,正在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在申遗成功之后,五台山开始于新的起点上,以更高的标准,集众缘和合之力,倾情打造“国际五台山”、“人文五台山”、“避暑五台山”、“风光五台山”与“会展五台山”。五台山特别需要学术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共同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凸显它的文化特色、提升它的人文魅力与国际影响力,为“人文五台山”的构建提供高层次的学术依据与决策参照,相信参学活动能够为此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并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华严经》是佛教圣地、文殊道场五台山的开山之经,是五台山文殊信仰形成的原始“母本”,来文殊道场“探究华严奥秘、感悟文殊智慧、领略圣地魅力、开发心灵宝藏、挖掘文化内涵”,真可谓是一次契题契机、机缘殊胜的参学之旅。各位华严学者的学术探索与智慧劳动将为五台山的文化建设留下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附:《五台山华严参学共识》

五台山为国内外文殊信仰之中心与根据地,并于唐代达至顶峰,最早形成中国佛教菩萨信仰与名山朝拜的本土景观。

“经中之王”《华严经》实为佛教圣地、文殊道场五台山之开山圣典,是文殊信仰形成及传播的主要经教源头与原始母本。此乃“传之于龙藏,出诸于金口”。经王华严既明载在先,国师疏论亦敷演其后。法藏、澄观诸大德将经中所言东北方清凉山系文殊住处实指为山西五台山,乃文殊道场在此确立之理据枢纽;开元大士不空奏帝于天下寺院皆建文殊阁并在食堂改供宾头卢为文殊,乃文殊信仰于宇内形成之行政助缘。

有此经论互证、内外互动,五台山遂完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内外文殊信仰之中心与根据地,并于唐代达至顶峰,最早形成中国佛教菩萨信仰与名山朝拜的本土景观。

五台山是国内外佛学界公认的华严重镇,并最终成为以华严学为主体的多宗派会聚之地与中国佛教活动的最典型地区之一。

伴随着《华严经》与文殊类显密经典的翻译、参学以及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的历史演进,至迟从北魏始,五台山即逐渐蔚成研修华严的传统。而且一脉相承,代不乏人,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教内外华严学者,从而成为国内外佛学界公认的华严重镇,并以李通玄、澄观所发挥、倡扬的“三圣一体”、“三圣圆融”说为基石,形成特重文殊、尤表智慧的五台山系华严学,体现出鲜明的地缘特色,与“隐于文殊,独言普贤”的长安系华严学交相辉映,互伴共生,终使五台山成为以华严学为主体的多宗派会聚之地与中国佛教活动的最典型地区之一。返视五台山千余年佛史,虽未独立开宗立派,却海纳百川,以兼容诸宗弘传而成其大;细数历代之高僧大德,多与此山深结法缘,而研习华严,竟蔚成风气终极一时之盛。佛借山势,山藉佛威,彼此烘托,相得益彰,构成自然与人文、世俗与超俗之绝妙佳配,化作历史与现实、海内与海外之亮丽风景。

当代五台山佛教文化“山头”建设应继续光大自身传统、延续华严法脉、彰显智慧特色、完成现代转型,再开盛世五台山华严中兴与文殊智慧重光之新局。

作为汉藏佛教徒共同确认的华严重镇与文殊道场,当代五台山佛教文化“山头”建设应当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继续光大自身传统、延续华严法脉、彰显智慧特色、完成现代转型,为往圣继绝学,以智慧创和谐,再开盛世五台山华严中兴与文殊智慧重光之新局,使华严绝学与文殊智慧中所蕴涵的和谐圆融、智行合一之精神转化为当代人进行心灵环保建设以及“人文五台山”构建的有益的价值资源。

文殊信仰的内核是文殊智慧;文殊智慧构成了文殊道场五台山最特出的核心价值与最鲜明的“山头标识”及“人文标识”,文殊智慧的精髓则是文殊菩萨在《华严经》中所揭示的“善用其心”,当代人若能将此诫命契理圆转,即可彰显其大机大用。若依“三圣四德”之现代判教新说,则文殊智慧之体用、归置更可昭然若揭;即以本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五台山华严参学之旅”研讨而言,魏道儒先生《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之历史梳理、王志远先生《五台山文殊信仰复兴刍议》之鼎力倡导、肖黎民先生对文殊智慧之义理诠释等,皆可为五台山华严绝学与文殊智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不同层面的学术参照与理论支撑。感世人只闻智慧文殊之名,而昧于文殊智慧之实;仅睹五台山之形,而未得五台山之神。今试谓之:五台山者,文殊智慧之“形”;文殊智慧者,五台山之“神”。形神兼得者,斯为真得;身心俱游者,乃为真游。冀在迷信中祈求护佑,终非正道;期于智慧中获得感悟,方成正果。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安乐净土,以道相通。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天下安,心平则世界平。文殊道场本诸智慧而接引善根,佛教圣地凭此一心而摄化有缘。各位参学者愿以此浅陋之心得恳切就教于十方大德与天下善知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